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无为而学”的教育境界_古代教育

无为而学”的教育境界_古代教育

时间:2022-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无为而学”的教育境界_古代教育老子:“道法自然、无为而学”的教育境界请跟我来大家好,在这一章里,我们将带你去了解老子的教育思想。老子认为,执政者只要能体现“自然无为”的精神,让人民自由发展,便是真正的慈爱。这是教师应具备的教育乐观主义精神,这样,教师对学生的信任换来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师生相互信任,既是道德教育的成果,也是道德教育的手段。

无为而学”的教育境界_古代教育

老子:“道法自然、无为而学”的教育境界

请跟我来

大家好,在这一章里,我们将带你去了解老子的教育思想。他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姓李名耳,字伯阳,又称老聃,道家学派的始祖。著有《道德经》,他的学说后被庄周发展。

当时各诸侯国的兼并战争,致使人民流离失所,被迫起义反抗,而统治阶级内部以虚伪的礼仪掩盖争权夺利的事实。这引起老子对统治阶级的仇恨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提出了“小国寡民”的理想国的蓝图。在他设计的理想国里,人民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没有剥削和压迫,没有战争和掠夺,充满了平等、自由、淳朴、真诚的气氛。

老子的“小国寡民”的理想政治怎样实现呢?这其实就是如何当好一个执政者的问题。如何培养理想的执政者,就是老子的教育目的。理想的执政者在《老子》书中就是所谓“圣人”。“圣人”一词除有时指道德修养极高的人而外,大都是指有权势的执政者。所以老子的教育目的就是培养能够按照自然之道的规律来治理国家的执政者。(www.guayunfan.com)

老子对他的理想的执政者提出的基本要求是: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第一个条件是“慈”。慈就是慈爱,老子所说的“慈”,其根本含义是“无为”。老子认为,执政者只要能体现“自然无为”的精神,让人民自由发展,便是真正的慈爱。老子还从反面对当时的残酷统治者提出警告:人民不怕统治者的威力,如果专靠恐怖手段,最后一定会招来大恐怖的报复。

第二个条件就是“俭”。执政者节约财物,国家就富裕。老子批评当时的统治者增收赋税,加重人民负担。老子指责当时过着骄奢淫逸生活的统治者为强盗头子。老子认为理想的执政者,在生活上必须做到“俭”。而要做到生活上的“俭”,必须重视自我内在的精神生活,把外在自我的物质生活放在次要地位。

第三个条件是“不敢为天下先”。老子认为,作为一个执政者,能做到不争或谦让,其结果自然会得到人民的爱戴。老子所说的“不敢为天下先”包含有大公无私的意思,就是不优先考虑自己的利益。这种大公无私的精神,对于有权势的领导者,是很重要的。

总之,老子把慈爱、节俭、谦让作为治理国家的三大法宝,并作为理想的执政者必备的条件而提出,其中虽然含有消极退让的思想因素,但是其中反映劳动人民利益的慈爱、诚实、宽容、无私等思想因素,具有一定的进步性和积极意义。

老 子

老子的道德教育内容是什么?

第一,贵质朴。老子认为质朴符合自然之道,是高尚的品德。他用“赤子”来比喻有深厚修养的人,认为这种达到高深修养的人就像婴儿般纯真、柔和。他认为赤子有两个特点:一是纯真;二是柔和。

第二,轻名利。老子认为重视和爱护自己的生命,不被物质名利所诱惑,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他常劝人不要舍生命而追求虚名财利。他提倡“少私寡欲”“知足”“知止”。

第三,“自知”“自胜”“强行”“不朽”。老子认为认识别人叫做机智,了解自己才算高明。战胜别人叫做有力,能克制自己才算刚强。知道满足是富有,坚持去做是有志气。不丧失本性就能长久,死而不被人遗忘才是长寿

老子的道德教育方法有哪些?

第一,“为学”与“为道”。老子把“为学”与“为道”看作是完全对立的。“学”是指“礼”“仁义”“圣”“智”“巧”“利”。“为学日益”就是讲求礼、仁义、智、巧、利,人的情欲巧伪就越来越多。相反,从事于“道”(自然无为),人的情欲巧伪就会日益减少。老子认为,“仁义、礼、智、圣”都是虚伪的,是用来统治人民的手段,违反人民的本性,也就是违反自然之道的。

第二,“勤而行之”。老子认为,要想把“道”学好,必须认真实行。他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士”指读书人。老子把士分为上中下三等,上等的士听说“道”,就努力去实行。中等的士听说道,无动于衷,将信将疑,下等的士听说道,便加以诽笑。

第三,及时预防。老子认为,事物的难和易是互相转化的。难可以成为易,易可以成为难。只要把握时机,就可以变难为易。要想克服困难,应当在它还容易的时候着手;要想实现远大的目的,应当从细微处作起;因为天下的难事一定开始于简易;天下的大事一定从小事开始。因此,办理任何事情,必须及早抓紧有利时机,做好准备,而且要认真对待,不可麻痹大意。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必然会遭到困难。关于见微知著,防患未然的重要性,老子认为事物还在稳定时容易维持,事物还没显出变易化的迹象进容调理,事物还脆弱时容易消解,事物还微小时容易打散。老子的这些话本是用来说明事物变化的自然规律,但是,对于教育活动都是很有启发意义的。特别是作为德育原理,是很有用的。培养学生的道德习惯,教师必须注意从学生日常行为表现上细心考察,慎重对待、及时引导。

第四,教师的感化。老子理想的执政者具有一项重要的品质是对人民以身作则的感化作用。老子认为,治理国家的三大法宝之一就是“慈”。善于领导国家的执政者,不用强迫命令,按照自然天道,让人民自由生活。人民在这种慈爱的政治生活中,根本感不到任何压力。老子既然以这种人格感化来要求他理想的政治领导,也必然以同样的精神要求他理想的教师。在道德教育的实施中,教师要让他的学生在自由活泼的生活中发展,不应当制定繁琐的规章制度来束缚儿童天真活泼的本性。要用教师的高尚品德来影响学生,使学生的道德品质在爱的生活环境中自然得到陶冶。

第五,师生相互信任。老子认为理想的执政者自己没有私心,以百姓的心为心。善良的人,我善待他;不善良的人,我也善待他;这样,可以使人人向善。守信的人,我信任他;不守信的人,我也信任他;这样,可以使人人守信。这段话本是讲理想的执政者对待人民的态度,同样可以应用到理想的教师对学生应持的态度。教师首先要信任学生。对自己所喜爱的学生要信任,对自己所不喜欢的学生也要信任。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为可以信赖的学生。教师如果坚信每个学生都可以由坏变好,然后才会对每个学生想方设法进行教育,努力做到人尽其才。这是教师应具备的教育乐观主义精神,这样,教师对学生的信任换来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师生相互信任,既是道德教育的成果,也是道德教育的手段。

第六,“贵师”“爱师”。老子从道德教育的角度,把教师的作用看得非常重要,从而提出“贵师”和“爱师”的问题。他认为善人可以做不善人的老师,不善人可以做善人的借鉴。如果不善人不尊重善人为老师,善人不吸取不善人的教训,这种人虽然自以为聪明,其实是糊涂。老子主张,“为道”必须向一切人学习。不仅向好人学习,而且还要向不好的人学习。向不好的人学习,当然不是要学坏,而是吸取教训,把坏人作为一面镜子,不使自己犯同样的错误,实际是起一种反面教员的作用。

大开眼界

人格教育思想是老子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子认为,人格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使人充分认识“道”的本质,并能依照“道”的本质去行事,即培养“为道”之人。老子认为,道是世界万物发展、变化、灭亡遵循的规律和法则。

老子阐释了自己眼中的理想人格要有:少私寡欲,见素抱朴;涤除玄览,专气至柔;贵柔戒刚,谦让不争;大直若屈,不露锋芒;上德若谷,报怨以德;重视实践,矢志强行的品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