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人民的首航史

中国人民的首航史

时间:2022-0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人民的首航史1970年是中国航天史上最值得庆贺的一年,新春刚过,周总理就组织科研人员在人民大会堂召开专门会议,听取了卫星和运载工具整装待命出厂前的最后一次汇报。这次卫星发射成功,使我国成为继前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第五个靠自己力量把卫星发射上天的国家,从而揭开了我国航天活动的序幕,宣告了我国已经进入航天时代。
中国人民的首航史_跟我上太空

中国人民的首航史

1970年是中国航天史上最值得庆贺的一年,新春刚过,周总理就组织科研人员在人民大会堂召开专门会议,听取了卫星和运载工具整装待命出厂前的最后一次汇报。

img79

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升天

1970年4月14日,卫星在技术阵地上测试完毕,向发射阵地转运之前,周总理又主持专门会议,听取了从发射现场回到北京的钱学森、李福泽、杨国宇、任新民、戚发韧等同志关于试验准备情况的汇报。4月16日深夜22时20分,周总理亲自给国防科委打来电话说:“中央同意你们的发射计划。到发射阵地后,一定要认真地、仔细地、一丝不苟、一个螺丝钉都不放过地进行测试检查。”并交待要把每日的测试情况及时向他报告。从这天以后,一直到卫星上天之前的8天里,周总理通霄达旦,几乎每天都派秘书守在电话机旁,听取测试情况的汇报。4月17日,“长征一号”连同“东方红一号”卫星一起,进入发射塔架。发射场上秩序井然,一切工作都按严格的程序有条不紊地进行。20日,周总理发出指示:“第一颗卫星的发射,要做到安全可靠,万无一失,准确入轨,及时预报。”23日,检查工作全部结束,塔架撤离,发射场上只留下待发的火箭和脐带塔。4月24日这一天,密云遮住了太阳。直到中午时分,太阳依然是云里来,云里去,变化莫测。这时,靶场气象部门根据长年的气象档案和精确测算,作出预报:晚上9点天气转好,可以发射卫星。尽管人们将信将疑,周总理却已“胸有成竹”,他立即给主持国家科委工作的罗舜初同志打来电话。总理说:“毛泽东主席于23日晚已批准了这次历史性的发射”,并指示发射现场的全体人员:“工作要准确,不要慌张,要沉着,要谨慎,希望大家要鼓足干劲,过细地做工作,争取一次成功。”晚8点,当指挥员下达“一小时准备”的口令后不久,果然天空中的云层神话般地都“烟消云散”了。9点35分,发射的“零点”终于到了。竖立在发射台上的运载火箭按时点火。只见巨大的“长征一号”火箭划破夜空,在震耳欲聋的隆隆声中徐徐升起,直奔东南方向而去。十多分钟后,传来了星箭分离,卫星进入轨道的捷报。人们顿时沸腾起来,个个尽情欢呼,热泪盈眶。当晚,周总理登上飞机飞往广州,参加由越南南方、老挝、柬埔寨领导人召开的“三国四方会议”。周总理高兴地向会议宣布:“为了庆祝这次会议的成功,我给你们带来了中国人民的一个礼物,这就是中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25日下午6点新华社受权以最庄重的方式向全世界公告:我国卫星运行轨道距地球最近点439公里,最远点2384公里,轨道平面和地球赤道平面的夹角68.5度,绕地球一周114分钟,卫星重173公斤,用20.009兆周的频率播送《东方红》乐曲,声音清晰宏亮。新闻公报刚发表,顷刻之间,首都北京灯火通明,锣鼓喧天,人们高举彩旗,燃放鞭炮,游行庆祝20世纪70年代第一个春天的大喜事。

这次卫星发射成功,使我国成为继前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第五个靠自己力量把卫星发射上天的国家,从而揭开了我国航天活动的序幕,宣告了我国已经进入航天时代。同美国、前苏联、法国、日本等国的第一颗卫星相比,我国的卫星要重得多,表明我国用于发射的运载火箭具有强大的推力。从开始研制弹道导弹到发射第一颗卫星,美国用了13年,前苏联12年,我国只用了10年。如果没有“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所用时间肯定还会大大缩短。日本的第一颗卫星上天后,只有30个小时蓄电池就出了毛病,发射机工作一天就停止了。而我国的第一颗卫星达到了安全可靠、准确入轨和及时预报,而且在整个运行期间,卫星上各种仪器性能稳定,实际工作时间远远超过了设计要求,完全实现了“抓得着,看得见,听得到”的要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