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周的教育制度_中国教育史

西周的教育制度_中国教育史

时间:2022-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西周的教育制度_中国教育史二、西周的教育制度公元前11世纪左右,武王灭商,建立起一个强大的国家——周。同时西周的教育制度沿袭了“学在官府”的特征,教育的施行仅仅局限于统治阶级及其子弟,其目的在于培养合格的统治阶级管理人才,以更好地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和对国家的统治。辟雍本为西周天子为教育贵族子弟而设立的学宫,后代则成为国家最高等级的皇家礼制建筑之一。

西周的教育制度_中国教育史

二、西周的教育制度

公元前11世纪左右,武王灭商,建立起一个强大的国家——周。前期的西周社会实行包括井田制、分封制、宗法制和礼制等在内的十分完备的国家制度,社会较为稳定,生产力持续提高,奴隶制达到全盛时期。教育作为奴隶制国家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获得了十分有利的发展条件。

西周奴隶主阶级继承了夏商两代的传统,将军事体育、思想道德、文化知识共同纳入到教育内容之中。同时西周的教育制度沿袭了“学在官府”的特征,教育的施行仅仅局限于统治阶级及其子弟,其目的在于培养合格的统治阶级管理人才,以更好地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和对国家的统治。

(一)学校体系

相对前代,西周的学校体系既保存了合理、有益的成分,又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和发展,使奴隶社会的学校制度趋于完善。(www.guayunfan.com)

1.小学

西周继承了商代关于大学、小学的划分,根据学生的年龄将学校也分为两级。儿童年幼时在家庭中首先进行家庭教育,到了10岁左右即可进入小学。小学分为两种,一种是设在王宫东南附近的供王室子弟就读的贵胄小学,一种是设在国之西郊的供其他贵族子弟就读的普通小学。贵胄小学中由王宫的官吏——师氏、保氏兼任教师。

据考证,西周时期天子王都、诸侯都城,以及距城不远的城郊地区都设有小学。不同的小学,入学年龄也有一定差异,一般为8~15岁不等。不同的小学之间可能存在着等级的差别,因此地方小学或诸侯小学的学生也可以升入王都的小学,这也可能是贡举制度最早的形式。

2.大学

小学之上就是大学,二者之间也存在着递升的关系,贵族子弟和经过严格选拔的优秀士人子弟方可以根据年龄出小学而入大学。西周的大学根据设置地点的不同分为两类,一类设于天子王都,一类设于诸侯都城。

一般认为,天子大学建于四周环水的高地上,呈四合院的形式,东南西北中各设一学。各学的名称和教育内容各有不同:中设辟雍,亦称太学、明堂,为承师问道、天子自学、举行典礼之所,由太师、太保、太傅主持;东学亦称序,为学习干戈羽籥之所,由乐师主持;南学亦称成均,为学乐之所,由大司乐主持;西学亦称瞽宗,为习礼之所,由礼官主持;北学亦称上庠,为学书之所,由诏书者主持。四学环绕辟雍而设,构成一个统一而又各自独立承担教育任务的机构。由于五学之中辟雍最为尊贵,因此整个天子大学也统称辟雍。天子大学是国家的最高学府,也称学宫、泽宫、射庐、大池等。

专栏

辟 雍

亦作“璧雍”,因四周有水,形如玉璧,因此得名。辟雍本为西周天子为教育贵族子弟而设立的学宫,后代则成为国家最高等级的皇家礼制建筑之一。西汉以后,历代皆设有辟雍,或与太学、国子学并立,或设于国家最高学府之内,但除北宋末年作为太学的预备学校外,多为祭祀之用。今北京国子监内的辟雍,为清乾隆年间修建,每逢新皇帝登基都要到此讲学一次,以示中央政府对教育的重视。

相对而言,诸侯所设立的大学——“泮宫”则较为简单,仅有一学,且半面临水,教育内容和形制不及辟雍完整和丰富,这也是西周时期森严等级制度的反映。

3.乡学

西周时期,在天子王都和诸侯都城设立的各种学校可以统称为国学,在城郊之外设立的地方学校,统称为乡学。乡学依照行政区域分布、设立。《礼记·学记》中记载:“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也有人认为,这一时期地方学校分为乡校、州序、党庠、家塾。行政区划的层级和相应学校的名称虽有不同的记载,但是分地区、分层次设立学校却是公认的事实。西周的乡学体系较为完善,分布较广,其招收的学生数量也比前代有所增加,但是也仅限于地方的贵族或士人,并不能改变奴隶社会教育“唯官有学”的局面。

图1-3 西周的学校系统

(二)学校教育内容

夏商时期的各种教育内容,如军事体育方面的射、御,宗教礼仪方面的乐、礼、占卜,思想道德方面的孝、悌、忠、勇,文化知识方面的文字、计数等,在西周时期不断丰富,并逐渐形成了以“礼、乐、射、御、书、数”为核心的“六艺”教育内容。

1.礼乐

西周奴隶社会中的等级十分森严,礼乐便是这种等级制的象征。礼与乐在现实生活中经常配合进行。礼的内容极为广泛,包括政治、伦理、道德、礼仪等各个方面。如各种典章制度、祭祀仪轨、人伦关系、孝悌之义、仪容仪表、冠冕服饰、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等都是礼教的内容。这些内容看似互不相关,但其核心都是为了明确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周人认为“礼”是天命的体现,遵守各种规范,使人各安其位,是遵守天命的必然要求,也是维护和巩固统治的重要手段。“礼”乃是西周的立国之本,它规范着人们的道德和行为,支撑着整个奴隶制等级社会,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命运和前途,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乐教与礼教相互配合,互为表里。乐教不仅教授音乐、舞蹈等知识,而且包含了绘画、雕塑、诗歌等内容。周人实行乐教,其目的在于陶冶情操,协助礼教从内心树立起人们对道德行为规范的敬畏之情,使其内化成为自身的需要。而且乐教对于增进团结、加强交往、调和矛盾、移风易俗等也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2.射御

射即射箭,御即驾车,这都是当时作战必需的技能,属于军事体育教育范畴。西周时期十分重视习射,男孩自幼应当接受训练,树立保卫国家的理想。小学和大学之中,习射都是正规的教育内容,而且如果男子不能射箭,便会被看做是不称职的人。习射有多种标准,主要训练射箭的力度、速度和准确性,而且习射的同时还要学习相关礼节、礼仪,将道德意识、政治观念的灌输一并融入军事体育训练

战车是西周重要的兵器,也是衡量国家实力强弱的标准,掌握驾驶战车的技术,是奴隶主阶级维护统治的必然要求。习御不仅要使战车驶得快、驶得稳,而且要能够适应各种各样的道路和地形。

3.书数

书就是文字的书写,数就是计数、计算。书数属于基本的文化课程,因此小学和大学都要开设。文字在西周时期已经发展得较为丰富和成熟,西周时期的文字开始被刻写在金石上,而不再局限于甲骨,文字结构日趋复杂和固定,表达的音、意也更为广泛。而且,西周时期的文字构成遵循“六书”的原则,因此进行文字认读、书写成为了延续前代经验、继承祖先文化最基础的知识和能力。

西周时期“数”的概念已经发展得很完备了,周人不仅有了数字,而且掌握了十进制记数法以及四则运算和简单的几何知识。数学教育也是贵族子弟必须掌握的一种能力,这有助于他们在日后的统治中能够准确计算田亩、收成等。而且数学也是学习天文、历法的基础。

图1-4 周代的算筹

(三)学校管理制度

1.入学与修业

西周小学的入学年龄一般为8~15岁,修业年限一般为7年或更长。其中王太子、王子等身份比较高的儿童,其入学较早、修业较短,而公卿大夫子弟则相对入学较晚、修业时间较长。低级贵族或平民子弟便只能够进入乡学就读,学习十分优异者才有可能被选拔进入国学小学就读,因此入学年龄更大、修业时间更长。

西周的大学教育在小学结束后进行,一般入学年龄在15~20岁不等,甚至更大。大学的招生来源除了王室子弟、公卿大夫等贵族子弟由小学卒业升入以外,还招收地方选举的俊秀人才以及由诸侯举贡的普通子弟。

2.考核与奖惩

西周的学校教育比较重视对学生的考核。小学中主要考查学生的道德、行为是否符合礼的要求,考查学生在书数学习方面有无进步,以及日常仪表是否符合规范。德、行、艺、仪的考查在于规范儿童的成长,使其较早形成合于礼的生活习惯。大学中的考核则更为正规,《礼记·学记》记载:“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力而不反,谓之大成。”可见,大学隔年进行一次比较重要的考核,分别对文化学习、人际关系、理想追求、实际表现、意志品质等进行考查,从道行、艺能两方面对学生进行评判。达到要求的学生即修业完成,优秀者则可以被选拔成为官吏。

各类学校中平时也都进行考核,根据成绩高下进行奖惩。对于德行、才能俱佳者可以逐层选拔升学、任官或是定爵、定禄。而对达不到要求的学生,一般是先以教导感化为主,力劝其改正过失、弥补不足,而对于屡教不改者则流放远方,永不使用。

3.视学与监督

国学与乡学由天子、诸侯以及地方分别管理,各自负责一部分学校的监督检查职责。西周时期有着严格的视学制度,规定天子必须每年定期亲自视察大学,每次视察之前要进行占卜,视察时要由公卿大夫陪同,而且视学要依照礼制进行,服饰、用品、过程有着十分细致的规定。每次视学都是一次隆重的仪式,统治者借视察督导不仅表示敬道促学,更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感化教育,以此来稳定社会秩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