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职业院校实践教学绩效评价是一项可拓工程

我国职业院校实践教学绩效评价是一项可拓工程

时间:2022-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职业院校实践教学绩效评价是一项可拓工程_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第二节 我国职业院校实践教学绩效评价是一项可拓工程一、可拓学的基本概念及评价方法可拓学是我国学者蔡文首创于1983年,它是一种研究用形式化的模型分析事物拓展的可能性和开拓创新的规律,形成解决矛盾问题的新方法。②或变换,是对某一物元或物元的要素实施两个变换之一的变换。

我国职业院校实践教学绩效评价是一项可拓工程_职业教育实践教学

第二节 我国职业院校实践教学绩效评价是一项可拓工程

一、可拓学的基本概念及评价方法

可拓学是我国学者蔡文首创于1983年,它是一种研究用形式化的模型分析事物拓展的可能性和开拓创新的规律,形成解决矛盾问题的新方法。它的研究对象是客观世界的矛盾问题,矛盾问题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主观和客观矛盾问题,即主观愿望和客观条件产生矛盾的问题,简称为不相容问题;第二类是主观和主观矛盾问题,即在同一条件下要实现两个或多个不可能同时实现的目的的问题,简称为对立问题;第三类是自然界存在的客观矛盾问题,即客观事物存在的矛盾构成的问题。可拓学主要研究第一和第二类矛盾问题,用形式化的工具,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去研究解决矛盾问题的规律和方法,其理论支柱是物元理论和可拓集合理论,逻辑细胞则是基元。

(一)可拓学的逻辑细胞——基元

在可拓学中,建立了以物元R、事元I和关系元Q为基本元的形式化描述体系。(www.guayunfan.com)

物元是描述事物的基本元。它以事物的名称N、特征的名称c及相应的量值v所构成的三元组来表示。即:物元=(事物的名称,特征的名称,量值),通常用符号记作R=(N,c,v)。

事元是描述事情的基本元。它是由动词d、特征h及相应的量值u构成的三元组,即事元=(动词,特征,量值),通常用符号记作:I=(d,h,u)。

关系元是描述物元、事元相互关系的基元。它是由关系词或关系符s、特征a和相应的量值w构成的三元组。即关系元=(关系词,特征,量值),通常用符号记作:Q=(s,a,w)。

基元可以简洁地表示客观世界中的物、事和关系,便于计算机处理。基于这种形式化体系来表达信息、知识和问题的模型,称为可拓模型。它既可描述事物的数量关系,又可以表达事物质的方面。

(二)可拓方法

可拓方法是可拓学应用于解决矛盾问题的基本方法,是通过基元的转换,将矛盾问题中不相容的条件和目的,通过适当的转换和推理,利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使要解决的问题“不行变行”、“不是变是”、“不知变可知”。其主要方法如下图3-2所示。

图3-2 可拓方法框架

本文基于可拓分析方法中的发散树方法、相关网方法、蕴含系方法及可拓变换方法中的基本变换方法、传导变换方法、共轭变换方法的理论,因此对这些方法作进一步的简单叙述。

1.发散树方法

把“一物多征,一征多物,一值多物”等概括为物元的发散性。它是人们发散性思维的依据。应用物元的发散性解决求知与求行问题的方法称为发散树方法。例如,曹冲称象问题。R=(大象A,重量,Vx)与r=(小秤B,称量,1OOkg)矛盾,即不能直接用小秤B去称得V x的值。利用同特征元发散树

而R1、R2……中的事物均可用小秤B去称,故而通过求它们的量值而得到Vx的值。

2.相关网方法

事物与事物之间、一事物的某些特征之间、不同事物的特征之间,都可能存在依赖关系,我们称之为相关。由于物元的相关性,一物元的某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其相关要素的变化,这种变化互相传导下一个相关网中。应用相关性与物元变换解决问题的方法称为相关网方法。产品的价格与质量、销售量、利润均有相关性,电视机的产量与电视机配件的产量也是相关的。两物元R1(t)与R2(t)若存在相关性,则记为:

R1(t)~R2(t)

3.蕴含系方法

如果事物A实现,必有事物B实现,则称事物A蕴含事物B。具有蕴含关系的若干元素构成的系统,简称为蕴含系。记为:

BA

(三)基元的基本变换方法

1.置换变换

用某事物代替另一事物,用某特征代替另一特征,用某量值代替另一量值的变换称为置换变换。它是根据物元的发散性进行的。记为:

TRORO=(TNO,TCO,TVO)=(NO,cO,vO)=(N,c,v)

2.增删变换

增删变换包括增加变换和删减变换。给定物元R0,R1,若作T RO=R0+R1,则称T为R0的增加变换。同理有删减变换。记为:

TR0=R0R1

或TR0=R0-R1

3.扩缩变换

扩缩变换包括扩大变换和缩小变换。给定物元R0,若作T R0=aR0,当a>1时,则为扩大变换;当a<1时,则为缩小变换。

4.分解变换

由一个变换分解为多个变换。记为:

T R={R0、R1…,R n}

5.物元的传导变换

由于物元之间的相关性,对某一事物、特征或量值的变化,往往会引起一系列其他事物、特征或量值的改变,这种变换称为传导变换。变换的运算包括:①与变换,是对某一物元或物元的要素同时实施两个变换的变换。②或变换,是对某一物元或物元的要素实施两个变换之一的变换。③积变换,是对某一物元或物元的要素连续实施两个变换的变换。④逆变换,若某变换使A变成B,则称使B变成A的变换为原变换的逆变换。

6.共轭性变换

事物的内部结构是解决矛盾问题的另一个着眼点,通过内部结构的改变,有时也可把矛盾转化为相容。任何事物都有虚实、软硬、潜显、负正八个部分,可记为:

N=reNimN=hrNsfN=apNl tN=pscNngcN

通过对事物的共轭八部的分析,可以更全面地认识事物,并利用它们进行开拓创新。事物的共轭部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可充分利用共轭部的可转化性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四)可拓评价方法

给定一个物元,可以根据不同的方法,开拓出很多物元,使解决问题时有很多可供选择的路径,这些路径与方法的优劣通过可拓评价方法进行筛选,使得所选路径最佳。可拓评价方法包括优度评价法、真伪信息判别方法和物元相容度判别法。优度评价法是评价一个事物、策略、方法等的优劣的基本方法。

1.优度评价法的具体步骤

(1)确定衡量条件。

优劣是相对标准而言的,因此,要评价一个对象的优劣,首先必须规定衡量条件M,用集合表达为M={M1、M2…,Mn}。其中N i=(Ci,Vi),量值域(i=1,2,…n)。

(2)确定权系数。

评价一个对象Nj(j=1,2,…m)的优劣和各衡量条件M有轻重之分,以权重系数来表示各衡量条件的重要程度。对于非满足不可的条件,用指数A来表示,对于其他衡量条件,则根据重要程度分别赋予{0,1}之间的值。权系数记为:

a=(a1,a2,…,an)

其中,若ajo=A,则∑ak=1.

(3)首次评价。

确定各衡量条件的权系数后,对非满足不可的条件进行筛选,除去不满足该条件的对象,然后对已符合非满足不可的条件A的对象进行进一步的评价。

(4)建立关联函数,计算合格度。

若Vi为一个区间Voi,则关联函数为:

若Vi为一个区间Voi和Xi,则关联函数为:

各对象Nj关于各衡量条件Mi的关联函数值为若记为Ki(Nj),则各对象N1,N2,…Nm关于Mi的合格度为

Ki=(Ki(N1),Ki(N2),…,Ki(Nm))

(5)规范化。

Kij=Ki(Nj)/maxKi(X)

若x不属于符合要求的量值范围X o,Kij=Ki(Nj)/max/Ki(X)/。各对象N1,N2…Nm关于Nm的合格度为Ki=(Ki1,Ki2…,Ki m)

(6)计算优度

对象Nj的优度为

C(Nj)=ak(Nj)=∑a ikij(j=1,2,…,m)

对Nj的优度进行比较:若C(No)=max C(Nj),则对象NO为最优。

2.优度评价法的优点

优度评价法的特点在于关联函数的值可正可负,因此优度可以反映一个对象的利弊程度;在可拓集合中引入参数t后,可以从发展的角度去权衡对象的利弊。

3.优度评价法框图(见图3-3)。

优度评价步骤用直观的框图如下图:

图3-3 优度评价方法

二、职校实践教学绩效评价的可拓学思路

绩效评价要达到评价目的,是通过两种途径来实现的:一是监控被评价者的行为以确保实现实践教学目标,二是引导被评价者的行为趋向于教学目标。“施教之功,贵在引导”,引导的目的,是激发被评价者工作或学习的兴趣,在后续评价中绩效得以提高。绩效评价最重要的任务是将这两种功能有效地协调起来,在给被评价者压力的同时,又使被评价者心服口服,给其指明努力的方向和动力,从绩效评价中得到收获。所以,有效的绩效评价,必须把握“是什么”、“如何做”、“谁来做”三个基本构成要素。

构成要素之一——“是什么”

教学中绩效评价首先对实践教学的范围有个清楚的定义(即“是什么”),包括依据教学标准,界定满意的教学行为(“教学到什么程度才算好”)。评价标准必须包括教学的各个方面,但又不能重复。

构成要素之二——“如何做”

为了保证评价体系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在确定了评价标准后,还必须确保评价过程中通过评价主客体来体现这些标准。因此,对评价时间的安排、参加评价的人员、评价的形式及评价程序,都必须让参加评价的人员非常清楚。要保证评价人员对实践教学质量做出合情合理的评判,相关部分还须提供援助。

构成要素之三——“谁来做”

从被评价者的角度来,无论是谁做出的评价,结果都应该是一致的,不受到评价者身份的影响。要达到如此的评价水平,评价人员必须是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员,他们必须对评价标准有足够的认识并能依据评价标准解释教学活动,能对教学行为做出正确的评判,能给被评价者提供建设性的反馈意见。

要构建有效、有用的实践教学绩效评价体系,一定要将三个构成要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然而,由于我国职校教育起步较晚,历史积淀少,经验不足,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上受原有“精英教学”模式的影响,且实践教学过程不同于一般的物质生产过程,其“产品”是有意识、有思想、有主观能动性和有自我改造能力的人,也不同于一般的物质产品。这些客观存在使得实践教学绩效评价存在诸多困难与矛盾。首先是评价标准客观性、可测性、可比性及可操作性远远不够,即使是国家层面上的评价标准,定性较多而定量的较少,评价结果很容易受不同评价主体情感的影响。评价内容还不够全面。譬如,全国高职高专水平评估中,有关实践教学评价的一级指标为教学条件与利用,二级指标为生均拥有仪器设备数及利用率,仅用这两个指标来评价实践教学条件是不充分的。由于评价内容不完整,很难表达真实情况,这样的评价起不到鉴定功能,更谈不上激励作用。其次,在“如何做”的构成要素中,传统的评价往往是实现教学活动主体之外的人对被评价者情况的把握与监控,被评价者事先并不了解评价内容,使教学活动过程失去努力的机会和方向。我们曾对学生实验操作做过相关的试验,一部分学生在做实验前,仅被告知实验的操作过程;另一部分学生在此基础上,还介绍了本次实验考核的内容,包括实验结果的正确性、操作纪律性、规范性、操作仪器用具的整洁度等。结果,被告知考核内容的这部分学生各方面都优于未被告知的学生,且操作考试成绩亦更出色。最后,在“谁来做”构成要素之中,内部绩效评价因为评价标准、评价制度的不够完善,造成“智者见智,仁者见仁”。外部绩效评价缺乏权威、公正的评价机构。

上述绩效评价三个基本要素中的矛盾问题呈现出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①矛盾问题表现形式,有数量关系,也有事物本身和事物的特征。

②矛盾问题的变换,有定量的部分,也有定性的部分。

③矛盾问题的转化有量变部分,也有质变部分。

因此,既不能建立单纯的数学模型来求解这些矛盾问题,也不能用一般的哲学思想来解决,而将两者结合起来,从哲学和方法论的角度建立起来的新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可拓学,可解决这些矛盾问题。

首先形式化描述矛盾问题,建立可拓模型——基元;接着根据事物的可拓性,从一个点拓展到一个区间、一个区域;从小的论域拓展到大的论域;从一个事物拓展为与其蕴含、相关的一批事物;从一维拓展到多维;从等式拓展到不等式;从事物的外延拓展到事物的内涵和内部结构;从传统的等量思维转向“拓展”的思维。然后通过可拓变换使目标得以实现。使矛盾问题“不行变行”、“不知变知”,实现实践教学绩效评价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