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地质风雨三十载

地质风雨三十载

时间:2022-0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会曾先后被评为深圳市年度民间优秀组织,并荣获“深圳市科协系统2009年度先进集体”称号。当时初步草拟的学会章程,主要根据深圳经济特区对外开放,对内采取灵活措施,“新事新办、特事特办、立场不变、方法全新”的原则办会,其宗旨是:团结广大地质科学技术工作者,积极开展市内外地学学术交流活动,普及科学技术知识,为地质科学出成果、出人才,为深圳经济特区建设作贡献。
地质风雨三十载_深圳市地质学会成立周年回忆录_深圳地质工程三十

地质风雨三十载——深圳市地质学会成立30周年回忆录

康镇江

(深圳市地质学会)

摘 要:深圳市地质学会成立于1983年11月,办会的宗旨和任务,是为了适应城市地质工作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团结和组织广大地学科技人员,参加各项地质科技活动;倡导遵纪守法和遵守国家政策、社会道德风尚;为城市经济建设服务,主动接受主管部门指导,发挥行业中介桥梁作用;开展地质学术交流,加强与香港地区地学界的学术交流活动;普及地质科学知识,开展地学咨询服务,积极向政府反映科技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协调各会员行业单位之间的合作关系,不断发展新会员;朝着塑造地质学术交流的主渠道、培养地学科普工作的主力军、建设地质科技工作者之家的方向努力。学会曾先后被评为深圳市年度民间优秀组织,并荣获“深圳市科协系统2009年度先进集体”称号。

关键词:办会宗旨;任务;学术交流;科学普及;咨询服务;地质之家

Thirty Years'Achievements and Hardships——A Memoir of Shenzhen Association of Geosciences on the 30th Anniversary

Kang Zhenjiang

Abstract:Shenzhen Association of Geosciences was founded in November,1983.It’s aims and tasks are as follows:to accommodate the needs of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geological work of the new situation,unite and organize the personnels of geolog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 take part in all kinds of geolog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ctivities;to advocate law-abiding,national policy and abiding by social morality;to serve the urban economic construction,take the initiative to accept the guidance of the competent department and play a role of intermediary bridge in industry;to launch geological academic exchanges and strengthen the academic exchanges with geologists from Hong Kong;to popularize geosciences and offer consulting services for geosciences actively in order to submit the opinions and suggestions to the government;to coordinat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all member industry units and continuously develop new members towards the direction of shaping the main channel of geological academic exchange,cultivating the main force of geological science,as well as constructing the home of geolog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orkers.Shenzhen Association of Geosciences has been rated as annual excellent folk organization in shenzhen,and won the title of“advanced collective in 2009shenzhen city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ystem”.

Key words:aim;task;academic exchanges;popularization of science;consulting services;the home of the geological

20世纪80年代深圳经济特区走过了从起步到腾飞的历程。伴随着蛇口土石方工程爆破的隆隆巨响声,掀开了深圳城市建设高速发展的帷幕。地质调查和勘察作为城市建设的先行者,地质学会也由此应运而生了。

1983年初深圳特区主要有深圳市地质局、深圳市勘察测量公司(勘察测绘院有限公司前身)、深圳市工程地质勘察公司(勘察研究院有限公司前身)等几支队伍活跃在城市地质勘察的最前沿,这时还没有自己的行业学会机构,之前一年香港地质学会率先成立,而深圳是我国文化、科学技术交流的窗口,时任市地质局总工程师的周德雨先生,为日后顺利开展地学学术交流计,首先发起了组建地质学会的倡议,并及时得到时任勘察测绘公司总工姜云龙以及其他几位同仁的响应和支持,经过数月的酝酿,于同年11月16日在市科协大楼401室,深圳市地质学会宣告正式成立,并于1986年推选出第一届理事会成员,周德雨任理事长,学会受市科协的直接领导。当时初步草拟的学会章程,主要根据深圳经济特区对外开放,对内采取灵活措施,“新事新办、特事特办、立场不变、方法全新”的原则办会,其宗旨是:团结广大地质科学技术工作者,积极开展市内外地学学术交流活动,普及科学技术知识,为地质科学出成果、出人才,为深圳经济特区建设作贡献。

1983年11月香港地质学会应深圳市地质学会的邀请,组织了以会长潘立特博士为首的26位成员(其中14位外国学者)来深圳市进行了为期2天的参观访问及野外考察。首先在市地质局由学会理事长周德雨总工就深圳市地层发育、岩浆活动及构造特征作了简单介绍。然后分别考察了西部的花岗岩和变质岩,在石岩镇参观了南头环状构造岩体中心有名的采石场,在节理裂隙极不发育的岩体中,经巧手的工匠们采得巨大平整的花岗岩石料,香港客人对此无不啧啧称奇。回程途中,观看了银湖笔架山古老的混合片麻岩,这时已是黄昏时分了。第二天经梧桐山南坡公路东行,沿大鹏湾北岸美丽的海滨,山青水秀,长长的沙滩,尖尖的沙嘴,此起彼伏,途经鲨鱼涌布露极为漂亮的海湾和壮观的河曲,人们忍不住争相下车,占据高地用镜头拍下了这些难得的地貌景观。车行驶至大鹏半岛东北角蟹岩,考察了风化呈紫红色的中泥盆统砂砾岩、砂岩、粉砂岩及页岩,还有同生砾岩及强烈硅化片理化岩石,香港客人仔细观察后认为与香港吐露港黄竹角咀组含鱼化石的泥盆纪地层可以对比。这里离大亚湾核电站相隔不远,我们趁机介绍了为何最后选择了排牙山南坡海滨作为核电站厂址,是因为附近的断层相对较少,厂址处于花岗岩侵入体较稳定的地块上,没有较强的地震历史记录。接近黄昏时回到深圳水库莲塘附近观看了下石炭统测水组,这组岩石走向南西越过深圳河就是香港岩性相似的落马洲组地层,该组地层时代过去长期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大部分当属下石炭统无疑了。香港客人认为此次访问是深港两地地质友好互访研究的开端,他们热切期待深圳的同行们赴港访问。

由张茂德率领的深圳市地质学会6人代表团,应香港地质学会的邀请于1984年9月25日抵港,作为期7天的回访及学术交流活动。代表团首先前往访问土力工程处,与处负责人潘立特会晤,并参观了该处的编图室,航、卫片判读工作和科技情报室等。随后代表团到香港大学地质地理系参观,并到太平山顶观光,之后在香港理工学院举行学术报告会,深圳市地质学会理事长周总介绍了深圳地质情况;香港地质学会理事会委员李作明介绍了香港地质情况,香港地质学会会员近300人参会。代表团一行在参访期间,还分别前往新界东北部及西北部进行了地质考察,最后到地铁港岛支线施工工地参观。

20世纪80年代初,香港的电力供应曾一度紧张,为解决深、港两地的供电问题,拟建的广东大亚湾核电站位于大鹏半岛距香港仅50km,该电站为内地与香港中华电力公司合资建设,在筹备期间,因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以及在选址方面,对是否有活动断层并受地震断层带影响存在潜在危险有质疑,而掀起了大量香港民众集会反对建设核电站的风波。1989年2月至8月地质学会多次参加大亚湾核电站关于厂址附近断层问题的专家咨询会,港、澳记者招待会及核电安全咨询委员会等重要会议,学会和省地震局分别派专家对大亚湾核电站大鹏半岛附近断层构造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说明。随后,学会又主动对大鹏半岛枫木浪断层进行调查研究,找到了断层构造岩并采集样品进行热释光测试,证实断层的最新活动年代在距今八九万年前,取得的成果与原稳定性评价一致,深受核电公司的好评,更有助于缓解港人对所谓存在“现今活动性断层”的疑虑。1989年学会先后接待两批香港地质学会的学者,参观大鹏半岛地质构造和核电工地,听取了电站介绍引进法国的核岛技术装备和英国的常规岛技术装备进行建造和管理,并由一家美国公司提供质量保证。对当时稳定港澳人心和核电站能够顺利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991年12月经市民政局批准本学会为“社会团体法人”并颁发了登记证书,具有对社会开展地质技术咨询服务的功能,属非赢利性社团组织。1992年,邓小平南巡视察深圳发表南方谈话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正确方向,深圳迎来了一个思想解放的春天。在大好的形势下,于1992年2月又批准学会成立咨询服务部。那时学会已持续几年开展地质技术咨询服务,主要是基础地质、资源调查和开发,为国土局编制了“深圳市西部采石场规划方案”及“深圳市西部开山造地土石方规划”等决策性咨询,在资源开发方面为十多家企业编制了采石场的开采规划及初步设计,并为一些缺水单位开发利用地下水。咨询部成立后采用股份制集资,购置勘察设备,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原则。咨询服务内容包括地质调查、环境地质、供水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岩土工程、地基处理、矿产地质、工程测量等项目。为了充分发挥学会人才的优势,给已退居二、三线的老专家创造一个充分发挥余热的天地,承接的咨询项目都由老专家亲身参与以确保质量。至1999年因主要技术人员年事已高,学会咨询服务部撤销注册。在8年中咨询部共完成了包括宝安中心区海上工程地质勘察,以及机场生活区、宝安工业区、龙岗工业区工程地质勘察等80余项工程咨询服务,大多数项目都获得了用户的好评。对参与工作的科技人员的劳务报酬,按学会暂行规定,即由咨询费收入扣除成本支出,从税前利润中提取25%~40%支付给技术咨询负责人员,余下纳入学会资金积累,用于购置必要的设备、办公用品,对学会活动给予了有力的支持。

1998年召开学会第一届第十四次理事会议,选举出第二届理事会成员,并下设咨询组、学术组、旅游组和财务组。对学会章程作了修订,进一步明确了办会的宗旨和任务:“团结和组织广大地学科技人员,开展科技活动,遵纪守法,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指引下,促进地质科学的发展,为深圳特区的建设作贡献。”

1998年为了贯彻落实广东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重大决策和省海域开发利用总体规划编制领导机构的工作部署,颁发了“关于编制广东省海域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的通知”。深圳市地质矿产局(市国土局)结合市委二届八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和市领导视察东、西部沿海的有关指示,委托我会编制《深圳市海域地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地质环境保护规划(2000—2010年)》(以下简称《规划》)。学会由咨询组吸纳主要会员单位组成《规划》编制组。在编制过程中,为满足日后城镇建设向海岸海域发展的需求,将海域规划范围界定为市管辖的内海、领海以及相邻依托的陆域,重点是大陆的近海沿岸、潮间带、海岸线区域。《规划》在编制内容上力求创新和改革,没有受规划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局限,而是将规划内容扩展为地质资源(矿产、旅游地质等)的开发利用和地质环境保护。工作方法上,在全面搜集海岸带已有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沿岸重点地段野外勘查,采用当时较先进的袖珍GPS定位仪定位校核坐标位置,应用遥感技术,如卫星、航空、测视雷达,与热红外彩色合成图像,首次建立本市海岸带地质背景解译标志,进行海岸地质构造、地貌景观、地质环境解译;现场调查并同时进行重点岸段的地质观察点记录、摄影及录像,最后应用GIS地理信息自动化成图系统编制6种不同类型的分析和规划图件。《规划》用了约一年的时间完成,取得的主要成果用专家评审意见的话来说:“详细研究了规划区内地质、地貌条件、地质环境背景及地质资源特征;全面系统分析了规划区内矿产资源现状,科学地对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治理复垦和监管工作进行了规划,划定了矿产资源的禁采区、限采区和保护区;结合地质资源的现状,确定了地质地貌景观、地质旅游资源的保护开发区,明确了各区的规划使用功能和开发规模,提出了合理开发利用地质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具体措施;在分析研究规划区内滑坡、崩塌、泥石流、岩溶塌陷、海水入侵、海湾淤积、水质污染、软基沉降等类型地质灾害的分布规律、产生原因、活动特点及危害程度的基础上,进行了地质灾害防治分区;明确了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和监测防治的重点地段,并提出了有效的防治对策。”省国土资源厅邀请了以海洋地质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金庆焕为首的《规划》专家评审组于2000年11月用了3天的时间,在深圳市主持召开了《规划》成果评审验收会议。专家评审和验收意见认为:“该项规划是一份具有应用价值的科研成果,在规划内容、图件编制和新技术、新方法应用等方面有新的突破。规划成果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其中规划的综合地质调查和研究程度、规划内容、图系编制等方面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2001年4月11日深圳市城市规划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对发展策略委员会提交的关于《深圳市海域地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地质环境保护规划(2000—2010年)》的初审意见进行了审议,22名委员出席了会议。经过表决,全票通过了《规划》。

2001年因学会理事长周德雨先生辞世,于2月召开理事会,经理事会全体成员通过,选出康镇江任学会会长,并对部分理事进行了调整;2002年8月召开了理事会及会员代表换届会议,推选出第三届理事会成员。

2002年9月中旬,我市受18号热带风暴“黑格比”登陆后的残留云系及低压环流的影响连降暴雨,平均降雨量达360多毫米。18号下午梅林关口附近羊宝地山发生滑坡,造成4死31伤的严重人员伤亡。事故发生后,学会及几个主要会员单位(深圳市地质局、深圳市勘察测绘院有限公司、深圳市勘察研究院有限公司)不约而同派员奔赴现场,配合政府主管部门展开抢险救灾。此时雨势未止,山体随时都有继续下滑的可能,市规划与国土资源局工作人员和我们一起,凭着一股敬业无畏的奉献精神,不顾安危,沿着滑坡体及其周边进行地质踏勘,经过几个小时的勘查,对滑坡的产生达成一个初步的共识。此次属于滑波灾害类型,位于一个箕状谷地后缘,滑坡的产生是在特定的地形地貌、松散地层物质和地下水共同作用下,加上强降雨的诱发因素,形成了崩滑性高速滑坡,之后由地质学会组织专家组对滑坡灾害作出初步鉴定,并提出了尽快进行滑坡整治的建议。

2003年5月深圳市根据国土资源部、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开展汛期地质灾害巡查的紧急通知精神,由市规划与国土资源局、地政监测处、征地拆迁办等单位组织成立汛期地质灾害紧急巡查与整改小组,学会参加了罗湖、福田、南山、宝安等区的巡查工作。主要任务是查出地质灾害隐患点,对一些不稳定山坡附近存在安全隐患的违章建筑,提出拆除意见,配合宣传工作,提高人民群众的防灾抗灾意识。巡查与整改的重点是山体不稳定边坡、坡脚附近的建筑工地及违章建筑物、矿山石场开挖区、弃土堆填区、交通干线山体边坡等,发现存在严重灾害隐患处设立危险警示牌。巡查工作结束后,由学会配合地矿主管部门,对发现近百处地灾隐患点进行分析总结,提出了具体整改措施和建议。此次巡查工作对保障年内安全渡过汛期起到了显著的作用,也为2004年对各地的隐患点全面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打下基础。

由深圳市科学技术协会、深圳市地质学会联合主办、宝安区科技馆承办,学会的3个主要会员单位(深圳市勘察研究院有限公司、深圳市地质局、深圳市勘察测绘院有限公司)协办赞助的“深圳市环境地质科普展”于2003年7月在宝安区科技馆揭幕。我们生活在南国明珠——深圳这块土地上,并持续不断地利用这里丰富的地质资源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我们既要充分利用资源,同时也要不忘保护地质环境。要做好这些工作,首先应当了解深圳的地质环境背景,认识深圳地质构造的发展历史,并掌握自然和人为引发地质灾害的特点。因此,举办这次“深圳市环境地质科普展”的目的,就是为了加强地质环境保护,普及环境地质和地质灾害防治科学知识,为城市现代化建设服务。展览的构思和布局,采用了图、形、声、光、电的配合,模拟“穿越时光隧道”感受从元古代到第四纪地质人类出现的演化历程;深圳人赖以生存的“宝地”至少已经历了18亿年;通过深圳地层透视、岩石系统展示深圳地质发展历史的多媒体动画,深圳地质与城市建设立体模型,深圳岩石实物标本,地质环境保护与地质灾害防治图片灯箱、展板,还重点介绍了3家协办单位开展深圳地质勘查、地质灾害防治的工作成果,将参观者带入到一个极具神奇魅力的深圳地质世界。开幕的那一天,展馆门前“石破天惊 奇观再现”的巨幅横额光彩夺目,轻气球悬挂的彩带高高飘扬,仿制充气橡皮恐龙迎风招展,迎来了学会会员、媒体、参观者的光临。展出两年多深受各界的好评,深圳晶报7月22日报导了“环境地质科普展”开展,“走进迷幻的‘时光隧道’……”深圳的地质生成过程状况清晰地展现在人们面前,“该次展览动用了实物、图表、模型和声学、光电及数码影像等高科技手段”。为了配合2006年5月深圳科普周的活动,该展览以崭新的面貌转移到中山公园内南山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继续免费展出,开放以后参观的市民络绎不绝,市老干部活动中心从传媒知道消息后,组织了一批老同志前往参观,一对年近八旬的老夫妇参观形成于18亿年前的岩石时,用手摸了摸,并由衷感叹:“真没想到,深圳的存在已有这么长的历史了。”来自东莞市麻涌中心小学的500多名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一走进展厅就感觉穿越了时光隧道,奇异的岩石和化石,有趣的地质景观等,带给了他(她)们无比新奇的感觉。据不完全统计,参观人数至今已超过10余万人次。

建设地质公园是在保护和开发利用地球遗产的长期实践中找到的最有效的途径和方式,把一些具有重要科学价值、文化价值、观赏价值的地质遗迹,通过建立地质公园的形式有效地保护起来,并为地学研究、科普教育、环保旅游等提供了基地。学会根据掌握的有关东海岸大鹏半岛风光秀丽的海岸地貌和七娘山、坝光笔架山拥有的丰富古火山地质遗迹资料,向2004年学会理事会年会提出申报建设国家地质公园的建议,并得到理事会一致通过。我们立即组织编写“开展大鹏半岛七娘山地质遗迹勘查及申报国家地质公园”的建议书,并约见原深圳市政协周长湖副主席,向他递交和汇报了有关申报建设国家地质公园建议书的情况,当即引起了周主席的兴趣和重视,并致函时任市长李鸿忠阐明申报建立大鹏半岛国家地质公园的重要意义。市政府对申报“建议”十分重视,于同年10月市领导批准并授权深圳市城管局开展深圳大鹏半岛国家地质公园的申报工作。获得城管局向全国发布申报工作项目招投标信息后,学会组织具有合法投标资质的会员单位勘察测绘院参加投标。在编制标书过程中,根据深圳市政府采购中心招标文件内容,充分发挥地质学会的优势,由于学会掌握了申报区基础地质资料的先机,部署具体实施工作针对性强,获取申报成功面较大,并以非赢利为目的低于项目总经费预算价数十万元而得以中标。我们接到中标通知书后,与新成立的大鹏半岛国家地质公园管理处签订了合同;成立申报组并争取在申报评审中获较高得分和前10排名,给此次申报和未来申报世界地质公园创造了有利条件,因此,采用地质路线观察结合遥感地质遗迹解译、地面实测配合深部钻探查明地层剖面、进行同位素激光定年确定地层岩石年龄、修测1:5万地质图等手段,在作好地质遗迹勘查的基础上,全力做好申报材料的编制工作。为了加强学会申报组的技木力量,特聘部分国内富有地质公园申报经验及从事区域地质调查的老专家加盟。申报区大鹏半岛七娘山地势复杂,林木草丛茂密,山高路险,从事勘查的几位年近七旬高龄的老专家,发扬了地质人奉献、敬业、无畏的精神,横渡大亚湾,穿越七娘山,登上大燕顶,大鹏半岛几乎处处都留下了他们的汗水和足迹。申报工作从2005年2月开始至6月共完成了申报书、综合考察报告、总体规划、景点集、地质博物馆布展方案、导游手册、碑牌(标识)设计方案、公园建设实施方案、多媒体风光片光碟及附图图册10项申报材料。2005年6月20日广东省国土资源厅组织专家组,对以深圳市人民政府名义申报的《广东深圳大鹏半岛国家地质公园申报材料》进行初审,评审意见认为:“拟建大鹏半岛国家地质公园的申报材料齐全,各份材料相互联贯,重点突出,论据充分,结论明确,图件清晰美观,符合国家地质公园申报条件要求。”同意初审通过,并推荐上报国家地质公园领导小组审批。2005年8月我们接到了参加北京国家地质公园评审会的通知,我们随即委托南凌博士后代表申报组在会上作申报陈述。8月12日我们随同以副市长吕锐锋为首的深圳市申报国家地质公园代表团抵达北京,被统一安排入住海淀高梁桥斜街中苑宾馆,由于时间仓促,陈述词还没有完全准备好,13日我们连夜加班至凌晨两点,作好了陈述的全部资料准备。17日上午代表团成员穿上整齐统一的服饰,来到了宾馆二楼全国第四批国家地质公园评审大厅。此前,在两天多的角逐中,已有30个申报单位进行过评审,深圳是第31个出场参评单位。大厅中间坐着18位专家评委,11时评审会主持人宣布深圳代表陈述,主题是“山海相依,水火共融”,大屏幕播放20分钟的专题片将人们带进美丽的大鹏半岛,七娘山、杨梅坑古火山遗迹景区,大鹏南海岸地貌景区,王母圩古生物化石和咸头岭文化遗址,大甲岛海岛地貌景区,大鹏所城人文景区,一幕幕色彩绚丽的生动画面,吸引了与会者无数赞羡的眼球。之后,南凌站上宣讲台,从公园的自然属性、科学价值与研究、国内地质对比、公园建设与管理4个方面进行了陈述,并强调指出:建立国家地质公园是深圳市1 000多万人民热切的盼望和不懈的努力!陈述结束后,评审专家开始提问,专家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深圳在梧桐山已建有古生物博物馆,再建地质公园博物馆,两者如何协调?导游手册编得好,但游客能否真正到公园游览?”第二个问题是:“大鹏半岛地质公园的火山地层是陆相还是海相沉积?”还有第三个问题是:“地质遗迹和海岸地貌如何保护?”问题提得很好,先看第二个问题,大鹏半岛的侏罗—白垩纪火山地层,经历了早侏罗世早期海相沉积(大鹏半岛水头沙已找到双壳类、香港菊石等海相古生物化石为证);到早侏罗世晚期进入海陆交互相沉积(我们在水头沙英管岭首次找到了香溪耳羽叶等含炭质陆相植物化石层为证);至中侏罗世开始了陆相火山喷发;进入晚侏罗—早白垩世为陆相火山喷发鼎盛时期。这正是大鹏半岛拥有从海相沉积—海陆交互相沉积—陆相火山喷发较完整火山地层遗迹的魅力所在。最后由吕副市长综合回答了专家的提问:“深圳梧桐山古生物博物馆主要展示全国性古生物化石科普知识,而建立深圳地质公园博物馆,主要展示深圳大鹏半岛的地质地貌景观,后者更具有地方性、观赏性价值。大鹏半岛区位优势明显,除了深圳1 000余万人口之外,加上内地、港、澳、台游客,大鹏半岛地质公园对他们肯定极具吸引力。如果深圳申报国家地质公园能够批准建立,我们会支持旅游部门,在全力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共同将大鹏半岛打造成中国一流的地质公园……”。这时专家们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神情。约40分钟之后,我们终于迎来了一个令人难忘的时刻,评审会宣布:深圳大鹏半岛国家地质公园平均得分99.438分(53个参评单位中,排名第8)!被评为国家地质公园,深圳代表团成员都站立起来,热烈地鼓掌庆贺。

地质遗迹是地球漫长演化过程中遗留下来的自然历史记录,是不可再生的地质自然遗产。深圳市有着丰富的地质遗迹景观,它记录了区内长达18亿年的海陆变迁、岩浆侵入、火山喷发、构造活动及地貌演化等变化复杂的沧桑历史,具有深厚的科学文化内涵。2006年3月,分别由深圳市国土资源和房产管理局直属分局及宝安分局委托深圳市地质学会(宝安区由深圳市勘察研究院有限公司签订合同),对深圳特区(包括罗湖区、福田区、南山区、盐田区)内和宝安区内进行地质遗迹调查工作。学会组成地质遗迹调查组,并特邀从事区域地质地貌调查富有经验的两位老专家加盟,通过5个半月完成了两个区的调查工作。这次地质遗迹的调查方法,主要采用遥感地质解译及地质路线穿越追索,对发现有价值的地质遗迹进行详细观察记录,摄影及采集岩石样品。深圳特区的调查路线,包括大、小梅沙,三洲田梅沙尖,梧桐山,深圳水库周边,银湖笔架山,安托山,塘朗山,西丽湖周围,大勘,大小南山,内伶仃岛等;宝安区调查路线穿过了羊台山、凤凰山、阿婆髻、大眼山、黄麻布、赤顶山、过路山、朱凹山、玉律温泉、石岩水库等山川河谷。调查工作除了重点查明地质遗迹景观类型及其分布特征外,还注意对其成因和形成年代的研究。为了解决特区内梧桐山古火山穹窿一层状火山的形成年代,调查组登上梧桐山顶取样做锆石激光定年,获得数值为距今1.59亿年;中部泰山涧附近获得定年值为距今1.56亿年;盐田港西北梧桐山脚获定年值为距今1.68亿年。由此证明了梧桐山火山地层形成于距今1.56亿~1.68亿年左右,地质年代为中侏罗—晚侏罗世早期。内伶仃岛自然保护区,在人们的心目中,该岛充满着神秘传奇的色彩,岛内的岩石、地质遗迹是什么时候形成的?我们爬上了岛东尖峰山顶采集花岗岩石经同位素年龄测定为距今2.23亿年,属于印支期侵入岩;又在内伶仃岛东背角海边的条带状混合岩采样,测得年龄为距今8.97亿年的中—新元古代;在内伶仃岛管理处后山石梯旁,还看到一些极有趣的地质现象,在细—中粒斑状黑云母混合花岗岩体中可见到包有变粒岩残留体的条带状混合岩残留体被该岩体交代的现象,而该岩体及残留体又被伟晶质脉体穿插和交代。另外还见细长的脉状混合质变粒岩被岩体交代的现象等,揭示了3次混合岩化作用及互相穿插交代的关系。我们在《深圳特区地质遗迹调查报告》中提出:梧桐山与大鹏半岛国家地质公园的七娘山、坝光笔架山的古火山活动,包括周边的三门岛,大、小甲岛等古火山遗迹,同属于西环太平洋火山带外带的组成部分,对这些地区古火山遗迹的发现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国际性对比意义,建议今后一起捆绑申报世界地质公园。2007年1月深圳特区和宝安区两个地质遗迹调查报告经专家评审通过,并被认为属优质的地质遗迹调查报告,建议管理部门尽快制定地质遗迹保护规划,以便更好地保护该区的地质遗迹景观资源。

深圳市经过30年的建设发展,积累了大量的基础地质资料,如能认真加以研究总结意义重大。此外,为了扩大宣传普及地质科学、合理开发利用地质资源、有效地实施地质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提高青年地质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2007年3月经学会理事会研究决定,由学会牵头,市国土局、市地质局及副理事长单位赞助经费,撰写出版《深圳地质》,并成立了《深圳地质》编委会及编写组。由编写组成员分工撰写,全书内容共分三篇:第一篇为基础地质与矿产;第二篇为环境、水文、工程地质;第三篇为物化探及数字化地质、测绘等。5月份资料基本搜集完毕,6—7月进行重点地区地质检查观察及地层岩石同位素定年取样工作。一直以来对深圳地区存在的一套深变质岩系和中生代的火山岩的形成时代悬而未定,故此次的野外工作分别对福永、虎背山、横龙山隧道、福田变电站、银湖笔架山等的变质岩,以及梧桐山、七娘山的中生代火山岩进行地质检查观察和取样。此次共采集了14组同位素定年样品,并由武汉国家重点实验室采用目前最新的锆石铀-铅定年激光法测试,获银湖混合花岗岩年龄值为距今14.30亿年和16.09亿年,结合原福永获得的年龄值距今18.14亿年,进一步证实了中元古代长城纪的存在;在虎背山、横龙山隧道的混合岩、变粒岩中,获7组年龄值为距今8.97亿~10.07亿年,首次发现时代属中元古—新元古代的蓟县纪—青白口纪;梧桐山、南澳等火山岩分获两组年龄值距今1.57亿~1.68亿年,时代属中—晚侏罗世梧桐山组;七娘山、大甲岛等火山岩获年龄值为距今1.39亿~1.46亿年,时代属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七娘山组;此外还验证了福田变电站附近早白垩世坪田凸单元,花岗岩年龄值为距今1.188亿年。7月份工勘岩土公司在龙岗区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场址进行岩土工程勘察,发现钻孔之间地层层序变化很大,即使两个钻孔距离不远,但地层都不能连接。我们编写组受邀到施工现场进行钻孔岩芯观察,场地地层由下而上为下石炭统石磴子组、下石炭统测水组。钻孔间地层连不起来,是由于下石炭统石磴子组碳酸盐岩基岩面呈波状起伏,在波面凹部上覆测水组可见有底砾岩、砂砾岩、砂岩、粉砂岩,偶夹灰岩或炭质页岩透镜体;而在波面凸部,底砾岩、砂砾岩等都可能缺失,这是标志沉积间断的现象,表明了区域地质资料认为的石磴子组和测水组呈整合接触,而实际上龙岗区两者是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第四纪地层的研究方面,是我们撰写深圳地层的重中之重,在充分利用研究前人资料的基础上,力求以新的理论为指导,采用多重地层学的研究方法,充分利用各种先进的测试手段,以晚近地质作用过程和自然气候环境的演变为重点,“远略近详”,通过生物、年代、考古、层序等地层的划分研究,揭示第四纪地理、气候环境的变化规律,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及可持续发展,以及城市地质、国土资源规划利用、环境地质灾害防治等,提供科学的基础资料。《深圳地质》全书共160余万字,插图500余张,中国地质大学赵鹏大院士为该书题词,广东省地质学会前会长、原广东省地质勘查局局长撰写了“深圳市地质工作成果的回顾与展望”——代序,由地质出版社于2009年9月公开出版。

2008年1月24日学会在深圳市地质勘查局召开了第四届第六次理事会,会议着重讨论了学会换届理事会主要领导成员提名上报人选,会后经广泛征求会员意见和各会员单位多次协商,取得了统一意见,一致推选阮文波为学会会长,并选出秘书长,副会长及理事由会员单位根据各单位人数比例产生,副会长7人、理事20人、副秘书长2人、高级技术顾问2人。另外,增设常务副会长和常务副秘书长管理学会的日常工作。

市科协于11月15日—12月15日举办了“2008深圳市科协学术活动月”。学会积极响应这一号召,根据本行业的具体情况,先后参与和协办了科协主办的“深圳市安全科普展”——防震减灾科普展部分;开展了深圳市地质学会联合香港地质学会赴深圳大鹏半岛国家地质公园现场考察(包括主要有地质科学价值的地质遗迹景观),并请地质公园管理处负责人介绍地质科学公园的建设意义、规划进展情况,共同进行相关学术科普等相互交流活动;面向社会相关学科(国土资源、水务、旅游、环境、城管、园林、教育、勘察设计等)专业人士、学会会员,邀请香港理工大学地质学家李作明先生来深主讲《香港优良海港环境地质条件》专题学术报告。最值得我们回味的是李作明先生精彩的学术报告,他带给我们一些年轻的地质工作者许多重要的启示,以下是李先生报告的一些片段。李作明先生首先以其亲身经历,讲述他怎样从一个归国华侨,抱着一颗热爱祖国的心,回归祖国考进地质学院,毕业后从事艰苦的地质工作,从粤东的莲花山脉到海南的五指山上都有他的足迹。在五六十年代就多次来过罗湖小镇,与深圳结下了不解之缘。七十年代到了香港(还是英占殖民地),在大陆的地质大学学历是不被承认的,出路就只有改行或失业。但他并没有为时势所屈服,以他的敬业精神,博得了任教于香港理工学院(现理工大学)的一席之地。在李先生没有到港前,香港地质年代划分最老为二叠纪(距今2.95亿年),绝大部分为侏罗纪岩石地层(距今2.05亿~1.37亿年)。他并没有安于现状,常利用课余时间,自行到野外进行地质勘查,皇天不负有心人,通过他的耐心和努力,终于在原被划为侏罗纪的地层中,找到了泥盆纪(距今4亿~3.86亿)盾皮鱼类化石,打破了英国人几十年来认为没有更早于二叠纪地层的记录,正确地恢复了香港地质发展历史。在他担任香港地质学会会长期间,十分重视和深圳的地质学术交流,每年至少组织1~2次两地学会的互访、参观考察、学术交流会议等活动。他先后考察过深圳的黄贝岭断裂、大鹏枫木浪断裂、横岗大康石场、动热变质带、西冲海岸地貌、宝安凤凰山卫星图像的环状构造等地质现象。同时,他也曾邀请深圳地质学会组团参加“海峡两岸三地及世界华人地质科学研讨会”,组织到香港鸭洲、东坪洲进行地质考察。李先生说,香港的地学研究始于1862年,至今已有130多年历史,地质学的研究有很好的基础。香港地质学会成立后,有了更大的发展,泥盆纪盾皮鱼类的发现和石炭纪元朗组的建立,大量二叠纪、侏罗纪、第三纪动植物化石的发现,使香港地质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在构造方面,香港主要发育北东向和北西向两组断裂。关于地震方面的问题,有人说在我们的东面潮汕以东地区、西面的阳江以西至海南岛地区都发生过较大地震,香港夹在它们之间是否也会地震。李先生认为东部潮汕以东至台湾、日本地震带主要受太平洋菲律宾板块向北西推挤的影响,西部的阳江至海南则受印度板块向东推挤的作用,处于它们之间的深港地区反而是较安全的,发生中强以上的地震可能性不大。他说香港之所以成为世界上优良海港之一,是由于其属于断裂型海港,基本受北西向然后折向南西,再转向北西的断裂控制,平面上呈锯齿形,造成海港深度大,深达40m。加上潮汐作用,海底受强大的涨落潮流冲刷,不易淤积,能始终保持良好的航道。

经学会多次与广东省地质学会、香港地质学会联系,粤深港三方商定由广东省地质学会、香港地质学会、深圳市科协、深圳大鹏半岛国家地质公园管理处等单位联合主办,深圳市地质学会承办,于2009年9月18日在深圳市银湖旅游中心召开“2009粤港地区地质科学与地质工程(深圳)研讨会——地球科学与社会”的学术交流会议。出席会议的有广东省地质局、省地质学会、省地震局、省核工业地质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省工程勘察院、中山大学、省地质科学研究所、深圳市科协、深圳大鹏半岛国家地质公园管理处、深圳市地质学会及各会员单位、香港地质学会等各级领导、院士、专家、学者近160名代表汇聚一堂。会议开幕式由深圳市地质学会会长阮文波致词,广东省地质学会常务副理事长、省地质局总工程师杜海燕、深圳市科协副主席张克科发表了重要的讲话。同时举行了《深圳地质》新书首发式,由深圳市地质学会会长阮文波向来宾赠书。特邀海洋地质专家金庆焕院士在大会上作了《南沙海域油气资源与权益》的专题报告,介绍了南沙海域丰富的油气资源,提出了捍卫南沙油气资源的建议,并指出了南海北部天然气水合物资源的前景,为众所关注的资源、环境的开发利用与保护的研讨掀开了帷幕。参加研讨会的论文共40篇,研讨内容凸显了珠三角地区地质科学与地质工程的应用成果主题,其中包括基础地质研究最新成果、岩土工程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总结、地球科学在城市建设中的应用、地质资源的利用与可持续发展、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防治的理论与实践、地质遗迹保护和地质公园(包括地质博物馆)的建设等内容,这些宝贵的科技成果,为地方建设、区域发展、政府决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此次会议是粤深港地区地学界的一次盛会,是业内具有标志性的活动,一些最新的研究成果,对粤港澳地区的城市建设和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会后,由20余名代表组成考察团,前往大鹏半岛、大亚湾进行海岸、海岛地质地貌景观考察。学会编印的《粤港(深圳)地质科学与工程》论文集,于2010年9月由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出版。

深圳大鹏半岛国家地质公园开展该区古火山地质遗迹的调查和“中生代火山岩与火山作用研究”,进行科研攻关,提高科学研究深度,充分发掘其科学内涵,使之成为深圳科学文化旅游城市的一张名片,是园区准备开园建设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该调查研究项目于2009年正式面向全国公开招标,学会根据自身的优势,联合会员单位深圳地质建设工程公司(市地质局)参加该科研项目的投标工作。于2009年3月以学会的技术优势和相对较低报价中标。3月开始调研,组成了专题调查研究项目组,全力以赴,经过近4个多月的七娘山区野外地质勘察并采集了一批室内实验样品,新发现了一些有价值的地质遗迹景观。2010年通过对本课题的调查研究,进一步揭示了该区古火山地质遗迹的特征,确定火山地层的年代和进行火山喷发韵律旋回的划分,与区域性(香港地区)火山地层进行了对比,按标准对古火山地质遗迹进行评价。完成了《深圳大鹏半岛国家地质公园古火山地质遗迹调查报告》、《深圳大鹏半岛国家地质公园中生代火山岩形成时代及火山作用研究报告》2010年5月两份报告通过评审验收,专家一致认为报告对15处古火山地质遗迹点的分析评价,确切地反映了地质景观的科学性、稀有性和优美性,报告条理清晰,内容丰富,图文并茂,是一份具有较高科学研究水平的研究报告。项目的成果报告已由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公开出版;撰写了《基于新测年资料的蓟县运动和燕山早期运动表现探讨——以深圳西部及东部大鹏半岛国家地质公园地区为例》等4篇论文,其中3篇论文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编写了“深圳大鹏半岛国家地质公园古火山地质发生、发展演化模型解说词”。为确保深圳大鹏半岛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展陈工程内容脚本制作(城市与地质环境展厅)项目的顺利进行以及研究工作的质量,2012年深圳大鹏半岛国家地质公园管理处聘请学会专家为公园博物馆展陈工程专家组成员,负责编写城市与地质环境展厅内容脚本、多媒体脚本、展板、解说词等文字工作及资料提供。全年共完成了“我为城市作贡献大型互动投影脚本”、“深圳花园之都触摸屏脚本”、“走进大鹏半岛视频脚本”、“地质环境是城市建设的基石多媒体查询脚本”、“地震现场逃生互动游戏脚本”、“海啸4D影片脚本”等10余项脚本编写、审核等工作。

通过地质调查研究编制出版的地质图件,是现代各项工程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础地质资料。开展新一轮地质编图工作,拓宽地质编图工作的服务领域,围绕城市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如城市建设规划、城市地质调查、国家地质公园建设、地质灾害调查防治、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勘查、地质遗迹保护以及旅游地质等,将其作为主要的地质编图工作服务对象,充分发挥地质图在深圳城市建设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12年根据会员提出由学会组织开展编图工作的建议,经学会理事会研究通过,由学会会长单位、秘书长单位、副会长单位等支助经费,编图方案得到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的认同之后,学会开展深圳市地质图及说明书的编制。野外地质补充调查研究工作已全部结束,目前已进入室内编图工作,预计在2013年完成。通过此次工作统一了地层划分标准,对沉积岩区采用多重地层单位划分,实施岩石地层方法填图;火山岩采用火山地层-岩性(岩相)双重方法填图;变质岩采用构造-地(岩)层法或构造-岩石法填图。编图工作中,在大鹏半岛周边美丽的大甲岛,发现了侏罗纪—白垩纪较典型的地层剖面,从大甲岛西北端的沙滩登岸,采集球状风化流纹斑岩样品,经同位素激光定年,获得锆石捕虏晶(?)年龄值为距今1.8亿年,可能是深部带上来的下-中侏罗世的产物;灰绿色流纹斑岩锆石同位素定年分别为1.6亿年和1.65亿年,时代属中—晚侏罗世早期梧桐山组;往南,出现褐色含集块火山角砾岩,角砾(集块)有凝灰岩、流纹斑岩、黑曜岩等(在马料河河口相同层位黑灰色火山集块岩中,锆石同位素定年为距今1.46亿年);继续前行在潮间带高程0m上下出露一套颇具特征的“火山-沉积碎屑岩”,板状层理、斜交卷曲层理、交错层理、波状层理、增生火山砾层等十分发育,向东沿小路翻过山丘,在弱熔结凝灰岩中锆石同位素年龄为距今1.39亿年,时代为晚侏罗—早白垩世七娘山组;至大甲沙滩东端,沿山路上行至半坡,出露紫红色凝灰质砂砾岩,锆石同位素年龄为距今1.07亿年,属早白垩世官草湖组,以角度不整合覆盖在上侏罗—下白垩统七娘山组之上。在构造方面又获得一些较新资料,北西向断裂发育程度仅次于北东向断裂,但研究程度相对差一些。其中南山(蛇口)断裂束,分布于蛇口半岛,由6条大致平行、大小不一、几成等距的断裂组成。最近广东省地质局开展的南山区城市地质调查研究中,在小南山采石场实测断裂破碎带宽度大于150m,该断裂规模宏大,与珠江口大断裂走向一致,很可能是珠江口断裂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能发生的时间较新,南山一带也是深圳微地震较多的地区,在今后工作中应引起重视。

学会坚持团结和组织广大地学科技人员,参加各项地质科技活动,积极向政府反映科技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塑造地质学术交流的主渠道,培养地学科普工作的主力军,协调各会员行业单位之间的合作关系,不断发展新会员,发挥各会员单位的整体优势,朝着建设地质科技工作者之家的方向而努力。学会会员长期从事城市地质、工程地质、岩土工程勘察工作,十分渴望多了解一些区域地质的情况。学会为了满足大多数会员的要求,更好地团结广大地学科技人员,加深会员间联系、交流和沟通,每年都要组织一次会员地质旅行考察。已先后到深圳东部沿海、大鹏半岛地质公园及梧桐山地质公园、粤东“梅陇—海丰莲花山断裂带”、河源“南国恐龙故乡”、粤北丹霞山世界地质公园、广西姑婆山、贺州玉石林地质公园、广东阳春凌霄岩国家地质公园、粤西广东封开国家地质公园、雷琼世界地质公园、阳山广东第一峰、连州地下河、福建漳州滨海火山国家地质公园等地质胜地参观考察。2012年11月2—3日,正值南国初冬气爽,由学会和海外国际旅行社组成地质考察团,前往香港世界地质公园的鸭洲、东平洲景区和西贡粮船湾景区等进行实地考察。来自深圳市勘察测绘院有限公司、深圳市勘察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建西南勘察院、深圳市岩土工程有限公司、深圳市工勘岩土工程有限公司、深圳市水务规划设计院、深圳市地质学会、深圳市龙岗地质勘察局、深圳市地质局等会员单位的91名考察人员,主要沿着地质公园的水路景区,乘风破浪,踏上这次地质探秘之旅。从香港马鞍山马料水码头乘船,经吐露港、赤门海峡、黄竹角咀、鸭洲、东平洲。船经八仙岭。香港一组曾以八仙岭命名的八仙岭组地层,岩性主要为紫红色凝灰质砂岩、粉砂岩夹凝灰质砾岩。据古地磁测定,其时代相当于早白垩世。经过黄竹角海,黄竹角咀组是香港出露年代最老的地层,岩层倾角陡峻,褶皱发育。岩性由灰白色砾岩、石英岩、石英砂岩、夹紫红色砂泥质页岩组成。含大量双壳类、植物、介形类、豆石、鱼类及腹足类、叶肢介、海百合茎等化石。时代属早中泥盆世。黄竹角咀组和深圳的中泥盆统鼎湖山群可以对比。吉澳岛是香港生态旅游胜地,堪称环保典范,登上该岛大有回归大自然之感。团友们来到了鸭洲,小岛面积仅0.016km2,酷似一只半浮于海面的鸭子,鸭洲由紫红色凝灰质砂岩、粉砂岩夹凝灰质砾岩等岩石构成,其时代也就是前面所讲的下白垩统八仙岭组。深圳大鹏半岛下沙称头角、大甲岛都有此岩层出露,岩性基本相同,时代为下白垩统官草湖组。鸭洲最奇特的地貌是鸭眼洞,是海蚀地貌类型中的海蚀拱桥。由于波浪从两侧打击突出的岬角时,其两侧岩石被穿凿相通,顶部形成为海蚀拱桥。继续乘船又来到了东平洲。这个海岛有1.1km2,是香港独一无二的地层岩石,香港命名为平洲组,为深灰、灰黄色白云质粉砂岩、泥岩、页岩,夹淡白色燧石粉砂岩(标志层),含植物、昆虫化石,团友们有幸直接在岩石露头上看到难得一见的植物化石,时代属下第三纪。此地层为什么只有在这个孤岛上才有分布?值得我们去思考!第二天凌晨,从西贡码头乘船继续地质探秘之旅。粮船湾沿岸一带布满流纹岩系六方柱石群,岩石系列包括流纹岩、球粒状流纹岩等火山岩,时代可能属晚侏罗—早白垩世。其形成是由于流纹岩浆爆发,火山物质均匀,温度高,在冷凝过程中形成了大量的六方柱节理,后经长期的海浪冲刷风化侵蚀,成为今日的六方柱石群奇观。船经桥洲咀登上地质步道,海积地貌——连岛沙(砾)坝跃然在目。连岛沙坝的形成,是在有屏障的海岸、屏障体(如岸边小岛)的波影区内,沉积物流的容量降低,最初堆积成角滩,继而延伸成沙嘴,最后形成连岛沙坝。参加此次考察,一方面认识到香港主要岩石的种类、其地貌特征的形成及变化、对地质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而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因为申报成为世界地质公园门槛很高,须达到138个标准,包括开发路线、出版书籍等,香港筹备两年后才完成申报的配套工作。这为深圳申报大鹏半岛世界地质公园,提供了可借鉴的宝贵经验。

“地球日”是我国宣传国土资源国情国策、提高公众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意识、普及地球科学技术知识的重要平台。学会自2006年以来,每年4月22日,都组织举办“世界地球”宣传活动。按照“十二五”期间地球日主题宣传活动要求,结合十八大精神,2013年地球日活动主题为“珍惜地球资源 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生态文明 共建美丽中国”。为了配合这一活动,由深圳市科学技术协会、深圳市地质学会、广东省科普作家协会摄影美术专业委员会主办,深圳市地质局、深圳市勘察测绘院有限公司协办及赞助,深圳市南山区青少年活动中心承办,共同开展这次地球日宣传展出,主要包括地质环境保护、加强古生物化石保护、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地震科普知识、海洋与海洋地质等内容。为了配合地球日的宣传活动,同时举办“深圳市第三届地质书法、绘画、摄影展”,由省、市书法、绘画、摄影等专业人士、学会会员及爱好者,市地质局领导带头挥毫,提供了一批优秀作品参展,包括楷书、篆书、隶书、甲骨文、国画、山水画等书画作品,还有摄影艺术图片70余幅,展出的作品弘扬了祖国传统书画与摄影艺术,作品突出保护地球资源、环境地质主题,旨在增强公众保护环境、热爱家园、保护资源的意识。建设美丽中国,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是人民群众的热切盼望,是国家赋予环保工作的历史责任。只要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就一定能够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自展览正式展出以后,平均每天有上千名中小学生参观,多名孩子在留言板上写上或画上爱护地球母亲的祝福语。本次展览持续到4月30日结束,也被列入南山区青少年校外教育公益联盟成员单位主办的主题性科普活动之一,起到了增强市民和中小学生的环保意识,了解深圳地形地貌、自觉保护周边环境的效果,唤起全社会保护地球的意识,需要从小做起,从身边做起,抵制污染,节约能源,爱护绿色环境,用实际行动珍惜地球资源,共建美丽中国。

深圳市地质学会三十年的风风雨雨过去了,留下的不止是一些美好的回忆,还有着许多温馨的提示,像地质罗盘一样给出指引路向。面临着的一切又将是从零开始,我们热切期待,深圳市地质学会理事会、会员及同仁,尤其是年青的地质工作者们,在漫长和健康的路上持续发展,把深圳地质人的精神发扬光大,在未来的光辉岁月里再创佳绩。杨兹机先生、周辛南女士为本回忆录的写作提供了许多宝贵的史料,谨此致谢!

参考文献

[1]深圳市地质学会编.深圳市地质学会2001学术年会论文集[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2.

[2]深圳地质编写组编.深圳地质[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9.

[3]深圳市地质学会等编.深圳大鹏半岛国家地质公园古火山地质遗迹调查研究[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9.

[4]深圳市地质学会编.粤港(深圳)地质科学与工程[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10.

img22

img23

img24

img25

img26

img27

img2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