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应对突发事件的不足_继续教育多变

我国应对突发事件的不足_继续教育多变

时间:2022-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节分别选取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的2个案例,分析我国政府、公众、企业应对突发事件的现状。这些细节正暴露了我国公众应对突发事件的现状令人担忧,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我国应对突发事件的不足_继续教育多变

第三节 我国应对突发事件的不足

突发事件一旦发生,首先接受考验的就是事件发生的当事人和与其相关的公众,同时由于突发事件发生的突然性、事件的复杂性、后果的严重性、处置的紧急性等特点,对事件的及时解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作为突发事件的处理责任人,政府和事件当地的公务员也要接受突发事件的考验。可以说,突发事件是对政府执政能力、政府应急管理体系、公务员应急管理能力、公众科学常识的综合的、全方位的考验。

现阶段,我国政府、公众、企业应对突发事件的现状如何?本节分别选取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的2个案例,分析我国政府、公众、企业应对突发事件的现状。

一、从“汶川大地震”看我国政府、公众应对自然灾害能力的不足

【案例】汶川大地震(www.guayunfan.com)

2008年5月12日12时28分02秒,四川汶川、北川,8级强震猝然袭来,大地颤抖,山河移位,满目疮痍,生离死别(见图2-1)。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大的一次地震。此次地震重创约500000km2的中国大地,地震造成69227人遇难,372623人受伤,17923人失踪。为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四川汶川大地震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国务院决定,2008年5月19日至21日为全国哀悼日。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25]

图2-1 映秀镇倒塌的中学

(图片来源:新浪网)

此次汶川抗震救灾中党和政府的有力领导、稳定有序的指导和管理、正确及时的救灾政策等都为我国顺利地战胜自然灾害、走出困境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相比以前的自然灾害应对,此次汶川地震应对中信息的沟通交流和广泛的社会动员构成了应急管理机制的核心,应急管理成效明显,但政府的应急管理系统和公众的应急能力仍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一)公众防灾意识、自救能力有待提高

汶川地震中,大量倒塌的房子直接暴露了我国公众防灾意识的薄弱,许多人员伤亡也与公众缺乏自救互救能力有关。房屋建造时应注重防震等级,平时应在家里贮备一些必要的食物和水,地震发生时应采取安全躲避或逃离的措施,这些本该在平时普及的常识在灾害发生后才得以广泛传播和普及。公众危机意识薄弱、信息沟通渠道不畅通、互助体系不健全和自救互救能力不强等,导致政府应急管理过程中公众的重要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公众生命财产安全遭受严重损失,极大地增加了政府救治成本。

(二)救援设施落后、器械工具少、专业人员不足

灾害发生后,通向重灾区的公路没有如期打通,除了险要的地形和天气因素以外,应急救助中的机械工具缺乏,救援手段的落后也是重要的原因。相比国际救援组织带来的先进的搜救工具,我国的生命探测仪、警犬、破除器材、担架、医疗设施等救灾所需物资既不够,也显得落后。各类救灾专业人才、技术人才、救治人才等严重不足。

公众应急能力建设是提升政府应急管理水平的一项重要措施,不仅需要依靠公众自觉学习,政府更应给予必要的教育、引导和培训。政府应加大教育投入,积极通过继续教育的途径,多在平时下工夫,广泛宣传灾害预防、避险等相关知识,定时组织公众开展自救互救演练,切实提高全民风险防范意识、救助技能,同时加强和完善国家救援设施和救援队伍,保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二、从“上海商学院宿舍火灾事件”看我国公众应对事故灾难的不足

【案例】上海商学院宿舍火灾事件

2008年11月12日6时10分左右,上海商学院女生宿舍602室发生火灾(见图2-2)。2名女生用手拉住栏杆,坚持了一两分钟后,终因体力不支,先后坠落,掉落在一楼水泥地上,当场身亡。[26]

在这件轰动全国的突发事件中,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个细节。

(1)据知情人士透露,此次火灾事故原因可能是602室违规使用“热得快”导致。

据同学回忆,该宿舍有用“热得快”烧热水的习惯,她们怀疑是“热得快”引燃了堆放杂物的下铺。[27]

(2)记者在事发宿舍楼现场看到,楼内有消火栓但无灭火器,起火大楼内部及公用卫生间内亦无自动喷淋器。记者对该宿舍楼内消防设施是否完善表示质疑,对此,上海商学院副院长冯伟国表示,这栋楼建于2000年,他对楼内有无喷淋器尚不清楚。[28]

图2-2 上海商学院起火的宿舍楼

(图片来源:新民网)

(3)此事引起了上海商学院众多校友的关注,该校广告艺术系99级校友刘小姐向记者透露,她1999年入住时这栋楼只有5层高,1楼是食堂,现在的6楼、7楼可能是后来加盖的。宿舍门是上方带玻璃窗的普通木门,门下有一点通风的缝隙,门锁并无特别,不是很难踹开,情急之下想要踹开难度不大。[29]消防部门的防火专家分析说,起火的602室本来是一个密闭空间,氧气浓度一般。然而,当这几名女生打开房门准备接水灭火时,突然涌入的空气很可能起到了助燃的作用,进而迅速燃起了大火。

这些细节正暴露了我国公众应对突发事件的现状令人担忧,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公众的危机意识相对薄弱

公众危机意识薄弱、安全意识淡薄是发生安全事件最重要的原因。据报道,近年来的绝大多数火灾都是因为责任人麻痹大意、无视消防安全、违规操作引起的。乱丢烟蒂,不安全使用灶火,家用电器长时间带电运行,违规操作装修电焊等引发的火灾事故屡见不鲜;相关部门没有做好巡查、防护、清理可燃物等工作,因明火作业酿成的人员伤亡惨剧也时有发生。在上海商学院宿舍火灾事件中,学生宿舍违规使用“热得快”导致火灾发生和人身伤亡,令人痛心。这些大学生作为社会的精英阶层,危机意识尚且如此,整个公众的危机意识就可见一斑了。

(二)安全设施薄弱

在危险发生之后,相关安全防范设施成为当事人求生的希望,但我国的安全防范设施相对薄弱,存在不少安全隐患。2011年1月,沈阳市消防部门在对该市展开的高层消防安全检查中发现,几乎所有的市民家中没有配备任何消防器材,大多市民不会正确地使用灭火器和消火栓;另外,市民住所中大量使用的易燃装修材料,也埋下了巨大的火灾隐患。很多高层建筑的消防设施损毁,如有一部分消火栓所配备的水袋等设施已经丢失;消防通道和逃生楼梯被长期占用,防火门窗无法开启使用;消防灭火能力有限,部分消防水源水压达不到使用标准;消防器材老化,部分大厦的烟雾感应报警器处于瘫痪或半瘫痪状态,起不到预警的效果。这样的高层建筑一旦起火,后果不堪设想。[30]在上海商学院宿舍火灾事件中,事发宿舍楼内有消火栓但无灭火器,起火大楼内部及公用卫生间内亦无自动喷淋器,这些设施的不完善加大了当事人自救和外来救援的难度。

(三)公众缺乏自救技能

我国公众自救技能较为缺乏,往往在遇到危机时会措手不及,出现强烈的恐慌、不理性和无序应对,这样就直接导致人员伤亡。在上述火灾事例中,2名女生缺乏火灾中的逃生常识和技能,这与平常缺乏相关知识的积累、相关技能演练有关。

面对血的教训,我们应在国家层面完善和健全安全设施的同时,加强对广大公众的安全意识教育和安全技能练习,要为经常发生的灾难编制防范培训教材,经常进行继续教育,强化公众对防范措施的运用,增强公众安全意识,提高其自救互救能力,使他们在面对各种突发事件时能够较为从容地应对,最大限度地保护个人生命和财产安全,减少突发事件对社会和公众的危害和影响。

三、从“双汇瘦肉精事件”看我国企业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不足

【案例】双汇瘦肉精事件

2011年央视“3·15”晚会曝光有猪贩将喂有“瘦肉精”的生猪销售济源双汇集团,此新闻一出,被“瘦肉精”催瘦的不仅是济源双汇的猪肉产品,还有双汇集团20多年累积的品牌和资产。事发10天内,济源双汇集团直接损失3000多万元,影响销售10多亿元,双汇市值已蒸发掉103亿元。2月1日上午10点,一场双汇集团万人职工大会在漯河体育馆内进行(见图2-3),这场所谓的“万人道歉大会”在经过媒体的报道后,受到了网民的猛烈批评。据网友总结,双汇“万人道歉大会”策划包装的公关痕迹太重并且存在多处败笔,尤其以经销商高喊“双汇万岁,万隆万岁”最雷人。此时的双汇只需要真心实意地向广大消费者致歉,并拿出整改措施即可。这样的公关折腾真是越抹越黑。[31]

图2-3 双汇集团万人职工大会现场

(图片来源:新浪网)

(一)企业忽视公共卫生事件的本质,盲目危机公关

针对双汇集团的“万人道歉大会”,公众普遍不买账,认为公关痕迹太重并且存在多处败笔,没有显示真诚的歉意,有的只是盲目的公关。2月12日《人民日报》评论说,危机公关不应该成为“丑闻消音器”,出了问题时企业不是忙着给消费者一个说法,却忙于计算自身损失,企图通过“表演”蒙混过关,危机公关异化为“秀”意十足的“表演”,引来的只能是更大危机。

(二)企业对事件未做迅速反应,缺乏有效的应对机制和整改措施

在这起“瘦肉精”事件发生后,双汇集团曾先后两次发表声明,向公众致歉。而一直未曾露面的该集团创始人兼董事长万隆在事件发生8天后才在“双汇集团落实两个声明、确保食品安全全国视频会议”上首度公开回应相关事宜。

对于事件的解决,双汇集团也缺乏有效的应对机制和整改措施,仅是将部分问题产品召回,将每年的3月15日定为“双汇食品安全日”,没有对今后生猪屠宰的采购、检测、监督等具体问题做出详细说明,缺乏整改措施。

作为市场经济中的一员,企业追求经济效益无可厚非,但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应保障消费者基本的健康权、生命权,否则一旦出了事故就有可能发展为公共卫生事件。企业应加强基本道德素质教育,增强公众意识、生命意识,当突发事件发生时,相关企业应迅速整改,最大限度地保障公众的健康。

四、从“湖北石首群体事件”看我国政府应对社会安全事件的不足

【案例】湖北石首群体事件

2009年6月17日,湖北石首发生一起厨师非正常死亡事件,家属怀疑死者的死因,将尸体停放在酒店大厅,引来众多的围观群众(见图2-2)。由于政府没有及时处理,引发群体性事件,造成警民冲突,社会秩序一度混乱。[32]

图2-2 围观群众聚集在酒店门前

(图片来源:网易新闻)

这起突发的群体事件也充分暴露了我国少数地方政府在预防、应对突发事件时的一些弊端。

(一)政府应急体制不健全、权责机制缺失

2006年1月8日,国务院发布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这是一个强制性的国家行政法规,是指导预防和处理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规范性文件。

2007年11月1日,《国家突发事件应对法》正式实施,明确要求我国要建立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但此次群体事件所暴露出的问题表明,目前的应急体制并不乐观,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权责不明。由于相关单位的职责不清,许多事务管理上条块分割严重,责权利关系没能理顺。谁负责、对谁负责的问题没有以法律或制度形式加以明确,激励机制和惩罚机制错位。

在现有的绩效考核体系下,一旦遇到突发公共事件,事发地政府的主管部门在上报时不得不再三权衡自己的利弊得失。部分地方政府往往是尽量“捂盖子”、“报喜不报忧”、“多报喜、少报忧”,揣摩领导意图,讨领导喜欢。遇到重大突发性危机事件,往往是有利益各部门拼命抢,有责任却相互推或往上推,对危机事件处理分析草草了事。

石首事件发生后,相关部门的相互推诿延误了事件处理的时间,进一步导致事件的恶化。2009年6月25日,在人民网“舆情会商室”关于石首事件的专家访谈中,著名群体性事件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单光鼐强调:部分领导习惯能躲就躲,在群体性事件中领导干部要敢于担当,走在前面,听取群众意见,做群众工作。[33]

(二)政府应急能力有待加强

1.应对突发事件的预警机制尚未完善。

面对我国公共安全形势的重大变化,我国政府早就关注并投入提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建设。早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就提出了领导干部必须具备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针对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因素相互交织的新情况,增强国家安全意识,完善国家安全战略,抓紧构建维护国家安全的科学、协调、高效的工作机制。”“确保国家的政治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和信息安全。”

经过多年的努力,政府在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建设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提高:基本建成了各级应急管理机构、各级建立了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预警机制、部分地区还组建了专业的应急队伍。这些措施在应对突发事件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应对突发事件的预警机制尚未完善。预警的核心在于建立一个完善有效的预警信息系统,但我国部分地方在预警机制的信息收集和传输上还存在信息不畅的现象。其次是应急协调机制尚待完善。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分部门、分灾种进行应急管理的模式至今还没有大的改变。由于缺乏有机的集成,常常会出现推诿、扯皮等现象。特别是在应对极端事件等复杂局面时,由于缺乏必要的协调统一,影响了应急反应的速度和效率。再次是财政支出比例小、应急物资储备机制不健全、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够。[34]

2.应对突发事件经验不足,缺乏防范意识。

地方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经验不足,缺乏防范意识,没有完善的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和全覆盖的应急预案体系,对突发事件没有必要的心理预期,在事件发生后措手不及。在石首事件中,2009年6月20日上午至夜间,围观群众少时有数千人,最多时有数万人。湖北省公安厅、省武警总队、荆州市公安局从各地抽调了上千名武警、公安干警到石首处置事件。部分围观群众多次与警察发生冲突,导致多名警察受伤,多部消防车辆和警车被砸坏。这些信息说明当地政府在处理突发事件时,没有及时抓住事件解决的根本问题,而是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从而引起警民冲突,导致事件恶化。

3.缺乏信息报告通报机制,信息发布滞后。

公共危机发生后,人们对于信息有特殊的渴求。政府如果对信息加以封锁,会产生欲盖弥彰的负面效果,而且政府的不作为会给虚假信息提供滋生空间。不明真相的群众在信息传播中的失真、夸大、以讹传讹,恶意虚假信息对事件无中生有、故意歪曲等都会对事件造成巨大危害。因此,政府统一、及时、准确地发布危机信息,积极引导媒体报道,是处置危机的关键。在石首事件中,因缺乏信息报告通报机制,信息发布滞后,加之部分不法分子的恶意传播,引发不明真相的群体集体围观。在事件发生后期,2009年6月23日下午,石首市政府新闻发言人向相关媒体公布了事件的过程,并组织部分群众代表进入酒店实地察看,未发现传言中所说尸体或尸骸,围观市民逐渐散去。

面对公共危机,政府部门能否快速反应、有效化解,是考量政府领导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提高政府部门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不仅是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形势的客观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迫切需要。而我国政府在应对突发事件中尚存在应急体制不健全、权责机制缺失、预警机制尚未完善、应对危机经验不足、缺乏防范意识、缺乏信息报告通报机制、信息发布滞后等诸多问题,这就需要重视和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广大公务人员应对、处理突发事件的专业化培训,提高其危机意识,加强应对灾害的相关能力,使之在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能高效地协调、组织各方参与应急处置,最大限度地减小灾害带来的损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