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中小学教学改革的历史回顾_课程与教学论教程

我国中小学教学改革的历史回顾_课程与教学论教程

时间:2022-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中小学教学改革的历史回顾_课程与教学论教程二、我国中小学教学改革的历史回顾如前所述,在教育管理体制上实行集权制的国家,教学改革比课程改革在教育改革中占有更为突出的地位,而在教育管理体制上实行分权制的国家,课程改革比教学改革更受人关注。在这种教育背景下,我国教育工作者把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和“双基”的掌握都作为中小学的教学目标。

我国中小学教学改革的历史回顾_课程与教学论教程

二、我国中小学教学改革的历史回顾

如前所述,在教育管理体制上实行集权制的国家,教学改革比课程改革在教育改革中占有更为突出的地位,而在教育管理体制上实行分权制的国家,课程改革比教学改革更受人关注。我国在教育管理体制上一直实行集权制,所以,我国的教学改革比课程改革受到广大教育者更多的关注和参与,而且,我国的课程改革大多是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教育决策机构的领导者和研制课程的专家学者,是课程改革的决策者、倡导者和组织者,而在课程实施第一线的广大教师只是课程改革的参与者和执行者,也可能成为旁观者。但是,我国的教学改革采取的不是自上而下的方式,许多新的教学观念都是广大教师首先提出来的,如愉快教学、情境教学等,许多新的方法,也是广大教师自己创造出来的,如上海育才中学的“读读议议讲讲练练”八字教学法和湖北大学黎世法教授的“六课型单元教学法”。由于课程改革是由国家教育决策机构和教育管理部门倡导的,这些机构和部门在不同时期所制定和颁布的各种教育政策、教育法规和课程文件(教学计划、课程计划、教学大纲等)是课程改革的标志性事件,可以作为划分课程改革历史阶段的内容与标准。但是在教学改革上,不可能像课程改革那样划分若干个具有各自特点的历史阶段,所以,只能从教学目标的改革、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手段的改革和教学改革领域的扩展等不同角度来回顾新中国60多年来的教学改革。

自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基础教育的教学目标或者说教学目的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经历过多次改革。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教育教学理论深受苏联教育教学理论的影响,十分重视学生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所以,“双基”的掌握(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简称)是当时中小学的主要教学目标。在知识增长和知识更新速度比较缓慢的时代,以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作为学校的主要教学目标是科学的、合理的。十年“文革”期间,教育领域成为重灾区,许多学校先是“停课闹革命”,后是“复课闹革命”,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都难以维持,也就谈不上对教学目标的实践与改革。同时,“四人帮”所宣扬的“知识越多越反动”的社会舆论也对青少年学生学习文化科学知识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文革”结束之后,《哥德巴赫猜想》这篇报告文学在全国产生了很大反响,报告文学的主人公陈景润成了当时热爱科学、学习科学知识的典范。知识又重新受到了人们的青睐和关注。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我国的基础教育在20世纪80年代初又把“双基”作为中小学的教学目标。然而,在重视“双基”教学的同时,各级学校出现了一批“高分低能”的学生,《人民教育》曾报道过北京大学中文系的学生不会写请假条,因为高考不考应用文这种知识。由此可见,我国大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十分低下。“高分低能”学生的出现,引起人们对“双基”这种知识型教学目标的反思。“双基”中的基本知识实质上就是陈述性知识,“双基”中的基本技能是程序性知识。所以,知识的掌握能否促进智能的发展,知识的多少与智能的高低是否有着必然的联系,教育界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针对当时在世界范围内出现的科学技术革命和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的现实,我国教育者认识到,培养学生独立掌握知识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学习,要比学生掌握大量的书本知识更有价值。在这种教育背景下,我国教育工作者把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和“双基”的掌握都作为中小学的教学目标。在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成为教学目标后不久,我国教育者又发现另一种现象,一个智商高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并不一定就能取得好的学业成就,也不一定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因为影响学生学业成就和全面发展的还有其他因素,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非智力因素。所以,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教育者开始关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学校教学目标不只是掌握知识、发展智能,还要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实质上就是要把学生情感、意志和个性的培养作为教学目标。进入21世纪之后,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的广泛应用,科学知识在成倍增长。在这种称之为知识经济的时代里,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成为人的最重要的素质。为了应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我国教育者提出,必须把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精神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当然,我国是一个十分重视道德教育的国度,人们经常说,一个好的教师不仅要做经师,更要做人师,所以,60多年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一直是我国中小学的教学目标。总之,60多年来,我国的教学目标一直处在改革之中,教学目标的内涵在不断地充实和发展。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育目的和教学目标所采用的各种方式、措施、活动和路径的统称。60多年来,我国教育工作者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限于篇幅,在本节只简要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工作者在教学方法上所进行的一些改革。由于在小学低年级、小学高年级、初中和高中等不同的学段,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策略有很大的区别,所以,在基础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中,不可能出现一种在任何学段对任何年龄学生都能产生高效的新方法。由于不同的学科知识具有其各自的特点,因而对教学方法也有不同的要求,如在语文、历史等学科的教学过程中,讲授法运用得比较普遍,而在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学科的教学活动中,则比较重视实验法的运用,所以,在基础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中,也很难出现在所有学科的教学活动中都能产生高效的教学方法。

这些年来,我国的教育工作者对不同学段和不同学科的教学方法都进行了改革,取得了一些效果显著的改革成果。下面列举我国基础教育教学方法改革中出现的几个比较成功的典型实例。(www.guayunfan.com)

1.尝试教学法

这种新的教学方法是江苏常州师范学校特级教师邱学华通过40多年实验研究探索出来的。尝试教学法的一个基本观点是“学生能在尝试中学习,并在尝试中成功”。它强调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结合起来,创设一定的教学条件,使学生在尝试活动中取得成功。尝试教学法的总体精神是把传统的以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为中心,达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这种方法的主要特点是“先试后导,先练后讲,尝试中学”,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具体表现为“四前四后”,一是学生在前,教师在后;二是尝试在前,指导在后;三是练习在前,讲解在后;四是活动在前,结论在后。这种方法的操作过程分为五步:出示尝试题、自学课本、尝试练习、学生讨论、教师讲解。[13]

2.六步教学法

这种新方法是辽宁盘锦市实验中学特级教师魏书生在语文教学改革实践中,在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核心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创立的。六步教学法的六步是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和自结。这种方法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而自我教育关键又在于实现教学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即教学要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主体角色,遵照教学的规律进行。六步教学法的关键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和自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魏书生探索出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一套方法,分为“首次慢动—逐渐加速—系统计划—控制时空—进入轨道”五个阶段。[14]

3.六课型单元教学法

六课型单元教学法,也称异步教学法。在我国基础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过程中,新的教学方法的创造者和倡导者大多是中小学教师,但异步教学法的提倡者和首创者却是湖北大学黎世法教授。这种新的教学法是以教学单元为单位,把每单元分解为自学课、启发课、复习课、作业课、改错课、小结课六种课型分别进行教学,教师可采取集体指导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式,这种方法的操作程序有“提出问题、指示方法、明了学情、研讨学习、强化效应”五个步骤。异步教学法提出了一些有效地促进学生“自学”和“个别化学习”的教学策略。异步教学实验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影响较大,全国有五万多所中小学参与了相关的实验研究。[15]

4.游戏教学法

我国游戏教学发展较早,而最早在中小学真正开展游戏教学实验的要数福州市实验小学。该校从1984年开始在小学1至6年级普遍开设数学游戏课,课程表中每周安排1节。游戏教学法的本质是游戏与学习的统一,但二者并非简单的相加,而是有自身的特点:第一,游戏教学是教师设计而非儿童自发采用的;第二,游戏教学以其内在趣味性作为内在动机启动、维持和调节儿童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第三,游戏教学始终伴随师生愉悦的情绪;第四,游戏教学以教学内容为素材来设计假想情境;第五,游戏教学既重过程,又重结果,把教学目标融入游戏当中;第六,游戏教学使玩具与学具一体化。[16]

教学手段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为实现教学目标而采用的各种技术、器材和设备的统称。教学手段的改革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在科学技术发展比较缓慢的时代,“粉笔加黑板”一直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采用的主要的教学手段。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科学技术获得了高速的发展,许多科学技术被应用于教学领域,引起了教学手段的改革与发展。在20世纪,教学手段的改革主要体现在电化教学方面,幻灯机、幻灯片、投影器、投影片、录音机、录音带、录像机、录像带、录像片和电影等现代视听技术在教学中都得到广泛的运用,推动了教学手段的改革。进入21世纪,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等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领域,尤其是多媒体教学技术的问世,更在教学手段上产生了一场革命。信息技术在教学领域的运用,加快了教学资源共享,同时也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许多便利的条件。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领域在不断地扩展,从单项、单科和课堂教学改革,发展到整体改革。广大教育工作者首先关注的是课堂教学的改革,因为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是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充分发挥45分钟的作用,是广大中小学教师最关注的问题。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一些教育工作者开展了深入持久的改革与探索。如上海育才中学倡导的“读读议议讲讲练练”八字教学法就是这种改革的典型。在课堂教学改革取得一些成效之后,一些教育工作者把教学改革扩展到备、教、辅、改、考等教学环节,从教学的整个过程角度来进行改革。如前面提到的异步教学法就是典型的代表。整体改革是单项改革、单科改革和课堂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单科、单项和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广大教育工作者逐步认识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一项系统工程,单科改革和单项改革是必要的,但单科和单项教学质量的提高并不等于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必须在单科改革和单项改革取得成效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其他学科和其他项目的改革。课堂教学虽是教学活动的主要过程和中心环节,但要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在开展课堂教学改革的基础上,同时进行其他教学过程和其他教学环节的改革。

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基础教育的整体性教学改革发展成为教学改革的主流。为了在基础教育领域中更好地开展整体改革,1988年,全国中小学整体改革专业委员会宣告成立,1990年中国教育学会批准其为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管理分会的分支机构,定名中国教育学会管理分会中小学整体改革专业委员会。1991年7月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此后,又召开过三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这个学会的成立,为基础教育教学整体改革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