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看新课改中的课堂教学_耕耘教育收获成

我看新课改中的课堂教学_耕耘教育收获成

时间:2022-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看新课改中的课堂教学_耕耘教育 收获成我看新课改中的课堂教学锦州市国和小学 李春有新课程的实施使教师的教学观念进一步得到转变。语文课堂逐渐“活”了起来,课堂上师生之间充满活力。因此,我们不仅要从表面看课堂是否活跃,还要关注每个学生在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做些什么,这些活动是否有益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这说明了一个文本可以有不同的解读,证明了解放教学思想、开放教学活动的价值。

我看新课改中的课堂教学_耕耘教育 收获成

我看新课改中的课堂教学

锦州市国和小学 李春有

课程的实施使教师的教学观念进一步得到转变。同时,观念的转变还带动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以往“师讲生听,师问生答”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正在蜕变,已逐步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而富有个性的学习已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努力方向。不少教师的课,“民主性”逐步取代了“权威性”,教学氛围更加愉悦、和谐了,师生关系更加融洽、民主了。语文课堂逐渐“活”了起来,课堂上师生之间充满活力。可以说,课程改革给教学带来许多盎然生机。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反思。

一、“个性张扬”得到了重视,学习行为的规范养成却被忽略

课堂上不再是教师“一言堂”,开放、自主的“群言堂”使得学生有了“动”感。学生想问就问,想怎么说就怎么说,甚至想摆出个什么姿势也随心所欲。有些教师误以为对学生提出要求会束缚学生的个性张扬,于是便不对学生作任何的要求和约束,任学生尽情地张扬,没有了任何秩序和规范,这种“无规范状况”带来的只是表面上的课堂氛围的活跃,而导致的却是教学效率的低下。如何做到“活而有序”,还需要我们下一番大工夫。(www.guayunfan.com)

二、一味追求热闹而忽略文本

新课改以来,“课堂气氛是否活跃”成了评价一堂课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为了避免课堂上出现冷冷清清的场面,许多教师在设计教学时,挖空心思、花样百出,穿插了诸如游戏、表演、画图、采访、辨证会、播放课件等众多能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活动。一堂课下来,气氛是活跃了,学生们始终处于兴奋状态,听课者也备感轻松。

然而,热闹的课堂是否就等于丰硕的收获?常看到教师花大气力来设计活动,课堂上师生之间热热闹闹,但是课文被搁置一边,一堂课下来,只见活动的热闹,不见文本的有效开发、挖掘和共鸣。而且,课堂上教师的随机点拨欠缺,不能有效引导学生深长的思维方向。结果,这样课堂只是让人感觉热闹而已。静心一想,这节课学生读了几遍书?提出了几个疑问?思考了几个问题?学会了哪些语文知识?发展了哪些语文能力?

因此,我们不仅要从表面看课堂是否活跃,还要关注每个学生在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做些什么,这些活动是否有益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活泼的课堂形式固然重要,但这并不是最终目标,我们应通过创设一些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氛围,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高效率地进行思考、练习,使我们的教学真正做到:在务实中求活,在求活中务实。语文课千万不可因为强调了“人文性”而忽视了“工具性”,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一篇课文究竟应该怎么上,用什么方法最好,什么形式行之有效,没有一个标准去加以衡量。然而,就语文来说,立足文本却是为文本服务的,如果在备课和上课只是专注于活动,一味花力气在活动中创新出花样,脱离了文本,无异于本末倒置。

常言道,一千个人读《哈姆雷特》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形形色色的读者阅读同一部巨著,所收所获当然也会是各种各样的。这说明了一个文本可以有不同的解读,证明了解放教学思想、开放教学活动的价值。然而,不要忽略这话的前提是读《哈姆雷特》,如果是读《三国演义》、读《西游记》呢?我们何以读出一千个哈姆雷特来?因此,语文教学的核心准备,还是应该有效地完成文本的解读和感悟。语文教材的主体是一篇篇精选的文质兼美的文章。它们本身就是值得我们去用心挖掘的一个个宝藏。

我发现,学生在语文学习问题研究上,不能静下心来读课文。这样的本末倒置势必影响语文学习的效果。作为一个语文课教师,如果我们只能在形式上下工夫,却不能在文本上下工夫,不能引导学生深入地研读文本,那么,我们就会偏离新课标的方向。语文学习以“读进去”作为基础,才会有更大的发展。因此,引导学生读进课文,挖掘文本中丰富、深厚的资源,在此基础上,再辅以各种有效的方法,让学生发散思维,发挥想象力,是我们当前使用新课程标准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

三、过多讨论探究而忽略背诵积累

过去曾有一时将阅读背诵视为死读书、死记硬背而被打入冷宫,课堂上被老师的讲解分析和学生的讨论探究所占用,课外被题海、查找资料等淹没,学生根本没有读背之时。没有积累,就没有质的飞跃;没有大量的读背,就不能有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我认为,多读多背,强化积累,培养语感,丰富知识,扩大视野,提升个体人文素养,这是值得传承的优良传统。

新课标也是重视背诵的。课文中规定了背诵的篇(首),还附录了课外背诵的60首古诗词,也要求任课教师向学生推荐。熟读背诵是语文知识积累的重要途径。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认为,背诵是语文学习中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能够陶冶情操,积累知识,增加语文感受力和表现力,具有永恒的思想认识价值和艺术价值。语文的学习是很难做到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逐渐积累是语文学习的基本形式,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没有积累更谈不上良好语感的培养,也绝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当然也就学不好语文。实践证明,积累过程中最重要的形式便是背诵,尤其是古诗文不能不背。古文化的载体多在古诗文,不背若干,则对中国文化无法体会,更不用说传承了。著名学者程千帆说:“背诵名篇非常必要,这种方法看似笨拙,实则巧妙。”古今很多大学者都是从小背下“四书五经”及许多名篇佳句,积淀了许多古文化。鲁迅曾说他在15岁时差不多读完了十三经,那时的读,也就是背。巴金十二三岁能将《古文观止》倒背如流。这都为他们后来的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毋庸置疑,背诵是积累知识、学好语文的有效途径。

总之,新课程课堂教学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只有让学生的个性化与共性化和谐统一、“三维目标”统一,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进入一个新的理想境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