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高等教育教材建设在曲折发展道路上前进_改革涌春潮

我国高等教育教材建设在曲折发展道路上前进_改革涌春潮

时间:2022-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高等教育教材建设在曲折发展道路上前进_改革涌春潮_教育我国高等教育教材建设在曲折发展道路上前进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教材建设与整个高等教育一样,走过了一条曲折发展的道路。这个时期被人们称为我国高等教材建设的第一个黄金时期。但是调查表明,当前我国高教教材建设的发展严重滞后于科技的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主要表现在教材内容体系陈旧,教材更新缓慢。

我国高等教育教材建设在曲折发展道路上前进_改革涌春潮_教育

我国高等教育教材建设在曲折发展道路上前进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教材建设与整个高等教育一样,走过了一条曲折发展的道路。回顾教材建设的历史,在百废待兴的新中国成立初期,新中国高等教育教材几乎是一片空白。1952年全面学习前苏联,当时主要是借用前苏联教材,大批高等学校教师从突击学俄文开始,突击翻译前苏联教材,在短短两年多的时间里,先后翻译出版了前苏联高等学校教材1393种,前苏联教材的使用对于改造我国旧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式的高等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1956年中共中央提出向科学进军,走我们国家自己的发展道路。1956年1月高教部编制了第一批438种教材的组稿计划,并初步规划在12年内编审出版教材3000余种,争取3年内把主要教材编出来,遗憾的是这个计划仅执行了一年多。1958年开始了“教育革命”,本想探索一条我国自己发展高等教育,开展教材建设的新途径,但是由于“左”的思想的影响,提出要大破大立,先破后立,很多学校按照领导、教师、学生“三结合”的方式编写教材,有的地方甚至采用师生“打擂台”的方式发动群众编写教材,使探索走入了歧途。再加上1959年的反右倾以及后来的三年经济困难的影响,旧的被“破”掉了,新的教材编审任务又无法完成,许多学校不少课程上课没有教材,不少教材不能课前发到学生手中,这是我国教材建设所遇到的第一次挫折。

在最困难的时期,刘少奇、彭真等中央领导同志亲自过问教材建设。1961年初中共中央书记处讨论了高等学校的教材问题,并作了重要指示:要本着“未立不破”的原则,采用“选、编、借”的办法尽快解决教材问题。要努力做到“从无到有,课前到手,人手一册,印刷清楚”。根据中央书记处的指示精神,教育部提出了解决教材问题的计划和具体分工办法,研究了有关的政策性问题,在国务院所属28个有关业务部门及有关的十多个出版单位的积极努力下,仅用了半年左右的时间,到1961年秋季开学前,统一出版的通用教材达到2187种,初步适应了教学的急需。在认真解决教材有无问题的同时,1962年以后着重提高教材的质量,并适当扩大种类。用了一年半的时间又重新编选或出版了通用教材564种,供应学校的通用教材总数达3603种。新编译或修订的教材,质量上一般都有较大的改进与提高。1963年秋季90%的通用教材在开学前发到了学校。这个时期被人们称为我国高等教材建设的第一个黄金时期。(www.guayunfan.com)

然而1966年开始“文化大革命”,由于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全盘否定新中国成立以来17年包括教材建设在内的整个高等教育的成就,我国高等教育、高教教材建设遭受严重摧残和破坏。

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我国高等教育教材面临十年浩劫所造成的一片空白,当时邓小平同志亲自抓科技、教育,对教材工作作了重要指示,要求把教材编写工作首先抓起来,同时翻印文化大革命前的教材,要使1978年秋季入学新生从一年级起,逐年都有新教材使用。为了进一步在教材工作中拨乱反正,教育部及其他有关部委总结了30年来正反两方面教材工作的经验,组建了各科教材编审委员会,着手制订各专业教学计划、各课程教学大纲,并据以制定新的教材编审出版规划。到1981年底,累计新编审出版高教教材2149种,初步做到了各科基础课程及设置较多的各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程,大多有了通用教材可供选用,初步解决了教材的有无问题。可以说从1978年起,我国高教教材建设迎来了第二个黄金时期。1980年以后总结教材建设经验,大力提高教材质量。特别是执行1981—1985年(“六五”期间)教材编写规划,教材建设又取得新的成绩。总之,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教教材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初步形成了适应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高教教材建设管理模式,建设了一批可供选用的高教教材,教材建设基本上满足了当时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们国家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高教教材建设管理也和高教管理一样需要有一个“转轨”、“变型”的问题。这个问题后来在“七五”、“八五”、“九五”期间,得到了包括教育部在内的国务院有教材建设任务的各部门领导重视,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例如精简管理机构,加强宏观管理;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将“统编教材”改为“规划教材”;加强目标管理,实行每四年(现改为两年)一次的优秀教材评审制度等,希望逐步探索建立一套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教学及教材建设管理机制。研究表明这些探索是有成效的,特别是“九五”以来,编审出版了一批具有改革特色的新教材,我国高等教育教材质量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取得了巨大成绩。

然而在世纪之交由于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高等教育教材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工具,必须按照新的要求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但是调查表明,当前我国高教教材建设的发展严重滞后于科技的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主要表现在教材内容体系陈旧,教材更新缓慢。据某学校对其新合并的四所大学的956门课程调查结果,使用近五年出版的教材只占35.2%,有16.5%的课程使用的教材是十年前出版的,更有少数课程使用教材仍然是二三十年前的版本。调查中教师们对这方面的反应十分强烈,认为教材的陈旧明显地制约了一些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高教教材建设管理模式,在新形势下日益暴露其运转不灵、缺乏活力的弊端,这些弊端构成了当前高教教材管理上存在的诸多问题的根源。要在教材管理模式上实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与“变型”需要有一个过程,一方面需要克服旧的维持性教育思想的影响,另一方面对于新的教学与教材管理模式也需要有一个研究与探索的过程。

在上述背景下,教育部高教司决定于2000年利用世界银行贷款立项,开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教材更新机制的研究》。两年来课题组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通过召开一系列教师座谈会、征集专题研究论文以及进行大量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面对全国高校进行了广泛调查,也注意借鉴了国外高教教材建设的好的做法。课题组还多次将研究的初步成果拿到全国性的会议上进行讨论,直接听取教育专家和第一线教师的意见等。总之,这是一项富有成效的研究,除具体研究成果外,在教材管理机制更新方面还取得了许多新的进展和突破:

——根据教材具有商品特性的一面,提出充分利用市场调节机制,加快教材建设步伐。高等教育教材建设应逐步放开,从当前主要是政府主管部门的行为转变为主要是出版社或出版集团的行为,使教材建设在市场竞争中加快发展。

——在教学上提出要打破“一门课程一本教科书”的旧模式,实施一门课程采用几种或多种教材及教学参考书的新模式。这不仅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而且有利于特色教材、精品教材的出版。

——大胆引进并建立竞争和激励机制,使竞争机制贯穿到教材的编写、选用、出版、发行的全过程。从而真正打破过去在教材建设中存在的“铁饭碗”、“大锅饭”。

——加强宏观管理,要把工作重点从过程管理转向目标管理,建立教材的质量评价与质量监督机制。扶持社会中介组织对教材进行公开、公平、公正的评价与监督。

——注重教材形式的多样性,大力加强电子教材建设。当前应特别关注教材形式的更新,鼓励教材形式的多样化等。

在课题立项研究过程中,课题组进行了明确分工。在总课题下共分三个子课题:《新形势下高等教育教材更新机制的研究》、《“十五”期间普通高等教育教材建设与改革意见研究》和《高等教育教材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这是内容相互关联,内在联系十分紧密的三个子课题。这样不仅使课题的研究从不同的侧面得以深入,也努力使本课题的研究成果既能作为指导今后一个时期教材机制更新改革的参考,又能具体指导“十五”期间普通高等教育教材建设与改革工作以及教材编写与评价工作,提高课题研究成果的可操作性。经过近两年的努力,课题组完成的主要成果包括: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教教材更新机制的研究》的若干政策性建议。

2.《关于“十五”期间普通高等教育教材建设与改革的意见》送审稿,后经教育部高教司修改审定,已于2001年3月6日发文实施。

3.《高等教育教材评价指标体系及专家评议表》三套,一套适用于理工农医类文字教材,一套适用于人文社会科学类文字教材,第三套适用于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等电子教材。这三套教材评价指标体系已被教育部采纳,并在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评奖工作中使用。

本课题经过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委托王义遒教授为组长的专家鉴定组的鉴定,专家鉴定组认为“上述成果从理论层面、时代背景和中国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不少创新的思想观念和可操作的实际措施,不仅对科学、健康地促进和推动我国高等教育教材建设,而且对整个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都将起到重要作用”。“总之,本课题圆满地完成了立项的研究目标,鉴定组一致同意通过鉴定,并认为课题研究成果具有国内先进水平”。

这项研究工作的最大特点是:自始至终都在教育部高教司领导下进行;自始至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大力推进教育创新的原则;通过召开多次研讨会把课题组研究与高教领域同仁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把研究问题与教育主管部门推进教材建设工作结合起来。本课题的一些成果已经在指导全国教材建设工作中得到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就高等教育而言,创新也是发展高等教育,搞好教材工作的灵魂和动力。本课题之所以取得新的进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课题组成员和众多教育界同仁坚持与时俱进,坚持教育创新的结果。“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可以预见在“十六大”精神指引下,我国高教教材工作必将如同经济体制转轨,在保证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实现软着陆一样,逐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教材更新管理机制。我国高教教材发展一定可以出现新的局面,迈向新的征程,为推动创新人才的培养做出新的贡献。

本书汇集了本课题的研究成果、课题组成员的阶段研究成果以及部分应征论文。为了这本文集的成功出版,教育部高教司刘凤泰副司长、教学条件处李晓明处长、董锦岐调研员等给予了具体指导,刘凤泰副司长并为之作序,高等教育出版社领导、编辑付出了辛勤的劳动,谨在这里向他们表示衷心感谢。也向支持和帮助本课题研究的有关领导、教师及征文作者表示衷心感谢。

(原载李进才主编《更新教材机制推进教材建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出版,本文为该书前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