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高职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向_高职院校机制改革

我国高职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向_高职院校机制改革

时间:2022-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高职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向_高职院校机制改革第五章 我国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机制创新研究高校培养人才的任务主要是通过教学过程来完成的,教与学是学校的两种基本活动。只有兼顾继承和创新这两个不同方面,才能正确处理好高职教育教学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促进高职教育健康发展。从教学管理方面来看,日本的高校教学管理主要特点是强调法制化和具有很强的目的性。

我国高职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向_高职院校机制改革

第五章 我国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机制创新研究

高校培养人才的任务主要是通过教学过程来完成的,教与学是学校的两种基本活动。从广义上看,学校管理的一切方面皆不外乎教学管理的内容,但从狭义上看,教学管理是学校管理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学校必须采取各种科学的管理措施和方法,保证通过教学工作实现培养人才的目的。如何对教与学进行科学的管理,建立良好的教学秩序,充分发挥教师集体的作用,使各学科之间相互融合,不同年级之间的教学内容有机衔接,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形成高效率的教学过程,这些都是教学管理的重要职责,也是现代教学面临的重大课题和难题。

可以说,教学管理就是决定和解决好下列一系列问题的过程:什么人可以入学;什么人可以被任命为教职人员或得到提升,以什么标准来判断;开设什么专业课程,由谁开设,以及达到什么要求;采取什么研究方案,由谁承担,需要什么限制性条件,等等。[1]其任务是根据确定的培养目标,对教学工作进行决策、计划、组织、指挥、调节、监督,按照一定的管理原则、程序和方法去组织教学过程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和信息,建立正常的、相对稳定的教学秩序,协调各方面工作,调动师生的积极性,监督计划的贯彻和决策的实现,保持教学过程的畅通,使教学过程实现协调化、最优化和高效率,确保教学任务得以保质保量地顺利完成,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

学校管理工作的中心任务和目标是提高办学效益,促进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关键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因此,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管理是学校管理的核心,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和重要手段。

图5-1 以教学管理为核心的高校管理系统

高等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而高职教育在高等教育中也同样有着自身的一些特点。从而,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与一般普通院校的教学管理既存在着共同的地方,又具有其独特之处。只有兼顾继承和创新这两个不同方面,才能正确处理好高职教育教学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促进高职教育健康发展。

一、高等学校教学管理体制的传承与借鉴

中国的高等教育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齐国的“稷下学宫”,其后唐宋兴盛的书院更具有浓厚的高等教育色彩。

古代的教学管理主要是一种经验型的管理。如我国古代的书院,最早就是官方藏书、校书和私人聚书治学的场所。如唐代的丽下书院和集贤书院,就组织了一批学士、直学士、侍讲学士、修撰官、校理官、知书官等,“掌刊辑古今之经籍,以辨相邦国之大典”。他们不仅考订、校勘图书,而且具有“顾问应对”的政府决策咨询功能。至于私人举办的书院,往往也由于藏书甚丰而吸引莘莘学子前来问难求教、读书研讨。书院最初的教学管理形式是非常简单的,其主持人往往既负责的组织管理,同时负责书院的教学工作,集行政与教学管理于一身。虽然后来的管理体制逐步完善,如白鹿洞书院就形成了主洞、副讲、堂长、经长和学长的管理人员队伍,有正副管干、典谒、引赞的工作人员队伍和伙夫、采樵、门斗等勤杂人员队伍等,并制定了学规、学约、学箴、戒条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但这些都不过是经验或经验的积累。[2]

后来,我国明初创设的国子监在明统治者“治国以教化为先,教化以学校为本”的文教政策的指导之下,集历代教学管理之经验,锐意改革,形成了具有行政管理特征的独特的教学管理模式,对于后代中国高等学校的教学管理模式具有深刻的影响。[3]譬如,明代国子监在吸收唐宋官学教学管理经验的基础之上,建立了稳定协调的教学秩序。同时,在继承元代国子学的积分法的基础之上,创立了严格公正的积分晋升制(也称积分淘汰制),以激励学生迅速成才,早日入仕。我国近现代所实行的学分制,就是在此基础上,再借鉴欧美的学分制建立发展起来的教学管理制度。另外,明代国子监生员在率性堂积满学分后,仅获得了为官从政的资格,只有实习历事合格才有从政为官的权利。其实,所谓的“实习历事”也称作“监外历练政事”,实际就是教学实习。明代的“实习历事”制度创立于洪武5年(1372年),开创了中国教育史上教学实习制度的先河,值得今天我们的高职教育在建立实习制度时资以参考。

除了继承历史上教学管理的有益经验,国外教学管理的成功经验也是我们在发展过程中应当加以借鉴的重要内容。

美国经过300多年的努力,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产生了一批像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这样的一流大学。与其他国家的高校教学管理比较,美国高校的教学管理最主要的是具有开放性、竞争性和灵活性特点。美国教学管理的开放性同时体现在制度的开放性,具有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的特点;学生的开放性,校门向所有学生敞开;教师队伍的开放性,向世界的专业人员开放,提高师资水平;学科的开放性,学生可自主选择学习的专业和课程。其灵活性主要体现在开设的专业、招生对象、课程设置、学制年限、教学内容、授课时间等通常取决于市场的需要和学生的要求,因此显示出很大的灵活性。

相比之下,德国的高校教学管理最显著的特点则是其所谓的“洪堡传统”,即主张教学与科研的自由以及教学与科研的统一。德国高校反对把既成的,可以看到和看懂的教材在课堂上照本宣科,而主张把教师的研究,即自己的独创思想、研究方法、第一手资料等理论化、系统化地传授给学生。这样就可以使学生了解最前沿的科学技术知识和研究动态,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究精神。德国教学管理在注重教与学的自由的同时,也十分注重对学生的考试、论文撰写等方面严格要求。

日本的高等教育历史并不长,但它不断汲取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的宝贵经验,调适高校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使其高等教育在数量与质量上都有了较大的发展。从教学管理方面来看,日本的高校教学管理主要特点是强调法制化和具有很强的目的性。用法律法规规范教学行为是日本高校教学管理的基本特点之一。日本高等教育相关法规有80多种,如:《学校教育法》、《大学设置基准》、《高等专科学校设置基准》、《短期大学设置基准》、《学位规则》、《学位授予机构组织运营规则》等。通过法律法规,日本对于每一类别和层次教育的培养目标都规定得十分明确,从而使教学管理具有明确的方向性。

由于英国的高校是相对独立的自治机关,它负责自身的运营、学生的入学、课程设置及教学人员的雇佣等,它的教学管理的典型特征是依靠专业的判断作为解决冲突和矛盾的主要方式。因此英国大学“不存在直接的、完整的命令环节,一个人向另一个人发布命令的观念是与英国大学控制其事务的方式不相容的”。与其他国家高校或强调成文的法律,或强调等级职位的权威相比,英国高校的教学管理更重视潜藏的专业规范和专业人员的权威。这种教学管理模式有利于充分发挥专业人员的集体智慧,但对文化传统具有很强的依赖性,而且也存在其自身的不足。

香港特别行政区在从1911年成立香港大学以来的近百年时间里,也逐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具有自身特色和风格的高等教育体系。香港高校教学管理以结构和层次的多样化、管理的自主性为其基本特点。和香港不同,台湾高校教学管理则呈现出法制化的特点,强调教学与研究、推广、服务的一体化,重视教学评价工作,包括师资、行政、设备、课程、经费以及10年来毕业生就业和深造的情况等不同方面的评定。

我国大陆的高等教育自1898年成立京师大学堂(1900年更名为北京大学),开始具有了近代第一所粗具雏形的新型的综合性大学,也逐渐将西方的教学管理的一些元素吸收到自己的教学管理过程中来。特别是在1917年蔡元培先生接任北京大学校长之后,更使之彻底摆脱了封建教育的阴影,成为了真正现代意义上的大学。

然而直到1952年以前,我国的大学,包括教学管理制度变迁走的主要还是因袭西方大学管理模式的道路。虽然蔡元培先生更倾向于接受欧洲大陆的大学教授自治管理的思路,在教学管理方面受欧洲的大学教学管理方式影响较深。但是,还在民国时期,亲美的因素就已逐渐压倒了原有的模式。“大学取消了蔡元培的教授自治制度,每所大学都设立了一个美国式综合领导管理者,主管大学的财政、规划以及重大决策。建立了学分制,在大学的课程开设方面进行了革新……”[4]国民党统治时期,大学教学管理仍然因袭美国模式,教学管理制度实行学分制。

新中国成立以后,1950年6月,全国高等教育会议召开,会议主张保持原有的学分制等教学管理措施和方法,并允许在执行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从1952年开始,全面学前苏联,我国大学的办学内容与形式都由此产生了重大的变革。全面反映在高等教育领域的,是整个大学办学理念、制度、模式等全方位的“苏化”,在教学管理上也同样表现出了强调专业性和高度的统一性的特点。国家实施对于高等教育的集中统一领导,高等教育的重大决策都由国家领导机构做出,国家高等教育主管部门负责编制和审定专业设置的种类以及专业毕业生应当具备的业务规格,为各专业的毕业生规定了统一的模式。在此基础上,国家教育主管部门还负责制定各专业的教学计划和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甚至组织力量为统一规定的课程编写出质量较高的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全部课程基本上是必修课,学生不能自由选择修习科目;统一的教学计划规定了各专业的学习课程,学生不能自己决定学习的进程;毕业生全部由国家统一分配,学生不能自己选择职业。这种统一性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或维护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但和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并不符合,从而使大学的教学管理显得机械呆板、缺乏创造性和灵活性。

与我国当时实行的计划经济相一致,我国高等教育学生由国家统一培养,统招统分,具有很强的计划性。在这种教学管理体制之下,学生成才率高,淘汰率低,培养成本较低。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这种教学管理模式也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大批建设人才。但由于实行的是学年制等一系列统一的计划性教学管理模式,我国这一阶段的高等教育存在着诸如教学计划缺乏弹性,课程设置长期不变,新开课程十分困难,过时的或不必要的课程无法及时调整,同时使得新兴的科学、技术、边缘学科等难以及时进入大学课堂,也无法及时反映社会的需要。在这种教学管理的方式下,学生难以根据个人兴趣和特长选择专业和学习的课程,不利于因材施教和培养优秀的拔尖人才。又由于缺乏激励和竞争机制,教师有照本宣科的倾向,无法讲授自己感兴趣的或专长的课程和内容,教学质量的提高也就缺乏内在的动力。

自从文革结束以后,改革开放以来,在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的方针和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导下,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不断推进,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高度的统一性与相对的封闭性,仍然是限制我国高校发展的重要因素。

1985年发表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面对我国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的形势,面对世界范围的新技术革命正在兴起的形势,我国教育事业的落后和教育体制的弊端就更加突出了。现在的主要问题是:在教育事业管理权限的划分上,政府有关部门对学校主要是对高等学校统得过死,使学校缺乏应有的活力;而政府应该加以管理的事情,又没有很好地管起来。”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对高校教学统得过死的情况,造成了教学管理的统一性与单一性,从统一的招生,到统一的培养目标、统一的教学大纲,统一的课程体系,保证了教学管理的规范性和教学的基本质量,但也影响教学管理的灵活性,容易丧失教学管理的个性与创造力。

我国高校教学管理体现出来的相对的封闭性,具体表现在学生的招生由政府计划,专业设置的审批程序没有放开,高校之间的各种学制与体系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封闭的,学校内部和学校之间的开放程度不高,学生的专业选择的自由度小,而且基本上在上大学之前就确定了,最终学校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小社会。因此,我国高校的教学管理往往显得滞后与呆板,不利于学校拓展生存和发展空间。这些都亟需我们在改革过程中加以注意,通过吸收有益的经验来调整和转变我们高等教育中不适宜于时代发展的落后观念。

通过改革,吸收传统的和国外教育的教学管理经验,特别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的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逐渐步入了健康快速发展的良性轨道。这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逐步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思路,并在教育界和高等教育的各个方面取得了共识。其中最为重要的思路就是“规模、结构、效益全面协调发展”、“体制改革是关键,教学改革是核心,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等等。②高等教育的规模有了较大的发展。③体制改革迈出了重要步伐。④法制建设取得成效,为依法治教奠定了良好基础。⑤教学改革提到了重要日程。

在此背景之下,我国的高校教学管理具有许多鲜明的时代特征。而我国的高职教育也正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蓬勃发展起来的,自然其教学管理也具有普通高校的一般特点。但是因为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在教育目标和理念上就存在着区别,所以在发展与改革的过程中,我国的高职教育的教学管理也逐步形成了一些独特性,同时遇到了一些具有自身特点的特殊问题。在发展过程中,我国的高职教育的教学管理能否形成更加鲜明的特点,能否及时合理解决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也已经成为创新发展我国高职教育的关键之一。

二、我国高职教育教学管理的现状和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发生了重大的改变,高职教育在高等教育的园地中日渐发展壮大。1990年,全国共有高等职业技术师范院校14所,短期职业大学114所,在校生7.2万人。2001年,全国有独立设置的高职、高专院校已发展到1314所,而且在全国597所本科院校中,有562所设有成人教育学院和职业技术学院。到2001年底,我有高职、高专教育有学生640万人,占1175万在校生的54%,2002年高职高专学生总数更上升到781万人,形成了加速发展的局面。因此,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逐渐从普通高等教育中分化出来,形成为一种具有明显特色、相对独立的高等教育模式。在教学管理方面,高职教育走过了由主要沿袭普通高等教育的模式向突出自身特点的高职教育的教学管理模式转变的发展道路,而且这种变化的特点还在日益加强。

由于高职教育在我国现代化过程中的发展有一个从不完善到逐步完善的过程,高职教育的教学管理也同样要经历从较不完善到逐步完善的发展阶段。我们在构建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的教学管理体系时,通过借鉴世界各国教学管理的模式,在教学管理的开放性、多样性、灵活性、实践性、法制性和目的性等方面都有了显著的增强,注重教学内容的改革,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与完善,从而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向科学型的教学管理转变。

目前,我国高职教育主要的特点从以下三个方面可见一斑。

(一)教学管理制度基本确立,并逐步形成了区别于普通高校的高职特色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途径,是对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技术培养模式的重要探索,是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深受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欢迎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必由之路。

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主要考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行业和企业为背景,以职业岗位或岗位群为依据,而不是以学科为中心。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目标,职业教育的特色鲜明。因此,教学计划强调了对高职人才培养特点的突出,并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管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教材体系也基本建立,职业教育的特点得到了越来越明显的体现和加强。在教学过程中,力求在教师引导之下,着力培养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高职院校的教学活动,其方式不仅限于课堂,也包括企业现场,其人才培养不仅传授理论知识,更强调师生与实际工作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二)教学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模式和质量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

高职教育发展的时间并不长,但随着事业的蓬勃发展,其教学管理的水平也得到了不断的提高。面向岗位工作需要,针对岗位职业的实际,在做中学,教、学、做相统一,手、口、脑并用,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使教育面向生产建设的实际,促进生产的发展,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特色。高职教育立足于社会需要,面向市场的人才培养方向,其毕业生为社会各界所欢迎的程度已经充分证明,这种教学管理和人才培养的质量是符合现实社会的发展要求的。

在我国,国家政府和教育部门高度重视高职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的数量不断增强,办学和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取得了有目共睹的社会效益。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遍布社会的各行各业,受到了使用单位的一致认可。当然,这只是为继续发展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还要面对许多新的挑战。

(三)随着国际高职教育交流的日益频繁,教学管理国际化的特点明显增强

在我国,虽然高职教育起步较晚,但在高职教育发展的现阶段,正逢国际化趋势日益加强的大好形势,许多院校都已经把目光瞄准了国际。一方面,加强国际交流,向国际上教育发达国家输送留学生深造,扩大自身的影响;另一方面,向西方国家派出教师进修,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教育观念和掌握现代的教育方法。另外,加强与不同国家的高等职业教育界的联系,通过建立兄弟院校等方式,增进联系,并努力尝试各种联合办学的协作方式,做到资源共享和充分利用,拓展国际办学的发展空间。这种国际化的发展方向,使我们的高职教育有了比较和学习的对象,通过深入交流与合作,极大地促进了高职教育的教学管理水平,也让我们更加明确了今后办学的努力方向。

作为一种特色鲜明的高等教育模式,我国高职教育到现阶段为止所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但与其他形式的教育比较而言,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继续发展仍然面临着许多困难。

由于社会心理方面的影响,普通百姓偏重于获取那些有助于人们生财致富的知识,或者是能够明显地帮助改变个人身份、提高社会地位的知识。社会威望的精英通常是社会的权力精英和社会财富的精英。更有利于朝向这方面的教育,成为了人们选择的优先考虑。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对象主要培养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的技术性从业人员,而非老总、经理或领导干部,这必然影响现时人们对于职业技术教育的认知。更何况中国和许多亚洲国家一样,历来重视社会的等级、地位。社会人群被按照政治、经济标准无形地划分为若干层级,形成明显的次序。即使这种层级状态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不成文的,但人们心知肚明的层级差别仍然会触动社会每一个体的神经末梢。人们必然渴望寻找机会,希望通过接受教育的途径为占据相对较高的社会等级和社会地位创造有利条件,为获取更多的社会权力打下基础。教育官本位的色彩直到今天在人们的社会生活和大众心理中,虽有一定程度的转变,但还十分严重。

在这样一种社会文化背景之下,处于探索发展时期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本身又存在一些不成熟和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至今还缺乏一套完整科学的理论体系来指导实践。社会上的普通人群,甚至一些管理部门和用人单位,还把职业技术教育看成主要是按照教育水平和档次来区别的较低层次教育形式,而非以其人才培养的独特性来区分的。因此,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所培养的人才认识的偏差,影响高职毕业生的文凭被社会接受的程度,影响毕业生的顺利就业,也影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和教育水平与人才培养质量上新的台阶。

资金不足,也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由于资金不足,许多需要大量投入的建设都无法顺利进行,如实训室的建设、现代化办公教学和实验设备的配置等;由于资金限制,教师待遇不高,难以吸引和留住优秀教学与科研人才并充分激发他们的积极性。

在这种情况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普遍面临着两方面不利情况:一是和普通高校比较,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录取成绩偏低,生源质量难以保证;二是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教学水平、师资力量、教学设施和领导重视等方面,与普通高校比较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这种现实的状况向我国高职教育的教育管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以上主要是来自学校外部环境的影响,对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形成的制约性影响。这些影响要逐步消除,就需要我们面对现实,通过提高自身的教学管理水平,在人才培养的教学质量上下足功夫,才可能最终实现。从学校内部的管理方面来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教学管理上,虽然取得了长足进展,然而也依然存在各种问题。譬如,教学管理人员素质普遍偏低,难以跟上时代发展的要求;教学管理的思想还不够开放,民主化程度还不够,行政命令式的管理方式还较普遍地存在;教学管理的环节之间不是很紧凑,统一协作的局面还没有完全形成;科研的水平依然停留在一个相对较低的层次上,难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教学的质量还有待整体提升,等等。这些问题都亟待我们去解决。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一项年轻的事业,没有成套的经验可循。我们相信,在发现和正视现实问题的基础之上,不断创新,通过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坚持走特色办学的道路,就一定能够闯出一片更加宽广的天地。

三、我国高职教育教学管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

近年来,高校连续扩招,既为高等教育大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也给高校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带来了更大的压力,对高校原有的规模、效益、质量、结构的平衡形成了较大的冲击,导致教育过程出现新的矛盾和问题。顺应时代潮流,满足市场需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得到较快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新情况和新问题。为更好地促进高职教育的创新发展,这部分主要针对高职院校教学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不同方面展开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一)从条件要素来看

1.社会环境的制约影响。社会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必定会制约立足于这一社会的教育培养目标。像英国的贵族统治崇尚优雅的绅士的培养,而美国的金元政治则注重经济人才的造就,社会主义国家要培养的是具有共产主义信念的建设者。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高等教育的质与量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高职教育就是在社会经济的发展对特定的技术人才有了现实的需要的时候得到大力发展和推进的,因此这也决定了高职教育面向社会市场的这种职业技术的教学目标。

社会环境也制约着高职教育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和提高,随着现代社会计算机技术应用的日益普及,传统课堂讲授形成已经而且还将继续发生重大变化。

社会环境还制约着高职教育的教学管理模式。现代社会环境的变迁,使我国高等教育的教学管理模式也逐步由原来“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统一模式向适应多样化市场需求的灵活的教学管理模式转变。社会环境的变化向高职教育的教学管理模式提出了更为强烈的现实要求。

在上一部分内容中,我们已经提到了中国社会的心理和传统观念影响人们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认识,从而对其发展形成了制约力量。其实,社会环境还制约着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只有在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方面体现出对社会需求更加适应的特点,才能使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最大限度地得到社会的认同与支持,也才能从根本上逐步改变人们的传统社会心理和文化观念,才能吸引更多的和更优秀的生源。在现代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中,专业设置与教学内容一开始就十分重视其实用性和职业性。

受到制约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必须通过自身的发展来摆脱这些制约,从这一方面看,发展是硬道理。高职的发展反作用于社会环境,以教学管理为手段,提高管理水平,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重新创造出有利于进一步发展的积极因素,是高职教育发展的根本出路。

2.生源质量的制约。学生是教学管理的核心。学校所招收的学生的基本素质,对于能够加工成什么样层次的新产品具有直接的影响,尽管人才的培养要取决于多种复杂因素。正因为如此,许多高校都把争取优秀学生,提高生源质量作为教学管理的重要内容,甚至不惜代价地吸引优秀学生。

提高生源质量的最重要的办法就是办好学校,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在教学过程中,严格要求与关心爱护学生必须有机地统一起来,树立科学的质量管理观念。随着办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不断得到提升,生源质量自然也就能够不断地上新台阶。

加大招生宣传的力度也是提高生源质量的重要手段,兼顾短期的招生宣传和长期累积的社会效应。加强与中学的联系,是提高生源质量不可忽视的重要工作。同时,保证招生中的公正、公平,对于提高生源质量也有重要影响。

当然,改革招生制度,全面评价学生素质,是从根本上提高生源质量的又一保证。只有全面地、客观地对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做出评价,才能使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校招收到各自所需的学生。

3.教师队伍的制约。教师队伍的质量和水平是制约教学管理的重要条件,是教学管理系统能否高效运行的关键所在。曾任伯克利加州大学校长的麦克·黑姆在他的就职演说中提出的第一个奋斗目标就是“保持极优秀的教师阵容”,并把这作为他们大学的核心。[5]从高等教育史可以看出,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教学管理上台阶、上水平的根本所在。

广义上的教师队伍应包括主要从事教学管理的行政工作人员和主要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的教师,还有为教学服务的后勤管理人员。在教学管理者中,校长是最典型的代表。从某种意义上讲,校长的常识与能力决定着一所学校的教学管理水平与境界。北京大学正是由于蔡元培才成为真正现代意义上的大学,柏林大学正是由于洪堡才成为世界高等学府的典范。在埃利奥特任期内,哈佛大学实施了选修课制度,法律课程增加了“案例研究”,创建了商业管理学院,使哈佛大学成为领导世界高校教学改革潮流的排头兵,哈佛大学也因此成为美国大学的执牛耳者。可以说,“任何一所大学在其繁荣上升时期,一定可以在校长办公室里找到一位聪明干练的掌舵者。正是由于这位掌舵人的直接作用,大学这艘科学文化航船,才能够在驶往未来的航线上乘风破浪”。[6]

从事教学管理的中层人员对于教学管理的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阿什比认为,“大学的兴旺与否取决于其内部由谁控制”,[7]大学教学管理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确实取决于其教学管理权由谁来掌握。包括教务处长、院系主管教学的领导等在内的中层管理人员,是教学管理的承上启下者,他们直接决定了校长的决策意图能否有效地得到执行,决定了学校的教学管理能否及时向上或向下传递教学信息,能否在管理决策中起参谋咨询作用。他们的教学思想、视野、学识、胆略、事业心、责任心、学术良心等,对于一个学校的发展是非常关键的因素。在我国高校中这支队伍一定程度的官僚化或非学术化倾向,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教学管理的改革和发展。在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目前状况下,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水平偏低现象比较严重。只有不断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和水平,才可能真正全面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水平。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的素质和水平也存在类似情况。其实,接受管理者也是管理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们的素质和水平同样会对整个教学管理过程及其结果产生重要的影响。

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和水平主要有三种不同的途径。第一,不拘一格地引进人才,这已经为许多大学所采用。但引进不仅要靠待遇的提高,也要依靠工作环境的改善,不然也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第二,通过在职进修、脱产培训、学术交流、实践锻炼等不同的途径来实现,在形成相应的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来实现。第三,通过借用外部的各种力量来充实和提高教师队伍,也是一条颇为经济高效的途径。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聘请兼职教师队伍是国际上通行的做法,也是现在为我国各高职院校较普遍地采用的办法之一。这不仅可以节省开支,还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使学校更贴近生活、贴近社会,同时可以借此加强在职教师与社会实际的接触。应该注意是,必须加强聘请教师时对应聘教师的考查。目前在这方面工作中还存在着各种问题,譬如兼职教师的素质不高、责任心不强等问题比较突出。这就需要抓好对聘用教师的聘前考查和聘用期间的管理。

4.教学资源的制约。广义上的教学资源包括了前述的生源质量和教师队伍等要素,这里所讲的教学资源则主要指经费资源、图书资源和教学设施资源等。这些对于高校教学管理都具有直接的制约作用。

从某种意义上说,办学经费是办学水平的重要保证。经费资源还是图书资源和教学设施资源的基础。没有一定的办学经费,要办好一所大学就会流于一句空话。图书资源虽然与经费资源有着直接的关系,然而,实践表明,并非具有经费就一定能够拥有相应的图书资源。一所学校的图书资源必定在数量上有限定,经费上也有数额的限制,因此如何运用这些经费合理购置到好的书刊,这不是每一所学校都能够做到的。作为课堂教学和科学技术研究的重要辅助渠道,图书馆建设在教学管理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在高职院校中图书馆的建设过分追求藏书的册数,却忽视了图书的质量和利用率。同时,还存在着过分重视图书的利用率,而忽视了图书的质量本身,或者没有很好地协调经典与流行、长效图书与短期图书之间的平衡等问题。从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些无疑都会对高职教育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要建设好图书馆,为教学和科研提供资源保证,就需要在增加图书经费的同时,大力提高图书管理人员的素质,充分发挥学校的各种资源的优势,广泛征求意见,提高单位图书的质量和利用率,并要多注意经典与流行之间的平衡,注意书刊单位数量与总体可利用信息量之间的协调。由于我国的高职院校往往建校时间不长,因此图书馆的建设工作肩负着更繁重的任务,必须突破常规的建设方法,采取多渠道拓展灵活的图书进购方式。譬如在一些学校撤并,一些高校图书馆压缩图书等过程中,通过加强与各研究单位的联系,补充学校的图书资源库。现代社会电子图书事业发展得十分迅速,这对于高职院校而言无疑是解决资料欠缺的一大有利因素,所以应该充分利用扩充电子书刊来增加图书馆的总体信息存量,并注意做好方便教研人员资料使用的工作。

教学设施资源主要是指教室与实验室等,它们也直接制约着教学管理的运行,譬如招生规模、专业设置、教学计划,等等。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率的提高,同样与教学设施资源的先进性直接相关。现在在许多高职院校教学设施资源的建设已得到比较充分的重视,用于教学的多功能教室的普及率不断提高。它们往往采用多媒体手段,集声、光、电于一体,为教学提供了方便。但是,在教室的建设与管理方面,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教室设施建设先进程度不一,各教室的配置不一致,这些都会造成教师使用不便,加上教师对于现代教学手段的使用有的不够熟悉,出现问题之后维护方面也往往未能及时跟上,这些都可能影响到实际教学活动的开展,影响资源优势的充分发挥。

加强这方面的管理,首先是要尽量一步到位,提供统一规格的基本的教学硬件;其次,教室的设施设计要合理,充分考虑教学的实际需求,方便教学活动的开展;再次,要加强教师设备使用的培训,以免造成设备不必要的损坏;最后,要重视设备的维护和保养,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解决,以免影响正常的教学活动。

(二)从教学管理的具体运行来看

教学管理主要包括计划管理、环节管理、教务管理、质量管理等几个方面。下面,我们就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逐一展开分析。

1.计划管理方面。严格意义上的计划管理主要指教学计划的制定和管理,但从更宽泛的意义上讲,包括招生计划、专业设置计划和教学计划等,都属于计划管理的范畴。它们构成了高校教学管理中计划管理的主体。

(1)招生计划。制定招生计划是一项非常复杂的教学管理活动。招生计划包括总计划和分计划。分计划是分学科类别、分专业、分层次、分地区和分形式的各种计划。

近年来,我国高校在计划方面有了较大的调整,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校与社会之间供与需的深刻矛盾。但包括高职院校在内,这种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之间的矛盾依然比较严重。这也是为什么社会对于大学的评价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看该校学生就业率,而学生就业率也成为政府管理部门对高校评估的重要指标的原因。现在计划管理的权限已经部分下放到了各校,因此科学的计划成为了学校教学管理的重要内容。

对于我国的高职院校,目前在这方面存在的问题还不少。招生规模逐年快速增长,尽管生源质量上不断降低,仍然存在着生源不足的现象,这就容易造成生源质量过差而造成的教学困难,同时也影响到毕业生的质量。由于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而学校的办学条件没能及时跟上,也造成了各方面教学管理的困难,如:学生住宿条件有待改善,教室和实验室资源不足,课程安排难以合理化,师资短缺,教师工作任务繁重,等等。由于专业设置的不尽合理,专业增加和建设比较匆促,眼光不够长远,造成在长线与短线专业之间、偏冷与偏热专业之间计划的平衡不够,片面地为外界的现实需求所牵制,却缺乏综合全盘的考虑。

高职院校要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就应该在发展的过程中,充分考虑这些问题,加强自己的教学计划管理,重视计划管理的客观性、科学性和预见性。在制定计划时,应该综合考虑各方面的条件因素:①学校的办学条件,包括宿舍、教室、实验室、师资、管理力量等;②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在未来一个时期对各种专业人才的需求;③学校发展规划,包括总体规模和具体到年度和专业学科的分解人数;④学校的优势特色学科和专业的重点扶持;⑤专业规模效益;⑥地区综合平衡,考虑最大限度地扩大学校影响,同时有利于学生就业,提高生源质量等。

(2)专业设置。在计划管理方面,专业设置问题也是比较重要的内容。学校的专业设置不能心血来潮,盲目攀比,必须冷静和审慎对待。

专业设置一般需要依据比较可靠的人才需求预测,毕业生要有比较长期的和稳定的去向,增设的专业必须具备面向社会连续招生的条件。长期以来,我们高校的专业设置对人才需求论证存在着缺乏科学依据的问题,许多论证不够客观,这样容易造成学生分不出去,同时也造成了各种资源的浪费。

一个专业要保证质量,就要有比较优秀的教师队伍,有相近的学科或专业为依托。如果有相近的学科或专业为信托,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解决师资的矛盾,便于学科整合和学科群建设。引进或培养专业带头人(或学科带头人)是专业建设中应该特别加以注意的问题。时下大多数高职院校,由于受各方面对它的定位的影响,在专业师资方面往往缺乏高素质的和合理的专业教师队伍。人才参差不齐的现象较为严重,无疑会影响整体的专业培养质量和水平。

专业设置应有较宽的口径,尽可能形成“宽专业口径教育模式”,这对于提高办学效益是很有益的。如果专业口径过窄,规模过小,资源使用就会出现不合理,学生培养的单位成本偏高,会造成多种资源浪费。

专业设置应注意加强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需要调整专业对口的精和专认识上的误区。在这一方面,受教育年限、学生素质和短期市场供给需求状况等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现阶段的高职教育过于突出实用性和快速的上手性,过于重视当下市场的现实需求,却忽视了社会生产快速变化的发展趋势,忽视了学生基本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对此,应当及时予以纠正,不然就难以真正从根本上提高高职教育的质量和档次。学校专业的设置永远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与社会上的职业一一对应,专业对口是相对的。只有重视全面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具有“以不变应万变”的能力结构,才能够从长远的角度保证毕业生适应社会科学技术发展的现实市场需要。

专业设置与学科建设是教学与科研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的具体反映,同时也要彰显一个学校特定的地域资源优势。在现阶段,高职教育的生源与毕业生的去向很大程度上都受地域条件的影响。一般的学校只是从眼前的状况出发来设计学校的发展,但社会的发展是动态的,特别是在改革深入推进的过程中,这种变化更快。要使自身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相一致,就应当既充分分析当前的发展状况,在此基础上还要具有对未来发展的预见性。而且立足当地的发展,并不意味着只局限于当地的发展,还要具有全局的眼光,一方面考虑到如今社会上人才流动性的不断增强,另一方面积极推行走出去的发展战略。

专业设置应当具有明确的培养目标,使用规格,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还要配备必要的实验仪器、图书资料、生活设施等。由于社会对于专业技术人才的旺盛需求,近年来高职教育快速发展,同时出现了各校之间发展状况参差不齐,存在着一些学校规模扩张迅速,专业建设匆忙上阵,培养目标不够明确,教学计划落实不到位,各种资源短缺等问题。这就要求各校要做好细致的计划管理工作,同时注意合理调节和控制适当的发展速度,保证教学质量。

(3)教学计划。教学计划是根据国家教育方针和学校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教学工作的基本条件,是高校组织和管理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体现了高校培养人才的蓝图和模式。教学计划的合理与否,以及计划能否得到严格高效的执行,都会关系到学校的培养目标能否实现,教学秩序能否稳定,最终决定教学质量的高低。完整的教学计划包括专业目标(培养方向、使用规格、素质规范、实施途径等),学习年限,教学时间安排,课程设置,以及课程的开设顺序,教学环节等具体内容。

教学计划要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在高职教育的发展过程中,的确应当突出强调学生技能水平的提高,与普通高等教育区别开来。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要通过削减素质教育的课程来实现,也不意味着高职教育是要轻理论,才能重实践。教学计划的制定要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重的原则。既要加强基础理论课的分量,同时注意实验、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因此,如何在素质的全面提高方面继续努力,使高职院校的学生培养能够在突出技能训练的同时,达到素质全面提升的教育要求,这是我国现阶段高职教育要突破的一个发展瓶颈,也是高职教育能否赢得社会的广泛认同,能否进一步得到发展的重要问题。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人员在制定和修订教学计划时要全盘考虑,在权衡利弊的基础上,充分实现理论与实践、素质与技能两方面的教学要求,解决专业课程与公共基础课的矛盾,必须在保证专业课和基础素质课程能够保持一定的合理比例的前提下进行。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专业课挤压基础素质课的现象日益严重。这种矛盾的解决,需要确立一种高瞻远瞩的教育思想。既要立足现实,又要立足长远的发展。

高职教育根据现实的要求,要实现自身发展的突破,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就应该一方面发挥老师的积极性,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要求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尽可能减少必修科目,增加选修课,同时通过调整教学内容,合理地压缩课时,给学生自我发展以足够的空间。

另外,教学计划的制定既要反映学科前沿,又要具有学校特色。在这一点上,我国目前的高职教育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教学内容做到了简化,却往往忽视了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特点;教学内容突出了全面性和一致性,又容易忽视通过内容的安排手段来达到突出自身教育特点和培养目标的内在要求。这些都需要在发展过程中加以克服。这方面矛盾的解决,可以考虑通过增加学生选修课的比重来实现。增加开设选修课,可以扩大开课的知识覆盖面,可以比必修课更灵活地反映知识发展的内容,还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热情,有利于学生根据自身知识掌握的个性特点来安排学习,促进学生的自我设计、自我实现,提高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的质量。

教学计划的制定要通过制定科学的评估体系和运用科学的评估方法来实现其规范性、科学性和合理性。目前,一些高职院校在教学计划的制定上存在着随意性,或者是把普通高等院校的相关计划简单化地移植过来,或者把兄弟院校的教学计划直接拿来。借鉴固然是好事,然而绝不能因此丧失自身的特点,不能因此而妨碍了高职培养的特色形成。要做到这一点,在教学计划制定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好周密细致的工作,应该多听取专家意见,避免想当然的做法,要组织专家对已制定好的教学计划进行评估和充分论证,在此基础上加以修改和调整,并能够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计划的质量和水平。教学计划的制定和教材的编写,都要注意在综合权衡的基础上,做到既反映学科发展的特点,又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保持一致。

2.过程管理方面。教学过程由课堂讲授、习题讲解课(或课堂讨论)、实验课、课程设计(小论文)、教学实习和生产实训、考试或考查、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等若干环节所组成。要使教学过程最优化,就必须加强教学环节的过程管理。就当前我国高职教育的总体状况而言,以下几方面问题需要特别加以注意。

(1)高职院校正处于大发展时期,也是长远发展的关键时期,大家都在努力突出自己的特点,但是如果忽视全面地看问题,就容易导致发展的不平衡,导致所培养的人才的畸形和不健康发展。由于发展是由不很成熟到逐步成熟的过程,高职类院校在各个环节的管理上系统协调这一方面存在的问题比较集中。

因此,我们应当注意教学环节的整体联系,在同一环节中也要注意整体的联系,不能相互割裂。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环节在教学过程中都有自身特定的地位、功能和作用。互相替代,厚此薄彼,都不利于学生全面掌握知识,提高技能。

(2)“满堂灌”的课堂讲授方式要改变,强化课堂讨论环节。这是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主导观念,在这方面各校都在努力突破现状,作为突出高职教育特点的一个重要内容。这种要求还有待进一步体现出来,并具体落实到课堂讲授的过程之中。

成功的教学是教与学的相互促进过程,要求教师的主动性和学生的积极性都能够得到充分的调动。以往我国高校绝大部分教师采取“满堂灌”的讲授方式,这种教学形式的弊端无疑是很明显的。我国高校之所以很少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当然有来自教师的原因。有图省事的,有由于驾驭教材能力不够的,也有的担心学生接受能力不够的,还有的是由于教师的组织不当,造成讨论不能围绕问题展开,出现跑题而浪费时间的,等等。[8]但若认为这些担心都是多余的,只归咎于任课教师这一方面因素,也未免片面。这些情况的确多多少少地存在着,然而也不能认为教师对学生的素质和管理方面的担心都是多余的。

从理论上讲,课堂讨论能够很好地起到这方面的积极作用。但是,从实践效果来看,只强调课堂讨论,未必能够真正实现良好的教学目标。至少目前看来有几方面因素限制了课堂讨论的实际效果。现在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人员和学生都普遍接受课堂讨论的教学形式,对课堂的生动性提出了现实的要求。但在实际开展的过程中,由于在中国从小学到大学,学生参与课堂讨论一直比较少,习惯于接受“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所以,在高等职业技术院校课堂讨论中,不少学生表现出积极主动性不高,往往把课堂讨论等同于上课轻松,不费力气。除了教师组织经验不丰富之外,学生在课前不积极准备,课堂上不主动配合,也是比较普遍的现象。除此之外,由于招生规模的急剧扩大,学生课堂的单位人数较多,也使深入的课堂讨论较难组织。如此,课堂讨论也难以达到促进课堂讲授的实际效果。课堂讨论的效果不好,反过来又影响教师开展课堂讨论积极性,造成恶性循环。

因此,要真正实现课堂讲授与课堂讨论的有机融合,就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①加强教师自身教育,提高教学水平,改进教学方法,增强责任意识;②加强学生的管理,促进学生自我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他们主动参与课堂的教学活动;③通过教学督导,对课堂教学进步指导,既要形成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局面,又要增强教学效果,保证提高教学质量。

(3)实践环节包括见习、实习、实验、社会调查、小论文、毕业论文,等等。以往的高等教育对这一环节重视不够,许多文科教师几乎不布置任何课外作业,相应的小论文(课程论文)、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的系列制度也不健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区别,人们普遍认为应该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因此前述的情况有了较大改善。但是,重视并不等于问题就解决了。由于缺乏实践教学的经费、师资力量或管理人员,学生必要的实习虽有开展,然而也存在一定的形式主义倾向。尽管不少学校做出了硬性的数量规定,可是在实行过程中,教师并未完全从实践的效果上加以落实,所以实习的效果不能得到充分的保障。这种在加强的同时对实践教学的忽视,业已成为了影响高职教育发展的更隐蔽的问题,在教学的环节管理中必须给予足够充分的重视。实践教学未能得到足够的加强,就使得学生的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和相应的职业能力不能得到切实的提高,影响了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尽管存在种种问题,我们仍须强调,加强教学实践的各个环节的管理,是推动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

(4)课外学习活动是在教学计划之外,由学生自行组织的各种有利于身心健康、扩大知识面、拓宽视野、加深对课堂讲授内容理解与应用的学习活动(或称第二课堂)。学生的各种学术社团及其开展的各种形式的专题活动、演讲、报告会、辩论赛、讨论会、知识竞赛等,都属于课外学习的活动。教师应积极组织并参与各种形式的课外学习活动,将其作为课堂教学的合理延伸和必要的扩展。

在高职院校中,课外活动的开展存在着一些需要协调的矛盾。这些矛盾解决得如何,会直接影响课外活动开展的数量、形式和效果。所以,必须注意加强对学生课外学习活动的组织和引导。一是活动组织考虑不够周全,有应付任务,片面追求数量的倾向。一个活动必须有充分的准备,才能引导学生热烈参与,并真正收到良好的效果。如果只注重形式,而忽视了开展的内容和深度,就会耗费人力、物力,难以达到所期望的效果。二是活动开展的广度有待拓展。不少的活动,只是由一部分社团内部开展,而难以吸引大多数同学参加,也自然限制了活动教育的广度。因此,开展活动必须要尽量考虑让更多的同学参与其中,形成尽可能广泛的影响。应当通过加强不同学生社团之间的联系,加强不同院系的学生活动之间的联系来实现。这种联系在体育活动的开展中往往结合得比较好,但其他的活动却经常是独立进行的。三是活动的主题之间缺乏内在联系。相互之间具有内在联系的系列活动,能够更有力地吸引越来越多的同学参与,并将学生的热情持续的激发出来,也有利于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并取得广泛深入的教学效果。四是活动的注意力有时只着眼于造势,而忽略了实际的过程。所以,除了要在造势上下工夫,还应当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开展的过程上。在过程管理上,教师要积极参与指导,并提出建议,保证活动的效果,不能因为提倡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而把所有的事务都交由学生来处理和完成。

3.教务管理方面。教务管理是根据各专业的教学计划,对各项教学活动进行合理的组织、指挥和调度,建立一个良好教学秩序的过程。高校教学工作的运行,就像是一架庞大的机器在运转,每一个部门或环节都必须严格按照规定的时间、地点、进度和要求来进行。其中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引起连锁反应,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所以,科学、高效的教务管理对于维护稳定的教学秩序,保证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教务管理千头万绪,涉及到校历、课表等例行管理,升、留、转、休、退等学籍管理,各种教学档案的管理,各种教学规章制度的制定与管理,教材供应与教材建设等教材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全员性、全程性、全面性的特点。

在教务管理渠道的畅通,包括信息畅通和指令畅通,对于教务管理部门及时了解教学过程中的重要问题是十分重要的,同时还决定了学校相关教学管理的规定和政策能否及时贯彻落实。目前高职院校在这方面工作做得还不够细致。问题在于教务行政管理部门存在着某种长官意识,主观上和教师保持了一定的距离,从而不能及时听取来自教师的声音,并对工作做出及时的改进。只有认识到教务管理实质是为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而设立的服务管理部门,应当具有主动、热情服务的意识,才能真正做到渠道畅通。不然,就会堵塞教师反馈信息的渠道,难以根据教学工作的实际情况及时做出适当的处理和必要的调整。

教学管理要面对所有的教师和学生,如果缺乏严格的规章制度对教学行为进行约束,就可能造成教学管理的混乱。制度化和程序化是规范管理的前提。高职院校在这些年大发展的过程中,也在教务管理的制度化和规范化方面做了大量积极的努力,取得了一定成绩。毋庸讳言,这方面也仍然存在着许多需要改进的问题。因为我国的高职院校在近十多年来超常的发展,很多人对于高职教育的特点还把握不够准确,而且又缺乏像一些传统大学那样长期固定下来的常规行为准则。处于这样的变化过程中,制度化和规范化的合理性还不够完善,同时存在一些工作人员借制度化和规范化减轻自身工作的压力,逃避责任的思想和做法,导致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矛盾加深,制度难以落实或落实的效果不好。制度化和规范化虽然可以简化工作程序,但并不等于简单化。

摆正位置,认清职责,不断增强服务意识,是教务管理部门改进工作作风,提高服务管理质量的有效途径。切不可只依靠下发行政命令,只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认识来管理教学,要多听取和吸收来自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和辅导员、班主任的意见,及时调整管理办法,简化和规范工作程序。

教务管理必须遵循自身内在的规律性,不可借改革之名违背常规。像课表的编排,绝不只是简单的课程组合。合理的课表安排,至少必须要考虑学生学习负担的平衡,同时尽量减少课间人流量这样的原则。对于同一门课程的教师,要让教师能够根据自身工作条件和工作习惯,提出编排意见,做出适当调整,以保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具有充足的精力,提高教学的质量。

随着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的扩大,教学设施资源与学生数量之间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在教学管理中,在努力增加设施资源的同时,一般也采取尽可能地增加合班上课人数的方法来缓解矛盾。这种方法在特定的情况下,固然可以采用。但不能因此为了减少教学人员,节约教学设施资源,而不考虑教学的实际效果。现在,公共基础课每个教学班七、八十人的情况比较普遍,但有的学校发展的速度较快,也达到了120人左右,甚至超过150人的。如此做法是不符合教学规律的,除了课堂学生纪律难以保证,课堂教学难以组织管理,像课堂讨论等教学方法也都无法有效运用。因此,在教务管理安排时,既要看到课程安排落实的客观困难,也要充分考虑到教学效果,考虑到教学活动的现实要求。

高职院校的教务管理部门,现在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工作人员众多,职责条理不清,工作效率不高等问题,需要抓紧解决。实施现代化的教务管理,可提高教务管理工作的效率。近几年来,教务管理的现代化技术推进较快,在高职院校中较普遍实现了网上办公,开发了易学易用的综合教务系统等软件。但现代化的办公管理手段,要合理使用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如果在使用过程中,不能从学校的整体的利益来考虑,不能在注意管理规范化的同时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方便也未必是可取的。

譬如综合教务管理系统,可以便捷有效地管理学生的学籍和必、选、重修成绩,课程安排,教师档案,教学档案材料,教学活动评价等各方面内容。但是,有的学校在试用过程中发现,任课教师在启用系统之后,普遍感到并没有减负,反而工作任务更加繁重了。究其原因,因为在系统启用之前,像学生成绩登记,教师只要打印出成绩文档给教务处就可以了。而一旦有了教务管理系统,教师必须把日常登记的资料在很短的时间之内把这些资料输入系统,这就属于新增加的工作。还有,登记成绩的要求时间短,要求高,责任也全部落到了任课教师和教师所属的教学部门,这样,实际上只是教务部门转移了工作的任务和责任,对于普通教师并没有享受到现代化科学管理所带来的效益。由此看来,虽然教务管理的工作有了较大的减负,但这种减负的实质是工作与责任的转移,将它由服务部门转移到了任课教师的身上。像这样的转移,在高职院校的改革过程中,屡有出现,实际上是对资源的浪费。教师的精力被迫从教学与科研方面转到这些日常管理的事务上来,而本来这样的工作可以由一些专业素质较低的劳务来完成。这种转移在考试管理的过程中同样存在。原来从卷库中抽题,到试卷的印制,最后负责试卷的保管和分发,都由教务处来完成。由于责任的下放,有的学校现在的教务管理部门只做一些协调指导的工作,实际的操作完全由任课教师来承担,从而增加了任课教师的工作量。在这种转移的过程中,表现了教务管理部门的服务弱化倾向,而且往往是责任下放了,教务部门的人员数量与工作效率都未见明显的变化。这种现象,在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过程中理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加强对管理部门的监督管理,增强服务意识,完善服务功能,提高服务的效率,保证服务质量。

4.质量管理方面。质量管理是教学管理的核心,教学管理的根本任务是为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1)质量管理中的信息监控问题。教学质量管理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信息的全面性和准确性。只有全面准确地了解教学信息,才能及时调整管理方式和对策,使教学管理系统顺利运行。这种全面性除了信息收集的全面性,还包括相关人员掌握信息的全面性。这些方面的教学信息包括开学初的准备信息,学生上课的出勤情况,学生晚自修率,学生学期成绩分析,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学生与教师的互相评价等。这些信息的收集在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中比较受重视,主要的问题在于信息的分析和综合整理的工作还不够细致,教与学的评价还不尽合理。

首先,信息的分析与综合整理。如果投入了相应的人力收集了相关的信息,却没有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和整理,并把这些信息及时反馈给相关的教学管理人员,那么就达不到收集信息的初衷。所以,当收集了信息之后,应当对不同的信息做出归类,然后反馈到相关教师、教辅人员那里,一方面提供必要的信息给相关人员以指导教学管理之需;另一方面,这些信息也可以通过这种反馈得到进一步的核实和校正,排除信息错误和由此引起的误导。

目前,各方面信息的收集在高职院校中都已经引起了足够的重视。问题就在于信息的来源与反馈渠道还不够通畅。譬如学生的成绩分析,只有任课教师在做一些自我的总结,却难以为其他教师在其后的课程开始之前为同一班级的教学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也往往停留在一门课程对学生的总成绩的影响方面,或者是对教师评价起影响作用,而没有成为学生综合管理方面的实际参考因子。所以,信息反馈渠道的疏通和拓展,教学管理各方面的联系,仍有待加强。

其次,教与学的评价信息。时下,人们比较重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在高职院校中也不例外。然而,由于对教师和学生的利益差别考虑不够全面,这种评价并没有在教师和学生方面形成共识,也由此引发了一些不同意见和看法,容易引起教与学深层的矛盾。主要的原因在于,教与学的评价分离,“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大家对于这种关系的认识还不够一致。至少从表面上看来,人们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学生对教师教学活动效果的评价方面,而忽视了教师对学生学习态度的评价。这实际上是一个误区,不当的评价可能会打击和削弱教师对学生管理的积极性和严肃认真的育人态度。因此,评价要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这就要避免把评价的最终目标确立在奖惩上,而要多沟通教与学的双方,有了科学的评价指导思想才能导向合理的评价。更应该注意的是,学生有一个不断进步和发展的过程,教师的教学效果也有一个短期和长期表现的矛盾,所以要尽量全面地考虑评价的过程性和客观性,才能起到更好的促进教学的效果。评价问题在教学督导过程中也有类似的表现,可以联系起来考查。

(2)质量管理中的考试问题。考试是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通过考试,教师可以及时获得教和学的效果的重要信息;学生可以巩固学习内容,了解学习状况,改进学习方法;教学管理部门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教学状况。因而,加强考试管理,提高考试质量也是教学质量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

考试管理一是要注意考试方法和命题的质量,确保客观公正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二是要严格考场纪律。至于考场纪律的问题比较表面化,容易掌握和处理。考试方法和命题的质量问题则通常比较隐蔽,难以被一般人所认识到,也因此应当引起特别注意。至于考试的形式,高职院校越来越强调推广灵活性,这本身是顺应学习目标的变化所提出的,但要注意合理性的论证,不要因此而丧失教学的基本要求,要以能够真正反映出学生学习状况和促进学生掌握知识为目标。现在,借考试改革为名,取消考试的现象有日益严重的趋势,这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是十分不利的。另外,命题的质量应当有充分的保障。命题质量的基本要求是试题的覆盖面要保证,能力部分要加强,考试形式要多样化,考试要力求更全面地反映学生素质。命题是一项严肃的工作,也是科学性较强的工作,教师在从事命题的时候不能够草草了事。要克服这种情况,就应当确立一个命题论证小组,避免出题者自我论证,以此提供质量保证。题库的建立也在高职院校的一些课程考试中逐步得到推广。这有助于实行教考分离,提高考试评价的客观性和有效性。然而,题库往往是有一定的时效性的,如何保证题库能够得到适时的更新,还没有及时的跟进。这需要在考试制度的建立过程中给予充分重视,以规范题库建设工作。

(3)质量管理中的督导问题。近些年来,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各高职院校在内部普遍地确立了教学督导制度,履行“监督、检查、评估、指导”的职责。以往的高校教学管理属于行政组织的单线性、垂直式、指令执行式的管理。这种管理具有封闭性,指令性强,许多信息反馈滞后,甚至失真。教学督导体系的构建,有利于改变这种不利状况。

高校教学督导是以督导检查全校教学工作为主,并深入研究学校教学改革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提出改革措施和决策咨询,开展教学评价工作,从而使学校的教学及教学管理工作不断步入科学化、现代化和规范化的轨道。因此,教学督导的主要工作任务就是,对全校的教学工作进行督导评价、调查研究,为全校教学工作提供监督保证和咨询服务。督导评价要以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为基础,通过调查研究制订和不断完善教学评估体系,以评促建,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深入教学第一线开展教学检查和评估工作,对课堂教学、毕业设计、实习、实验和实践教学等环节进行分析研究,形成听课检查报告,汇总督学反馈信息,研究并提出整改意见和措施。由于教学督导在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对于督导人员的选聘,应该慎之又慎。督导人员应该具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有较强的分析能力、管理能力,有较高的学识、品德素养和较高威望,不仅敢于坚持原则,为人正派,乐于奉献,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更要具有善于学习,不断开拓创新的精神。

实践证明,作为教学管理的重要一环,教学督导的推行,在促进教学改革,加强教学管理,树立教学典范,提高教学质量方面已显示出了其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改革的逐步深入和高职教育的日益成熟,教学督导的工作也有必要调整,使之更好地适应这种发展,能够更好地起到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作用。

第一,督导需要转变以“督”为主,使督导制度真正成为以“导”为核心,促进教学质量上台阶的教学管理方法。

督导工作有检查、监督的职责,但教学督导和教育督导不同。教育督导属于教育行政过程的一部分,其目的是加强教育行政的领导和管理,保证教育的健康发展。教育督导既包括对下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法规执行情况的监督和检验,也包括对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水平、教育质量的评估,它是政府对教育的宏观指导和督查,因此侧重于“督”;而教学督导则是学校内部的自我教学管理机制,应侧重于“导”。时下有的院校督导部门的工作作风由于受以往教学管理不正常风气的影响,仍然或多或少地存在行政管理的领导意识,把“督”凌驾于“导”之上,注意力不是放在提高教学管理效果和整体教学质量与水平上,或者无所作为,或者只见问题,不见成绩。如此,必定很难实现教学督导机制建立的目标。虽然问题的发现,总是有益于增进教学的,但是惟“督”是求,丧失“导”的功能,就会大大削弱督导的指导作用,影响督导的实际效果。

“督”与“导”的分离,容易引起督导人员与教师之间的矛盾,无形中设置了相互之间交流的障碍,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教师改进教学的积极性,自然不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这种方式的督导,只注重惩,忽视了应有的激励,是不符合教学的内在规律的,应当及时转变督导工作作风和方式,形成督导也是教学服务的正确观念。

事实上,对于教学督导而言,“督”是手段,“导”才是目标,加强“督”是为了目标更明确、有的放矢地“导”。教学督导可以帮助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传递经验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信息的收集可以通过“督”来实现,而信息的交换传递,就必须经过“导”来完成,并且在“导”的过程中,信息可以得到校正,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通过“导”能够帮助沟通,化解矛盾,增强教学及其管理的针对性,提高效率。

第二,督导必须把督学、督教和督管结合起来,实行全面的综合督导机制,摆脱课堂教学的单一督导的狭隘观念。

督学,就是教学督导人员通过不定期的听课、召开学生座谈会、查阅学生作业及试卷等多种形式,了解掌握学生学习中存在问题,并及时将信息反馈给任课教师及相关教学管理部门,从而对学生的学习起调控作用。

督教,就是教学督导人员通过对教师的备课、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辅导答疑、执行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情况、学生学习效果等方面的情况和各个教学环节进行检查、评价的过程,主要是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学校要建立和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保证教学工作有序开展,就必须加强教学管理的监督环节。但管理本身也会存在各种问题,忽略对教学管理部门的督促,就会导致教学管理失范,与实际的教学发展状况相脱节,并最终引起管理不当,影响全校性的教学混乱。因此,教学督导在了解教学第一线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有必要对教学管理部门的工作进行督查,发现问题并及时促使问题得到合理恰当的解决。如此,才能更充分地发挥教学督导的作用,通过提高教学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协调好教学管理和实际教学工作之间的关系,进而全面推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督学、督教和督管三个方面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不可随意偏倚。不然,就会影响督导的实际效果。然而,现实的情况却是一般院校的教学督导很少能够真正做到这一点,大多会表现出对其中某方面工作一定程度的倚重。

一般而言,教学督导都会比较重视对课堂教学活动的“督”和“导”。但仅仅这样是远远不够的。

首先,课堂教学只是教学活动的一部分,因此,对于课堂之外的教师教学相关内容,比如计划制定的合理与否,课堂教学与其他教学规定之间是否有冲突,实践教学开展的状况和实际效果等等,都有待加强,不是停留在有没有上,应当落实到具体的效果上来。

就实践教学来说,高职教育面向生产一线,要掌握行业技术前沿领域的相关知识,并能熟练操作设备,因此学校要安排大量的实践教学,保证实现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实践教学包括验证性实践、认知性实践、上机、实训、毕业实习(设计)、现场参观,等等。实践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要求等方面,都与课堂理论教学存在较大区别。对于高职教育的实践教学督导,一是要考查各专业是否形成了培养学生职业技能、职业综合能力和职业素质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这一体系是否与理论教学体系衔接合理,相互渗透。二是要对各专业实验室及实训基地的建设情况进行督查,了解各专业是否有实验室建设规划,课程实验是否满足教学大纲的要求,是否建立了相应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学生能否在实训基地接受足够的与现代化生产水平相对应的岗位实务训练。三是要对实验条件,包括实验仪器、设备的数量、状况等进行摸查,对实训文件的准备情况,实习计划、实习大纲等进行必要检查。四是对实习的组织安排是否符合教学要求,实习教师是否有能力和充足的时间给学生提供指导等情况进行核实。五是要对学生的实验、实习报告进行分析督查,检查学生通过实践课在能力方面有没有提高,具体效果如何。这些方面在实际的督导过程中,往往比较容易被忽略,应该组织专门的督导人员加强这方面工作。

其次,教的活动能否顺利开展并取得满意的成效,还取决于学与管的状况。因此,做好相应配套的督学、督管工作,也是落实督教的具体措施。

教学督导要在教师、学生和教学管理人员之间起沟通的桥梁作用,这很重要。因此教学督导部门应该相对独立于其他教学管理部门,才有利于充分自由地开展工作,起协调指导的作用。

督学是要通过加强督导人员与学生或者学生代表以及辅导员等教辅人员之间的联系,通过听课、座谈等形式,搜集课前准备、课堂纪律、作业完成情况和实践课的投入程度等信息,考查学生的学习态度,并能及时将这些信息提供给相应的教学与管理人员,达到促进教学和学生管理的目的。这些信息可能有些是教师与学生管理人员能够随时掌握的,但不一定完整和准确,而有的信息却是一般情况下不容易把握到,对于教学与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这种情况下,教学督导有着不可替代的联系作用。

督管,往往为一般学校的教学督导工作所忽略,成为一个盲区。然而,教学管理部门由于自身和学生实际学习过程接触较少,容易脱离教学实际,从而产生管理的滞后性和不适应性,管理难以到位。因此,加强对管理的督导更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教学督导人员由于经常深入课堂调查研究,可及时了解学校教学秩序和教学管理情况,了解学生和教师对学校教学管理的意见及建议,从而督促学校加强常规教学管理,建立正常的教学秩序。这主要涉及到如下几大方面的内容。

一是要摆脱将教学管理部门的工作排除在教学督导范围之外的狭隘认识,这方面学校领导应给予教学督导工作以有力的支持。二是要对高职教育的教学工作目标进行督导,对高职学校的总体培养目标、专业目标、课程目标和单元作业的目标等进行考查,分析它们之间的合理性和一致性,发现问题要向相关部门和人员及时提出整改。三是对教学条件要进行督导。督导人员要了解学校的师资队伍结构是否合理;教材和图书资料的使用情况,是否能充分体现高职特色,能否保证正常教学活动之所需;教学设施,包括现代化教学手段、实验室装备、体育设施、实习基地和装备等,是否能够满足相应规模的高职教育的条件要求。四是对教学过程管理进行督导,要了解教学管理的规章制度是否完备,实施情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否科学合理,教学秩序是否正常,教学效果是否良好。五是对于实际负责教学工作的系部和负责教学管理的行政部门,如教务处之间相互职能的区分与工作任务的担负是否适当、平衡等,都应当加以督导,并将情况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防止相互推诿和逃避责任。

第三,教学督导工作需要制度化,督导员的水平和素质要不断提高,督导人员自身也要接受监督。

如上所述,教学督导的工作重要性可见一斑,这必然要求担负教学督导工作的人员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管理能力,还要具有较强的工作责任意识。另外,教学督导工作制度的规范化,也是开展好高校教学督导工作的重要方面,消除教学督导随意性大的弱点,从制度的层面提高可靠保证。因此,督导部门必须确立教学质量督导规程、督导评估制度、岗位责任制、督导档案的管理办法、督导信息反馈机制、督导人员的培训制度和聘任制度、规范督导人员行为的工作守则,等等。

目前的高职院校教学督导的许多人员都已经多年脱离教学岗位,对于新出现的高职教育教学工作并不十分了解;另有一些是从返聘人员中选聘的,虽然他们具有较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但一般年纪较大,观念更新较慢,适应新情况的能力不如中青年教师。这样的人员状况显然是不利于教学督导工作的全面充分开展的,因此应当配备一定数量的年富力强的、具有丰富高职教育一线教学实践经验的教师充实督导队伍。在人员配备方面,还可以采取轮岗制,就是在一定范围内,让从事教学督导工作的教师在一定时间内要实际担任一定的一线教学任务,同时抽调能够坚持原则,责任心强,教学工作开展得好的教师充实教学督导队伍。

提高教学督导人员的素质,还要创新多种途径不断提高。譬如,可以通过经常性的教学督导工作研讨、促进教学督导人员与各部门领导和任课教师交流、加强教学督导人员密切与学生之间的联系、尽可能创造条件进行校际的督导经验交流和学习,这些方法都有利于教学督导工作的质量提高,不断推动高职教育迈向新的发展阶段。

总之,教学管理包括计划管理、过程管理和质量管理等诸多方面内容,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它的完善需要一个过程。而且,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状况也会随之发生变化。所以,伴随高职教育的不断发展,教学管理的工作也要与时俱进,通过对这方面工作的加强,逐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

四、我国高职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向

现代社会转型加速,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愈益明显。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高职教育的发展也必然受这些因素的影响,并在教学管理方面相应地表现出自身发展的一些特点和趋势。

(一)教学结构向综合化方向发展,高职教育为适应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更高

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是一方面高度分化,另一方面在高度分化基础上高度的综合。为适应这种世界新技术革命的发展要求,人的知识结构也必须具有复合性和多向性特点。反映到人才培养对知识结构的要求上,就是综合化的要求逐渐增强,对于人才培养的质量要求更高。

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科间的相互结合、相互渗透的特点已十分明显。科学技术的发展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人才培养同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学技术陈旧的周期日益缩短,如果不打好广博的知识基础,毕业后就很难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据统计表明,现在科学知识的陈旧率不断加快,每年大约有10%~20%的知识陈旧老化。这就要求高职教育改变教学结构,实行教学内容的“综合化”,在保证当下技术应用熟练的基础上,重视基础能力的培养,加强科学人文素质的训练,提升自我学习和自我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如此,才能适应职业变动的转型要求。知识面过窄,将无法经受社会发展的考验。因此,改变教学结构的单一化、封闭化和非国际化,是高职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一条必由之路。

(二)教学、科研、生产一体化的趋势日益加强,高职院校应该以教学管理为核心,兼顾教学、科研、生产管理

由于世界新技术发展十分迅速,知识不断更新,因此高等教育也更加重视把教学、科研和生产结合起来,保持教学能够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保持一致。实践证明,教学、科研、生产一体化在美国等西方国家被称为“科学工业”,而在日本称为“官、产、学合作”,是解决高等教育知识老化,增加学校活力的有效途径,也是高职教育促进生产与科技发展的有效形式。一体化的形式,有助于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创造和组织能力,并通过这种结合为新学科的建立创造条件。

曾担任哈佛大学校长的科南特认为,大学的荣誉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它一代又一代教师的质量。大学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取决于教师的科学水平,教师只有坚持科学研究,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教学水平。这在全世界的高等教育界已经取得了共识。特别是在新技术迅猛发展的情势下,用科研的最新成果充实和改进教学,使教学课堂接近于学科发展的前沿,将有助于更新知识,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科研和生产一体化的结合方式主要有:①政府、学校与企业建立联合办学协调机构,共同进行定向的综合研究或全面合作;②通过签订合同,合作开展专题研究和技术开发;③大学向企业转让科技成果;④为企业提供定期咨询和技术指导;⑤为企业培养科技人才,输送毕业生,开展企业员工的在职继续教育,并以“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开展学术交流。

这种一体化发展对于学校是挑战,也是机遇。对于高职院校的发展来说,至少有以下几方面好处:①推动学科的联合攻关,有利于开展重大的综合课题的研究;②适应新技术发展的要求,缩短科研——生产之间的周期,有利于提高竞争力;③有利于争取企业资助,改善办学条件,提高科研水平,从而推动新学科的建立和发展;④有利于提高大学的教学质量,培养具备较强创造能力和应变能力的新型科技人才;⑤有利于充分利用学校教学设备的优势,为企业培养人才,并促进大学、科研单位和生产部门之间的人才和情报交流;⑥有利于增强高职院校的物质技术基础。[9]

(三)教学管理的民主化、制度化、社会化特征更加明显,高职教育的教学管理由单向输出式向双向交互式转化,强化制度的建设,稳步推进和发展

教学管理的民主化是现今高等教育共同的发展趋势。在教学管理中,教师和学生对于教学工作的意见将得到更多的重视,如果是合理的就应当及时采取措施予以改进。教学管理吸收教师和学生参加,教学、科研问题将得到更充分的讨论,专家和教师的意见将获得充分的尊重,学生选课的自主权也将更大。

运用现代管理科学理论来管理教学,注意提高教学管理的效益和效率,实行制度化管理,也是今后教学管理将不断增强的趋势。教师实行聘任制,学生实行学分制、学年与学期制,考试和学籍管理制度也更加规范和严格,教学评估的制度也日益完善,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也要通过建立相应的制度确定下来。

教学管理的社会化趋势也将加强,许多专业实践课在科研单位或生产单位开展,理论与社会实际的联系更加密切,科学人员与在岗的管理专家给学生上课的情况也将更频繁出现。大学的教学设备面向社会开放,教学过程中更多地使用企业和科研单位的设备,并请相关人员指导。大学的教学管理将会更多地吸纳社会上的“有识之士”和有企事业管理经验的人参与,重视听取社会各界对课程设置与教学的意见。大学的教学质量更重视接受社会的评价。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管理的社会化,是学校发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一种必然趋势。

(四)教学方法向多样化方向发展,通过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促进高职教育对人才创造力的培养

今天,许多学校仍然在用一种简单的方式来统一衡量不同课程、不同教师的教学。但是高职教育的发展必将趋向于教学方法的多样化。这不仅符合教育的内在规律,而且也是其活力的重要来源。因为学生的天赋有个体差异,施教方法应有不同;学习的课程性质不同,方法自然也应当相区别;同一课程的不同知识内容往往也需要不同的方法来讲授;同一种方法的教学不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等等。因此,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应当给予充分肯定,殊途同归,不同教学方法服务于提高教学效果一个目的。与此相适应,教学评价的方式和评价指标都应当相应调整,应当鼓励和大力提倡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五)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不断提高,高职院校应该在教学管理中积极为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创造良好环境

目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在高职教育的教学管理过程中越来越受重视。对学生自主性的重视和鼓励,表现在听课的要求、作息时间的规定、相关活动的参加、对学生意见和就问题的独特见解等方面适当放宽,让学生有更多自主管理和自我约束的机会。注重学生学习的多元性,鼓励创新兼容能力,强调独立自主意识,主张由学生独立面对、思考和解决问题,尽可能进行自主科学研究等,都是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的态度和做法。目前高职院校中提出的“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方向,其实就是顺应学生学习自主性趋势发展的必然要求。

建立新型互动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精神,积极思维,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将成为今后教学管理的一个主要方向。

(六)教学管理信息化、现代化程度更高,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应大力加强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畅通信息交换渠道,大力推进管理的现代化

教学管理的信息化主要体现在电脑化,建立信息资料中心(库),教学、科研和管理中普遍使用计算机,教学管理的信息沟通与传递更受重视,信息网络的建设工作得到大力推进。如今,信息化管理在众多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过程中已经比较明显了,包括教学计划、学生学籍、成绩登记、教学评估与意见反馈等重要数据信息大多数都通过电脑软件来实现。现代化的管理手段的充分运用能够极大地提高教学管理的质量,提高教学管理的效率。

由于当前科技信息的传递相当迅速,而要把最新的科技信息反映到教学领域中来,教学管理就要十分注重信息化,而且教与学双向的活动也是信息交流的过程。由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因此加强教师之间的信息交流,也显得更为重要,教学管理的科学化要求和量化手段的广泛运用,也要求特别重视教学管理的信息化。

教学管理的现代化,主要体现在:①教学管理思想的现代化。把迎接新技术革命的挑战与教学管理结合起来,在教学管理过程中灵活运用新的横断科学方法,加强教学管理的多样性、经济性和创造性。在教育思想方面重视教育与科研的整体发展,重视与企业的交流合作,强调人才培养的复合型与自主创新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经济和技术的发展要求。②教学组织的科学化。机构设置趋向于科学、规范、精简。通过精简人员,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③学科建设现代化。及时建立新型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学科和专业,取代过时的学科和专业,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满足人才市场的现实需要。④教材内容现代化。保证最新的科学技术成果能够及时反映到教材中,结构要合理,便于自学,教材形式也要多样化、现代化。⑤教学手段现代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是必然的发展趋势,现在在高职教育中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已经普遍运用,网络课堂也正在逐步建立和规范起来,今后这种现代化的趋势将会更进一步得到发展。

(七)校际协作的国际化成为新潮流,高职教育为了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更大的发展空间,日渐成为这一潮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经济关系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国际交流日趋频繁,国际间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面也出现了扩大协作的趋势。国际化的潮流主要体现在:①教育机构的国际合作不断扩大。许多院校开始设立国际关系部,专门负责与国外相关机构的业务联系。②教师与学生的国际交流,包括教师择业的国际性,互派访问学者和留学生等日益增多。③学科的课程设置向国际标准化方向发展。④科研课题的国际协作攻关增多,共同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⑤课程学习的资源共享,学位证书的国际化标准也将得到发展。这种国际化的发展趋势,有利于破除封闭性的办学状态,扩展师生的眼界,促进学术交流,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

由此可见,高职教育的教学管理只有密切关注未来发展动向,准确把握趋势,才能不断深化教学管理改革,提高教学管理水平,使我国高职教育的事业立于不败之地,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多的发展机会,为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王伟廉,邬大光等.教学改革的理论研究.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3

[2]中央教科所情报室编.当代外国教育发展趋势.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5

[3]刘玉柱主编.高等学校教学管理.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86

[4]李金松.教学督导学.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2

[5]朱永新.高等学校教学管理系统研究.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

[6]许美德.中国大学1895~1995:一个文化冲突的世纪.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7]伯顿·R·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

[8]周南照主编.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教育管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

[9]戚焕林,邱坤荣编.高校教学管理基础.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0

[10]厦门大学高教所编.高等教育论文集.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89

[11]潘懋元主编.高等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1984

[12]Ruth M,James Hartley.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London: Harper&Row Publisher,1984

[13]William A,Cook.Managing For Excellence in Higher Education.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La verne press,1996

[14]Lingenfelter,Sherwood.Agents of Transformation.Grand Rapids,Michigan: Baker Books,1996

[15]王凌皓.简论明代国子监教学管理的几个特点.吉林教育科学(高教研究),1994(6)

[16]刘智运,唐志远.教学需要督导,督导有待规范.中国高等教育,2002(6)

[17]刘智运.进一步完善教学督导机制.中国高教研究,2003(2)

[18]朱永新.书院精神对于当代大学教育的启示.江苏高教,1994(2)

[19]张清桂.论高职高专院校教学督导机制的建立.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3)

[20]郭振有.关于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的教育督导制度的思考.人民教育,2001(4)

[21]程晋宽.欧美高校三种不同教学管理模式的比较.高等教育研究,1998(3)

[22]彭长征,胡俊修.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社会文化因素及应对措施.中国高教研究,2003(5)

【注释】

[1]参见:程晋宽.欧美高校三种不同教学管理模式的比较.高等教育研究,1998(3)

[2]参见:朱永新.书院精神对于当代大学教育的启示.江苏高教,1994(2)

[3]王凌皓.简论明代国子监教学管理的几个特点.吉林教育科学(高教研究),1994(6)

[4]许美德.中国大学1895-1995:一个文化冲突的世纪.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71

[5]张风莲,江丕权.从美国几所著名大学看世界一流大学的成因.中国高教研究,1994(1)

[6]吴斯人.优秀大学校长面面观.大学教育论坛,1993(2)

[7]伯顿·R·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121

[8]参见:朱永新.高等学校教学管理系统研究.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102

[9]参见:中央教科所情报室编.当代外国教育发展趋势.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5.231~25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