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眼中的大学老师_拓荒与耕耘_人文

我眼中的大学老师_拓荒与耕耘_人文

时间:2022-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眼中的大学老师_拓荒与耕耘_人文我眼中的大学老师徐立豪[1]“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唐代先贤韩愈在其作品《师说》中对教师功能的定义与要求,基本上也成了古人对教师职能的一个标准认识。师生共同进步在我看来,即使是在大学,无论老师的知识多么渊博,师生共同进步依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人们只有在相互交流中才能共同进步,师生之间尤其如此。话虽如此,但是这种“共同进步”的双方恐怕并不平衡。

我眼中的大学老师_拓荒与耕耘_人文

我眼中的大学老师

徐立豪[1]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唐代先贤韩愈在其作品《师说》中对教师功能的定义与要求,基本上也成了古人对教师职能的一个标准认识。斗转星移,在社会发展的历程中,人们对教师这一职业群体的认识在不断地丰富。那么,在今天这样一种社会形态之下,尤其是当今的大学,又应该怎样定义教师?我们又应该期待怎样的大学教师呢?

丰盈的知识

有位老师在课堂上曾这样说道:一个学生,在将来的日子里,他的水平不难超过他的小学、中学老师,但是能超过大学老师的便寥寥无几了。我认为这话很有道理。现在的我已是大二的学生,大学生涯的近一半已经匆匆走过。在这近两年的时间里,我曾经在大学的课堂上见证过无数老师的风采。我对大学老师最深的印象便是他们脑海中丰盈的知识。(www.guayunfan.com)

从来没想到过有人的知识储量竟然能丰富或者高深到这样的程度。也许是因为曾经接触过太多的中学老师,他们往往严格按照高考的考点来讲述知识。因此,他们所讲授的内容是完全封闭的,正如在四周围了一堵密不透风的墙,找不到出口,看不到外面精彩的世界。而大学的老师便全然不同了,他们往往经验丰富,见识广泛,在大学的课堂上,学生就仿佛在世界各地周游,开阔的视野让我们感受到这个世界的广大与奇妙。

面对着这么多知识渊博的老师,我不免对他们心生崇拜。有时甚至萌发了将来成为一个大学教师的想法。但是,当我意识到自身的实际,便再也不敢有所奢望了。学生超越老师并不困难,但是当真想去追赶一个大学老师的时候,才发现,彼此间的距离只能越拉越大。大学的老师,即使他们的学识已经凌驾于普通人之上,他们依然在求知的道路上远行,而且已经做好了前进到底的准备。在我们这个社会中,在一直不间断地探索的,除了科学家,就是这些以学术为生命的教师了。

师者的权威

我想说的大学教师的“权威”,并不是所谓的“对权力的一种自愿的服从和支持”,而是以知识为基础形成的一种教师特有的人格。大学教师凭借自己极为丰富的知识储量,在学生心中形成一个权威的形象,并且以此得到学生的尊崇。学生对教师的这种尊崇在本质上是对知识的尊重与追求。而对于教师本身,这种权威感也需要学生的维持与激发。

教师作为知识的活的载体,在知识的传播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大学教师的功能却远不止于此。小学和中学的教师主要进行的确实是知识的传播,他们在课堂上面对面地向学生教授课程,但是大学教师却截然不同。他们除了普通的课堂之外,也凭借着自己这样的一种身份,处于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中。因此,大学教师往往拥有一个不断上升的空间。这样一种不断提高的过程,也是教师权威的树立过程。学识越丰富,阅历越广泛,学生和社会的认可度便越高,师者的权威便也越牢靠。而这种牢靠的权威,正是丰富的学识的象征,是全社会尊重知识、尊重文化的结果。

正如我上一部分所说的,大学的老师一直在求知的道路上远行,学生即使拼命追赶也可能难以跟上老师的步伐。师者的权威性在这里便能够体现出来。由于老师资历深,见识广,他们的学识也更能被认可。按照我自身来说,我不敢说我完全赞同老师们在课堂上所传授的知识,但也确实找不出足够充分的理由来否定或者批驳。因此可以这么说,师者的权威可以被挑战,但是像我们这样在学识方面并不高深的学生,也要考虑到自己是否有些不自量力。

师生共同进步

在我看来,即使是在大学,无论老师的知识多么渊博,师生共同进步依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可能在中学时期经常听见的话语,在大学里,却很少听到了。大学不比中学,老师不会在课后花费大量的时间与学生进行互动;更由于大学是一个相对自由开放的环境,老师和学生相处的自由度也增大了很多。但是这其实并不妨碍师生间的共同进步,有时甚至为这种互动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对于我们来说,现在很多老师都扮演着亦师亦友的角色。确实,在我这一年多的大学生涯里,我也遇到过一些同时在学术和生活中与学生共进退的教师。他们往往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传授知识,在课后又指导学生们的生活和学习。他们都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非常重视学生的想法和观点。思想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花朵。学生们活跃的思想有时便是老师灵感的源泉。当师生的思想相互交锋的时候,擦出的必然是最灿烂的火花——凝聚着师生间彼此的智慧——相互学习,彼此借鉴。人们只有在相互交流中才能共同进步,师生之间尤其如此。

话虽如此,但是这种“共同进步”的双方恐怕并不平衡。教师毕竟比学生年长,尽管老师能从学生的身上学到一些有价值的东西,但那毕竟是比较有限的。相反,学生从老师身上获得的是大量而全新的信息。比如,老师从学生身上学到的是一件新鲜的见闻,而学生却从老师那里获得了某个领域的大致面貌。这样一种“不平衡”是非常符合师生双方的关系的。毕竟,改造和培养学生是老师的重要任务。相信,学生也更希望从老师那儿得到更多的知识。

细心的引导

作为教师,传授知识固然重要,引导学生也是其必不可少的责任。虽然大学生基本上都已成年,但是他们的生活阅历往往还不够丰满。很多情况下,学生的判断力、辨别力往往会出现差错。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恐怕很难适应新的环境。此时,老师细心的引导便显得非常重要。

这种引导也需要基于老师丰富的人生经历和生活经验,有时候甚至需要老师以一种同龄人的心态去认识和了解。大学里的老师要更能懂得和理解学生。一所大学,往往集结了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子,他们很多都远离了家乡和亲人,背起行囊第一次来到这么一个陌生的地方。从此,他们身边最亲近的只剩下了老师和同学。同学们都和自己一样,一样的年龄,一样浅薄的阅历,一样孤单的行囊,他们彼此酝酿共同话题,创造友谊与关爱。老师便不同了,他们几乎成了学生在远离家乡的异土上唯一能信任的长辈。“天地君亲师”是中国传统的祭祀对象。古人将教师与天地君亲并列,在今天还是有社会现实意义的。如果一个教师,能够竭尽所能,很好地引导学生科学合理地处理好自己的生活,那么即使他在自己的学术上有多少不足,也不失为一个合格的教师。因为教师,本就以教书育人为己任,教师的价值最终仍然是要回归到学生身上的。只有在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上,教师的任务才算完成。

自古以来,教师都是一个受人敬仰的职业。即使是在今天,人们对知识的尊重与渴求令大学教师成为社会上一股强大的文明力量。而教书育人这一千古不变的职能是教师终生的使命与追求。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几千年的文明传统对教育从不忽视,在今天的大学,在追求思想自由、与时俱进的时代下,希望大学的教师们能够在这条道路上不断前行!

【注释】

[1]作者为中文系2012级本科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