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北大学张国伟先进事迹_陕西师德先进事

西北大学张国伟先进事迹_陕西师德先进事

时间:2022-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西北大学张国伟先进事迹_陕西师德 先进事西北大学张国伟先进事迹张国伟,男,1939年1月生,河南南阳人,汉族,中共党员。1961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并留校任教至今,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1年,正是张国伟从事地质教育事业50周年。从此,张国伟及其团队在中国前寒武纪地质研究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一席之地,并成为他事业发展的重要起点。

西北大学张国伟先进事迹_陕西师德 先进事

西北大学张国伟先进事迹

张国伟,男,1939年1月生,河南南阳人,汉

族,中共党员。1961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并留校任教至今,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86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同年被评为“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1989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1991年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获“陕西省科技战线劳动模范”,2000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2004年被评为“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并获“陕西省师德标兵”称号,2006年被评为“陕西省教学名师”。现任西北大学教授,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西北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和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兼任教育部地球科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地质与地球物理专业教学分委员会主任,中国地质学会名誉理事,陕西省地质学会名誉理事长,陕西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特邀咨询委员等职。

2011年,正是张国伟从事地质教育事业50周年。50年来他始终秉持西北大学爱国爱校的传统,心系母校,满怀拳拳之情;他热爱和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始终忘我的耕耘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对学生倾注了全部的爱心,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也取得了一系列的创新性研究成果。(www.guayunfan.com)

一、严于律己,将地质教育视为生命

50年来,张国伟一直工作在教学第一线,先后承担了构造地质学、前寒武纪地质学、板块构造、变质岩构造分析、含油气盆地构造分析、地球科学进展、固体力学等8门课程的教学。他治学严谨,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教学效果好,深受师生好评。在教学中,他认真负责,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特别讲究教学艺术,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找出适宜学生的路子,每一次上课都精心准备,每一年都有新的内容,原本枯燥的难教难学的课程,经他的讲述之后就变得生动。他上课生动幽默,信息量大,学生都爱听,认为不仅学到知识,还学到分析问题的方法,增长解决问题的能力,越学越爱学。为了能够听好课,学生都争着抢占座位,尤其是报告和讲座,场场爆满,气氛十分热烈。

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张国伟认为,导师不能光“使用”研究生,必须尽快把青年学生带起来,推上去,学科的发展,事业的成就,靠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为此他在硕、博士生的培养上花费了大量心血。在学业上他对研究生高标准严要求,给他们创造条件,提供充足的经费,让学生接触科学前沿,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走出国门,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他独具慧眼,特别注重因材施教,根据研究生不同的情况,制定合理的培养计划。博士生陈应涛说:导师要求我们博览群书,我们不知道“博”是什么程度?后来知道他有两吨书,每一本他都看过,我们敬佩的五体投地,决心一定要好好看书作研究。同在科学研究工作中近乎苛刻的要求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思想和生活上他关心研究生,经常同他们谈心,了解研究生的思想动态、生活情况甚至婚恋家庭状况,帮助解决实际困难。他的方式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虽然有时觉得太严格,但自己确实找到了发自内心喜欢的专业导师,来到了一个团结和谐的研究群体,在这样的环境下,这些学生无不立志献身科学、报效祖国,做出贡献。他指导培养了硕士27名、博士26名、博士后10名,带出了一支学科配套、富有朝气的研究群体。

野外考察实习是地质学系教学过程中的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张国伟院士特别注重在野外实习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专业兴趣,在实习过程中他坚持与学生一道东跑西颠,同吃同住。学生出野外实习,往往嫌苦嫌累,不愿在外多待,但与张老师一起外出的学生从来不叫苦叫累,大家反而嫌时间短,主动要求延长时间,多承担任务。他的学生都说:张老师在野外比我们年轻人走的都快,那都是他敬业精神的体现。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循序渐进,让学生了解专业、热爱专业,最终学好专业,用好专业,这就是张国伟院士寓育人于教书之中的效应。

二、勇攀高峰,在科研领域硕果累累

张国伟以他50年呕心沥血的地质科学实践谱写了多姿多彩的地质生涯。从上个世纪60年代早期,年轻气盛的张国伟一毕业就开始涉足“家门口”秦岭山脉的研究了。10年间,他带领学生前后多次穿越秦岭,其中几次完全是徒步走穿秦岭的。他的足迹几乎踏遍了秦岭的沟沟岔岔。无怪乎,熟悉他的人都知道张国伟具有准确无误说出某某地质现象在哪条沟拐几道弯的一颗核桃树下的本事。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张国伟参加了的国家“富铁会战”研究,当时他任富铁科研队的副队长,带领团队确立了登封杂岩为新太古代高度变质变形的花岗-绿岩区,太华群为高级片麻岩区。二者代表了该区早期陆壳的两类基本构造单元,成为中国早期大陆壳的基本组成部分。1983年9月在北京召开的“国际前寒武纪地质研讨会”上,他做的“河南中部晚太古代地壳的构成及其演化”报告引起轰动,并在野外考察中得到了国际著名前寒武地质学家Windley和Kroner等的承认和肯定。从此,张国伟及其团队在中国前寒武纪地质研究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一席之地,并成为他事业发展的重要起点。

在基本搞清华北地块南缘的地质构造格架后,凭借当年秦岭工作的基础和实力,张国伟怀着比前次进秦岭高超得多的科学思想和明确的多的追求,筹划在秦岭的重大研究。功夫不负有心人,1992年,张国伟作为项目主持人,申请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八五”重大项目“秦岭造山带岩石圈结构、演化及其成矿背景”(1992—1997)。当时像一个高校地质系,获得国家基金的重大项目是无先例的,在地质界引起很大震动。此项研究成果获1999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一等奖空缺)。随后,张国伟相继主持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秦岭勉略构造带组成、演化及其动力学特征”(1998—2001)和“西秦岭-松潘构造结形成演化与大陆动力学研究(2003—2006)”两大项目的研究。建立了现今秦岭“两带三块(商丹构造带和勉略构造带,华北地块南缘,秦岭微板块和扬子地块北缘)”的构造格架,提出了中国内陆于印支期沿秦岭-大别南缘勉略带完成主体拼合并形成统一的现今中国大陆的基本格架论点,构建了秦岭造山带岩石圈具流学变分层的“立交桥”式壳幔三维结构框架模型,为提高秦岭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倾心多年的研究成果完成的专著《秦岭造山带与大陆动力学》2001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已成为秦岭研究一部经典巨著。

在赋予秦岭造山带崭新的构造观之后,张院士没有就此止步。经过反复的思考,年近古稀的他决计南下扬子再大干一番。这次张院士提出了两个目标:探索建立南方大陆中上扬子大陆构造和大陆地质理论和为构建中国海相油气地质理论奠定基础。该想法得到中石化高层的理解和支持。于是,2006年11月以张国伟为首席科学家的“中国南方中上扬子大陆构造与海相油气前景”项目正式立项,项目研究经费达1.5亿元。张国伟院士通过第一阶段野外辛勤调研和夜以继日的关键问题悉心思考,项目已取得可喜的成果,南方大陆新的学术思想业已形成:中国南方大陆在新元古之后基本转入了以陆内过程与陆内造山作用为主的构造体制;雪峰陆内变形构造系统是中上扬子构造主导控制性构造,它的影响造成了波及大半个中上扬子地区的雪峰陆内构造;以扬子地块为核心的南方大陆正在经历着克拉通化的过程,与华北大陆的去克拉通化形成鲜明对照。

张国伟院士在承担重大、重点项目同时,还主持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矿、中石油、中石化、冶金等部门研究项目20余项,国际合作项目9项。多次应邀到美、英、德、加拿大、瑞士、奥地利、伊朗等国进行合作研究与学术交流,对世界主要造山带阿尔卑斯、中欧海西带、波西米亚地块、英国西海岸、美与加的科迪勒拉和阿帕拉契亚等造山带进行考察,并广泛进行国内华北、华南、塔里木地块和天山、青藏高原、喜马拉雅昆仑祁连、阴山、燕山、三江、龙门等造山带及相关盆地的综合考察研究。在造山带与盆地、前寒武纪地质、大陆构造与大陆动力学等研究领域,取得了富有创造性的系统科学成就。先后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出版著作7部和中英文版秦岭造山带岩石圈三维结构图丛各1套(包括合作),主编各类构造图件20多幅,完成研究报告20余份。研究成果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999年),全国科学大会科学奖(1978年),陕西省政府科技成果二等奖(1979年)、陕西省高教科技成果奖一等奖(1981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98年)、二等奖(1987,1991年),地矿部科技成果二等奖(1993年)等共8次。

三、培养团队,领青年教师走向成熟

张国伟不仅对学生极其负责,也注重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他始终认为青年教师是事业的未来,把对青年教师的培养,看成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当做自己义不容辞的职责,常抓不懈。他一方面在教学和科研中给年轻人压担子,使其在实践中锻炼提高,另一方面,以自己的一言一行,引导青年教师走向成熟,堪称年轻人的良师益友。他坚持:“讲稿是讲课的基础,要把课讲好,必须有详细的、有条理的、高质量的讲稿。”地质学系很多青年教师上讲台前,都会把写好的讲稿交给他审阅,从内容的安排、取舍,到内容与图片的合理结合,他都会认真思考,从严要求,精心指导。多年来,他深入了解系内教师的教学情况,手把手的指导青年教师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正是这种认真、负责、敬业的精神感动着地质学系的青年教师,鼓励他们努力做好本职工作。

张国伟超常的工作量是常人无法想象的。他承担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石油、中石化的科研项目的研究,承担着多名研究生的指导工作,担任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教育部等部门重要项目评审及科技发展战略研究的建议、咨询,重要学术刊物论文评审任务,还有政府、社会团体的一些社会活动等等。这么多的事情,一个70多岁的人是如何撑起的,哪有这么多时间?这只能挤去他的休息时间。因此对他来说,节假期、星期天和晚上就是工作最佳时间。这正应了他的一句名言:“人生最大价值,莫过于把自己的聪明才智,最大限度地贡献给祖国与人类!”地质系青年教师将张国伟院士视为永远的榜样,是张老师引领他们一步步走向成熟。作为一名优秀的高校教师,张国伟不仅把全部才华和毕生精力都贡献给科学事业,更重要的是把他的学术思想和渊博的知识无私地传授给青年一代,使科学研究后继有人,科学事业兴旺发达。

四、爱党爱国,用人格魅力感染师生

张国伟常说:“为人师表重在身教。”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长期以来他始终坚持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注重在实践中做好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他认为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具有热爱学生、团结同志、工作踏实、奋发进取、真诚可信和乐于助人等品质,这既是教师这一特殊职业的基本要求,也是一个人思想境界的体现。一个党员教师的所作所为,不仅仅是个人的表现,而且是共产党人对被社会所尊重的教师形象的维护的体现,是对非党群众的一种表率,尤其是对被教育的青年学生更有着深刻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张国伟院士在日常工作中十分注重自身修养,有些小事别人看来是不值一提或不愿留意的,他却认为不但要做到,而且要做好。比如给学生回电话信息这个事情,无论认识不认识,只要给他发信息的学生,张院士都会回复,仔细的分析情况。博士生谢晋强说自己由于开题的事情特别迷茫的时候,就怀着忐忑的心情给张老师发了个信息,张老师马上就回电话来,给他一步步分析论文,帮助他聚焦论文的方向,整整说了一个小时,而他后来才知道张老师当时是在去机场的路上。

每次捐款时总能看到他第一个捐款捐物,但他不许宣传;每一次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时他都会认真准备给学生的讲话,每次讲话都透着浓浓的爱党爱国热情,透着他对地质事业的无限热爱;他具有强烈的爱国爱省爱校之情,为了陕西省和学校的发展,他不辞辛劳,尽心尽力,做出了突出贡献。2010年,因为长期超负荷的工作,张院士生病住院,但是在住院期间,学生们看到病床上都是文件和资料,还有学生送审的东西。即使这样,他还吩咐出野外的带队老师如何安排全程路线,注意事项是什么,学生的返程票以及安全等问题,让在场的人无不感动落泪。

在工作中他坚持实事求是,勤奋严谨,对弄虚作假,吹捧浮夸深恶痛绝,坚持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对学生严格要求,一视同仁,不徇私情,决不搞不讲原则的事情。他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以身作则的务实精神以及对科学的执著追求,赢得了师生的尊敬和爱戴。

在成绩面前,张国伟院士多次在不同场合表示,他只是作了一个人民教师应该做的分内工作,如果说有了一些成绩,应该首先感谢党和人民的培养,感谢学校党委的信任和支持。他反复讲,成绩只能说明过去,今后的路还很长,还有许多事情等着我们去做。我们深信张国伟院士在今后的工作中一定会再接再厉,勇攀高峰,为我国的教育和科学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