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教学改革之间的联系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教学改革之间的联系

时间:2022-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教学改革之间的联系_课程与教学论教程三、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教学改革之间的联系课程改革是在“教什么”方面进行的改革,教学改革是在“怎么教”方面进行的改革。我国广大中小学教师根据《课程改革纲要》的这些精神确立了不同学科的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我国是在《课程改革纲要》颁布之后,在一些课程改革实验区开设了科学课程。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教学改革之间的联系_课程与教学论教程

三、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教学改革之间的联系

课程改革是在“教什么”方面进行的改革,教学改革是在“怎么教”方面进行的改革。“教什么”的改革要对“怎么教”提出新的要求,而“怎么教”的状况制约着“教什么”的改革成效。下面,首先分析“教什么”的改革对“怎么教”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然后再分析“怎么教”的状况(即目前中小学教学现状)如何制约“教什么”的改革(即基础课程改革)的成效。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确立了具有时代特征的课程目标,《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这种课程目标包括七个方面的内容:前四个方面的内容是公民意识教育、价值观教育、责任感教育在课程目标上的体现,实际上是广义德育的目标;第五和第六方面的内容是创新教育、科学教育、人文教育、环境教育和智能教育在课程目标上的体现,主要是智育方面的目标;第七个方面是体育、美育和心理教育在课程目标上的体现。这种目标体现了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但这种课程目标要落实到学生的身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中间还需要经过很多的环节,其中一个重要环节是课程目标要转化为教学目标。

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有以下几点区别:“首先,课程目标的制定主要由教育行政部门和课程工作者完成,具有较强的方向性和规定性,教学目标则主要是由教师制定,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灵活性。其次,课程目标处于教学目标的上位关系上,课程目标主要是为课程编制提供依据和参考,其次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参考,而教学目标只是对局部的教学产生导向、激励和制约作用。再次,教学目标是最具实践性和时效性的教育目标,其他的目标则要通过教学目标来体现,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终点,而课程目标的实践指导意义弱于教学目标。”[26](www.guayunfan.com)

根据《课程改革纲要》提出的国家课程标准:“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等方面的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我国广大中小学教师根据《课程改革纲要》的这些精神确立了不同学科的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传统的教学目标中,“知识与技能”是主要目标,“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是作为实现“知识与技能”这种目标的副产品。在根据新课程精神所确定的三维教学目标中,“知识与技能”是基础目标,“过程与方法”是核心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优先目标。把“过程与方法”作为核心目标,就是要承认过程本身不仅具有手段性价值,同样也具有目的性价值。因为过程对学生的精神发育具有重要意义。如在研究性学习这种新课程的学习与探索的过程中,学生可能要面对许多问题、困惑、挫折和失败,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结果有可能“一无所获”,但这是一个人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和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轮课程改革在课程结构中设置了一些前所未有的新课程,这些课程不像传统的学科课程,传统的学科课程都有相应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有的课程还有配套的练习册;但这些新课程没有课程标准和教材,更没有教学参考书。如综合实践活动就是这种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的设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是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它使科学世界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立足学生的直接经验,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究。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设计与课程实施是一体化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既是课程的设计者,也是课程的实施者。那些在学科课程中能够产生良好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在这种新课程中已经失效了。所以,这些新课程要求中小学在教学方法上必须进行深入的改革。

目前,在课程改革与教学改革相互影响的过程中,“怎么教”的状况对“教什么”的改革又产生了哪些影响呢?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不是新课程本身存在的问题,而是在“怎么教”的过程中出现了问题。一个最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例是科学课程的开设与取消。新课程在小学和初中都设置了科学这种综合课程。小学的科学课程取代了原来的常识和自然,初中的科学课程取代了物理、化学、生物和自然地理等分科课程。科学课程的目标包括科学探究,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是一门很有价值的综合课程,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西方国家中小学开设科学课程已经有很长的历史,我国台湾省的中小学也一直开设科学课程。

我国是在《课程改革纲要》颁布之后,在一些课程改革实验区开设了科学课程。武汉市作为我国课程改革实验区之一,于2005年开始在初中开设科学课,但到2008年科学课程就悄然退出了武汉市初中的课堂。在开设科学课程的几年时间里,科学课程饱受争议,受到学生家长、教师和学生多方面的批评。科学课程受到指责的原因是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成绩,降低了学校的教学质量。因为开设科学课程的初中,其毕业生的中考成绩不如分科教学的初中生。进入高中之后,还必须在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上进行补课。实际上,科学课程的开设调动了学生的学生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影响学生学习成绩和学校教学质量的并不是科学课程,而是科学课程没有合适的专业对口的教师。因为我国是在没有培养科学课程的专业教师的背景下就开设了科学课程。科学课程进入中学课堂后,一些高校开始开办科学教育本科专业,但这些科学教育专业毕业生要在四年后才能上讲台。而且,各个高校在科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培养方案上也存在着较大的区别,高等教育出版社和人民教育出版社也未出版供科学教育专业学生学习的比较系统的专业教材。可以说,科学课程的开设、科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开办,都处在一种“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由于科学课程的开设缺乏相应的师资队伍和教学资源,所以,科学课程最后又被物理、化学、生物和地理等分科课程取代。而初中科学课程的取消,反过来又影响到高校的科学教育本科专业,因为学生毕业后没有对口的教学岗位,科学教育专业招生极不景气。

从2004年至2006年的3年间,全国有40多所高校申报开办了科学教育本科专业,但由于目前全国只有浙江省等极少数地区的初中还在开设科学课程,大多数开设过科学课程的地区又回到了原来的分科课程,科学教育专业的发展态势急转直下,申报开设科学教育本科专业的高校急剧减少,从2008年到2010年,全国只有6所高校申报开办科学教育本科专业。让人感到纠结的是,在2011年科学教育本科专业即将从目录外本科专业(其专业代码是040108W)成为目录内本科专业(其专业代码是040102),但2010年全国只有玉溪师范学院一所高校申报开办科学教育本科专业。许多开办了科学教育本科专业的高校,由于生源短缺而不得不停止科学教育本科专业的招生。

当然,基础教育的教学现状和教学改革对课程改革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科学课程的兴衰只是一个突出事例。目前,广大农村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学校的教学资源和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教学观念,都对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产生不利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