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五年磨出一篇好文章_从新手到研究型教

五年磨出一篇好文章_从新手到研究型教

时间:2022-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五年磨出一篇好文章_从新手到研究型教五年磨出一篇好文章2006年6月,我在《教学月刊·中学版》上发表了《走出媒体报道误区,科学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理性思考》,这是我第一篇在高级别的专业期刊上发表的文章。我们必须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夸大,也不忽视,并有针对性地开展各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五年磨出一篇好文章_从新手到研究型教

五年磨出一篇好文章

2006年6月,我在《教学月刊·中学版》上发表了《走出媒体报道误区,科学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理性思考》,这是我第一篇在高级别的专业期刊上发表的文章。到这篇文章发表时,面对社会上片面夸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不良倾向,结合自己开展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我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关注已长达五年。五年磨一剑,我终于发表了自己的研究成果。

回想在参加工作之前,我常到大学的图书馆查阅大量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资料。我在《人民教育》上看到过这样的资料:在颁布《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若干指导意见》之前,教育部召开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座谈会,与会专家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和近年来较科学的统计,认为当前中小学生中存在心理疾病、需要心理治疗的不到1%,存在心理问题通过学校心理辅导就能解决的占10%左右,绝大多数人的心理状态是健康的。也可以这么理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是“让健康者更健康”。

但在现实中,我发现片面夸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象十分普遍。现在,国内关于学生心理问题检出率的报道比较多,有的称30%的学生有心理问题,有的则是50%,有的甚至是70%。另外,媒体滥用“精神障碍”、“心理障碍”等专业名词的现象也非常普遍。记得浙大杨宏飞教授曾经写过一篇《试析学校心理辅导员常规的若干专业性错误》,里面就提到了滥用“心理障碍”等专业名词的问题。媒体引用错误数据,滥用专业名词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社会公众对“心理健康”的误解。而不少教师在写文章时也犯有同样的错误,使误解更加严重。

同时,片面夸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和滥用专业名词的现象,会对学生产生不良的暗示作用。我刚走上工作岗位时,有一个学生问我:“我看到报纸上说有40%的初中生有心理障碍,又在另外一本书上看到心理障碍是很难治疗的,我该怎么办呢?”其实这个学生也没什么大问题,只是一般性的心理问题,属于成长中的烦恼。但是,如果学生长期受到不良的心理暗示,就会给自己套上沉重的心理枷锁,心理健康也会渐渐恶化。(www.guayunfan.com)

于是,我对这一问题关注起来。利用心理课堂、心理宣传栏等对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科学的宣传,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是一个正常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因为他们出现了很多的心理问题,而是为了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我通过各类宣传,使“让健康者更健康”的理念深入每一个学生的心田,让他们走出媒体报道的误区,快乐成长。

同时,我也积极开展了研究,并持续关注这个问题。《中国教育报》2002年11月27日刊登了《心理健康教育路一定要走正》的报道。在报道中,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专业委员会主任林崇德教授强调,把学生中心理不健康的数据无限扩大,以此来抬高心理健康教育“身价”的做法是坚决要不得的,否则学生看不到健康是主流,“人人自危”,更加不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另外,我还看到林崇德教授在《科学地理解心理健康与心理健康教育》一文中提出,心理疾病是指心理现象或精神现象发生病理性的变化,有轻度和重度之分。我们应看到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或行为问题,主要是心理素质或心理质量不高的表现,不属于心理或精神疾病的范畴,充其量是心理失衡。

看到这些资料,我觉得自己吃了一颗定心丸,更加坚定了开展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信念。

媒体夸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和滥用“心理障碍”等专业名词的现象非常普遍。《中国青年报》2004年10月11日的报道中就提到:“据卫生部、世界驻华代表处等机构透露,在我国17岁以下的青少年和儿童中,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并且呈上升趋势。其中,中小学生精神障碍患病率为21.6%~32%。”而且,现在随着网络的普及,滥用心理学专业名词的情况在网上非常普遍,负面影响就更大了。新华网2004年10月报道广东省初中生心理障碍的比例为40%;2004年11月10日报道福州25%的中小学生有心理障碍;更有不少网站,直接就把“我国中小学生精神障碍患病率近三成”作为新闻标题

于是,我把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作为自己长期关注的课题,抓住参加各种学术会议的机会,虚心请教了北京师范大学的林崇德教授、上海师范大学的傅安求教授、上海教科院吴增强研究员等心理学专家。在与专家的交流中,我对这个问题有了更理性的思考,并最终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了学术成果。

“心理健康教育在经济发达国家是必需品,在贫穷落后国家是奢侈品。”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心理健康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各类人群心理问题的发生率必然呈上升趋势,我们必须正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率不断上升的客观现实。尽管心理问题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我们还是要看到,健康是主流,并且很多学生的心理问题只是一般性的心理问题。

大力加强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时代的需要。我们必须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夸大,也不忽视,并有针对性地开展各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在研究过程中,我还先后在《教师报》上发表了《用平常心来看待学生的心理问题》和《走出媒体误导引导学生健康成长》两篇文章。2002年12月,我撰写的《科学看待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命题》一文,入选了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公开出版的《科技促进宁波城市发展——宁波市第二届学术大会论文集》,并在宁波市第二届学术大会“心理卫生与城市发展”分会场作大会交流。

2007年3月19日,由中央文明办、教育部等多家单位联合组织的全国青少年心理专家讲坛启动。这个讲坛历时一年,主办部门邀请了国内知名的心理学家和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工作者开展了10场讲座和10次访谈,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规范推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林崇德教授以“防止片面夸大青少年的心理疾患问题”为题作了首场讲座。可见,片面夸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象依然存在。因此,我对这方面的关注将会一直持续下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