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图书馆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图书馆

时间:2022-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图书馆古籍文献资源的建设与利用_西北地区图书馆发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图书馆古籍文献资源的建设与利用张 波 冯 风一、古籍文献资源的形成原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图书馆的古籍购置始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其间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前后两个阶段。1999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成立,7个科研院所图书情报机构合并建立新图书馆,新增线装古籍17种1000多册。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图书馆古籍文献资源的建设与利用_西北地区图书馆发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图书馆古籍文献资源的建设与利用

张 波 冯 风

一、古籍文献资源的形成

原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图书馆的古籍购置始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其间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前后两个阶段。

1.面向全校师生,搞好基础馆藏(1935—1949)(www.guayunfan.com)

1934年,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创建。1936年,图书馆正式开放。建馆伊始,图书馆在购置农业科技书刊的同时,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典籍作为基本馆藏予以配置,奠定了图书馆古籍收藏的基础。此时期所购古籍多是中国古代经、史、子、集四部经典文献,尤以明清代以来所镌刻发行的大型古籍丛书、类书、著名公私书目、金石、史地类文献为主,版本则以清中晚期刻本居多。

据《西北农学院图书馆线装书登记簿》记录,到1937年底,仅短短两年时间,古籍线装藏书已达9406册。这一时期陆续购进了许多重要典籍,如大型辑佚丛书《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历史地理丛书《小方壶斋舆地丛钞》、农学丛书《中外农学合编》、著名类书《太平御览》、《佩文韵府》以及金石史地类古籍、历代古人诗文集等。1938年,除单行本古籍外,又购进了《四部丛刊》、《四部备要》正编各一部,建立了线装书库。到1949年年底,馆藏古籍已达10813册,初步形成规模。

2.明确购置重点,服务农史研究(1950年至今)

本时期图书馆在继续补充缺藏的四部经典、古籍丛书、类书的基础之上,以古代农书和史地、金石类古籍为购置重点。与此同时,对于影印和校注整理后出版的古农书、经典古籍和大型文史工具书,也力求完备,使古籍馆藏结构更加科学合理,文献信息检索更为便利。版本方面则从满足科研需要和考虑经费开支出发,在力求精良古本的同时,选购底本优良的影印古籍。农书重广搜异本、四部求善本影印。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古籍种类和数量快速增长,仅1956年12月份就购回古籍5批22种62册。文革期间虽曾一度停止订购,但其后迅速恢复,“1984年,中文线装古籍有二万八千册”。在古代农业文献的收藏方面,据1957年编制的书目统计仅有191种,到1985年已达400种,其中不乏《农政全书》明平露堂刊本、《农桑辑要》影印元刊大字本、《知本提纲》清乾隆刊本等珍贵农书。

1999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成立,7个科研院所图书情报机构合并建立新图书馆,新增线装古籍17种1000多册。其中有清雍正《陕西通志》、民国《陕西省续修通志稿》、清乾隆《续耀州志》等陕西省地方志10种、《农政全书》等古代农书3种,清大型类书《古今图书集成》全套,其他古籍3种,价值都很高。2004年,图书馆恢复古籍订购,购买了大型道家经典《道藏》等古籍。

新中国成立后半个多世纪以来,历任学校领导大力给予古籍文献建设关心和支持,他们均在其任内特批经费、设备,为图书馆古籍文献建设办几件大事。《甲骨文合集》、《四库全书》、《明实录》、《清实录》、《饮冰室文集》等多种重要的大型古代典籍,都是以这种方式特批购进,支持古籍文献建设已形成传统。

3.接受赠书

部门单位与个人赠书是图书馆古籍馆藏的又一重要来源。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世纪70年代末,约有部门单位、个人19批次赠书。部门单位所赠古籍图书以历史典籍为主,其中不乏价值较高者,如1937年接受捐赠的清光绪石印本全套《大清会典》409册,1938年长安县、大荔县政府及陕西省图书馆所赠咸宁、长安、大荔、延安等地区方志30册等,均很宝贵。个人赠书一般质量较高,其中辛树帜、傅斯年、石声汉等著名学者将个人古籍收藏捐赠图书馆,数量可观,版本精良,为图书馆藏书添色不少。其中古籍馆藏个人赠书中主要有:

傅斯年赠书:这批赠书的卷首钤有付斯年个人印章,经史类古籍居多,且版本优良,极为宝贵,成为图书馆古籍馆藏的珍品。

石声汉赠书:价值很高,以字书、子书、文集居多,是古农书校注整理和农业史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其中《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黄氏逸书考》、《宋六十名家词》、《宋人笔记》、《清代笔记丛刊》、《古今图书集成草木典》等古籍当今已难以购觅,价值极高,尤为珍贵。

辛树帜赠书:数十年中他曾多次向图书馆赠书,1977年去世后,其亲属将他所收藏的古籍50余种全部捐赠图书馆,只可惜在“文化大革命”中受损,如今完整的已不多。

二、古籍文献资源的特色

古籍线装图书作为图书馆特色馆藏,目前收藏有各类中国古代典籍12000余种,3万余册,其藏书内容丰富,种类繁多,经、史、子、集四大部类文献齐全,囊括先秦至清历代重要典籍。版本以清木刻本为主,活字本、石印本、影印本、抄本等也都有一定收藏。其中有《玉海》元刊明国子监递修重印本、《农政全书》明平露堂刻本、《明纪事本末》清初刻本等国家级善本20余种,《吕晚村文集》、《台湾外记》等木活字本弥足珍贵。从满足科学研究的需要出发,馆藏古籍已逐步形成了鲜明特色。

1.大型古籍丛书、类书收藏丰富

图书馆目前收藏各种古籍丛书106种,其中著名大型古籍丛书,如清乾隆敕编《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四部丛刊》正续三编、《四库珍本》、《四部备要》、《丛书集成》均有收藏,勘校精审的著名明清丛书,如明毛晋《津逮秘书》、清鲍廷博《知不足斋丛书》、毕沅《经训堂丛书》、黎庶昌《古逸丛书》等为数众多,保证了经、史、子、集四部经典文献较为完备的收藏。而类书号称“古代的百科全书”,是查考古代事物与资料,辑佚、校勘古书的重要工具。历代的大型类书,如唐《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宋《太平御览》、《策府元龟》、明《永乐大典》(残)、《三才图会》、清《佩文韵府》、《古今图书集成》、《格致镜源》等图书馆无不备藏,基本保障了科学研究与教学对古代文献资料的需求。

2.古代农书收藏较为完备

著名古农书书目《中国农学书录》著录了我国古代农书541种,现存世约300多种,而图书馆所收藏的古农书达200余种,其中各时期综合性大型农书齐全且版本众多,质量精良。如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有版本9种,元《农桑辑要》有版本7种,明徐光启《农政全书》有版本8种,其他地区性、专业性农书更是种类众多,成为国内四大农业历史文献收藏中心之一。

3.地方志收藏广泛

地方志是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之全史,素有“一方之古今总览”之誉,是农业史研究不可或缺的资料。原七个单位的图书情报机构将其作重点进行访求,尤其注重陕西省和西北地区方志的收藏,陕西省古方志达百余种,覆盖全省各府县,基本无地区空白。

4.文史工具书齐全,农史检索工具完备

目前,在图书馆的馆藏资源中,《四库全书总目》、《四库简明目录标注》、《中国丛书综录》等权威古籍检索工具齐全。另外,在此基础之上,图书馆还建立了完善的馆藏古籍目录体系,编制了《馆藏农业历史文献目录》、《农业古籍联合目录》等检索工具,形成了完备的农史文献信息检索系统,极大地方便了对农业历史文献的利用,进一步提高了农史文献信息参考咨询服务的质量。

三、古籍文献资源的分编

西北农业大学图书馆建馆之初便建立了古籍编目制度,长期认真不懈地做好古籍编目工作,使其不断完善健全,奠定了藏书管理利用的坚实基础。

1.古籍编目制度的建立

1937年,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图书馆建立古籍财产登录制度。同年10月,经近两年的积累,馆内古籍藏书已达到一定数量,正式开始了图书登录。古籍登录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图书馆古籍分编和管理的基础,在其后半个多世纪中,馆藏古籍线装书历次清查整理均以此为依据,对保障馆藏古籍的完整性、连续性发挥了重要作用。

古籍分编工作也在1937年同时开始。古籍分类采用皮高品的中国十进分类法,与1936年开始的图书馆中、日文图书所用分类法一致。这一分类法借鉴西方杜威图书分类法,打破了我国古籍传统的“经、史、子、集”四大部类设置,以近代科学门类划分图书,在一定程度上也能适应农林院校师生需要,故一直沿用至今。

2.古籍目录体系的完善

从1982年开始,历时近两年,图书馆完成了彻底清查馆藏、合理类分古藉、重新进行著录等三项基础工作,并在此基础上编制了新的古籍馆藏目录。这次馆藏古籍整理比较严格彻底,馆藏清查做到了摸清家底,财产清晰,有书有卡,书卡相符;分类问题,考虑到原有馆藏和今后新增数量都不是很大,完备的目录能够弥补其不足,便仍沿用原中国十进分类法,未做改变,但对分类不当和错误的进行了纠正;对古籍著录采用《全国善本书著录条例》,严格按照《条例》要求对全部藏书重新著录,使古籍特征得到比较充分的揭示;新建的古籍馆藏目录包括读者和公务目录各3套(书名、著者、分类),体系比较完善健全。经这次清理整顿后,图书馆古籍分类编目较为科学规范,从而奠定了管理和利用的良好基础。

3.专题目录编制

1956年,西北农学院图书馆编制了《馆藏古农书目录》,1956年编制了《西北农学院图书馆现藏古农书目录》,并在1957年将新增农书作了补编。

1985年,西北农业大学图书馆编制《馆藏古代农业文献目录》。该目录收录各种古代农业文献400种(包括校注整理后的农书及部分研究著作),以现代农业科学分为14大类,书名之下详列该书馆藏的不同版本,并标明馆藏索书号,书后附有书名索引,以便读者查检。这一目录的编制,提高了馆藏农业历史文献的利用,受到读者欢迎,成为查阅馆藏最为常用的重要工具。

1989年,西北农业大学图书馆参编了《农业古籍联合目录》。收录“广义的农业古籍、与农业有直接关系的古籍、校注解释农业古籍的图书,共2634种”,是我国现有规模最大的一部农业古籍联合目录。

四、古籍文献资源的利用

50多年来,图书馆古籍藏书作为学科建设发展的文献平台,以开放的姿态面向科研教学、面向校内外读者,在主要为本校农史学科提供文献保障的同时,还为校内外读者开展参考咨询、文献检索服务,使这一批古籍藏书得到充分利用。

1.古代农书的校注整理

从1955—1978年,西北农学院图书馆古农学研究室以农业遗产整理为工作重点,科学界定农书概念,廓清农书范围,钩陈阐幽,摸清农书家底,对农书进行了系统校注整理。其中“整理祖国农业遗产”项目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大会奖、《农政全书校注》获农业部、陕西省科研成果奖4项,《授时通考》获国家教委社科优秀成果奖。《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多次报道,在国内外学术界具有重大影响。

2.参考咨询与文献信息服务

图书馆的古籍参考咨询服务早在70年代初便已开始。1978年以后,随着科学研究全面恢复,特别是80年代中期,“盛世修志”在全国展开,极大地促进了古籍文献的利用。因为西北农业大学古农研究在国内的影响,慕名前来查阅古籍的读者也日见增多。为适应这一新的形势,图书馆发挥馆藏和农史学科优势,古籍参考咨询和文献检索服务形成制度,服务水平也进一步提高。

3.古籍参考咨询服务

服务包括以口头或信函方式解答读者有关古代文献查询、利用中的问题。图书馆在工作中注重读者调查,针对查阅古籍者多为农业科研教学人员,对古文献、古汉语不甚熟悉的情况,指导他们使用古籍目录及相关工具书,解决检索古籍和阅读古籍中的困难。

在做好辅导性咨询工作外,图书馆对于来人或来函提出的学术性咨询,借助农业史学科的专业优势,系统查阅资料,请教有关专家后,慎重写出书面答复意见,所解答的诸如“绿牡丹的历史与相关文献”、“古代蚕桑文献与有关技术”等专业性很强的问题,受到科技工作者的赞赏和肯定。

除此之外,图书馆还通过编制书目,开展书目交换,进一步宣传馆藏特色,扩大馆藏影响,使馆藏古籍文献得到积极的发掘利用。

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图书馆馆藏古代文献利用率得到不断提高,取得了较好效果。前辈留下的这笔宝贵遗产,后来服务于科研,服务于教学,在祖国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张波,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图书馆副馆长;冯风,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图书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