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高职院校发展的模式与创新研究_高职院校机制改革

我国高职院校发展的模式与创新研究_高职院校机制改革

时间:2022-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高职院校发展的模式与创新研究_高职院校机制改革第三章 我国高职院校发展的模式与创新研究一、我国高职院校发展模式的历史沿革(一)我国高职院校的产生、发展和分类承担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学校即高职院校。(二)高职院校发展模式界定在中国高职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在高职院校发展壮大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些特色,产生了中国高职院校发展的模式。

我国高职院校发展的模式与创新研究_高职院校机制改革

第三章 我国高职院校发展的模式与创新研究

一、我国高职院校发展模式的历史沿革

(一)我国高职院校的产生、发展和分类

承担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以下简称高职教育)的学校即高职院校。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有高等教育、中等教育(主要是中等专业学校和中等专业技工学校)和初等教育三个教育层次,但高等教育中并不含有高职院校。我国最早的高职院校,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在我国东南沿海及一些经济较发达地区率先出现的一批由中心城市举办的新型地方性大学和职业大学。它们具有职业性、地方性、实用性等特点。如果从这个时候算起,我国的高职院校发展已经历了20多年的历史。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对高级应用型人才需求的大量增加、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结构调整和教学领域的变革的加快,除涌现出一大批职业大学外,普通专科学校、成人高校及普通大学也通过深化教学改革,积极探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模式,取得了明显的改革成果,为我国高职院校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20世纪90年代末,为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大量中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国家又提出组建高职学院。为此,又出现了一批由重点中等专业学校、职工大学或职工培训中心(由企业或行业举办的)以及中等技工学校优化组合而成的高职院校,大大弥补了我国人才培养层次上的缺陷,为我国输送了大量的社会经济发展急需的中高等专业技术应用和管理人才。

如上所述,我国高职院校的迅速发展和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级实用型人才的需求紧密相关,但同时也还和我国政府的一系列政策紧密相关。如:1982年,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提出:“要试办一批花钱省,见效快,可收学费,学生尽可能走读,毕业生择优录用的专科学校和职业大学”;1985年,在《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技术院校,逐步建立起一个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又能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1986年,国家教委《关于改革和发展成人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职工大学、职工业余大学、管理干部学院应当利用自己同企业、行业关系紧密的有利条件,结合需要,举办高等职业教育”;199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通过现有职业大学、部分高等专科学校和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改革办学模式,调整培养目标来发展高职教育,在仍不满足时,经批准可利用少数具备条件的重点中等专业学校改制或举办高职班等方式作为补充(简称“三改一补”)来发展高职教育的基本方针;1996年9月,我国的《职业教育法》正式实施,确立了高职教育的法律地位;2003年教育部又明确要大力发展高职教育,特别要采取新的办学模式和运行机制,积极探索民办高职教育。这一系列方针和政策极大地推动了我国高职院校规模和效益的发展,也大大地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www.guayunfan.com)

有人认为,我国高职院校“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高等本科院校举办的职业技术学院,二是政府或社会在原有成人教育院校的基础上开办的职业技术学院,三是由原来的中等职业学校升格的职业技术学院。”而“第一类院校在办学规模上、社会影响力上有着其他两类院校不可比拟的优势,但其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较深,在教学过程中重学历、轻技能,重理论、轻实践,因此,培养出来的学生既缺乏本科院校学生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又不具备相应的实际操作能力,成了大学本科的压缩饼干。第二类院校在办学规模上和师资上都存在着一定的不足,有许多院校相关专业只有2-3名专业教师,有很少的实验教学设备,因此,不论是实践教学,还是理论教学都不能满足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要求。第三类院校虽有着长期举办职业教育的经验,但规模小、教育资源短缺制约了院校的发展,不能满足社会及行业发展的需求。”[1]

事实上,我国的高职院校种类较多。除职业大学和职业技术学院外,还包括高等专科学校、成人高等学校、民办高等学校、普通高校中的职业技术学院和进行五年一贯制高职教育的中等专业学校等六类。各类高职院校,从办学性质上讲,有公立的和私立的;从办学形式上讲,有学历性的和非学历性的;从办学学制上讲,有三年制的、五年贯通制的、四年制试点的和新出现的两年制的。而从办学模式的发展看,笔者以为,我国高职院校又可以独立的高职院校、工业园区的高职院校、普通高校中的二级学院、行业特色高职院校及私立高职院校得以分类。

(二)高职院校发展模式界定

在中国高职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在高职院校发展壮大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些特色,产生了中国高职院校发展的模式。

模式指“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2]。“高职教育模式,则是指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所实施的教育组织原则和形式,包含了教学模式和课程模式,同时包括学校与相关单位的责任认定、任务分工、时间分配等”其主要内容应包括:“人才培养目标、办学体制、专业设置模式、课程开发模式、教学模式、教学管理和评估等”[3]。所以,我国高职院校发展的模式,是我国高职类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形成起来的一些可以效仿的标准样式,其实质是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对高级应用型技术和管理人才的需求模式;其区别于其他高校,是职业培训与学历教育相结合、技能教育与文化教育相结合的高校发展模式。

综观这些年我国高职院校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虽然我国高职院校发展致力于综合借鉴各个发达国家高职院校发展的经验,如德国的“双元制”模式、美国的社区学院模式、英国的CBE模式等等,而笔者认为,事实上,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在发展模式上与发达国家的高职院校发展模式相比较的总体特点还主要是一种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的具有“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注重在校内培养实用动手能力的高职院校模式;在高职院校本应有的重视实践教学和能力培养及与企业实际紧密结合的特色上,我们与发达国家的高职院校相比还相差甚远。

当然,也有在注重高职院校办学模式本质特征上做得比较好的院校,比如我国在2003年评比出的全国8所优秀高职院校,但实质性的突破因受制于我国教育总体体制等因素而显得举步维艰。不过,在为期不长的探索中,我们还是形成了一些较具特色的高职院校模式。关于高职院校办学模式的特征,早在1993年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建校时,其校长俞仲文研究员就对高职院校与普通大学进行了比较研究,对其进行了一些总结,提出了高职院校办学模式从定位、培养目标、办学任务,到教学方式和过程、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招生制度与考核制度、办学体制与办学效益等的一系列独特性[4],而我国高职院校发展模式的主要特点,经过不断的探索发展和研究实践,具体来讲目前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培养目标上向往着能力应用本位的“灰领”人才培养;二是专业结构设置上明确了就业导向;三是课程设置上追求着课程的先进和实用;四是教学模式上积极寻求校企合作的实施;五是师资队伍建设上狠抓中国特色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六是教学条件上努力吸引多方投资。为此,各高职院校目前都普遍地在主要致力于加强实践教学建设、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密切校企合作和执行职业资格证书等的努力上,质量意识明显增强。

虽然,我国的高职院校发展的模式有着我们中国的特色和迅速发展的成绩;虽然,在现在的中国,高职院校发展的模式也得到了中国社会、经济和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肯定,但不容否认的是,在21世纪到来之后,我国还是出现了所培养的大学生结构性失业人数不断增加的状况,而这种状况是和高职院校发展的模式还不够完善有太多紧密相关的。

(三)我国高职院校发展模式的变迁

我国高职院校的发展模式,经过不断地探索和发展实践,经历了高职院校的目标和发展定位,由最初的模糊到“本科压缩型”到“灰领、银领式人才培养的大熔炉”的变化;专业结构的设置,由最初的工厂、企业的简单后备需要决定到学科设置化到就业导向的变化;课程设置,由最初的大致经验模型到学科本位模式到经验与学科并举、先进与实用兼顾、学历课程与动手能力同重的变化。总体来说,我国高职院校的发展模式到目前为止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的变迁。

1.20世纪80年代以前。在这个阶段,因为我国整体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对高职院校发展还不十分突出,我国高职院校的发展模式处于一种模糊状态,没有明确被规定为独立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院校的组织机构,也没有明确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定位,与国外的高职院校机构模式比较而言,处于高职院校发展模式的培育阶段。

2.20世纪80年代初~21世纪初。在这个阶段,我国高职院校初步发展起来,因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高职院校发展需要的不断增长,我国高职院校的发展模式和定位初步得到明确,各种形式的高职院校不断涌现,如前所述的我国高职院校有众多种类,高职院校发展有了一定的规模和效益,如前所述的我国高职院校的数量和成绩,表现出了不同的模式特点和令人欣喜的变化状态。这一阶段,可以说是处于我国高职院校发展模式的初步形成和发展阶段。

3.21世纪初开始~。在这个阶段,我国高职院校的发展模式开始了新的一轮的创新发展,逐步踏上国际化、规范化的改革之路。目前,各个高职院校正在前一个大发展阶段的基础上,迈开了进一步改革与创新发展的步伐。以2004年对我国高职院校2年制新学制模式的探讨为契机,各个高职院校对自己的模式创新开始了不尽相同的新的探索和改革尝试。这一阶段,可以说是处于我国高职院校发展模式的初步完善和创新阶段。

二、我国高职院校发展模式的现状——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世纪末,随着高等教育扩招中将大部分指标用于高职教育的决策开始,国家对高职教育的发展持续地高度重视。从1998年至2003年的短短五年中,我国高职教育蓬勃发展,招生人数从43万人增长到200万人,在校学生数从117万人增加到400万人。与自身发展相比,高职教育招生人数和在校生数增加了4.6倍和3.1倍;从对高等教育的贡献上看,分别占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数的52.3%和在校生数的42.3%。目前,全国共有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院校908所(截止到2003年底),占全国普通高等院校总数的58.5%[5]。实现了每个地市至少设置有一所高职院校的格局,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利益联系最直接、最密切的高等教育办学机构。按有关部门的规划,到2005年我国高等院校在校生规模为1600万人,其中50%是高职院校的学生。而到2004年,我国高职院校的数量已经实现了占据我国高等学校半壁江山的愿望,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培养并输送了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技能人才,为社会文明程度和劳动者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也进一步满足了广大人民最大限度接受高等教育的期望,初步实现了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的目标,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和质量的现实进步,而高职院校的办学方向也更加明确,改革思路也日益清晰,得到了群众和社会的认可。近年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高职教育更是发展迅速,作用突出,贡献显著,方兴未艾。可以说,一个基本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职教育新体系初步形成。这一方面丰富了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结构,同时完善了职业教育体系框架,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体系的形成;另一方面顺应了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迫切需求,顺应了现代化建设对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要,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前进方向。在教育部提出的高职院校“以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为先导,以教学改革为核心,以教学基本建设为重点,注重提高质量,努力办出特色”的基本工作思路以及其他的一系列政策之下,经过各个高职院校的努力,目前我国已经产生了第一批全国8所优秀的高职院校,获得了一批高职教育理论研究成果,制定了一批特色鲜明的专业教学计划,推出了一批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建成了一批“双师型”教师队伍,编写了一批高质量的高职教育的教材,建设了一批示范性实习、实训基地、示范性专业和教学工作优秀学校。

2003年,在国家教育部首次进行的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在总共26所参评院校中,教育部评估专家对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人才培养工作水平的评价最后结果是,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以全国仅此一家的十五项指标全优的成绩获得优秀。所以,这里我们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简称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简要地介绍一下我国优秀高职院校的现状。在评估的内容包括办学指导思想、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专业教学改革与建设等15个方面,每个方面又包括很多子项目的情况下,评估专家们认为,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在人才培养工作的主要成绩和特色是[6]:①坚持正确的办学指导思想,定位准确;②近几年学院培养的人才受到了社会普遍的欢迎,学院步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③党政班子始终走在改革的前沿,专心致志地发展高职教育;④重视高职教育理论的研究;⑤确立教学中心地位,保证教师的主导作用;⑥坚持通过政府投入、自筹资金、企业捐献、自我开发、银行贷款等途径,加大对教学基础设施的投入,特别是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在全国高职院校居领先水平,其专业综合性强、技术先进、条件优良、功能完善,构建了与职业岗位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和考评办法,并建立了众多的职业资格考点,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以及与社会职业资格证书接轨提供了良好条件;⑦高度重视专业教学改革和建设,围绕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能力,适时地按照市场和社会的需求,不断优化培养方案、强化课程内容改革,经费投入力度大,在教材建设、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现代教育教学技术手段应用、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建立等方面都取得了实际的成果,形成了自身的优势和特色;⑧建立了一支精干高效、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较高、为师生服务意识强的管理队伍;⑨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将素质教育渗透到学生教育与管理的全过程;⑩坚持以就业为导向,重视学生就业工作,构建主动适应社会需求的就业工作新机制等。

另外,自1999年11月以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全校广大师生员工围绕“瞄准世界一流,保持国内领先”的总目标,艰苦创业,努力创新,积极探索,各项工作取得了突出的成绩。跨入新世纪的5年来,学校的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办学实力进一步增强,专业布局日趋合理,教师队伍结构不断优化,办学理念日益更新,办学特色更加鲜明,逐渐形成了一整套新型的有中国特色、特区特色的高职教育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仅从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校园网上登的“从数字看学校五年来的变化”专栏,我们就可以对其从2000年到2004年学校在办学规模、师资队伍、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校舍基建、图书资料、毕业生就业率、党建工作、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科学研究、教风学风建设、继续教育、对外合作与交流、获奖情况等各方面飞速发展,获得一些数字信息。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经过12年特别是最近5年的发展,学校成功实现了两次大的腾飞:从1993年到1998年在一片荒山上建成了一所大学,学校达到了5000名学生的办学规模,办学模式基本确立、校园建设初步成形,完成了第一次腾飞——把学校建起来了;从1999年到2004年,学校已发展到在校生超过15,000人,扩大为三个校区,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跃居全国同类院校前列,具有鲜明特色和良好声誉,“瞄准国际一流、保持国内领先”的目标得到了落实,实现了学校的第二次腾飞——把品牌做出来了。如今,在学校办学水平已经达到一个较高平台的基础上,在深圳市实施产业第一、科教兴市、文化立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效益深圳”、“和谐深圳”,争取建成国际化城市,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大背景下,学校把如何实现第三次腾飞——打造名副其实的中国高职教育“航母”,当好中国高职教育排头兵,跻身世界一流技术大学行列——作为今后五年乃至更长一段时期努力的目标。

而第一批全国其他7所优秀的高职院校的发展模式也各有特色。如[7]行业特色创品牌的: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面向“三农”打造品牌;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努力做到以优化环境为基础,以产学结合为主线,以师资建设为重点,以规范教学为中心,以内涵教育为根本,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特色办学为目标,以服务社会为宗旨的八个高职人才培养链环节,来积极探索,创优争先;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主要是服务铁路、快速发展;四川警官高等专科学校的主要特色是从严治校铸就警魂。还有,永州职业技术学院主要是四个对准——即对准市场设专业,对准岗位设课程,对准实践抓教学,对准“入世”育人才而办出特色;邯郸职业技术学院的“五多”模式创出新路,即多样化的办学形式、多渠道的筹资途径、多方位的管理体系、多变化的专业设置和多方向的知识结构平台,为在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地区搞好高职教育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北京工业技术学院主要是能力为本使就业旺盛。当然,因为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等因素的一些制约和其他各种原因,各院校也还存在着问题。为此,我国的高职院校必须经历新一轮的改革和创新。

三、我国高职院校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

从我国高职院校发展的模式来看,多年来的总方向是正确的,是要成为一种区别于一般普通高校发展类型的模式,也是符合国际潮流的。但由于发展和改革的难度太大,推进的速度相对较慢,其模式发展的状况与实际社会需要之间的差距依然很大,各种高职院校发展类型模式的差距也依然不同程度的存在着。虽然全国各个高职院校的发展前景非常壮观、发展速度也颇为迅速,但其模式发展显示出的规模和效益还远远不能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和经济发展等的要求,尤其是目前我国大学生结构性失业人数不断增加、我国高技能实用型“灰领”人才极其欠缺和我国“制造业大国”的美名还不能名副其实等的状况等,都和我国高职院校发展的模式不够完善紧密相关。

众所周知,高职院校发展的根本宗旨就是,面向区域经济主战场,为区域经济服务,为区域经济的各个领域培养综合型、信息型、技能型、管理型、国际型人才。而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发展模式在诸多问题上都难以实现上述办学宗旨,难以满足区域经济对各地区人才需求的期望。概括起来,我国当前一些地区高职院校发展模式存在的诸多问题还有如:速度、规模欠缺;体制僵化;专业建设缺乏特色;教材建设落后;教学班级容量太大;实践教学薄弱;质量和特色不足;校企合作不够深入;师资队伍结构不够合理;经费短缺;等等。一些问题是众所周知的,在此就不再赘述,我们仅就以下问题作以简述。

(一)实践教学薄弱

在我国的“以学校为主的校企结合模式”的高职院校发展模式中,学生的实践教学目前依然主要依靠的是大多还不健全的学校内的“工业中心”,以及时间和质量大多都还严重欠缺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来进行的。2003年底,深圳职院通过了教育部优秀实践教学基地的专家评审,为我国的高职高专院校示范性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奠定了基础。怎样建、建什么、怎么用实践教学基地,是深圳职院在建设实践教学基地中提出的思考,也是所有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共同关心的问题。尽管出现了一批教学条件较好的实践教学基地,从发展的全局看,实践教学基地改革与建设仍然是我国高职院校模式中的薄弱环节。存在的问题是,对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投入少,建设方向不明确,与社会、生产一线结合不够紧密。校企“零距离”结合,从我国目前显示出的高职院校模式发展来看,某种程度上还只是一种理想。学生的实习和实训在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发展模式中目前还很大程度地流于形式。另外,毕竟大多数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条件设备简陋,实践教学内容陈旧,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等等,都说明了我国高职院校目前的发展模式中实践教学问题十分严重。怎样实现高职院校发展模式的特色、质量、效益的目标,实践性教学手段的先进与否,是诸多因素中十分重要的一环。

(二)质量和特色不足

办出特色、办出质量是决定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关键所在。从国际比较的角度看,我国高职院校发展的模式存在着质量和特色不足的问题。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是在办学过程中形成的、被社会公认的、独特的、优良的办学特征,是高职院校定位的基础,它体现了高职院校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也同时反映在教师队伍、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教学资源、教学管理等方面,体现了区域经济支柱产业发展的需要、区域经济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素质的综合要求。目前大家的共识是,学校的办学规模、办学层次、学科是否齐全与办学特色不呈现直接正相关关系。在短时间内我国高职院校发展迅猛、规模快速扩大的背后,隐含着的必然是条件的不足与“门槛”的降低。面对经济全球化和科技的迅猛发展,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对应用性人才的多样化需求,虽然有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校长把转变观念作为先导(因为如高职院校要完成教育模式的变革,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把学科本位的评价观念转向能力本位的评价观念),把质量、特色作为工作的目标,他们不以牺牲质量为代价去追求规模,而是通过专业教学改革的试点,把学校教学工作推向新的层次,克服重视层次、忽视类型,崇尚理论、鄙视技能的思想观念,构建基于社会层面上、而不是基于教育内部的人才培养的“立交桥”,但怎样切实地办出高职院校的特色与质量,还需要更多的进一步的思考与探索。

(三)经费短缺

经费不足是高职院校发展的瓶颈问题,也是高职院校发展模式需要创新变化的重要原因。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发展模式中经费投入方面至少存在三个问题:一是政府财政投入远远没有到位。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和《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各级政府财政拨款是公办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的主渠道,应把财政性经费、生均事业费、专项经费等一一落实到位。“国家规定一个高职生的学费是每年为5000~5500元”,而有些高职院校“一般每生每年向系内仅划拨400元左右,这部分经费用于:系内教辅人员的津贴、办公经费、差旅费、会议费、新专业建设费、电话费、实验实习办公设备的维护费、实验用低质消耗品费用、班主任费、学生班费、学生活动等费用。”[8]对于高职院校众多的工科类专业来说,这笔费用简直就是杯水车薪,根本就不能满足教学、实训等要求。从2000年开始,高职院校一直呈扩招的走势,招生规模的增长高达年递增约30%左右,然而生均经费、生均校舍面积、仪器设备、图书资料却均呈负增长态势。少数地方政府甚至是以“甩包袱”的心态,让高职院校在“扩招”形势下,办学条件不能达标,这必然导致高职院校质量的下降。二是平均“育人成本”过高,“投入——产出”比太低。由于我国经济发达地区人力资源市场的层次没有拉开,人才“差价”不明显,致使高职院校被动地适应“人才高消费”的趋势,从而忽视不同层次、不同工种、不同科技含量人才培养成本的差别。这不仅造成高职院校经费的浪费,而且也是人力资源的浪费。三是经费筹措渠道单一。尽管自1985年教育改革以来,“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意向已见诸各种教育法规和文件之中,在经济发达地区,社会力量办学也确有可喜发展,但从整体上看,“办教育靠国家、靠政府”的传统观念仍束缚着我国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思路,致使高职院校也没能例外。这是长期以来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在一定意义上讲,比之经济领域和社会其他领域,“教育”是计划经济体制的最后一块领地。现在,为彻底改变这种状况很多高职院校都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但就高职院校而言,目前在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方面的主要问题是:首先,忽视了向各类企业收缴按照企业职工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提取的教育培训费,这是一笔十分可观的职业教育资金。在德国“双元制”职教体制下,每年企业提供的教育培训费总额远高于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其次,基本上没有利用以学校不动产为抵押的银行贷款,这亦是一笔可利用的资金来源。何况,从银行角度讲,这也是投资业务的一个走向。再次,没有意识,且不善于吸纳国外教育资金。除此之外,对于海外爱国侨商和知名企业家,与其“请”他们捐赠,不如引导他们进行有回报的教育投资。可以预料,彻底改革高职院校的经费投入体制,高职院校的迅速发展、提高质量是指日可待之事。

(四)教材建设落后

依照我国高职院校发展模式来看,目前虽然已经出现了一批适用的高职教材,但与高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发展相比较,高职教材至少落后最前沿、最先进的各专业技术数年,甚至超过10年,严重滞后行业发展的需求。这突出地表现在,很多高职院校还是效仿一般普通高校那样,传统地习惯于采用统编教材,而不能让每个教师都从当地经济、行业等的发展现实和最新的专业期刊等数据库里,为学生及时寻找到适合的专业教材资料,不能实现各个高职院校教材建设的自主性、实用性和先进性。

四、我国高职院校发展模式进一步改革创新的设想

(一)关于高职院校发展模式发展完善的三个基础设想

高职院校如何办出特色,关键在于各高职院校发展模式的创新。为此各个高职院校都在不断地探索和实践。如有的高职院校进行了构建五阶段周期循环高职教育新模式的尝试,以市场调研、目标确定、教学资源开发、教学实施和评价分析等五个阶段构成一个大循环,每一阶段有各自的小循环,形成一个大循环套若干个小循环的周期循环高职教育新模式。上一阶段循环是下一阶段循环的依据,下一阶段循环是上一阶段循环实现的保证。通过各个阶段小循环的不断运转,推动大循环的不断运转,大、小循环一齐动,使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不断提高。但是,笔者认为,我国高职院校无论进行何种模式的创新与实践,都离不开以下几点基础设想:

1.将高职院校置于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优势发展区。正如1999年3月颁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所指出的那样,依据《教育法》和《职业教育法》,建立起了符合我国国情的职前与职后教育培训相互贯通的体系,初等、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与培训相互衔接,并与普通教育、成人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

首先,国民普遍具有重视职业教育的实践观念和心态。在我国,历史遗留的鄙薄职业技术教育的陈腐观念不再像以前那样得根深蒂固,在众多国民的心态中,职业教育的地位得到充分的重视,“上高职院校和上普通高校一个样甚至还要有优势”的观念已经由理论观念转变为实践观念,直接指导国民大众的实践。职业高中录取的不再全是一批“中考”中分数段最低、不能读普通高中的学生;高职院校录取的也不再全是一批“高考”中分数线最低、不能升入普通大学的学生。高职院校不再整个是以“弱生源”为起点的培养国民经济领域中相应职业的高级技术人才的教育,“差学生接受职业教育”的这种扭曲的社会心态得到改变。

其次,政府和企业同时对高职院校的投入大幅度增加,实践型教育的高职院校与研究型教育的普通高等院校在高等院校中的地位不相上下。除了各级政府要把投入的比重向高职院校倾斜以外,以立法的方式规定了企业对高职院校发展的投入义务,对于热门职业,企业同被录取学生订立培训合同,企业除按人数需求向高职院校提供培训费用外,对“合同学生”——未来的企业员工——支付适当的生活费用。国家和企业两方面的投入增加,大大改善高职院校的办学条件和培训水平,而且借助经济杠杆吸引一部分优秀高中毕业生进入高职培训领域。改善了的生源使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育人质量不断提高,从而提高高职院校的社会享誉度,于是再吸引更多的优秀学生从事高职培训,如此形成良性循环。

2.不断深入探索高职院校的新型教学模式。按照21世纪的知识观、人才观、质量观、教育观,要想培养出合格的未来人才,就高职院校而言,几乎全部取决于教学模式。

从50年代的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到教育体制改革以来的职业中学,乃至近年出现的高职院校,我国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基本上走的是“理论教学+实习”的道路,理论教学在课堂进行,它占了培养、培训的几乎80%的时间,实习在工厂,见习和操作各占实习总时间的约一半。而在课堂的理论教学深受我国传统教学(包括中小学和大学)模式的影响,这一传统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其特点是由教师通过系统讲授、板书及教学媒体的辅助,把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或灌输给学生,教师是整个课堂教学的主宰,是施教者,学生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即灌输对象,其最大的弊端是不能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的作用,压抑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

如果我们把高职院校新的教学模式称为“实践教学模式”的话,那么,这一模式至少涉及到以下几个环节。

首先,所谓“实践教学模式”是以培养学生实践技能为目的、以实践为教学主线、以彻底更新的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来进行的学生主体性教学模式。在以德国和瑞士为代表的西欧发达国家中,这一模式是让学生在“学校”和“企业”上课接受教育和培训,甚至以企业为主,在“学校”只进行基础理论(如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入门等)的教学,其他全部专业理论课、实习操作课都在企业的“职业培训中心”进行。但是,目前我国尚不具备推行这种培训体制的条件,我们兴办的是前苏联和东欧进行高职培训的学校(德文称为Polytechnikum),即统包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的高职院校。在这种学院中,既要有理论教学的课堂、实验室,又要有学生实习的工厂或称“工业中心”;教师既是理论课教师,又是实习的师傅。尽管这种学校形式尚不十分理想,但也不失为一种选择。

第二,高职院校的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得到彻底更新。我国传统高等院校的课程结构统一、单一、全必修,传统的教学内容,难、繁、偏、旧。要想通过“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应用型、综合型、创新型、国际化的中、高级技术人才,就必须改变课程结构,变单一的封闭式课程结构为多样性的开放式课程结构,大大增加学生参与见习、实习的实践课程比重,把相当一部分专业技术理论课移到实习场所讲授。实践课程的进行要尽可能同工厂、企业的实际贴近,实践课程的教师必须是有丰富的工厂、企业实际操作经验的师傅。教学内容要删繁就简,特别是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程,要有多种版本和层次,力戒普通工科院校的系统讲授。但是,无论任何专业,都必须大力加强计算机技术和外语教学。按照这一模式培养出的学生,首先具有较高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和外语水平,能进行网上交流和国际交往;在理论层面具有宽泛的领域性知识,特别是对21世纪科学技术前沿的新信息(如计算机科学、材料科学、生物工程、纳米科学等)要广泛涉猎;在实践层面具有娴熟的技能和创新能力,达到技师、工程师、设计师的初步水平。

第三,教学管理制度实行完全学分制。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修业课程与时间,不硬性规定修业年限,但重复修课仍需付出同等相应学费。

第四,课堂教学方法有了全新的改变。改变课堂教学方法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教师口授式、灌输式教学方法必须彻底摈弃,代之以“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以学生为主体的主动性教学模式。理论课教学中,在50分钟的课堂上,教师讲授不得超过20分钟,学生的自学和实验或实习不得少于30分钟,凡是能够使用多媒体手段的教学内容,教师必须制作多媒体课件。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实现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为此,必须大力加强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建设。目前,我们国家的师范教育还不可能为高职院校培养专门的教师,因此,对于在高职院校任教的教师必须进行严格的职前培训和在职培训,培训内容包括高职教育的理念、培养目标、德育、教学改革和教学方法、信息技术和多媒体等。高职院校要立足于校内培训,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能实施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的、科研型教师队伍。

3.加强就业指导机构建设。为了使高职教育获得较高的社会享誉度,除了高职院校自身锐意改革、健康发展外,一项重要的工作是协调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和社会职业需求的关系。根据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笔者建议,成立以高职院校牵头的、有教育部门、劳动部门、工商业部门、人才交流中心、工厂、企业、行业协会、个体私营企业协会等参加的社会性就业指导机构网络。这一机构从性质上讲是决策咨询机构,按民间机构运作。其主要任务是:①调查和发布当前各职业的专业技术人才需求;②发布当前(当年度)高职院校毕业生职业分布状况;③通过人才交流中心,组织每年一度(或两度)的用人单位(工厂、企业、机关)和高职院校毕业生的供求见面会;④预测3年、4年、5年后,区域经济部门的人才需求走向,并向高职院校提出专业设置和调整报告;⑤组织有关高职教育的地位、作用及其改革与发展的社会性研讨活动,提高高职院校的社会地位。

(二)我国高职院校发展模式改革创新的新方向

1.切实加强实践教学权重。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实践教学是一个体现特色和质量的核心问题。随着对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及其评估指标进一步完善,随着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社会客观评价指标的加重,各高职院校都要切实重视起加重实践教学的权重问题,使实习场所成为主要课堂,实现对校企结合“零距离对接”突破,真正突出高职院校“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生产、管理第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色。

2.降低“门槛”、缩短学制,但绝不减低质量。目前,随着我国高职院校的进一步发展,各个高职院校的质量意识都已经明显增强。虽然,各高职院校的入学门槛很低,生源状况一直不能令人满意,去年以来又开始实行两年制,学制有所缩短,但是,高职院校毕业生所应达到的人才质量却不应随之减低,而要达到“低进高出、短学高质”。

3.实现区域性高职院校经费统筹规划。依照中国实际国情,在我国高职院校经费还非常短缺的情况下,以省、市、自治区为单位,实现区域高职院校经费的统筹规划,建立各个区域性的不同重点专业、不同特色的高职院校,实现高职院校的资源共享;同时注意办学成本计算,鼓励学生勤工俭学、参与学校和老师的一些辅助工作,铲除机构的臃肿而浪费资金的现象。

4.不鼓励使用高职院校统编教材。根据高职院校发展面向区域经济主战场的特点,高职院校学生学习所使用的教材也应该充分突出区域经济的需求,更多地使用教师及时更新的区域性高职院校地方特色的教材讲义,这样将会更加符合各个高职院校实际教学的需要。

(三)经济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发展模式的创新:率先构建高职大超市[9]

1.经济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发展模式改革的必要性——以深圳为例。基于我国各个高职院校所处的区域不同、发展的基础状况和问题不同,所形成的改革的原因也不一样。这里,笔者仅对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作以简要的解剖说明。作为全国高职院校的排头兵,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在首批优秀高职院校评估结束后就已经立刻开始了新一轮的创新发展。其改革创新发展的必要性主要有[10]:

(1)深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教育的国际化需要深圳高职院校的创新大发展。从比较教育的角度看,我国教育的体系和结构同经济发达国家(如美国、德国、日本、加拿大等)相比,最大的差距是职业教育领域(尤其是高职教育方面)。在基础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方面我们与发达国家相比并无多少差距甚或还要好些,如“不论是在基础还是在尖端学科,从事研究的美国博士生中有相当大的比例是外国留学生”,而2000年在美国大学的外国留学生(包括研究生)中,中国内地留学生就占其总数的10.6%;而德国近些年来完全中学学制的改革正是其意识到了基础教育上他们与亚洲(包括中国)的差距而进行的。但是,在职业教育特别是高职教育方面,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还很大,发达国家正是用高职教育突出了他们高等教育的特色,形成了其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效应,如美国就是用众多的社区学院增强了其高等教育的规模,而德国高等教育的第二条通道——高等专科学院(FH,相当于我们的高职教育)切实地加强了德国高等教育的实力。

(2)深圳进一步发展深圳经济需要高职院校的创新大发展。深圳在全国较早进入整体工业化时代,工业总产量占到了全市社会总产量的大约70%,在深圳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打造世界制造业中心的发展中,尤其需要高职教育所培养的大学水平的能工巧匠型人才。

(3)深圳全面提升居民的素质和品位需要高职院校的创新大发展。所谓“全面小康”终究要以中产阶级为基础。从教育的角度来看,这样的中产阶级主要依靠非精英教育的大学来创造。所以,大力兴办高职院校在深圳显得举足轻重。而且,在深圳这个移民城市,急剧拥入的“打工一族”对深圳的高等教育已经提出了挑战。目前深圳也已经意识到了,为成为国际化的大都市,在人才战略上必须从原来注重从全国各地引进人才转移到注重和加大本土人才的培养力度上。深圳必须自己培养高级技术型复合人才,深圳必须自己解决城市低层居民的高等教育问题。因为在深圳这个移民城市,流动人口的比例占了大半,这部分人承担了深圳的很多技术工作,对于他们的技术培训和提升以及素质教育直接影响着深圳这个城市的文明程度。而对于他们的这种实用教育必须靠高职教育与培训来完成。另外,从人的天赋多元的理论和社会生活实际的运行来看,只有少部分人适宜接受学术型的高等教育,大部分人(尤其是这部分流动人口)的高等教育要靠高职教育这样的高等教育的第二条通道来进行。高职教育实际上不只是与企业经济效益相联系的,而主要还是一个为公共利益服务的角色,即为建设全面小康,提升整个城市文化品位(把社会大部分人的文化水平和素质品位提升到高等教育程度)主要还是要得力于高职教育。

(4)深圳尽快提升城市的竞争力需要高职院校的创新大发展。众所周知,发展高职教育的根本宗旨就是,面向区域经济主战场,为区域经济和区域竞争力服务,为区域经济的各个领域培养综合型、信息型、技能型、管理型、国际型人才。从区域竞争力看,区域发展需要5个方面的主要因素:主要是应用科学的知识传递;市民培训;文化创建;威望和影响力;雇佣和投资等。目前来说,深圳的教育对深圳城市竞争力的贡献还较低,而大学的区域角色中高职教育在区域竞争力提升的任务承担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分量和位置。

(5)深圳迅速杜绝“人才缺口”需要高职教育创新大发展。从“人才缺口”的角度看,2003年以来在广东和深圳的报刊上,无数次报道了“人才缺口”的惊人消息:“10万元年薪难觅高级技师”,“月薪6000元难聘数控技工”,“年薪16万招不到模具技工”,“某电气集团总公司拿出近30万元,对下属11个班组的11名一线技术工人进行奖励,其中一名数控机床调试工获得了10万元现金和一台价值3.5万元的手提电脑重奖”。广东省高级职业技能人才奇缺,4000多万从业人员中,高级技师还不到万分之三。深圳市劳动局职业培训处透露:目前深圳技师和高级技师总量仅有1407人,占全市技工总数的0.133%,占全市325万社会劳动者的0.0433%。全市有6家培训机构具有培训技师的能力,每年可培养技师3000人,仅此一项,缺口竟达九成。在经济飞速发展的深圳,为什么会有如此之大的“人才缺口”,答案只有一个:几十年来,直至今天,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特别是高职教育严重滞后。1994年以后的多年,深圳也只有一所高职院校,近两年,虽又升格了一所公办高职院校,但远远不能满足深圳经济发展特别是第二、第三产业联动对高级技术人才的需求。高职教育的影响不容忽视,高职教育的创新不容慢步。

2.率先构建高职大超市——经济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发展模式的改革目标。不同地区(南部与北部、发达与欠发达地区)对高等院校体制创新改革的力度要求不同。深圳过去主要是“实验田”,现在主要是在深圳产业发展基础上构建国际化城市的“窗口”。要保证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和谐持续发展和城市公民生活各个方面的科技含量以及全面建设小康,深圳必须坚持深圳精神——“开拓创新、诚信守法、务实高效、团结奉献”,取得教育事业的新突破,面向世界,面向社区,面向市民,重视城市文化熏陶,重视高职院校的创新发展。

那么,深圳高职院校如何创新?笔者以为,深圳高职院校首先要打破过去“隶属”的观念,以新兴学科、交叉学科与市场需求、企业需求为依据,探索课程、教学改革和培训方略,率先搭建“高职大超市”,让深圳市民可以依据个人兴趣和需要相对自由地从这个“高职大超市”里索取所需,提升自己的同时也提升深圳城市文化品位。

(1)“高职大超市”的涵义。所谓“高职大超市”,就是让高职教育以类似“大超市”的形式出现,使对高职教育感兴趣或有需要的人都能从高职教育的大超市里随时获取所需。具体地说,所谓“高职大超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一是从理念上讲,就是引入市场机制,聚集社会资源,构建多元高职教育体系,探索具有区域针对性的高职院校办学特色,实现有实效性的高职院校发展的创新;二是从体制上来讲,就是把原有公办高职院校改制为政府公办、国有民办、民办公助三结合的新体制,大力提倡和促成企校联合办学,且视企业为投入和办学主体,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团体和私人)兴办高职院校或高职培训机构,积极、慎重地引入国外、境外教育资金,联合举办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和培训,政府职能从“主导”转向“协调”,另如,探索建立深圳高职教育基金会,为优势高职院校、优势专业、优势高职教研科研项目提供资助,等;三是从学制上讲,是遵循多层次、多规格、灵活多样的原则,如对深圳来说,作为龙头院校的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宜尽快过渡为以4年制高职为主和2年制专科甚至研究生培养并存的综合高职院校,大力发展公办或民办的2年制专科和初中毕业生源的“3+2”“直通车”专科高职院校,创办和发展学制不固定的非学历高等职业培训,以有利于形成完整的、高效益的高职教育体系;四是从特色上讲,就是各高职院校和培训机构,根据人才市场需求的状况,各自扬长避短,集中优势,办出“拳头专业”,形成某所高职院校的“品牌”;五是从国际化方面讲,即人才培养的标准和规格要强化国际化的内涵,使培养出的学生一方面了解和熟悉国际市场上相应专业的水平和前沿,适应国际市场的竞争,适应国内外资企业的人才需求,另一方面具有优秀的外语水平和国际交往的能力,并能同世界上经济发达国家的高职院校和培训机构合作办学,联合培养,以国际化的办学理念指导我国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六是从实践上讲,对于深圳来说,是由深圳市政府、教育局、经委、劳动局统筹,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为龙头,统领深圳其他高职、中职院校和社会培训机构,构建多元体制、多层次、多规格的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达到高职资源充分共享。

(2)深圳需要率先搭建“高职大超市”的必要性。深圳需要率先搭建“高职大超市”,首先是建立在深圳建设学习型城市的大背景下的,它对于深圳建设终身教育体系是至关重要的。另外,它还主要是基于以下几个深圳与中国其他城市相比较的个性化多元需要:一是多样化教育对象的多元背景的需要。大学不是脱离社会的空中楼阁,其建设必须回应时代与社会面临的挑战。就深圳来说,除了一般适龄高等教育对象对深圳高等教育已经造成一定冲击以外,急剧拥入深圳的打工一族更是对深圳的高等教育提出了巨大挑战;在深圳这样的经济发达区域,不断会有更多的普通市民产生接受(尤其是与自己的技术工作密切相关的)高等教育的种种不同需求;而对深圳这个国际贸易的“窗口”城市来说,遵守WTO规则将产生大量期待再培训的转岗工人,他们也呼唤着职业和技术的继续教育;更为重要的是,深圳要领跑全国的“小康社会”的建设,终究是要以中产阶级为基础的,而从教育的角度来看,这样的中产阶级,主要依靠非精英教育或者非学术型的大学(亦即高职院校)的多样化来创造。二是多元文化和多元价值选择的需要。众所周知,深圳是个移民城市。移民们带来了各自不同的“本土文化”,在给予了深圳城市文化繁荣的基础的同时,也对深圳城市提出了尤其是高层次的多元化的文化享受的要求。由于深圳文化与市场的结合度高,文化消费群体主要是几百万的打工青年,所以,在文化结构上以大众文化为主体,严肃的高雅文化、精英文化不发达。而在移民社会,特定的地域文化不占绝对主导地位,人们有着多元的背景和选择。随着CEPA的实施和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来深圳工作的港澳同胞会需要许多大陆知识信息或技术政策、规范要求等的学习。这些需要都在呼唤着高职教育的多元化选择。三是企业对人才的多元需求。深圳全市现共有民营企业大约5.5万家,吸纳就业人数大约140多万1;还有众多的国有企业、三资企业、合资企业、台资企业、港资企业、外商独资企业。他们在众多的行业和领域中寻求发展和创造。从工业、种植业、服务业等等到高新技术产业,都展现出“千帆竞发”的热闹景象。由此而产生的需求也非常多样、各不相同。20多年来,深圳市政府和企业一直在体制和机制优势方面锐意探索,形成了一整套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灵活高效的管理办法,体制、机制改革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对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起到了直接作用,也对企业所需人才的标准提出了多元的要求。这就需要高职教育走向多元化。

(3)深圳率先搭建“高职大超市”的可能性。深圳的高职院校,上有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有企业的努力配合和高职院校自身的不断进取以及巨大的高职教育需求市场,所以,深圳率先搭建“高职大超市”是可能的:一是巨大的高职教育和培训的市场需求。随着深圳“文化立市”、建设学习型城市和国际化城市的深入开展,深圳对高职教育的市场需求会越来越增大和迫切。目前,深圳市已经把劳务工的培训和教育提到了日程上,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高职教育和培训市场;除此之外,深圳常住人口的高等教育培训和继续教育任务都落在了深圳高职院校的肩上;还有随CEPA实施和泛珠三角经济合作的开展后而来的港澳同胞等的高职教育和培训的个性化服务。在一份京、穗、深职业经理人福利的调查项目中,85%的经理人反映,与医疗、住房等其他方面的福利相比,他们更看重培训进修。80%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将是否能享受到新公司提供的培训作为决定他们是否跳槽的一个因素。二是已经具备全国高职院校的“排头兵”机构。迄今建校近12年的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不断探索,在我国高职教育的许多问题的解决上不断努力,取得了可观的成绩。在2003年首次全国优秀高职院校的评估中,专家们对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人才培养工作水平给予了高度评价和赞赏,其评价的最后结果是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以全国仅此一家的十五项指标全优的成绩获得优秀。目前,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已经在这次评估的基础上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创新。其在成绩目前永远保持的“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心态,让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永远持有创新发展的活力。另外,近年来深圳又出现了另外一所全国示范性的高职院校——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这些重量级的高职院校机构的拥有,对于深圳率先搭建“高职大超市”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和带领意义。三是政府非常重视高职教育。在我国高职教育领域已经众所周知的一件事是:在当前我国还存在着鄙视职业教育观念、对职业教育的投资严重不足的状况下,广东省教育厅和深圳市政府却以令人敬佩的姿态,实行了大力支持深圳高职教育发展的举措,不仅在政策上积极扶持,而且在资金上给予的投入是全国各个城市的高职教育投入所没有的,表现出了对高职教育极为重视的态度和行为。四是大多企业有看好高职教育的眼光。在深圳,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认识到了大力支持高职教育并与高职院校合作的重要性。他们改变了原来那种只图劳务工廉价的想法,变为要追求高素质的员工和高质量的生产和服务。所以,他们不仅对接受高职院校学生的实训和实习进行大力协助和支持,提供现场实践教学场地,捐助仪器设备、技术资料和应用软件,委派专职人员负责高职学生的指导,等等,而且还给高职毕业生提供就业机会。仅从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所建立的众多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如表3-1)和每年毕业生的高就业率以及校企合作的众多项目(如表3-2)中,我们对深圳企业对高职院校的认可和支持就可窥见一斑。

表3-1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汽车系现代汽车技术专业部分校外实习基地简介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表3-2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汽车系现代汽车技术专业校企合作项目一览表

续表

(资料来源: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汽车系2004年)

综上,笔者认为,高职院校的发展模式,必须突破传统的思路,以新的理念、新的视角、新的对策,大手笔、大气魄地构建高职院校发展的新目标和新格局。如是,我国高职院校便会沿着健康的道路,走出一条创新的跨越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国教育报,1999-3-1(1)

[2]中共中央.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http://www.fosu.edu.cn/laws/edu19.htm

[3]黄亚妮.关于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回顾和认识.职教论坛,2001(11)

[4]李燕铭,李英姿.牵住“牛鼻子”——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学改革综述.中国教育报,2001-9-28(3)

[5]赵除.构建高职教育新模式的实践与探索.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http://202.205.10.1/20010927/3003171.shtml

[6]孙睦优.高职院校发展模式及战略选择.职教通讯,2005(1)

【注释】

[1]骆孟波,尚晓梅.高职教育现状及对策浅析.教育与职业,2005(1)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3]俞仲文等著.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模式.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3

[4]俞仲文.浅谈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办学模式的若干特征——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与普通大学的比较研究.俞仲文.模式·人才·效益.成都:四川省民族出版社,1996

[5]李民.以制度创新推进高职学院的健康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两年制改革的思考.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http://www.tech.net.cn/research/total2/8291.shtml

[6]黄亚妮.深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背景下的高职教育创新.职业技术教育,2004(7)

[7]以就业为导向创办优质高职——全国8所优秀高等职业院校经验介绍.中国教育报,2004-5-6(3)

[8]骆孟波,尚晓梅.高职教育现状及对策浅析.教育与职业,2005(1)

[9]黄亚妮.深圳需要率先搭建“高职大超市”.林伦伦,郑国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10]黄亚妮.深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背景下的高职教育创新.职业技术教育,2004(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