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稳定性及其变化规律

稳定性及其变化规律

时间:2022-0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表9.3 不可移动石质文物稳定性的安全系数该规定将危岩体稳定性评价状态进行细化,分为6个状态:破损体、不稳定、欠稳定、基本稳定、有风险岩体和稳定。特别是石窟危岩体,结构面的粘聚力指标对稳定性影响非常明显。
稳定性及其变化规律_石窟岩体结构稳定

9.1 稳定性及其变化规律

首先对于稳定性,危岩体在普通工程评估中,通常直接根据计算的稳定性来判定是否需要进行危岩体治理。在普通建设与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中,均提出了自己的稳定性状态标准(表9.1与表9.2),但对于一个文物本体,如何评价其稳定性却是一个难题。

近年来,我国在石窟危岩体稳定性勘察、设计的过程中,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就是安全系数的取值。文物治理面临如下难题:危岩体和文物安全密切相关,稳定性要求过低,对文物保护不利,风险性太高;文物区危岩体的治理直接在文物本体上施工,稳定性要求过高,工程治理措施规模对文物的影响又过大,严重影响文物本体的历史风貌,同样对文物保护不利。这样,陷入了左右为难的境地。

表9.1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察规范危岩体稳定状态

img203

表9.2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察规范危岩体稳定性安全系数Ft

img204

因此,文物危岩体稳定性的安全评估范围,应该从安全性低于极限值(1.0)的摇摇欲坠的松动块体,直至目前计算稳定但存在一定风险的岩体。根据文物评估的实际现状,制定如表9.3所示的评价标准。

表9.3 不可移动石质文物稳定性的安全系数

img205

该规定将危岩体稳定性评价状态进行细化,分为6个状态:破损体、不稳定、欠稳定、基本稳定、有风险岩体和稳定。破损体主要指文物保护中经常遇到的完全脱离的文物本体,在轻微的地质应力作用下即可破坏的岩体,这类危岩体在边坡工程中一般不存在。不稳定岩体一般是指在力学计算上处于临界状态的危岩体。欠稳定岩体具有一定稳定性,从文物保护的角度看,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这两类危岩体评价与一般的岩土工程危岩体评价类似。基本稳定危岩体在一般工程中可认为属于稳定岩体,但从文物保护看,这类岩体结构面切割比较清晰,危岩体的存在对文物完整性有一定影响。有风险岩体这里定义为从力学计算看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岩体,切割岩体的结构面不连续,但岩体处于相对关键的部位,如文物本体(造像自身、手、头等部位),或者岩体破坏将对其他部位的文物本体或者游人造成威胁。因此这类岩体存在继续破坏的风险,可能造成不可接受的损失风险。稳定岩体指的是计算结果稳定性高,结构面没有继续破坏的可能,或者即使有破坏风险也是完全可以承受的岩体。稳定岩体可不采取监测、设计和加固等工程措施。

另外需要考虑的是岩体对环境因素的敏感性问题。例如,一些危岩体天然状态下稳定性较高,但是在降雨入渗或者地震的作用下,稳定性降低非常明显。特别是石窟危岩体,结构面的粘聚力指标对稳定性影响非常明显。许多小型块体自重小,稍具粘聚力就有较高的安全系数,但如有降雨入渗、岩体风化发生,粘聚力降低将导致稳定性降低非常明显。大型危岩体则对摩擦角非常敏感。这种危岩体不能仅仅考虑计算工况下的稳定性,更应该关注不同工况下稳定性的变化幅度,即稳定性对环境变化的敏感性。

下面仅讨论裂隙充水情况下稳定性降低的情况。

将稳定性变化幅度定义为

img206

我们分别比较天然状态和后缘控制裂隙1/3饱水两种计算工况的稳定性fna与fdis,稳定性变化幅度为0.15%~13%。在此基础上对岩体稳定的环境敏感性进行划分,分为不敏感、较敏感、敏感、非常敏感4种类型(表9.4)。

表9.4 稳定性环境敏感类型划分

img207

为了进行定量评价,按下式进行稳定性变化评估因子取值

img208

式中:Def为稳定性衰减评估因子,fd为稳定性降低幅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