首页 理论教育 “盆地充填”对“溯源退积”层序构型的影响

“盆地充填”对“溯源退积”层序构型的影响

时间:2022-0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盆地充填”注入的沉积物,湖平面变化会产生灵敏的响应特征,进而形成陆内克拉通盆地“溯源退积”层序构型。
“盆地充填”对“溯源退积”层序构型的影响_陆内克拉通盆地“

4.3 “盆地充填”对“溯源退积”层序构型的影响

4.3.1 二维层序模拟中虚拟井位岩性剖面的对比

通过层序二维模拟,为更细致地观察“盆地充填”前后的层序的变化,提取虚拟井位岩性剖面进行对比,如图4-8所示。在图中可观察到,岩性剖面与沉积相剖面关联较好,图3-7(b)与图4-4(b)32~64m所对应的沉积物在岩性剖面中显现为泥质,水深越浅对应岩性粒度越粗。对比图4-8(a)与(b)中岩性剖面,考虑“盆地充填”后的厚度明显变大,对应沉积砂体前缘坡折带的坡度也相应增大,其中的泥质带随着整体水位的上升,向物源区的迁移幅度也逐渐增大。

img40

图4-8 考虑和不考虑“盆地充填”前后的虚拟井位岩性剖面对比图

提取泥质变化区段在40km、50km、60km以及70km处设置虚拟井位,并根据体系域划分层序旋回,如图4-8(c)与(d)所示。在同一虚拟井位剖面中,40~70km对应高位体系域所占比例是逐渐增加的,同一口虚拟井位中经“盆地充填”后,高位体系域所占比例相应增加,即同一虚拟井位在“盆地充填”影响后泥/砂的值增大,反映出水位相对升高的影响。基于此,对比3个层序与盆地斜坡的交汇点(最大湖泛面)的迁移变化情况,可观察到自SQ1层序的交汇点开始,往上的迁移距离是逐渐增大的,反映出“盆地充填”对层序发育过程的叠加影响效果。整个阶段,水进过程得到促进,对应水进阶段的退积叠置模式得到增强,正常水退阶段的进积过程受到水位升高的影响而被抑制;水退过程受到抑制,下降幅度减小,对应强制水退阶段的进积叠置模式受到抑制。

4.3.2 三维层序模拟中重点井岩性剖面对比

基于不考虑“盆地充填”条件下的模拟结果,提取自南向北的S209—S208井的重点井连井岩性剖面(图4-9)可见,自下而上SQ1—SQ3层序及其控制砂体仍具有向物源区依次“溯源退积”迁移的特征。在单一层序内,因可容纳空间的局限,叠置、交汇情况较原型复杂,等时地层格架内砂体的退积不显著。在图4-9中观察SQ1—SQ3层序砂体的迁移、尖灭情况,SQ1层序砂体在S117井附近尖灭,SQ2层序砂体在S143井附近尖灭,SQ3层序砂体在S205附近尖灭,其中SQ1层序尖灭点与SQ2层序尖灭点间距离缩减至20km;对比原型层序边界的迁移变化,在“盆地充填”后SQ1层序砂体沿盆地斜坡向上迁移7km,SQ2层序砂体向上迁移10.5km,SQ3层序砂体沿斜坡向上迁移距继续增大,但幅度相应减小,横向上3个层序砂体所占比例变化较小,层序砂体的迁移变化与二维模拟相近。

img41

图4-9 不考虑“盆地充填”条件下重点井S209—S208连井岩性模拟剖面

通过考虑和不考虑“盆地充填”前后岩性综合剖面的对比,在平面上,因陆内克拉通盆地地形坡度极其平缓,小规模的湖平面波动,可以形成区域性的水进或水退。“盆地充填”注入的沉积物,湖平面变化会产生灵敏的响应特征,进而形成陆内克拉通盆地“溯源退积”层序构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