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中小学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_课程与教学论教程

我国中小学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_课程与教学论教程

时间:2022-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中小学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_课程与教学论教程二、我国中小学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教学改革的首要目标是提高教学质量,通过教学质量水平的提升来提高教育质量,最终实现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

我国中小学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_课程与教学论教程

二、我国中小学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

教学改革的首要目标是提高教学质量,通过教学质量水平的提升来提高教育质量,最终实现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2009年,两个国际组织对我国中小学生进行的质量评价,引起了我国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2009年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全球21个国家进行调查,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第一,想象力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在中国的中小学生中,认为自己有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只占4.7%,而希望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学生只占14.9%。[28]在新的世纪里,计算机广泛应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以计算机为标志的智能机器将逐步取代人的一切体力劳动和很多脑力劳动,智能机器把它所不能取代的有创意的智慧活动留给了人类。所以,在信息时代里,创造力与创新素质是人的最重要的素质。但中国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能力却远远低于其他国家的学生,因此,这个问题自然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2010年12月7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布了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2009年的测评结果:在本次由65个国家和地区参与的测评中,中国上海152所学校的5 115名15岁学生首次参测,并夺得阅读、科学数学三冠。[29]这次测评结果同样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目前,人们对PISA的测评结果褒贬不一,有肯定也有质疑。但PISA测评给了中国教育工作者很多的启迪,PISA从测评的理念、测评的目标、测评的内容、测评的方式、测评结果的分析都为我国今后的教育教学质量、学生学习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测评,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从PISA测评的目标和内容上看,“PISA主要测评的是,即将完成义务教育时青少年运用知识和技能迎接现实生活挑战的能力。这一取向具有前瞻性,反映了学校教育目标和课程目标本身的变化,即越来越多地关注学生能运用他们在学校里学到的内容做什么,而不单单看他们是否掌握了特定的课程内容。”[30]“PISA测评注重的是学生的素养。无论是阅读素养、数学素养还是科学素养测评,其评价焦点都是确定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和水平。评价目标的核心不是评价学生对事实的掌握,而是学会如何学习,注重的是学生学习的潜能、是适应未来社会挑战的能力,是学生的发展。”[31]

2009年教育进展国际评估对中国学生的调查结果和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2009年的测评结果,对今后我国的教育教学评价和学生质量评价会产生很大的影响。2010年印发的《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改进教育教学评价。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理念,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开展由政府、学校、家长及社会各方面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价活动。做好学生成长记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探索促进学生发展的多种评价方式,激励学生乐观向上、自主自立、努力成才。”在《教育规划纲要》的精神指引下,根据教育进展国际评估所提供的调查结果,借鉴PISA的测评理念、测评目标和测评方式,在未来中国的教育教学领域里,教育工作者将会在教育教学评价和学生质量评价方面进入深入的改革,教学质量评价的改革将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领域,也是未来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趋势。在未来的教学质量评价和学生质量评价中,学生的创新素质、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和学会如何学习的能力,都会成为评价的重要内容;与此同时,在评价内容中要淡化对书本知识的掌握。

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教学目标的改革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由于社会发展对人才质量不断地提出新的要求,为培养能够适应和促进社会发展的合格人才,我国学校的教育教学目标一直在进行改革。在改革开放初期,针对“四人帮”大肆宣扬的“知识越来越反动”的社会舆论及“白卷‘英雄’上大学”的政治闹剧,引导广大青少年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是迫在眉睫的任务。所以,在那个时代把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作为基础教育的最基本的教学目标是十分合理的。后来,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教学目标的内容在不断地扩展和丰富,从发展智力和能力到非智力因素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都成为基础教育的教学目标。《课程改革纲要》颁布之后,我国教育工作者确立了体现新课程精神的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传统的教学目标中,“知识与技能”是主要目标,“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是作为实现“知识与技能”这种目标的副产品。在体现新课程精神的三维教学目标中,“知识与技能”是基础目标,“过程与方法”是核心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优先目标。(www.guayunfan.com)

未来我国基础教育的教学目标还要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不断地进行改革。在21世纪,人类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也进入了一个学习型社会。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是人类最重要的资源和财富。与此同时,人类社会的知识在高速增长,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所以,在新的世纪里,人类的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科学知识的终身学习能力比过去任何一个时代都重要。基于这种时代背景,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把终身学习能力作为学生学习质量评估的重要内容,“PISA是第一个在终身学习能力评价方面有重大突破的项目。它创造性地提出了‘素养’的概念,重视评价各种情境中的实际应用能力,即有关学生在主要学科领域应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以及在不同情境中提出、解决和解释问题时分析、推理和有效交流的能力;它强调对终身学习的相关性(relevance,即有用性),不仅评估学生的课程与跨课程能力,同时也要求学生报告自己的学习动机、自我信念和学习策略。”[32]我国在新世纪颁布的两个关于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件,也十分重视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课程改革纲要》在确定课程目标时提出要使学生“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教育规划纲要》也提出要“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根据新世纪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知识成倍增长、知识更新加快的时代背景,遵循《教育规划纲要》和《课程改革纲要》的基本精神,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在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方面的积极态度与经验,在我国未来的教学目标改革中,应该把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目标的重要内容。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教学目标中的逐步提升将成为未来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在未来我国基础教育的教学改革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将成为广大中小学教师面临的一个新的课题,也是历史赋予广大中小学教师一项新的历史使命。如果没有一大批愿意学习、善于学习、能够终身进行学习的一代新型人才,将很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本章小结】

在知识经济时代,传承知识和创造知识的教育受到了各国政府和广大民众空前的重视和高度的关注。为了提高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世界各国都在进行教育改革。课程是教育的内容,教学是教育的途径,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都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平台。近年来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管理和课程评价方面都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改革,同时也在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方面进行了改革。这些改革体现了课程改革与教学改革之间的密切的联系。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十分重视课程改革与教学改革。自1949年至今,我国课程改革的历史大致分为五个阶段,每个阶段的课程改革有着自身的特点。我国的课程改革都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改革,是一种在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主导下的改革。而新中国60多年来的教学改革则是自下而上的改革,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发挥自身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体现。新中国的教学改革主要集中在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等方面。

新世纪我国基础教育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课程改革,这轮课程改革是中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改革范围最广、产生影响最深远的一次改革。这轮课程改革确立了新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管理的改革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也存在着课程改革的进展在区域之间很不平衡、有些教师对课程改革的认可度不高、一些教师的专业素养还不能适应课程改革等问题。在新世纪,我国中小学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中师生关系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在课程改革与教学改革之间,教学改革落后于课程改革,特别是教学队伍的专业水平制约着一些新的课程的开设。

2010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这是进入新世纪之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的一项重要的教育决策和教育政策,是我国未来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行动纲领,也是指导未来我国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未来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必须遵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基本精神,这将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发展的基本走向。2009年两个国际组织对中国学生学习质量的调查和测评的结果,引起了我国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尤其是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的测评理念、测评目标、测评内容和测评方式,为我国教学评价和学生学习质量评价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对我国中小学教学改革和发展有较大的启示作用。

【思考练习】

1.名词解释:“中心-边缘”模式、教育规划纲要、“PISA”测评。

2.发达国家在课程目标和课程结构方面进行了哪些改革?为什么要进行这些改革?

3.以20世纪美国课程改革失败的实例来分析课程改革与教学改革之间的联系。

4.新世纪我国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取得了哪些显著的成效?

5.“PISA”测评对我国基础教育的教学质量评价改革有什么启示?

【注释】

[1]钟启泉,杨明全:《主要发达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动向及启示》,载《全球教育展望》2001年第4期。

[2]陈时见、王芳:《21世纪以来国外高中课程改革的经验与发展趋势》,载《比较教育研究》2010年第12期。

[3]范牡丹:《美国面向21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趋势》,载《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4]赵昌木:《当代国外教学改革的主要特点》,载《江西教育学院学报》1997年第2期。

[5]陈琦、刘儒德主编:《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72页。

[6]汪霞著:《课程理论与课程改革》,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96页。

[7]顾明远:《课程改革的世纪回顾与瞻望》,载《教育研究》2001年第7期。

[8]李方主编:《课程与教学基本理论》,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413~419页。

[9]李方主编:《课程与教学基本理论》,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413~419页。

[10]郑家福:《新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文化检讨》,西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

[11]郑东辉:《新中国课程改革的历史回顾》,载《教育与职业》2005年第13期。

[12] 郑家福:《新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文化检讨》,西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

[13]廖学春:《新中国成立以来基础教育教学方法改革与发展研究》,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14]廖学春:《新中国成立以来基础教育教学方法改革与发展研究》,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15]廖学春:《新中国成立以来基础教育教学方法改革与发展研究》,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16]廖学春:《新中国成立以来基础教育教学方法改革与发展研究》,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17]李壮成:《西部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与策略》,载《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18]杨薇,郭玉英:《骨干教师视域下的新课程改革现状研究》,载《教师教育研究》2008年第3期。

[19]邬春芹,袁锁军:《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教学反思现状的调查研究》,载《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20]魏士军:《西部地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现状调查研究》,载《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8年第4期。

[21]杨慧娟:《青岛10年来农村小学课程改革反思:现状、问题与对策》,载《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

[22]郑建芸:《广东省中学教师对新课程改革认同感现状调查》,华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23]刘扬:《改革开放三十年义务教育阶段教学目标的演进研究》,首都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

[24]胡定荣,徐昌:《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学论的进展——基于教学目标研究的内容分析》,载《上海教育科研》2010年第2期。

[25]廖学春:《新中国成立以来基础教育教学方法改革与发展研究》,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26]刘扬:《改革开放三十年义务教育阶段教学目标的演进研究》,首都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

[27]钟启泉,崔允漷主编:《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师范生读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52页。

[28]转引自郭文安,王坤庆主编:《教育学研究与反思》,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72~173页。

[29]刘莉:《上海2009年PISA测评结果的冷思考》,载《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11年第2期。

[30]陆璟:《PISA2009上海实施报告》,载《教育发展研究》2009年第24期。

[31]谭轶斌:《PISA2009测评对课程评价的启示》,载《教育发展研究》2009年第12期。

[32]陆璟:《PISA2009上海实施报告》,载《教育发展研究》2009年第24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