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楚文化中的天文学

楚文化中的天文学

时间:2022-01-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楚文化中的天文学中华民族文明之一的楚文化,源于长江流域中游到江淮之间。楚文化中的天文学渊远流长,史料极为丰富,在我国天文学史中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从屈原的《楚辞》说起从天文方面来讲,《诗经》代表了中国北方文化,《楚辞》代表了中国南方长江流域一带的文化。在天文学的初创阶段,科学孕育于神学之中。宇宙论我们从屈原的《天问》中可以看到楚人的宇宙论。盖天说是大约形成于周代初期的宇宙结构模型。
文化中的天文学_绚丽多彩的宇宙

2.楚文化中的天文学

中华民族文明之一的楚文化,源于长江流域中游到江淮之间。楚文化中的天文学渊远流长,史料极为丰富,在我国天文学史中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1)从屈原的《楚辞》说起

从天文方面来讲,《诗经》代表了中国北方文化,《楚辞》代表了中国南方长江流域一带的文化。1942年9月在湖南长沙子弹库一座楚墓中出土了一帛书,称《长江子弹库楚帛书》,此帛书现存于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可能是公元前3世纪的作品。楚帛书一开始就说“炎帝乃命祝融”,祝融是火神,祝融的后代有一支即羲和氏。楚帛书是占星学一类的书。在天文学的初创阶段,科学孕育于神学之中。楚帛书里已讲到以日月四时的交替来推算一年的天数。楚帛书的乙篇中说到了彗星,以及月亮运动有时快,有时慢。若不是经过长期的观测,是不会发现月亮运动有快慢之别的。

(2)历法和岁星记年

岁星记年起源于春秋时代。当时发现木星每十二年运行一周天,将一周天分为十二等分,叫做十二次,木星每年运行1次。这十二次又正好与十二地支(又叫十二辰)相配合。这样以木星来记年,称木星为岁星。屈原在《天问》中写到:“天何所沓?十二焉分?”这里的十二即是指十二星次。十二星次的排列方向与木星的运行方向是一致的,并以北斗星斗柄的指向作为十二次的起点。

古代将天赤道分为十二等分,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末申酉戌亥,又称十二辰,秦代以后称为十二地支,将子的方向定为正北。它的排列方向与木星运行方向相反,于是就假想一个天体叫太阴,岁星与太阴运行方向相反,但都是十二年运行一周天,太阳每年运行一个辰。将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与十二辰配合,即是干支记法。

史记·历书甲子篇》是现存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完整历法。近人张汝舟认为《甲子篇》就是《殷历》,《历书·甲子篇》当时是楚国中秘之书,《殷历》是楚国实行的历法,是楚国的宝书,自此以后,岁星记年法改为干支记年法。

(3)三垣、四象及二十八宿

屈原的《九歌》中提到了许多星的名字。为了确定天象,我国古代将全天恒星分区,按近极星、四方星及黄道带星划分为三垣、四象及二十八宿。三垣即:紫微垣、太微垣和天市垣。

二十八宿又分为四官,四官和二十八宿为:

东官苍龙:角、氏、亢、房、心、尾、箕;

北官玄武:斗、牛、女、虚、危、室、壁;

西官白虎:奎、娄、胃、壁、昂、毕、参;

南官朱鸟:井、鬼、星、柳、张、翼、轸。

紫微垣相当于皇帝居住的地方,类似于紫禁城,它包括天极附近的拱极区,太微垣包括室女座、后发座、狮子座等,相当于大臣居住的地方。天市垣包括蛇夫座、武仙座、巨蛇座、天鹰座等,相当于天上的集市

我国古代将天赤道(或者黄道)分作三百六十五度又四分之一,平均太阳每天走一度。1978年,在湖北随县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两个漆箱,其中一箱上绘有青龙、白虎,中间是一个大的“斗”字,在斗字周围是二十八宿的名称,可见四象与二十八宿的相配是由来已久的(图1-1)。

(4)恒星及行星观测

相传楚国天文学家甘德著有《天文星占》,魏国天文学家石申著有《天文》,即恒星星表。据英国著名科技史学家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第四卷中,从《开元占经》统计,甘德的星表包括赤道以北76个星宿,计281颗星,赤道南42个星宿,计230颗星,共计511颗星。石申星表有809颗,后人统称它们为《甘石星经》,遗憾的是已遗失。

楚人对包括二十八宿和北斗的恒星进行测量,是为了观象授时。战国时代的《歇冠子》一书中记有:“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即是古人以北斗七星的斗柄方向来判断季节。

img1

图1-1 湖北随县出土的四象和二十八宿图

《甘石星经》中对五大行星的视运动描述,可以从《开元占经》中了解到。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天文气象杂占》及《五星占》,无疑是集楚人对五大行星观测之大成,使我们知道古人观测彗星十分仔细,绘出了许多彗星的形态图。马王堆帛书《五星占》中记载了对5个行星的观测,从秦始皇元年到汉文帝三年共70年(即从公元前246年到公元前177年),这说明此时楚人的天文观测水平已达惊人的程度。譬如有人认为甘德在战国时代发现了木卫三,若果真如此,这将比伽利略用望远镜在1610年发现木卫三要早1900多年。

由于楚人勤于观测,并且观测记载详实可靠,使近人根据对《五星占》的观测资料的考证,解决了汉初的岁星纪年问题一大悬案,弄清楚了岁星纪年法是创立于公元前4世纪初,这为年代学解决了一个难题,也提醒人们在使用春秋以前的史料时,如果碰到年代问题,需要小心谨慎。

(5)宇宙论

我们从屈原的《天问》中可以看到楚人的宇宙论。《天问》中一开始就问:“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暗,谁能极之?冯翼帷像,何以识之?明明暗暗,惟时何为,三阳之合,何本何化?”这里屈原提问:最初的远古的事情,是由谁传下来的?这里提出了宇宙的起源问题。接着又问,那时天和地还没有形成,是一片混沌,日夜不分,只有大气在运动,谁又能说得清楚?在屈原看来,天和地、白天和黑夜都是阴阳二气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们从哪里来?又是如何变化的?

“圆则九重,孰营度之?惟兹何功,孰初作之?干维焉系?天极焉加?八柱何当?东南何亏?九天之际,安放安属?”这是问,天有九层,是谁测量营造的?它有什么用处?天极要放在什么地方?天像车毂用绳子拴在什么地方?八根柱子如何顶得住?天的东南角何以倾塌?九重天的边缘又放在什么地方?屈原对“盖天说”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看来屈原对盖天说持着怀疑态度。

盖天说是大约形成于周代初期的宇宙结构模型。盖天说认为天圆地方,天有九层,日、月、行星和星辰分别分布在九层天的不同层次上,九层天像车轮子一样地转动,所以,日、月、行星和星辰即能显示出东升西落,又能各自前进后退作不同的运动。开始盖天说还能自圆其说,后来人们发现了很多不能用盖天说来解释的天象,例如屈原所提到的那些问题,但成书于汉代初期的《淮南子·天文训》仍坚持天圆地方的盖天说。

以后人们发现愈向北走,北极星愈高,向南走,则愈低。如果地是平的,就不该出现这种现象,不论是在什么地方,北极星都应当是一样高。于是提出了第二次盖天说,认为“天像盖笠,地法覆盘”。经过修正了的盖天说认为地像是倒过来的盘子,认为地是拱形的。这种看法已经向地是球形前进了一大步。在《晋书·天文志》中引东汉蔡邕所说的“周髀,髀股也,股者表也,其言天似盖笠,地法覆盘。”由此看来,在战国至汉初,人们的宇宙结构论还是第一次盖天说。

我国古代的宇宙结构论,除盖天说以外,还有浑天说和宣夜说。这三种宇宙论各有长短。虽然它们都没有反映出宇宙的真实结构,但在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上,逐渐从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