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思故我在_一节地理案例课的启示_杏坛撷英石嘴

我思故我在_一节地理案例课的启示_杏坛撷英石嘴

时间:2022-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思故我在_一节地理案例课的启示_杏坛撷英石嘴我思故我在——一节地理案例课的启示石嘴山市第三中学 张锐军新课改的教学理念要求我们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学生学会学习放在首要地位。是我这一节课重点突破的方向。我决定用学生熟悉的“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作为案例来完成课标的要求。

我思故我在_一节地理案例课的启示_杏坛撷英石嘴

我思故我在——一节地理案例课的启示

石嘴山市第三中学 张锐军

新课改的教学理念要求我们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学生学会学习放在首要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恰当的问题情景,激励学生主动学习,探究地理事物的规律和原理,并在主动探究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思考。从中激发学生探索地理奥秘的兴趣,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案例教学法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将地理课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以前给学生上课,我一直是认真地“备教材”“备学生”,也是按这两个要求来设计我的教学。可是新的课程标准出现了,我感到有点不知所措。于是我又很认真地“备课标”、读“课标解读”、改革课堂的教学方式。(www.guayunfan.com)

刚好上到第五单元第一节“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人教版)。“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有这么两条“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既然新课标提倡用“案例教学”,这节课当然也只能用案例来进行教学。如何使“案例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我这一节课重点突破的方向。我决定用学生熟悉的“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作为案例来完成课标的要求。

一、呈现案例,师生共同确定研究的主题

这节课是伴随大屏幕展示西北地区的风光,包括了月牙泉、内蒙古草原、塔里木盆地的油田、新疆的瓜果等开始的。给学生一种强烈的视觉效果,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二、围绕案例展开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是案例教学的核心部分。教师应创设和谐氛围,引导学生运用相关的地理知识,大胆进行思考和积极参加小组的讨论。尤其是最大限度地发挥小组讨论的作用,因为它并不是简单地再现个人的准备过程,而是通过成员积极的参与,将学习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并使学生学会相互间的协作与交流。

老师问:“刚才有同学提到“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出现了连绵不断的沙漠,这说明了气候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干旱、缺水。”

老师问:“回答得好!为什么会干旱,在这种干旱气候条件下,地貌、水文、植被土壤各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呈现这样的特点?各要素之间又是怎么联系的?”

学生一步步地步入我的“圈套”。

接着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任务:以四个自然组为单位,每一个自然组里前后4位同学为一个讨论组。每一个自然组讨论一个内容的问题。讨论由小组长主持。小组长重要的任务是鼓励组员发言和1分钟的总结陈述。

因为由学生自主调控,为防止学生跑题,将他们引导到正常的课堂教学,我事先给各小组长提出一些相关问题,但是没有给出问题的答案。这些问题只有小组长见过。让他引导同学们思考,并让小组长把同学们自己提出的问题记录下来。

经过将近一个学期的小组合作学习训练,学生非常熟悉这种讨论方式,我走到学生中间去,发现他们很自觉地分配了任务。教室一片“嗡嗡”声。几分钟后学生自动停下来。

老师说:“我们按“气候”“地貌”“水文”“植被土壤”这个顺序请同学们介绍本组讨论的结果。”

气候组总结陈述:“西北地区处于亚欧大陆的中部,海洋湿润的水汽很难到达。(另有学生补充)山脉也阻挡了夏天从海洋吹来的风。”

老师说:“这一组的同学解决问题的切入口是从西北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地形来分析,这样很好。”

地貌组总结陈述:“由于西北水很少,植被不多,多风沙的天气,容易出现沙丘和前面学过的风蚀蘑菇(展示了自己画的简图)。”

其他同学“喔”很大声,表示赞同,我喜欢这样的小插曲。

老师说:“图画画得形象。”

水文组总结陈述:“由于气候干旱,降水少,所以河流少,是内流河。水的来源是冰雪融化。”

老师问:“但为什么会是内流河呢?”

学生答:“流经沙漠,吸收水分。”

学生答:“流动时被蒸发了。”

老师说:“嗯,西北地区的气候比较干旱,降水量少,蒸发量又大,在河流流动的过程中,水被蒸发、吸收了。”

植被、土壤组总结陈述:“干旱,植被少,因为植物少所以土壤肥力低。”

老师说:“大家刚才都进行了主动的学习。通过探究可以发现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气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都体现了一个共同的特点——干旱,可见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是密切相关,相互联系的。这就是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为加深印象,我又播放了相关的录像和景观图片。课后我觉得自己这样讲出结果是我这一节课的一个败笔,因为前面已经引导学生层层思考只要再提出一两个问题就可以让学生自由自主地得出结论。我太心急了,自己讲出来了。要是再教同样内容,我想我的“教案”会重新改写。

展示西北地区相关图片:风蚀蘑菇、塔里木河、骆驼刺、冰川等。

播放录像:牧场放牧

老师问:“在大家讨论的过程当中还有哪些不明白的?”

学生问:“我在地图上看到,古丝绸之路经过西北地区的楼兰古国,原来的楼兰国很繁荣,为什么现在却是一片荒漠?”

我也很满意这位学生的提问,一是要想到这个问题确实比较难;二是这个问题我备课的时候早已准备,准备这个问题是为了讲“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另外一层含义“牵一发而动全身”。

老师问:“问题提得非常好!到底是什么原因使楼兰古国不复存在呢?我再向大家提一个问题:如果把西北地区换成广东,那么自然地理环境的各种组成又有什么特征?”

学生沉默了,说明他们自主学习遇到障碍,沉默之后还是没有“躁动”的迹象,我开始给予提示:“古城市一般诞生于自然条件比较好的地方,农业发达,如果对资源的利用超过了环境的承受极限,那么自然地理环境的其他要素将会发生什么变化?”

学生答:“过度放牧、过度开垦会使植被破坏,土地沙漠化,会产生沙尘暴。”

学生答:“气候更加恶劣,河流消失了。”

学生问:“老师,您能不能完整地解释一下?”

这位同学的提问很有趣,似乎认定了其他同学无法完整地解释这个问题,所以“点名”请老师回答。我很愿意被学生“点名”做问题的相关解释。

老师说:“前面两位同学已经把问题的关键讲出来了。由于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不恰当,过度引水灌溉,导致水源逐渐消失,形成荒漠化,气候越来越干旱,由绿洲变成了黄沙。刚才同学提到的‘沙漠化’是荒漠化的一种形式。可见组成自然地理环境中的一个要素发生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也发生变化,这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我这样介绍时,学生似乎对这些知识很感兴趣。我心里一直在提醒自己不要过多的讲授,特别是在公开课的时候。但当学生用清澈的眼睛注视自己时,我不由自主地尽量延长这种“被注视”的感觉,享受着这种感觉。事实上,我一直相信,新一轮的课改只是要改掉不适应新形势的一些陈旧的教学方式,但并不否认过去的一切。如果教师的讲授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那么这种讲授就是有效的教学方式。

老师问:“如果把西北地区换成广东,那么自然地理环境的各种组成又有什么特征?”

学生答:“广东降水多,植被茂盛,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土壤呈酸性。流水地貌发育。”

老师说:“我们今天以西北地区为学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理解了组成自然地理环境各种要素的相互关系。并把所学的知识进行迁移,分析了广东的自然地理环境。只要我们开动脑筋,许多的知识我们都可以通过自己主动学习获得。”

在案例的探讨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对问题的解决提出自己的意见。教师对于学生提出的解决方案,首先应充分肯定,以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和保持其继续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其次,要与学生一起探讨各方案的可行性,从中选取最有效、最迫切的解决方案,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观念。

三、案例的拓展与深化

上完这节课,我深深地为学生的积极参与感到高兴,也为受到的一致好评而感到宽慰。

这节课最值得我深思的是学生的“问题意识”。案例教学的方法和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是我在“主体性教育”研究中开始尝试使用的。学生对于小组合作的流程已经掌握,小组合作能够使绝大部分的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当中来。虽然这节课也是采用小组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形式,但在小组合作的讨论中又尝试了一些新的方式。我只是把每个小组解决问题所可能用到的一些提示性的问题给各讨论组的组长,并没有给全体的学生。但是在分组讨论一开始,大家显得茫然不知道该讨论什么。直到小组长把问题给大家,讨论才能顺利进行。我的心里感到一丝悲凉:学生似乎不习惯自己主动发现问题,只习惯于思考“确定性”的提问。我想这是今后教学中值得我去思考的问题。

四、结束语

地理案例教学的实施,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从具体的实际地理问题入手,让学生在案例讨论中展开创造性思维活动,从而加深对地理学实用价值的理解,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发展。虽然我对地理案例教学的研究还处在初级阶段,但随着地理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它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定会逐渐发展成熟,其作用也会日益明显。

具体来说,案例教学是为了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教师和学生以案例为媒介,在课堂上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并对案例所含地理原理进行提升的一种教学方式。在案例教学中,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的“学”的方式都要发生很大的变化。与其他教学方法不同,案例教学是以案例为研究对象,以问题为导向,以探究为基础的课堂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所具有的特征将有助于增加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