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地质环境问题调查

地质环境问题调查

时间:2022-0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④了解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工程建筑经验,黄土湿陷与潜蚀的防治措施及其效果,提出防治建议。主要了解沙性土的分布、气候条件、水文和水文地质条件、植被特征等自然因素,不合理农垦活动、过度放牧、滥伐森林、水资源开发、工矿交通建设等人为因素对土地沙漠化形成的影响及其程度。②石漠化地区地表堆积物特征调查。④石漠化危害的调查。
地质环境问题调查_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一、地质环境问题调查

常见的地质环境问题的调查,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冻土调查

①冻土基本特征调查。了解冻土区气候特征和地面温度特征、冻土层温度及变化规律;查明冻土类型和分布规律;查明冻土层的岩性、厚度和上下限、结构特征及空间变化规律;查明冻土区主要地下水类型、补径排条件、动态变化以及水化学特征;了解不同岩性冻土的主要物理力学和热学性质;划分冻土冻胀性类别,并进行冻土融沉分类;了解影响冻土冻胀、融沉特征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②冻胀、融沉特征调查。查明以寒冻风化剥蚀作用和地下水冻胀、冻融作用为主形成的不同类型冻胀、融沉地貌的分布与特征、形成条件、演化规律及发展趋势;查明各种类型融区的分布特征、融冻滑坡、泥石流发育程度、形成条件及发展趋势;查明高寒草地冻融荒漠化现状及其形成条件与类型。

③了解冻胀、融沉危害,分析其发展趋势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④了解冻胀、融沉防治现状,提出防治对策建议。

(二)黄土湿陷与潜蚀调查

①黄土区基本特征调查。了解地貌类型及微地貌特征;了解黄土地层的岩性特征、厚度、成因、与其他地层的接触关系、年代及分布;了解大气降水、地表水、地下水对黄土湿陷与潜蚀发育的影响。

②黄土湿陷与潜蚀特征调查。查明湿陷与潜蚀形态特征、发育部位、可能影响的深度等;查明黄土自然湿陷、引水渠道湿陷、建筑地基湿陷、城市和工矿地面湿陷变形等现象的湿陷特征、分布和产生原因;查明黄土的湿陷性质和变化规律,湿陷性黄土的厚度,确定黄土的湿陷性和湿陷性等级;对潜蚀发育程度作出定性评价。

③了解黄土湿陷与潜蚀的危害,预测其发展趋势。

④了解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工程建筑经验,黄土湿陷与潜蚀的防治措施及其效果,提出防治建议。

(三)水土流失(岩土侵蚀)调查

①了解前人调查研究成果,查明不同侵蚀类型(水力侵蚀、重力侵蚀、风力侵蚀)的分布面积、位置与侵蚀特征。

②了解土壤平均侵蚀模数和平均流失厚度,确定土壤侵蚀强度。

③分析控制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通过各类型区的水文站泥沙观测资料对比分析,研究地形、降雨、土壤、植被等主要自然因素对水土流失的影响;以完整的中、小流域为单元,了解流域内因人类活动而新增的水土流失量。

④了解水土流失降低土壤肥力、破坏耕地、减少平地面积的情况以及对下游地区泥沙淤塞水库、塘坝、农田、河道、湖泊、港口等的危害。

⑤了解水土保持现状,提出水土保持建议。

(四)土地沙漠化调查

①沙漠化基本特征调查。了解沙漠化地区地貌类型;查明沙漠化土地的范围、裸沙分布面积、沙层厚度、植被覆盖度,确定沙漠化程度,进行沙漠化程度分区;查明沙地特征,确定沙地类型;了解沙尘暴发生时间、范围和频率、主要风向、风速与起沙风速;了解沙漠化地区土地资源的类型、分布特征、开发利用状况和标志性植物及植被覆盖程度。

②分析控制土地沙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主要了解沙性土的分布、气候条件、水文和水文地质条件、植被特征等自然因素,不合理农垦活动、过度放牧、滥伐森林、水资源开发、工矿交通建设等人为因素对土地沙漠化形成的影响及其程度。

③了解沙漠化形成和发展历史,确定土地沙漠化进程,分析土地沙漠化发展趋势。

④了解土地沙漠化的各种危害和造成的经济损失,当地防治土地沙漠化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提出适合本地区特点的防沙治沙建议。

(五)石漠化调查

①石漠化基本特征调查。查明石漠化的分布范围、高程、面积与展布特征;了解石漠化发展速率和变化规律;查明石漠化的发育程度,划分出石漠化发育程度等级,分析发展趋势。

②石漠化地区地表堆积物特征调查。查明地表堆积物的赋存状态、分布特征、厚度及变化,土壤的成分、母岩岩性,主要植(作)物种类及生长情况。

③分析控制石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了解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条件,气象、水文条件,水文地质条件,植被类型与分布,植被覆盖率及其历史上的变化,裸露岩层的分布及形状、岩性、厚度,岩溶发育、破碎与风化特征等与石漠化形成、发展和发育程度的关系;了解矿业活动、城镇基本建设等人为因素与石漠化形成、发展和发育程度的关系。

④石漠化危害的调查。了解石漠化对生态环境、农业生产、人类生存与发展造成的危害与损失,并分析其发展趋势。

⑤了解石漠化防治规划与实施现状、治理的典型实例与效果,提出防治建议。

(六)土地盐渍化调查

①土地盐渍化基本特征调查。了解盐渍化土壤的区域类型,查明盐渍化土壤的分布范围、面积;查明不同类型盐渍化土壤母质的岩性成分、结构特征,表层土壤粒度组成、渗透性、含盐量及其组分;查明包气带及潜水含水层有关的岩土水理性质,重点是潜水的埋藏条件、分布特征、补径排条件,潜水水化学成分、性质和土壤溶液的酸碱度;确定土地盐渍化性质与程度,并分析其发展趋势。

②分析控制土壤盐渍化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了解气象、水文、地貌、地质、水文地质等自然因素以及农田灌溉、水库渗漏等人为因素在土壤盐渍化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③了解土地盐渍化的危害性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并分析其发展趋势。

④了解土地盐渍化的防治现状与效果,提出防治措施与建议。

(七)土地沼泽化调查

①土地沼泽化基本特征调查。查明沼泽化土地的分布范围、面积与历史变化;查明泥炭沼泽地泥炭层和潜育沼泽地土层的特征及潜育化发育情况;了解植物、农作物的种类与生长情况和优势动物种群。

②查明沼泽水的输入、输出、水位与水深、水质、水流方式、淹水持续时间和淹水频率等水文条件与地下水主要赋存层位、补径排条件、水化学特征及其动态变化等水文地质特征;根据沼泽的形成条件,确定沼泽的成因类型。

③分析沼泽化的演化趋势及其对生态环境的正负效应。

④了解沼泽和沼泽化土地利用现状和保护现状,提出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建议。

(八)冷浸田调查

①冷浸田基本特征调查。查明冷浸田分布范围、面积与历史变化;查明冷浸田土体构成剖面中的潜育层特性、冷浸田土壤质地;查明潜水的埋深和补径排条件。

②了解冷浸田形成的地形地貌、气象水文、土壤质地和水文地质条件等自然因素和土地垦殖、围湖造田、渠道渗水、废水排放等人为因素对冷浸田形成的影响;确定冷浸田的基本类型。

③了解冷浸田对农业生产的危害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

④了解冷浸田改造治理措施和治理效果及存在的问题,提出改造治理对策与建议。

(九)岩溶塌陷调查

①岩溶塌陷区调查。了解地貌成因类型与形态特征(重点是岩溶地貌形态的成因类型和形态组合类型及其特征)、碳酸盐岩及其他可溶岩和其上覆第四系松散覆盖层的特征、岩溶发育特征和水文地质条件。

②岩溶塌陷特征调查。查明岩溶塌陷的发育与分布特征,确定塌陷类型(土层塌陷或基岩塌陷)及发育强度与频度;查明岩溶塌陷的发育过程及伴生现象。

③岩溶塌陷成因调查,了解上覆荷载、地震、暴雨或洪水等自然因素和抽、排水、水库蓄水与渗漏、地面加载、振动等人为因素与岩溶塌陷的相关关系,确定岩溶塌陷的主要成因类型。

④了解岩溶塌陷对地面工程设施、农田和生态环境及各种资源开发的危害与影响;圈定塌陷危险区范围,分析其发展趋势。

⑤了解岩溶塌陷勘查、监测、工程治理措施(包括塌陷区土地复垦)等防治现状及效果,提出防治建议。

(十)地面沉降调查

①基本查明地面沉降地质环境背景。包括地形地貌、基底构造;第四纪沉积环境、年代、地层结构;各土体(重点是软弱压缩层)工程地质特征;各含水层、弱透水层组的特征。

②查明地面沉降现状与发生发展历史。包括地面沉降区分布范围、形状、面积及累计沉降量,沉降发生时间、历年变化与沉降速率等。

③基本查明地面沉降影响因素。包括地下水、油气矿产开采工程的分布、类型、开采量、开采层位、开采时间、地下水位降低及影响范围等;工程建筑对地面沉降的影响;区域性构造沉降等。

④了解地面沉降危害。包括地面沉降引起的海水倒灌,港口、码头或堤岸失效,桥梁净空减少,城市排水不畅,河流泄洪能力降低,建筑物破坏等,造成的直接与间接经济损失;分析预测沉降发展趋势及可能的成灾范围,并对危害程度进行分析预测。

⑤了解地面沉降勘查、监测和防治现状(人工回灌、控制地下水开采量等措施)及效果,提出预防与控制地面沉降的建议。

(十一)地裂缝调查

①地裂缝特征调查。查明地裂缝几何与活动特征,确定地裂缝类型。

②地裂缝成因调查。了解地裂缝发生区的地貌及微地貌单元、地层岩性、岩土体结构与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特征;了解地裂缝与区域地质构造格架和地震活动、气象水文和与人为活动的关系;分析确定地裂缝的主要成因。

③地裂缝危害调查。了解地裂缝对建筑物的破坏过程、破坏程度、经济损失,圈定地裂缝危害的范围,并对其发展与危害进行趋势分析。

④了解地裂缝灾害勘查、监测、工程治理措施及效果,提出防治建议。

(十二)河湖塌岸调查

①塌岸发育特征调查。查明岸坡的坡形、坡高、坡度及变化;查明构成岸坡的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组合类型及分布;查明重大塌岸的时间、范围、岸高、规模、崩塌的物质成分和崩塌的方式及地表水水位及水流特征,同时应注意调查尚未崩塌、但已开裂地段的分布、数量、长度、宽度及下沉量;了解塌岸的发生与发展过程。

②地表水体与水文地质特征调查。了解地表水体类型、水位高程、流速、流量及季节变化,河道态势、主乱位置及变迁,水流运动规律、波浪的掏蚀作用,季风、潮汐或冰凌的作用及岸滩的变迁;查明岸坡及岸坡地带主要含水岩组及特征、地下水的补径排条件及其与地表水的水力联系情况、地下水位及其与地表水位季节变化(包括人工调度)的关系。

③综合分析岸坡地形、地质结构、地表水、地下水、降雨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岸边建筑物与采砂、修路、切坡等)对塌岸的影响,分析塌岸的发展趋势。

④了解塌岸对大堤、农田、道路、房屋、航运的危害程度。

⑤了解崩塌岸坡已有的工程防护措施及其效果,提出防治建议。

(十三)海岸侵蚀与淤积调查

①基本查明海岸带地表形态变化,包括地表形态变化特征、变化原因及主要影响因素。

②基本查明海岸带地质背景,包括地貌形态、地质构造、地层岩性、第四纪沉积物的岩性、成因类型和年代、沉积环境的演变,确定海岸类型(基岩海岸、砂砾海岸、泥质海岸)。

③基本查明海岸带侵蚀状况,包括海岸侵蚀后退和海堤浪蚀情况、海岸侵蚀原因。

④基本查明入海河口、港湾淤积情况及影响因素。

⑤了解海岸侵蚀或淤积对土地资源、生态环境等的危害,分析预测其发展趋势,已有的防治措施及其效果,提出今后防治的对策建议。

(十四)海平面变化调查

①了解地貌与第四纪地质特征,主要包括:障壁岛-泻湖、沿岸堤-沿海平原、河口、三角洲等沉积体系的相序,沉积环境演化过程。

②基本查明古海面指示物(泥炭、贝壳、海滩岩、树木、淤泥和粘土)沉积特征,分析古海平面的变化规律。

③了解现代海平面升降情况。搜集沿海验潮站和地形标高零点观测站的观测资料,分析研究海平面变化与变化速率和变化的主要原因。

④了解海平面升降对海岸带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十五)海水入侵调查

①了解海水入侵的地质环境背景。包括区域地貌形态、岩性结构及组合、地质构造、海岸性质、海滨与入海河口变迁、地表水文、潮汐和气候气象特点等。

②查明咸、淡水层的岩性结构,含水介质及其特征,地下水水质咸化程度(Cl、Br矿化度等)及其特征,地下水位动态变化,以及潮汐对地下水动态的影响,咸水体的空间分布范围(距海岸带的距离、面积)及咸水体与淡水体的接触关系,地下水、地表水与海水之间的水力联系、补排关系和海水入侵通道。

③分析控制海水入侵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了解海平面上升、潮汐等自然因素和抽、排地下水等人为因素与海水入侵的关系。

④查明海水入侵的途径,了解海水入侵的历史及变化规律。根据水化学分析成果,进行海水入侵程度分区,分析海水入侵发展趋势。

⑤了解海水入侵对土地资源、地下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等的危害及趋势。

⑥了解海水入侵的勘查、监测、工程治理措施及效果,提出防治建议。

(十六)地下水天然水质不良与污染调查

①查明地下水水质现状,按《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85)和《地下水水质标准》(GB/T 14848—93)评价地下水质量,并分析其发展趋势。

②查明地下水天然水质不良地段的分布、含水层位及其特征,主要超标物质成分、含量及时空分布,并研究分析其形成原因。

③查明地下水污染地段的分布、含水层位及其特征,主要超标物质成分、含量及时空分布;查明污染源及污染途径;了解与地下水污染有关的地面水污染情况,并按《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88)确定其水质分级。

④了解地下水天然水质不良与污染带来的危害,目前的防治措施及效果,提出防治对策。

(十七)土壤污染调查

①查明土壤污染现状,按《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评价土壤环境质量,或按土壤环境背景值进行评价。

②基本查明土地利用情况与土壤特征;了解当地植物与农作物、经济作物种类、分布及生长情况与土壤质量的关系。

③查明工业、农业、污水灌溉等污染源类型、分布、数量和污染途径。

④分析土壤污染发展趋势,了解污染带来的危害,目前的防治措施及效果,提出防治建议。

(十八)地方病调查

①地方病基本情况调查。了解地方病的种类、分布范围、主要病症、严重程度、发病历史、防治现状和发展趋势等。

②地方病的地质环境背景调查。了解地方病区的地貌部位、微地貌特征、地层岩性和水文地质特征,饮用水源的类型及基本情况,水、岩、土化学特征及异常,分析研究地方病与某种地质环境因素的相关关系。

③了解地方病区主要食物(粮食、蔬菜等)来源和饮食习惯。

④提出地方病防治对策措施。

(十九)水患环境地质调查

①水患基本情况调查。了解重大水患灾害的发生次数、时间、当时的降雨量(包括上游补给区)及持续降雨时间,河湖最高洪水位高程,淹没范围和灾情等。

②基本查明与水患形成有关的地面沉降、河湖泥沙淤积、堤防管涌、岸坡崩塌、堤基隐伏岩溶等环境地质问题的特征与危害。

③了解围湖围滩造田、堤防工程、分蓄洪工程、裁弯取直工程等人为活动对水患形成的影响以及对防洪治水的正、负面效应。

④从地学角度提出科学合理的防洪减灾对策建议。

(二十)干旱缺水环境地质调查

①干旱缺水基本情况调查。了解干旱缺水区的分布范围、高程、面积,干旱发生的气候条件及历史变化,年干旱缺水时间、造成的危害与损失(包括缺水的居民点、人口、农田、牲畜等基本数据和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②岩溶石山干旱缺水区调查。基本查明岩溶地质和水文地质特征,查明与干旱缺水和地下水资源开发有关的岩溶环境地质问题(如石漠化、旱涝灾害、岩溶塌陷、区域地下水位上升或下降、水质污染等)的基本特征与危害。对岩溶地下水资源潜力和开发利用条件作出评价。

③沙漠草原、黄土等干旱缺水区调查。查明浅层地下水、深层地下水的赋存特征、补径排条件与水质特征;了解干旱缺水和地下水开采引起的土地沙化、牧场、草地与绿洲萎缩、河水断流、区域地下水位下降、水质恶化、土地盐碱化、地方病等环境地质问题的基本特征与危害;对地下水资源潜力和开发利用条件作出评价。

④了解干旱缺水形成的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了解其历史演变,分析其发展趋势。

⑤了解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地下水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的建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