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南文化与影视人类学

西南文化与影视人类学

时间:2022-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通过对西南文化的抢救性保护,在紧迫的任务中形成一批合格的影视人类学家、锻炼田野调查能力和理论能力,探索中国特色的影视人类学发展模式,这对于影视人类学扩大自身影响、促进自我发展具有实质性作用。

西南文化保护的影视人类学视角与影视人类学学科重建_民族文化教育

影视人类学与西南文化保护

⊙于伟壮[1]

[摘要]就像中国的城镇规划造就了一大批雷同相似的城市,西部大开发、新农村建设涌入等现代性对于西南文化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对多元性的破坏。从影视人类学视角探讨对西南文化的保护,不仅对于保留和传承民族文化有重要的作用,对于影视人类学的学科发展与重建也提供了新的视角。

[关键词]影视人类学学科重建;文化抢救;自觉性;影视化

一、引论(www.guayunfan.com)

费孝通先生曾提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认为各民族共融于中华民族这个母体中,同时各民族在这个母体中又存在着各自的差异。西南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分布比较集中的地区,各民族在长期共融中发展出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然而在全球化、现代化的今天,西南地区这个民族、宗教、文化的多元化区域正受到前所未有的文化冲击,一方面是传统文化的丢失;另一方面是朝向现代性的文化趋同。可以说,对西南文化的整理与保护已经上升到了抢救性的地步。影视人类学作为一种记录保存、解释、传播文化现象的手段在对西南文化的抢救上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影视人类学在中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在学科的理论研究、人才建设、视角取向等方面还存在着不足,其发展需要在传统方法外思考新的路径以应对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诸多新的现象及问题,处于变迁中的西南文化无疑提供了这种独特的场所。

二、影视人类学

影视作为一种记录和传播信息的手段,正全面包围我们的生活,为丰富我们直观的记录和认识多姿多彩、千变万化的世界提供了一种可能。著名传播学家、媒介环境学的开创者麦克卢汉将影视称为“是一种更加非集中化的媒介,给区域性方言提供了表达的机会”。而在人类学理论指导下,用影响手段表现人类社会的各种不同的社会结构与形态的方法或行为正日益受到人类学家的重视,一门交叉性的人类学分支学科——影视人类学在拓展传统人类学研究手段上开拓了新的途径。根据庄孔韶教授的观点:“影视人类学是以影像与影视手段表现人类学原理,记录、展示和诠释一个族群的文化或尝试建立比较文化的学问”。[1]

影视人类学与传统文字民族志的区别在于其可视性、全面性、客观性。传统文字民族志在记录民族文化上遇到的一个疑问在于其成果是否受到研究者的重塑,是否夹杂了研究者过多的个人色彩。因为文字民族志的研究者常常采用参与式方法深入到研究对象中然后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主观描述。受到时间和研究者素养的影响,这种描述的科学性有时是要打折扣的。而影视人类学作品却可以一定程度上避免这一点。拍摄到的资料声音、图像兼备,可以长期储存供人们反复研究,一定程度避免了事后追述的缺陷。而拍摄的资料也不是研究者个人的主观描述而是活生生的事实,不同学者都可以进行描述。

影视人类学作品的功能还在于其解释性。图像可以克服语言的障碍,在不同的群体和文化背景间进行交流,具有很强的解释能力,对于展示不同文化具有独到的作用。人类学影片还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它们“是一种科学文献,是可以和社会科学家们的研究报告相提并论的科研成果。如果说书本是文字写成的专著,那么电影则是以具体的形象来表达的综合性著作”。[2]

三、西南文化与西南文化保护

西南地区在行政区划上对应我国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重庆市、西藏自治区的大部分以及陕西省南部,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着35个少数民族,是我国少数民族分布相对集中的地方。西南地区多样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产生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不同的民族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特色。同时,受到历史上汉文化迁入的影响,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相互交融呈现了多元化的文化格局。西南文化具有复杂性和多元性的特征。

在全球化背景下,在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和一体化建设中,西南文化受到外来文化越来越多的冲击,自身处于变迁中,许多传统文化面临着消失。西南文化面临的问题有:①生活、生产方式的改变,许多文化赖以存在的基础消失了;②旅游事业对传统文化的过度压榨使得许多文化元素发生变异,原汁原味的文化正逐渐变得商业化;③生态环境恶化和城镇化、新农村建设,许多古代建筑遭到了灭顶之灾;④传统文化传承后继乏人,人们更多地开始接受主流文化,而主流生活方式的吸引力使许多人离开原住地,传统民族文化面临失传。

就像中国的城镇规划造就了一大批雷同相似的城市,西部大开发、新农村建设对于西南文化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对多元性的破坏。这种破坏相伴随的文化趋同与消失是不可逆的,特别是宗教、民俗、语言等精神层面的因素。

四、西南文化保护的影视人类学视角与影视人类学学科重建

对于西南文化的抢救保护,影视人类学可以具有十分独特的作用。面临在变迁中将要消失的西南文化,本身具有复杂性和多元性特征,研究者面对的是一个庞大的文化宝库,因此不可能面面俱到地进行系统性研究。影视人类学片所具有的科学性、全面性、忠实性,对于完整的保留民族文化资料,留作交流和研究对于文化的传承其作用不言而喻。

另一方面,影视人类学对西南文化的抢救对于自身学科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影视人类学目前还处于发展不够成熟的阶段,研究角度和研究方式比较狭窄,缺乏相应理论研究,也没有形成一种良性的发展模式。通过对西南文化的抢救性保护,在紧迫的任务中形成一批合格的影视人类学家、锻炼田野调查能力和理论能力,探索中国特色的影视人类学发展模式,这对于影视人类学扩大自身影响、促进自我发展具有实质性作用。

对于传统的影视人类学研究方法我们不作过多阐述,主要就几个新的视角或者说可能性作一下探讨。

(一)挖掘民族文化的自觉性抢救

影视人类学家在一地的田野工作虽然不排除连续性或间断性的长期工作,但其精力和时间毕竟有限,不可能旷日持久地在一地进行全面系统的考察。对于封闭性社区的记录或者是对于传统文化的抢救性记录上,或许这种缺陷还能够充分表现出来,但对于社会和文化迅速变迁的当下,一方面很难找到这种不被外界所影响的封闭性社区,另一方面对于行将消失的一些文化的记录,影视人类学家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就显得十分无奈了。那我们就不妨从优势视角的角度,挖掘研究对象对自身文化记录的自觉性。

“优势视角”(Strength Perspective)是一种关注人的内在力量和优势资源的视角。[3]在这里,影视人类学家可以暂时放下手中记录的仪器,站在潜能发掘者的角度从所研究文化的环境中选择某些人去充当记录者的角色。这些角色有对自身文化的深刻性理解,对于文化的变迁和消失更加敏锐,更重要的是他们是研究者所研究对象的参与者,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忠实地记录身边的一切,而他们所需要的仅仅是一部DV!这些人不需要掌握复杂的人类学知识也不需要各种拍摄技巧,在影视人类学家简单的指导下就能够进行工作。他们所收集到的资料就可以作为影视人类学家进行下一步研究的素材。对于文化变迁研究和行将消失文化的忠诚记录上,这种依靠对本民族文化记录的自觉性或许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建立良性发展模式

影视人类学在中国经历了长期的发展过程,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民族志电影到到后来的文化纪录片,对于记录、保存和交流民族文化作出了很大的历史贡献。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人类学家与传媒机构合作的优势,然而这些形式或者是政府主导或者是娱乐大众的民族风情片,学术性、商业性、宣传性相互混杂,没能形成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影视人类学家关注的是学术性、真实性,而媒体机构关注的是娱乐性和商业性以取得更高的收视率。如何在这两者之间取得平衡而探索出一种可持续的模式,无疑对于西南民族文化的保存具有重要意义。

为我们所熟知的Discovery探索频道成熟的模式可以为我们提供某些借鉴。Discovery探索频道为观众提供丰富多样的高品质纪实娱乐节目,其纪实片内容涵盖自然、科技、古今历史、探险、文化和时事等领域,秉持着纪录片同样可以带给观众娱乐性的原则,兼顾了科学性、真实性和趣味性的统一。Discovery探索频道在取得巨大商业成功的同时,为观众展示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外部世界。缺乏拍摄经费一直是困扰影视人类学从事拍摄实践的难题,李德君认为资金匮乏的根本原因是人类学片的科学价值和商业价值不对称。[4]而借鉴Discovery的成功模式,通过人类学学者与媒体工作者的交流合作,借助传媒的力量拍摄高水平的电视节目。既富于娱乐性又能够兼顾到影视人类学的真实性和科学性,对于西南文化的交流展示、记录保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可预见性作用。

(三)探索人类学影片的影视化

所谓影视人类学片的影视化是指在保持人类学片专业性的同时使其具备更多的艺术色彩,以感染更多的人以取得更大的影响。张艺谋一部《千里走单骑》对丽江不多的镜头达到了许多宣传片所达不到的效果,人们接触到了长街宴、傩戏等很多民族特色文化,虽然这种宣传是不经意的。传统的影视人类学影片更多的是一种工具,科学性有余而审美性不足,对专业学者而言理解起来比较容易,但对一般观众缺乏吸引力。如果可以用一种更优美的影视语言来记录对象,更好地剪辑和后期制作,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将学术性和影视性结合起来,

我们可以承认这种影视化具有娱乐大众甚至是商业化的倾向,但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只有更形象化的方式才能唤起更多人对西南文化的关注,也可以为后续拍摄提供资金基础。在人类学片“科学性”和“艺术性”的争论上,蔡家麟认为,虽然坚持影片的科学性是影视人类学的主导思想,但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学术界已出现要民族志电影摆脱“科学性”桎梏的主张,这使人类学影片成为一种“分享人类学”“人性的人类学”的理论。他指出,人类学影片的摄制标准主要取决于影片的用途和观众,可分为科学性为首位的用于科学研究和教学的影片以及以艺术性为首的供观众娱乐的影片。[5]

五、结语与讨论

文化是一个民族赖以存在和延续的精神力量,文化消失和断层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失去的不仅是自身特有的标志符号更将会使后代子孙生存于历史的虚无之中。人类学家应肩负起对民族文化保护的使命。然而在具体的学术实践中,有时会遇到伦理上的两难,正如上文所讨论的影视人类学三种途径事实上也面临着矛盾,那就是客观、科学、真实与主观、艺术化、商业性。如何处理这些矛盾,有学者指出:“人类学片作为一种学术研究成果,像学术著作、论文一样,既要有学术价值,又要提供给人们使用观看的。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在坚持科学性的前提下,充分运用电影艺术的表现手段,只要无损于人类学研究的学术性,并有助于揭示人类学内涵,一切影视手段都可以采用”。这不失为一种好的处理方法。

参考文献

[1]庄孔韶.文化与性灵[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113.

[2]国际影视人类学委员会.影视人类学通讯[M].1992:4.

[3]百度百科——优势视角[EB/OL]. http://baike.baidu.com/view/4180415.htm.

[4]李德君.人类学片电影化问题拙见[M].视觉记录:内蒙古2005影视人类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108.

[5]蔡家麟.“影视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的再探讨[J].思想战线,1998(1).

Visual Anthropology and Southwest Culture Protection

Yu Weizhuang

(School of Philosophy and Social Development,Shandong University,Jinan 250100)

Abstract:Just like China’s town planning has created a large number of identical similar cities,the inburst of Development of theWest Regions and new rural construction are some kind of cultural diversity damage to culture of the Southwest of China.From the perspective of Visual Anthropology,the protection of the Southwest culture ha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retention and transmission of national culture.And for the reconstruction of Visual Anthropology,it also pro-

vided a new visual angle.

Key words:Subject reconstruction of Visual anthropophy;culture rescue;cultural consciousness;visualisation.

【注释】

[1]于伟壮,男,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硕士研究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