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信息化发展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信息化发展

时间:2022-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信息化绩效评估的特殊意义_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三、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信息化绩效评估的特殊意义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信息化绩效评估,不仅对于该地区经济与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而且对于该地区“追赶型”经济发展,“后发优势”的充分发挥,文化教育科技事业繁荣与进步,乃至和谐社会建设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信息化绩效评估的特殊意义_西部少数民族地区

三、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信息化绩效评估的特殊意义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信息化绩效评估,不仅对于该地区经济与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而且对于该地区“追赶型”经济发展,“后发优势”的充分发挥,文化教育科技事业繁荣与进步,乃至和谐社会建设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1.有助于该地区“追赶型”经济的发展。发展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落后地区通过不断适应先进的发展理念和生产方式,抓住人类经济进程中的动态机遇,积极培育顺应现代化发展潮流、适应本地区经济特点的新经济增长点,就必然会促进其经济的“起飞”[11]。我国的一些学者在专门研究了“追赶型经济增长理论与实践”后指出,经济增长的本质是生产力的发展,而生产力的发展则明显遵循“阶段性涨潮”规律,落后地区若能准确把握这一规律,防止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不失时机地将生产力水平不断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转化,在当今经济日益呈现互补性、全球化的趋势下,完全有可能加速生产力进步的阶段性进程,发展“追赶型”经济,实现追赶目标[12]。在这方面,美国的“欠发达地区”——犹他州,欧洲“最大的农村”——爱尔兰所取得的成功范例均证明了这一点。他们均是及时顺应信息化的时代潮流,从本地实际出发,制定了旨在发展壮大新的经济增长点,推进经济“起飞”,发展“追赶型”经济的战略,均以信息化应用为战略行动的核心内容,通过实实在在的信息化绩效而成功地实现了追赶目标。当然,我国的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与上述“欠发达地区”有着不同的国情和区情,其“追赶型”道路不可能完全通用,但其内在的“起飞”规律则是一致的,即不失时机地实现产业运动与技术进步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它们在“追赶型经济”中“后来居上的历史契机”和“现代经济增长的第一推动力”的作用[13]。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作为我国的经济欠发达地区,虽然目前的信息化发展水平与东部地区有着较大差距,但这并不意味着会永远落后下去。只要有效地抓住信息化绩效这一核心内容,不断实现高水平、高绩效的信息化发展战略目标,将信息化有机地融入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完全有可能实现预期的追赶目标。而开展信息化绩效评估则是从制度和运行机制上保障信息化健康发展,促进本地区实现“追赶型”经济战略目标的必要举措之一。

2.有助于该地区“后发优势”的充分发挥。区域经济增长理论的基本观点认为,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一个国家必将会形成明显的经济增长极,而经济增长极的形成则必然会产生经济增长的梯度转移,这样,由经济增长极产生的经济扩张能力便能够产生巨大的经济增长示范效应和辐射效应,从而带动腹地经济的迅速增长。对此,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曾作过精辟的阐述:经济增长以不同的强度首先出现于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终极影响。”[14]这种经济增长的区际传递机制,在信息化时代产生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影响,经济落后地区科学地把握这一规律,及时抓住历史机遇,采取相应的发展战略和对策,不仅可以有效地追赶先发地区,而且完全有可能获取相对的“后发优势”,进而赶超先发地区。对此,日本、亚洲“四小龙”及我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已经或正在作出充分的诠释。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能否及时抓住信息时代的历史机遇,科学把握“经济增长极”、“经济增长区际传递”、“经济增长相对后发优势”规律,关键在于能否有机融入信息化时代,能否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在当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性作用,而衡量这一作用发挥的强弱,不是信息化投入规模的大小,也不是信息化建设水平的高低,其核心或终极指标体系还在于信息化的绩效。此外,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信息化发展能否获取和发挥“后发优势”,关键也在于能否坚持以信息化绩效为宗旨的指导方向,能否有效地规避“信息化生产率悖论”现象[15],能否有效地实现“IT增殖”。对此,信息化绩效评估具有十分重要的“导航”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欠发达的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只有在工业化、城市化、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中充分实现信息化的绩效,方可获取“后发优势”,才能放言“跨越式”发展。

3.有助于社会公益事业的全面发展。社会公益事业的信息化水平如何,直接反映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现代化程度,同时也是衡量全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之一。提高社会公益事业信息化水平除了加大对这一领域投入,强化信息设施、信息装备、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网络建设外,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全社会切实显现信息化所带来的社会效益,最终实现在享用公益性信息资源方面的人人平等。尤其对于相对落后的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而言,社会信息化建设首先应着眼于在公共领域尽量缩小与发达地区之间的“数字化鸿沟”,全面落实“信息普遍服务原则”,尽可能快、尽可能广地让公众享受到信息化带来的“划时代”文明,使落后地区和发达地区携手步入信息时代。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业能否取得成效,怎样科学地引导这一事业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则是社会公益事业在当代历史背景下必须要重点关注和解决的具有战略意义的问题。开展信息化绩效评估,保障公共领域的信息化建设始终坚持以公众应用为核心,以社会效益最大化为目标,便是解决上述问题所必不可少的评价机制。(www.guayunfan.com)

4.有助于民族文化事业的繁荣与进步。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挖掘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继承和发展少数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是推进中华文化不断繁荣与进步的重要动力和源泉之一。当今社会,民族文化的保护、继承和发展,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撑,离不开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建设,离不开信息网络的传播与交流。简言之,信息化的有机融合是传统文化充满生机、蓬勃发展必不可缺的生命之源。可见,民族文化的信息化是事关一个民族能否跟上时代的脚步,能否步入现代化之列的基础性工程。具体来讲,民族文字能否在计算机系统中使用自如,民族文化遗产能否实现“数字化”,民族文献信息能否整合为科学有序的数据库,民族语文能否畅通无阻地在各类信息网络中交流,诸如此类的信息建设成效如何,对于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繁荣与进步,对于现代文明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普及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由此,全面、客观、系统、具体地评估民族文化信息化绩效,对于少数民族地区信息化发展及文化、科技、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的繁荣与进步乃至于民族经济的繁荣与发展,均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5.有助于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国富民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共建共享”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规定[16]。社会主义的和谐是共同创造、共同分享的和谐,只强调共同建设,不强调共同享有,就不可能从根本上缔造和谐,长期下去还会走向和谐的反面。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社会事业建设明显落后于内地和沿海地区,在共享文明建设成果方面,尽管党和政府实行了多项向少数民族地区倾斜的政策,但依然存在着事实上的不平等。究其原因,主要是“造血”功能不足。而信息化潮流则给相对落后地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信息化的共建共享便是民族地区大幅度提升“造血”功能,尽快步入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民族地区共建和谐社会、共享和谐社会成果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开展信息化绩效评估无疑对此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另外,除了经济、社会事业的共建共享外,建设和谐文化亦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十分重要的任务。建设和谐文化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反映了社会主义的信仰、理想、目标等[17]。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建设和谐文化方面,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成功的经验:全面实施“四个高度认同”思想工程(中华文化上的高度认同、中华民族的高度认同、祖国——中国的高度认同、社会主义道路的高度认同),广泛开展“五观”教育(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国家观)[18]。要使上述思想工程和教育活动不断取得成效,并有效地适应网络时代的特点,文化领域的信息化尤其是以少数民族文字为媒介的信息化普及则是必不可少的社会发展战略。故而,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信息化绩效评估,尤其是开展以少数民族文字为媒介的信息化绩效评估,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同时,对于防止国外敌对势力非法信息的侵入和渗透,维护社会稳定,保障边疆安全,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注释】

[1]陈禹,谢康.知识经济的测度理论与方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目前此类理论在国外主要有美国进步政策研究所、美国谬肯研究所和美国企业发展公司为代表的三种测度理论与方法。在国内最具代表的是北京大学中国区域经济研究中心确立的“中国新经济指数体系”。——参见杨开忠等《.中国省市自治区新经济指数研究报告》,《经济日报》,2003.06.13

[3]梁春阳.西北地区信息化与网络经济研究.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4:168~178

[4]参见《国家信息化指标体系构成方案及说明》,信息产业部关于印发《国家信息化指标构成方案》的通知.信部信[2001]434号文件,http://www.niec.org.cn

[5]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人民邮电,2006.05.11:03

[6]同上。

[7]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人民邮电,2006.05.11:03

[8]梁春阳.经济社会信息化测评理论与方法评析.图书与情报,2004(1):7~11

[9]同上。

[10]我国信息化指数年增逾百分之二十.光明日报,2002.03.20

[11]蔡思复,张燕生.发展经济学概论,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2

[12]钟胜阳.追赶型经济增长理论与实践,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13]钟胜阳.追赶型经济增长理论与实践,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14][法]弗朗索瓦·佩鲁.增长极概念.《经济译丛》,1988(9)

[15]“信息化生产率悖论”,亦称“IT生产率悖论”,该观点主要基于众多的企业对计算机的大量投入却没有提升生产率的现象,以及政府公布的劳动生产率统计数据也没有稳定增长的迹象。对此,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索罗(1987)将这种现象总结为:“除了生产率统计外,你可以到处看到计算机。”

[16]白津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思维——学习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的体会.理论动态,2006.10.30:15~20

[17]同上。

[18]潘志平.新疆经验——建设和谐社会的成功实践.中国民族报,2006.12.01:0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