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条件建设的保障机制

我国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条件建设的保障机制

时间:2022-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条件建设的政策制度保障应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条件建设的政策法规与制度的完善,二是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条件建设的政策法规与制度的执行。目前,我国已有许多与高职教育实践教学条件建设有关的政策法规。

我国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条件建设的保障机制_职业教育实践教学

第六节 我国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条件建设的保障机制

为使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条件达到基本要求,完善其建设保障机制是非常必要的。必须从政策制度保障、人才引进、投资渠道、资源优化配置、资源有效利用、评价六个方面对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条件建设的保障机制进行研究。

一、完善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条件建设的政策保障机制

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条件建设首先需要政策法规与制度的保障,只有政策到位、法规完善、制度合理才有可能保证投资机制、人才引进机制、优化机制、利用和评价机制的正常运行。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条件建设的政策制度保障应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条件建设的政策法规与制度的完善,二是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条件建设的政策法规与制度的执行。

(一)完善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条件建设的政策、法规、制度(www.guayunfan.com)

1.我国目前对高职教育实践教学条件建设的政策法规

党和政府非常重视高职教育教学实践条件建设。目前,我国已有许多与高职教育实践教学条件建设有关的政策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共84条,与高职教育实践教学条件建设有关的规定有17条,其中第26条规定,设立学校必须具备有符合规定标准的教学场所及设施、设备等。第46条规定,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人,可以通过适当形式,支持学校的建设,参与学校管理。第47条规定,国家机关、军队、企业事业组织及其他社会组织应当为学校组织的学生实习、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帮助和便利。第七章共14条(第53条至第66条)讲的都是教育投入与条件保障。如第53条,国家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逐步增加对教育的投入,保证国家举办的学校教育经费的稳定来源。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人依法举办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办学经费由举办者负责筹措,各级人民政府可以给予适当支持。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共5章40条,与高职教育实践教学条件建设有关的规定有15条,第23条指出:“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可以举办与职业教育有关的企业或者实习场所。”24条指出:“有符合规定标准的教学场所、与职业教育相适应的设施、设备。”第四章共13条(第26条至第38条)讲的就是职业教育的保障条件,如第34条:“国家鼓励金融机构运用信贷手段,扶持发展职业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共8章69条,与高职教育实践教学条件建设有关的规定有7条。第12条规定,国家鼓励高等学校之间、高等学校与科学研究机构以及企业事业组织之间开展协作,实行优势互补,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益。第七章共6条(第60条至第65条)讲的就是高等教育投入和条件保障。如第60条,国家鼓励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人向高等教育投入;第63条,国家对高等学校进口图书资料、教学科研设备以及校办产业实行优惠政策。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第9条规定,改善教学条件,加强校内外实验实习基地建设。职业学校要加强与相关企事业单位的共建和合作,利用其设施、设备等条件开展实践教学。职业学校相对集中的地区应建设一批可共享的实验和训练基地。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积极发展现代远程职业教育,开发职业教育资源库和多媒体教育软件,为职业学校和学生提供优质教育资源。第18条规定,城市教育附加费安排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15%,已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地区不低于20%,主要用于职业学校实验实习设备的更新和办学条件的改善。第20条,认真执行国家对教育的税收优惠政策,支持职业学校办好实习基地、发展校办产业和开展社会服务。鼓励社会各界及公民个人对职业教育提供资助和捐赠,企业和个人通过政府部门或社会中介机构对职业教育的资助和捐赠,可在应纳税所得额中全额扣除。

国家教育部教[2000]41号文颁布了《高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暂行)》第3条规定,必须配备与专业设置相适应的必要的实习实训场所、教学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适用的教学仪器设备的总值,在建校初期不能少于600万元。第4条规定,每个专业必须拥有相应的基础技能训练,模拟操作的条件和稳定的实习、实践活动基地。一般都必须开设外语课和计算机课并配备相应的设备,第7条规定,新建高等职业学校应在4年内达到以下基本要求:与专业设置相适应的教学仪器设备的总值不少于1000万元。

2004年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规定,高职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不能最低于2000(元/生),否则被确定为黄牌学校,凡连续2年为黄牌,第三年即被确定为暂停招生(红牌)学校。

除此之外,各地政府还有一些有关高职实践教学条件建设的法规与政策,但总体来看,宏观政策较多,可操作性文件不多,地方性文件很少,学校内部关于就高职教育教学条件建设的制度很不完善。

2.我国目前对中等职业教育现状及实践教学条件建设的政策法规

党和国家一直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工作,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务院先后召开或批准召开三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并且做出了两个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把职业教育发展作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事业的战略重点。

这些年来,职业教育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面向人人、面向全社会推动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的规模迅速扩大。2008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包括普通中专、职业高中、技工学校、成人中专,一共有14767所,年招生规模达到810万人,在校生达到2056万人,实现了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遍高中教育规模大体相当的目标。高等职业院校一共有1184所,年招生规模达到310多万人,在校生达到900多万人,招生规模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规模的一半。另外,面向城乡劳动者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也在广泛开展,年培训人次达到1.7亿。

(2)职业教育办学思想更加明确,改革发展思路更加清晰。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坚持面向市场、面向社会、面向企业、面向农村办学,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积极推进集团化办学;坚持以政府办学为主,充分发挥行业企业作用,积极发展民办职业教育,大力推动中外合作与交流;坚持学历教育和短期培训并举,职前教育和继续教育结合,积极推进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和学习型社会建设。

(3)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得到加强。“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决定安排100亿元专项资金,用于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据统计,从2003年—2008年,中央财政已累计投入专项资金约100亿元,重点支持了1396个职业教育实训基地、2200个县级职教中心和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100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建设;组织实施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这个计划在“十一五”期间通过国家级培训和省级培训,培训15万名专业骨干教师,计划进行到现在,已经培训骨干专业教师近10万人。各地也加大了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在办学条件方面与基础能力建设方面,这些年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条件有所改善。

(4)职业教育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已经建立。2007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就职业教育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框架和内容做出具体规定。据统计,从2006年到目前,各级财政共安排资金约400亿元用于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受中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受资助面达到90%,高等职业院校学生享受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和助学贷款,受资助面超过20%。

职业教育的发展,为我国各行各业输送了大批高素质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改善了从业人员的技术结构,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有力地支撑了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我们也清醒地看到,职业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需要仍然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为弥补差距,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提高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推动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更好地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要,现对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出如下意见:

(1)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事业快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改革不断深化,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在新的形势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广大人民群众渴望让子女“上好学”,对职业教育的质量有了更高期盼。各地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发展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一手抓规模扩大,一手抓质量提高,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推动中等职业教育实现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协调发展。

(2)教育教学改革是职业教育改革的核心,是实现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环节。2000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以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探索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从总体上看,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思想观念、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方法、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等方面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技能型人才培养水平,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职业教育工作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3)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质量为重点,面向市场、面向社会办学,增强职业教育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能力;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突出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技能培养,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提高其就业创业能力。

(4)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质量观。要切实转变教学观念,正确处理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和职业能力培养的关系,正确处理学生文化基础知识学习与职业技能训练的关系。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职业生涯持续发展的实际需要,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必要的文化知识和熟练的职业技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5)抓质量首先要抓德育。要进一步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4〕8号)和《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的要求,遵循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增强新形势下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要切实加强对德育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努力拓展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加强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大力加强德育工作队伍建设。

(6)进一步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深入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精神教育,大力加强公民道德教育,注重学生文明行为习惯、良好道德品质和遵纪守法意识的养成。突出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优良品质。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做好职业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方法,把思想道德教育融入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学科,渗透到教学、实习和社会服务各个环节。

(7)加强和改进德育课教学。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导渠道,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德育课教学要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突出育人特色,进一步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把传授知识与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要认真落实《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确保德育课课时,使用国家规划教材。要加强德育课教学研究,改革德育考核办法,及时总结和交流教学经验,促进德育课教学质量的提高。

(8)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中等职业学校基本的教学制度。当前的重点是要建立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的机制,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完善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的制度,努力形成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和学校共同教育、管理和训练学生的教学模式。

(9)明确实习任务,规范实习管理。要认真执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和要求。实习期间,要建立健全辅导员制度,定期开展团组织活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保证身心健康。学校要与企业共同组织好学生的相关专业理论教学和技能实训工作,处理好学生“工”与“学”的关系,保证学生顶岗实习的岗位与其所学专业面向的岗位群基本一致。在确保学生实习总量的前提下,学校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集中或分阶段安排实习时间。

(10)适应市场需求,灵活设置专业。要面向就业市场,根据产业结构调整的实际,建立符合行业企业人力资源需求、与区域经济结构相适应的专业结构。积极发展面向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就业前景良好的专业,教育部将制定和发布新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要进一步拓展“职业院校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相关专业领域,扩大工程的覆盖面。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需要,开发相关专业。

(11)完善专业设置管理,推进专业建设规范化。建立中等职业学校专业人才培养与需求预测服务机制,制订和实行专业设置标准,完善专业设置管理,及时更新专业目录,引导和规范专业建设。加强国家重点建设专业和示范专业点建设。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选择一批基础条件好、特色鲜明、办学水平和就业率高的专业点进行重点建设,优先支持在工学结合等方面优势突出的专业点。确定一批精品专业点、特色专业点,形成国家、省、学校三级重点专业建设体系。

(12)深化课程改革,努力形成就业导向的课程体系。推动中等职业学校教学从学科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导向,调整课程结构,合理确定各类课程的学时比例,规范教学。积极推进多种模式的课程改革,促进课程内容综合化、模块化,提高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水平。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要按照培养学生基本科学文化素养、服务学生专业学习和终身发展的功能来定位

(13)加强学生职业技能培养。要高度重视实践和实训教学环节,突出“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教育教学特色。加大专业技能课程的比重,专业技能课程的学时一般占总学时的2/3。要按照相应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采用基础平台加专门化方向的专业课程结构,设置专业技能课程。课程内容要紧密联系生产劳动实际和社会实践,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进一步推进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工作。广泛开展职业院校技能竞赛活动,使技能竞赛成为促进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和职业教育制度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14)加强创业教育。要在职业生涯教育和职业指导中加强创业教育,突出对学生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有条件的学校要开设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训相关课程。要通过案例剖析、知识讲座、企业家现身说法、宣传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创业事迹等多种方式,增强创业教育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要加强创业教育师资的培养和配备,提高创业教育水平。

(15)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深化教学管理、教学组织和学籍管理等制度改革。积极推行弹性学习制度,继续推动以学分制为核心的教学制度改革,建立“学分银行”,鼓励工学交替,允许学生分阶段完成学业,为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提供制度保障。要进一步扩大中等职业学校在招生注册、学籍管理、考试考核、转专业、转校、毕业和培训证书发放等方面的自主权,建立更加灵活的学籍管理和教学管理制度。

(16)加快建立就业导向的教学质量评价检查制度。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质量评价观,改进考试考核方法和手段,建立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人才培养与评价的标准和制度,建立和完善定期评价检查制度。要把教学质量、教学改革成效作为对中等职业学校评价检查的重要内容,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规范教学,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17)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改革中的重要作用。要完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进修和继续教育制度,促进教师深入生产实践,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进一步优化教师的素质结构,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要积极开展新课程改革培训,促进教师更新观念,强化教师对现代课程理念、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和应用。教师要重视研究学生智能结构、水平差异与个性需求,适应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角色的转变。探索建立激励机制,鼓励职教教师积极投身教学改革,表彰在教学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

(18)加强中等职业教育教材建设,保证教学资源基本质量。建立健全教材编写、选用与审定机制,加强精品课程和教材开发,教育部将组织评选1000门精品课程和2000种左右精品教材。充分发挥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材审定委员会的作用,建立健全教材课堂准入制度。德育课、文化基础课等必修课教材统一由国家规划并组织编写,专业技能课程教材实行国家与地方(区域)规划相结合。部分大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和重点建设专业核心课程的教材由国家统一组织编写。积极开发实训课程与实际操作指导教材。大力推动仿真、多媒体课件等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积极组织各类选修课程的开发。

(19)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建设,不断改善实习实训基地条件。积极推进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满足实习、实训教学的需要。要加强校企合作,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优势,共建实训基地。各地要统筹规划,紧密结合地区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和特色产业的发展,优先建设重点专业、示范专业实训基地,集中力量建设好紧缺人才培养专业实训基地,努力推进资源共建共享。

(20)加强领导,确保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工作顺利进行。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等职业学校要切实加强对教学工作的领导,强化教学管理和制度建设,加大并优先保证教学投入。要把教学质量作为考核教育行政部门和中等职业学校工作业绩的重要指标。要重视职业教育教学研究工作,充分发挥教研工作在教学改革工作中的作用。要建立和完善市(地)级以上职业教育教科研机构,有条件的县要建立职业教育教研机构或配备专职的教研人员。探索和建立有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工作机制。

3.完善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条件建设的政策法规

(1)出台针对各级领导的政策、制度。

众多事实表明,我国各项任务的完成,关键在领导。无论是多大的灾难和困难,各级领导所起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党中央对各级领导干部的政策到位,处理即时。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同样必须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同时还需有对相关各级领导监督的制度。目前一些主管部门以及学校,买汽车的钱有,吃饭的钱有,但用于实践教学条件改善的钱就不想出,其主要是没有一套对学校领导的监督制度。所以,应当出台针对各级领导的政策、制度。把学校各级主管领导以及学校领导的升迁与教学质量、教学条件建设挂起钩来。

(2)修改已有教育法规的有关内容。

现有教育法规中有些内容是不太合理的,如《教育法》第25条规定:“国家制定教育发展规划,并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国家鼓励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其他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依法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这对义务教育是必需的,但对中高等职业教育,特别是民办中高等职业教育,以及公办中高等职业教育的投资来讲是不现实的。教育是公益事业,又是一个产业,而且是基础产业。作一个产业,必须引进市场机制。现有教育法规中部分规定还需再具体一些,如《教育法》第53条:“国家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逐步增加对教育的投入,保证国家举办的学校教育经费的稳定来源。”“逐步增加”能否再具体?

(3)加大国家的政策扶持力度。

国家的政策应在以下几个方面给予重点支持:①银行要放宽职业院校用于教学条件建设的贷款政策。②减免向学校提供实训、实习基地的企业的税费。③对于与国外知名高校和著名企事业单位开展合作办学的申请优先予以批准,在政策方面予以倾斜。④适当放宽职业院校收费标准。

(4)完善政府拨款制度。

要细化政府拨款制度条目,将用于教学条件建设的资金单独立出,专款专用,对一些大宗设备采取集中采购。

(5)建全学校内部保障制度。

目前学校内部的教学条件建设的保障制度比较薄弱,为保证职业教育教学条件政策的执行,各校必须有相配套的制度,规定用于实践教学条件建设的资金比例,制定鼓励校外实体以及本校教职员工对实践教学条件建设投资的优惠措施、教学条件建设的招标制度、验收制度,教学设施的使用制度等。

(二)保证职业教育教学条件建设的政策、法规、制度的执行

1.各级教育部门建立监督机构

现在,有些部门存在有法不依、政策制度不能有效落实的现象,教育部门也不例外。为了保证职业教育教学条件建设的政策、法规、制度的有效执行,各级教育部门建立监督机构是完全必要的。至少是各地市级教育主管部门应有一个机构负责这方面工作,例如可设立一个评价查检小组,负责对政策法规、制度执行的检查。评估成员应包括学生家长、社会团体、投资企业等。另外,各职业院校也应在纪检委的领导下成立督导小组。从有关制度的制定,设备的购置、验收,学院领导对政策的执行等方面进行监督。

2.定期检查并公布教学条件的情况

首先是各职业院校的督导小组要定期公布对政策的执行情况。本年度哪些符合政策,哪些规定是没有达到,哪个领导完成得好,哪个领导的工作没按规定完成。大型教学设备的购置、验收即时公布。其次是上级监督机构对院校检查的公布。要每年向社会公布所管辖学校的教学条件情况。

二、加快“双师型”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步伐

教育部《关于加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抓好‘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努力提高中、青年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使他们既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积极从企事业单位聘请兼职教师,实行专兼结合,改善学校师资结构,适应专业变化的要求,要淡化基础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的界限,逐步实现教师一专多能。”这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指明了方向,即“双师型”教师队伍应从内部、外部两方面入手。

(一)积极从企事业单位引进人才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高等职业(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教高厅[2002]5号)文件指出:“要重视从企事业单位引进既有工作实践经验,又有较扎实理论基础的高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充实教师队伍。”各高职院校要抓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这也适合对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建设的要求。

建立兼职教师队伍,是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必要手段。《高职高专教学工作优秀学校评价体系》规定:现在企事业单位从事专业实际工作的兼职教师的比例应大于或等于20%。从目前调查情况看,我国高职高专在企事业单位从事专业实际工作的兼职教师的比例距离这个指标差距还很大。按照此规定,我们应加大教师中兼职教师的比例,从企事业单位招聘一些既有专业技术特长,又有余力的工程技术人员或高级主管担任一些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

积极引进相关企、事业单位中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来校做兼职教师,他们可以给学校带来生产、科研第一线的新技术、新工艺及社会对从业人员素质的新要求。他们在和学校教师共同进行教学活动中,可以促进学校教师向“双师型”转化。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改善职校教师结构,以适应人才培养和专业变化的要求,这对职业教育来说,己不是为弥补职教师资不足的权宜之计,而是一项必须长期坚持的建设任务。

从生产、科研第一线调入高素质的专业人员从事教学工作。目前,一些企、事业单位的现实情况(效益不好、下岗等)为职业学校引进人才提供了较好的机会。各级职业院校应利用这个机会,组织力量深入工厂,选择一些学历高、水平高、能力强的下岗人员调入学校。

(二)为本校教师成为“双师型”人才创造条件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另一方面,也是主要渠道,是为本校教师成为“双师型”人才创造条件。

1.制定激励措施是促进“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保障

首先,学校要把“双师型”师资建设纳入学校教育发展总体规划,建立继续教育的培训制度,根据教师的年龄、学历、经历制定出具体的培训计划。

其次,学校要建立“双师型”教师评价考核体系,设立“双师型”教师津贴等激励机制,促使更多教师成长为“双师型”教师。

2.为“双师型”教师建立培训渠道

对专业教师进行职业培训是“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对现有教师进行职业培训可以采取以下途径:

(1)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科研单位进行专业实践。通过专业实践,教师可以了解自己所从事专业目前的生产、技术、工艺、设备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在教学中及时补充反映生产现场的新技术、新工艺,教师也可带着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向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请教,在他们的帮助下提高、推广和应用新技术开发的能力。

(2)通过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技能。专业教师要积极承担实践教学任务,在指导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实训教学中,尽量结合实际,真事真做。在建设专业教室(实训中心)、教学工广过程中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和技术开发能力。

(3)到教育部批准的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培训。聘请职教师资培训基地专家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做教员,利用寒、暑假期对在职教师进行培训。

(4)实施“产学研”结合跟踪高新技术。职业学校的产学研结合与高校不同,主要是侧重将教学、生产与新科学、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和应用紧密结合。中高等职教育是职业教育中最适合开展产学研结合的教育,通过产学研结合可以提高教师科技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建立有效的职业教育实践教学设施建设的投资机制

第四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朱?基总理讲道:“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和培训需要更多的资金支持。因为要搞实验和实习需要的设备,要外聘教师,学生还要出去实习等等,这些都是要花钱的。”然而我国的职教经费一直是比较困难的。财政拨款比例不高,企业投入所占比例更低,与“职业教育主要依靠企业办”的要求相去甚远,至于各级政府税费用于此的比例更是大有潜力可挖,而学费收入目前被学校普遍认为规定得过低过严,缺乏专业区别。因此,进一步拓宽经费渠道,实现多元化投资应是未来需着力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积极争取外部投资

这里所说的职业教育实践教学设施建设的外部投资指的是,建设学校自己的实践教学设施对外部资金的引入,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条件建设的外部投资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要求政府、主管部门加大对实践教学设施建设的投资

近年来,各级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总量不断增加,但平均占有量并不明显,并且多数投入到本科院校,特别是“211”院校。职业院校由于许多是属行业办学,而近几年随着行业职能转变及效益的滑坡,对所属职业院校的投入逐年减少。从甘肃省情况来看,基本上处于只管人事,而不管投资的状态。初步统计表明,政府对职业院校投入仅占25%,而50%~70%是学费,少数部分是学校筹集,与其他国家相比,如澳大利亚、新西兰职教相比,正好相反(政府50%,自筹25%~30%,学费20%~25%)。

目前,我国职校的发展尚未形成自我发展的能力和机制。因此增加各级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是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保证,也是建设职业教育实践教学设施的重要保证。当然政府对学校的投入应当与学校的办学效益相挂钩。

2.争取银行贷款

银行贷款应当是建设职业教育实践教学设施的最有效措施。然而我国目前对职业院校的贷款政策还很严格,职业院校的贷款的“门槛”要远高于普通高等院校和企业。事实上,随着高校缴费上学制度的形成与完善,职业院校基本上已具备了利用信贷资金搞建设、图发展的能力,其信誉及还款能力要高于一些企业。政府和金融机构应积极探索合理的对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条件建设的贷款机制,职业院校要采取多种手段争取银行贷款。一些地区的做法很值得借鉴,如宁波建立的“银行贷款,学校还本,教育局贴息”的投资机制,实际上是一种很好的措施。

3.积极探索利用社会力量改善教学设施的措施

当前,社会力量在教育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职业学校要积极探索利用社会力量改善实际教学条件的措施。这一方面有些本科院校已有不少经验。如山东石油大学为推动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水平,调动社会力量投资捐赠支持办学的积极性,制定了《关于校友及社会力量投资捐赠办学实施办法》,对提供投资和捐赠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如果有意参与学校的某些项目,学校将按照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原则,优先与其开展各种方式的合作,并充分尊重对方的意见和要求,合作共建。对学校设立的引资项目或其他投资项目,由资金投入人或单位与学校协商,共同开发和共建,利益共享。对个人或单位以资金或物资等形式对学校提供无偿资助,学校给予精神或物质奖励。投资捐赠者可参与合作建设的项目类型奖励。并给予以下优惠政策:投资捐赠单位的干部职工及其子女在国家政策允许范围内优先进入石油大学学习,投资捐赠者本人及其子女亲属在国家政策允许范围内优先享有在校受教育、培训或接受咨询服务、技术支持及参与项目合作的权利,以及科技开发、科技成果转让方面的优惠。根据投资捐赠者的意愿,经协商达成的其他方面的优惠。

(二)充分挖掘学校内部投资的潜力

职业教育实践教学设施建设的内部投资指的是,建设学校自己的实践教学设施对学校内部资金的引入。职业教育实践教学设施建设要充分挖掘学校内部的潜力,要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加大学校对实践教学条件建设的投资

调查表明,近几年各职业院校对实践教学设施建设的投资比例不高。其主要原因是近些年各职校大规模扩招,各学校把主要资金投入到基本建设,如建教学楼、学生公寓、食堂、办公楼。随着基本建设的逐步到位,下一步各学校应当将资金投入重点转移到职业教育实践教学设施建设上来。

2.鼓励教职工个人投资

对一些规模不大投资较小的实验室、实训室、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房,要鼓励有条件的教职工个人投资建设,实行市场化经营,学校按市场方式付费。例如近年来,甘肃省某些职业院校在学校经费不足的情况下,让职工投资学校建设,既解决了学校经费紧张的困难,又使职工增加收入,同时管理服务质量有所提高,还为学校节省了大约10%的费用。

3.采取教职工集资、入股等形式

对学校的实验室、实训基地,学校可组织教职工集资建设,或者校内以部门进行集资建设与管理。

(三)校企合作共建职业教育实践教学设施

校企合作共建职业教育实践教学实施,尤其实训基地应是职业教育建设实训基地的主要渠道。事实上,脱离企业,脱离产学结合,职业教育也就失去特色,也就与普通教育没有了区别。前些年,由于许多国有企业的不景气,以及民营合作企业的只顾眼前利益和效益,再加上学校领导对与企业合作、职教特色的认识不足,使校企合作停留于“纸上”。近两年,这些情况不断好转,一是职业院校认识逐步到位,二是企业包括一些民营企业已经渡过难关,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新技术、新设备不断引进,需要大批有技术的人才。为此各个职业院校要抓住机会,在互利的原则上根据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通过与企业的合作不断更新教学设施和仪器设备,形成教学科研相结合的多功能实验室和实验基地。校企合作共建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条件,可采取如下形式。

1.与企业签订合同

这也是校企合作共建职业教育实践教学设施的主要形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学校、学生三大主体之间,构成三对互为资源要素供求关系,在本上是一种利益关系。企业需要学校提供人力资源支持,学生需要成才和就业,学校需要发展教育和科研。一些企业出于种种原因,愿意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以签订合同的方式向学校提供资助、提供实习实训场所,在参与培训中提供部分师资。学校应当有选择性地与企业签订合同。当前签订合同的形式有这样几种:一是学校向企业交费的合同形式,如许多医科学校学生实习都采用这种形式,学校将原来用在实验与实习中开支的水电费、管理费和教师的课时费等部分费用支付给工厂,不仅提高了企业和工厂的设备利用率,增加企业的收入,还可为社会提供新的就业岗位;二是学校不向实习单位交费,实习单位也不给学校或学生支付报酬,一些财经类学校的实训基本上是这形式;三是实习单位向学校或学生支付报酬,但其针对性得不到保障,如部分学校组织的打工、学生自找的实习。

2.与企业采取股份合作

与企业采取股份合作共建职业教育实践教学设施是以后发展的方向。有关人士认为,职业教育实施产学结合,不仅是体制、机制等制度层面的变革,其出发点与归宿都要落到职业院校的各项教学基本建设当中去。要解决校企教育资源长期稳定合作的问题,关键在于建立以互惠互利、优势互补为导向的运作机制。与企业采取股份合作形式来共建职校实训基地,既能保证实训基地的稳定,又能充分调动双方的积极性,对双方的长远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可采用如下形式:

(1)校企合作入股共建新型“校办工厂”。

这种新型“校办工厂”应把解决学生实习、实训以及教师的提高和科研成果的转化作为第一目的,在完成学校实践教学任务的同时兼顾生产和经营。它应该不同于以往的校办工厂把赢利、收益作为第一目标。在这种新型“校办工厂”里,学生和教师是主人,他们可以充分利用这里的一切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所学,训练自己的技能。同时,对校办工厂来讲,他们又是“低价”的人力资源。而对入股的企业既能在经济上有所收获,又能利用其完成自己企业内工人的培训任务。

(2)学校入股企业建设。

职业院校完全可以用资金、教师、场地、科研成果入股企业的建设。其主要目的就是要利用企业的“硬件”和“软件”让教师和学生进行实践。在这一过程中,职业院校并不须投入太多的资金,许多中小企业也愿意与学校进行这样的合作。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采用这样的方式共建实训基地的学校还很少。

(3)工厂入股学校专业建设。

在目前已形成的校企合作建设的实践教学基地中,大多都是学校为求生存、求发展和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而主动向企业界寻求合作伙伴,主动来寻求与学校合作办学的企业还是较少的。事实上,企业以设施、场地、技术、师资等多种形式向职业院校注入股份是一个无风险投资。企业和学校合股共建二级学校,企业可参与专业策划,为学校提供技术咨询、兼职教师及实训、实习场所,学校可为企业培养或提供人才,提供科技及继续教育服务等。这也是实现“针对市场设专业,针对岗位设课程,针对实践抓技能”的重要保障。现在已有一些学校走出了一大步。例如,“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与台商独资企业——敏孚机械有限公司合办敏孚机械系。敏孚公司在厂区内为学院建设了教学楼和教学实习工厂,为毕业班学生提供上专业课和毕业设计的场所,学生的实训、毕业设计主要由企业组织进行”。同样甘肃省兰州吉利汽车工业有限公司校企合作就采取了这种形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四)校校联合共建职业教育实践教学设施

校际联盟,互补互助,建立校际资源管理团队,统筹资源、资金,把有限的资金相对集中合作建设实验基地,能尽快改善实验设备和研究条件,提高设备利用率,加速职业实训基地的建设工作。校校联合共建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条件的措施。

(五)区域统筹建设职业教育实践教学设施

区域统筹分片布点建设实践教学设施是许多省市对职业院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经验。据了解,2008年广东省建立了500多个职校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努力使职业技术学校的每个专业都有两三个实践教学基地。上海近年来建立了第二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等一批实践教学基地,有利地改善了实践条件。各级政府要吸收他们的经验,采取措施,在中心城市和职业院校比较集中的地区,分类创建一批中高等职业教育的综合实训基地,实现地区教学资源的共享,担负起地区学生的实训、教师培养以及职业技能鉴定等任务。区域统筹建设职业教育实践教学设施可采用如下形式。

1.政府直接投入,建设共用实训基地

这是目前大多数地区所使用的办法。这种实训基地可以是独立于各学校的实体,也可以附属于某个学校管理。但其使用权是地区共有的。其优点是可大大改善目前实践性环节的环境、提高设备使用率和加快设备的更新率。

2.实行政府投资参股形式,各地教委可加大对有实训条件的现有高新技术企业或第三产业的投资参股。用经济手段改变现在的行政命令式的实习签约,扩大实习机会、提高实习质量。

3.采取多元股份制形式

遵循市场规律,本着“自愿、互惠、互利、双赢”的原则,采取股份制形式。各方以资金、土地、教育资源、人才资源、相关设备等入股,还可吸引外资实现合资、合作办学。参与组建的各方,都要遵守董事会制定的章程,遵守实训基地制度,积极参与基地规划、建设。牵头单位负责组织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及管理制度。参与单位积极配合。基地也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其他运行机制。

4.组建投资基金,吸纳本市、外省和境外资金

职业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追捧,这是一个很大的投资市场和难得的投资机遇。组建开放式的上市基金,完全从社会上吸纳资金,由专业人员投资操盘,专门用于投资公共性教学设备等。基金拥有设备所有权,各职业学校只有使用权,摆脱由某一个学校筹资、教委拨款、企业赞助组成实训中心的单一模式。这样可使各类学校不攀比,基金会同教育部门制定和落实实训设备的标准化建设,以控股或参股等多种形式集中投资,建设生产实训型实习网络。中心面向社会开放,接受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和生产单位的生产任务。同时在各地教委的支持下,会同劳动人事部门制定有关职业技术等级的考核办法,进行各类资格证书等级培训和考核。基金的收益,可从设备使用受让金、各类培训与考核收费、产品生产的利润和其他各类投资所得。而各校不必花巨资,仅支付一定数量的设备使用费,就能坐享各类实习中心提供的各种实训条件,且不担心设备的使用率、更新率,做到花小钱办大事。基金也为社会提供了一个投资渠道和生财之路,真正做到学校和社会双赢。

四、实现职业教育实践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

“资源配置是指资源在不同用途、不同部门和不同的使用者之间的合理分配和组合。在多种配置方案中,选择最佳方案,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功效的配置方法。”

实现职业教育实践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就是要将学校内部与外部一切可利用的实践教学资源,在对校内需配置实践教学资源的各部门、各方面充分调查、论证的基础上,进行资源配置方案的对比、选优,使有限的实践教学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获得最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我国目前许多地区、许多职业学校都存在实践教学资源配置不合理现象,具体表现在:一是重复建设,二是不考虑实际情况及科技发展,过分追求时髦和超前,建设一些利用率不高、投资很大、效益低下的实践教学设施,导致了一边是资源的闲置,另一边是资源短缺。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原因是对实践教学资源配置的原则认识不清,不按实践教学资源配置的原则来配置资源。所以在这里要讨论两个问题,即实践教学资源配置的原则与措施。

(一)职业教育实践教学资源优化配置的原则

原则是人们观察事物和处理问题的准绳,是对客观事物发展所提出的主观要求。当客观事物的内部规律被人们所认识,并作为指导行为的准则时,就表现为原则。实践教学资源优化配置的原则是职业教育实践教学资源配置过程中必须遵守的指导原则和行为准则。职业教育实践教学资源配置的原则主要包括:适应性原则、确保重点原则、效益原则、协调性原则、多功能原则、鼓励和调动积极性原则。

1.适应性原则

实践教学资源配置的适应性原则,是要求职业教育实践教学资源在数量、质量上一定要满足目前教学的现状,而且要适应其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优化配置不是一劳永逸的,在一个时期内,通过调整使学校资源得到优化配置,经过一个时期,由于课程的变化、设备的更新、教学手段现代化水平的提高,都可能使学校资源的配置由合理变为不合理,适应性原则要求职业教育实践教学资源配置要随学校的变化进行调整。

2.确保重点原则

实践教学资源配置的确保重点原则,要求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一定要将投入到目前急需解决及发展前景广阔专业的实践教学设施建设上。任何事物总有先后、轻重、缓急之分,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认清主要矛盾的性质。在配置实践教学资源之前,要做好调查研究,然后对学校需要配置实践教学资源的部门或项目进行重要程度的划分。划分重要程度的依据是它们对学校中心工作的完成和经济效益好坏的影响程度。原则上,应优先考虑那些最重要、最急需实践教学资源的教学、科研项目。

3.效益原则

教育效益是教育投资必须研究的问题,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各领域所追求的一般原则。实践教学资源配置一定要使实践教学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尽可能地达到效益最大化。

4.协调性原则

协调性原则要求在对实践教学资源配置时要综合考虑、协调配置。一定要避免出现关键设备与配套设备不能有机结合的现象,购买设备与耗材一起考虑。

5.多功能原则

多功能原则是要使实践教学资源的使用功能得到充分发挥,要能使不同部门进行有偿使用,学校的一些共用实践教学资源一定要集中管理、统一调配。

6.鼓励、调动积极性原则

实践教学资源配置的鼓励、调动积极性原则要求,在配置实践教学资源时,要优先满足那些工作效率高、经济效益好的部门和人员。把有限的物力、财力同那些工作效率高、工作质量好的人员相结合。这样,才能使实践教学资源配置达到最佳的、预期的效果,获得比较好的效益。

(二)职业教育实践教学资源优化配置的措施

1.实践教学指导教师的优化配置

首先,要做到对实践教学指导教师个体的优化配置,为此必须做到专业对口,人尽其才。这就要求学校管理人员,细致地掌握每个教师的所学专业,胜任本专业的能力,甚至所爱好的其他专业,更要善于发现其潜在的专业能力。将他安排到专业最熟悉、最有兴趣、最有利于自我发展和学校教学需要的岗位。而且,这种安排不能是永久的,要随着学校的发展及教师自身的变化进行调整。

其次,要做到对实践教学指导教师整体的优化配置,在实践教学工作中,实践教学指导教师个体的优化配置是基本的,但如果实践教学指导教师群体没有合理组合,个人的作用就要受到限制,实践教学指导教师群体的整体效能必然受到影响,因此对实践教学指导教师群体进行合理组合,形成教学的最佳结构,是实践教学指导教师优化配置的重要问题。

2.职业教育实践教学设施的优化配置

(1)区域统筹建设职业教育实践教学设施是实现职业教育实践教学设施优化配置的有效手段。区域统筹能有效避免同一区域实践教学设施的重复建设。

(2)采取校际间实践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享,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以缓解大多数学校基地建设的资金缺口难题。

(3)与劳动部门合作,采取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相结合的办法,既可以发挥基地的多功能作用,又可以逐步将职业学校的主要实践教学基地建成相应行业、专业、公众的职业资格鉴定站,使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既能得到上岗前的职业技能培训,又可以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4)建设大规模二手设备市场,盘活现有闲置设备,释放存量资金。建立稳定和权威的市场化运作的二手教育设备集散中心,构筑信息平台,为各职校提供交流信息机会,提供二手设备咨询与评估、交易、租(借)让及报废服务。二手教学设备的错位式及时转让和租赁,可加快各层次、地区性甚至全国性的职业学校或专业的设备周转,盘活现有闲置设备和释放存量资金,从而激活各职业院校对实验、实训基地的更新欲望和积极性,提高资金的投资效益和最大程度体现职业教育设备更新快的特点。

(5)即时改造、更新、维护旧的实践教学设施

并非所有的实践教学设施都是从无到有、从零开始创建的。我们不可避免地会遭遇许多原来就有的普通高等院校的“实验室”模式。原有按普通高校模式建立的实验室,缺乏职业环境和氛围,对原有校内各实验室设备进行整合,模块化配置,并对其内涵进行挖掘、改造和提升,以使学生尽早地感受到职业环境和职业规范,顺利适应职业工作,同时重视校内实用场所与教学实训中心相结合,能有效利用校内资源,减少低层次重复投资。

五、确保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条件的有效利用

(一)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条件有效利用的意义

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条件数量严重不足,质量不高,但同时存在着实践教学资源使用效率低下、投机效益不高等问题。有效利用是“效益最大化”原则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充分体现,是节约职业教育资源,使有限的职业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有效路径。如何在实践教学资源优化配置的前提下,提高实践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与投机效益是每个职业院校应当考虑的问题。

(二)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条件有效利用的措施

1.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真正树立效益观念

多年来,人们讨论教育经费问题时,关心的焦点是教育经费是否充足,很少涉及教育经费投入的效益,一般都存在着多想要钱,少讲挖潜,只知花钱,少讲效益的倾向。近几年来,学校也开始讨论办学效益问题,说明有些学校正逐步认识到了效益问题的重要性。我们应该进一步强化这种意识,形成一种人人关心办学效益的局面,使效益原则成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重要行为准则。只有这样,教育系统才能挖掘自身的潜力,充分利用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减少教育资源浪费。总之,教育的发展既离不开充裕的教育资源,又离不开教育资源的有效使用。因此,杜绝教育资源浪费,使有限的投入得到最有效的使用,在教育经费短缺的情况下,对于中国顺利发展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教育工作者务必确立这样一种认识,挖潜与节支也是一种开源与增收。提升教育效益,不仅要致力于提高教育质量,而且要致力于提高教育资源使用的有效性。上述问题是中国当前教育摆脱困境应着力加以研究解决的问题。

2.建立一支高素质、服务意识强的实践教学管理队伍

管理队伍是保证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条件有效利用的前提。管理可以出效率,严格而科学的管理可以调动人的积极性,使人力、物力、财力得到合理而充分的使用,既能减小消耗,又能增加产出,管理队伍是进行管理的实施者。因此,建立一支高素质、服务意识强的实践教学条件管理队伍,是提高教育资源使用效率、减小教育资源浪费的重要途径。

3.引进企业化管理机制

企业化管理机制把实践教学条件管理者的服务与收益挂钩,能够较好地调动管理者的积极性。他们会尽可能地使设备使用率最大化,积极主动地为使用者创造条件,保证设备的正常有效使用。因此,有条件的学校要实行承包,实行企业化经营。特别是对一些由于服务不能到位而使使用率低下的实验室、实训室更应尽快引进企业化管理机制,以此来提高使用率。

4.恢复实行学校每周上课5天半或6天的制度,灵活安排授课时间

我国从1995年9月1日起各大中小学实行了每周5天上课制,这意味着学校的教室、图书馆、实验室、教学仪器设备等教育资源每周白白闲置2天。事实上,在现阶段,职业院校不适宜实行每周5天上课制。综观一些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比如日本、中国香港特区等,其大中小学至今也未完全实行每周5天上课制,有些大学星期六还一直排课至下午6时。他们充分利用教育资源方面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从提高教育资源使用效率的角度,我们倒应该提倡学校的图书馆、体育馆以及教室、实验室等星期天也不关闭,向师生开放。在满足师生需要的前提下,还可向社会开放,由此增加的教职工的工作时间由地方政府负责给予补偿。

灵活安排授课时间是解决资源使用效率的另一种有效办法。现在多数职业院校采用统一的上课时间,下午只有两节课,晚上不上课,这就使教学设备上午不够用,晚上闲置。所以职业院校也应向本科院校学习,采取灵活授课时间,使资源的使用效率提高。

5.鼓励实践教学指导教师流动

前些年,各学校对教师外出上课严加限制,这几年这种情况有所好转,但绝对谈不上鼓励教师外出兼职。如果说理论课教师在外校兼职上课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不好讲的话,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在外指导实践显然是利大于弊的。鼓励实践教学指导教师流动不但能使“双师型”教师这一资源得到全社会宏观有效利用,而且能很好地提高“双师型”教师的业务能力。各职业院校要从长远利益来考虑,鼓励实践教学指导教师流动,对他们到工厂学习、指导,到外校指导学生实训、实习大开“绿灯”。在课程安排上要尽可能地给予照顾,使他们能兼顾校内、校外工作。

6.其他实践教学条件的有效利用

(1)利用高等教育的丰富资源

高等职业教育也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有本质的不同,因此,不能用普通高等教育的质量标准来评判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质量,但可利用高等教育的丰富资源,借船下海,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可利用普通高等教育先进的教学仪器资源,为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院校教学服务,实现资源共享。这样,既盘活了存量,又扩大了增量,提高了利用率,同时,还可缓解职业教育大发展期间教育资源相对不足的矛盾。

(2)中等职业教育资源的利用最大化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中等职业教育出现下滑,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许多中等职业学校招生人数减少,实践教学资源闲置。高等职业学院要抓住机会,采取租借、兼并等多种形式利用中等职业学校的实践教学资源。

六、搞好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条件建设的评价

(一)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条件建设评价的意义

搞好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条件建设的评价,是推动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由于教育评估在整个教育系统中具有导向、规范和改进的功能,已成为一种促进教育向更加完善方向发展的有效机制。因此,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普遍重视教育评估。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条件建设的评价是教育评估的一个方面,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实践教学条件在发挥职业教育主要职能过程中起的作用愈来愈重要,开展对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条件的评价对促进职业院校实践教学条件建设、提高实践教学条件的管理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

搞好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条件建设的评价,能更好地促进职业院校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对实践教学条件进行考察、评价可以检查学校实践教学条件是否达到基本要求,找出不足和问题,督促学校和主管部门加大投入,使办学条件和设备不断改善;同时,通过评价还可以促进职业院校之间的交流,借鉴他人的建设经验,挖掘现有潜力,加快实践教学条件建设。

搞好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条件建设的评价,能有效地提高实践教学条件的管理水平。同样的资源和条件,运作于不同的领导效能,产生的结果不大一样甚至大不一样。评价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条件,主要是评价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条件成本、利用、管理、效益,使职业教育把有限的资源运用和发挥成无限的办学成效的动能。对实践教学条件进行评价不仅限于硬件设备的使用、维护、效益,更多的是软件因素,也即管理水平。通过评价可以使管理人员从思想上对科学化管理的认识加强,更好地实行管理手段与方法的科学化,进而提高效率,使其投入产出比不断优化,充分发挥办学条件和设备的可能性效用和现实性效用,提高其对教学需要的适应度和满足度。

(二)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条件建设评价的措施

我国职业院校实践教学条件建设评价应充分发挥政府、社会、学校的作用,政府、社会、学校应该成为三个彼此相关又相对独立的评价主体。其中,政府评价应侧重于检查、引导和宏观调控,社会评价应侧重于监督,学校评价应侧重于自我监控。

政府的评价。目前我国对高等学校的各项评价还主要是由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其有效性与权威性是显而易见,对各学校实践教学条件建设的促进作用也是非常大的。因此,我们应当充分发挥政府的评价作用,建立健全全国与各级地方的教育评价机构,将政府的评价经常化、制度化。对此教育部门已非常重视,教育部部长周济在2003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研讨班上正式宣布:“教育部要继续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对高校教学评估宏观指导和协调。”从2003起年,我国“建立5年一轮的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评估制度”,“建立普通高等学校教学状态数据采集和发布制度”,将政府的评价制度化。

社会的评价。应当说社会的评价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下对高等学校教育评价的发展趋势,然而我国目前教育评价的社会中介机构很少,教育部部长周济在2003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研讨班上指出“加快建立评估中介机构”,这对开展与国际“对口”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国际教育质量保证活动是很有必要的。

学校的评价。鉴于当前我国的实际情况,积极开展学校的自我评价是搞好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条件建设评价最现实的手段。职业学校要建立和不断完善内部实践教学条件建设的评估制度。为此,要重点抓好以下两方面工作:一要完善职业院校实践教学条件建设监控与评价的组织机构,负责对实践教学设施的检查、验收、评价。二要让实践教学条件的使用者对实践教学条件建设进行评价,制定使用者对实践教学条件建设进行评价制度,就向学生评教制度那样,公正、透明、经常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