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文化建设对独立学院发展的重要性

文化建设对独立学院发展的重要性

时间:2022-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文化软实力是独立学院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_独立学院管理概论第十二章 独立学院的文化建设大学不仅要有良好的教学、科研设备和浓郁的学习氛围,更要有能够引领全体师生奋发前行的文化理念和文化品位。

文化软实力是独立学院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_独立学院管理概论

第十二章 独立学院的文化建设

大学不仅要有良好的教学、科研设备和浓郁的学习氛围,更要有能够引领全体师生奋发前行的文化理念和文化品位。北京大学的著名学者陈平原在他的著作《大学何为》中认为:“大学以精神为上。有精神,则自成气象,自由人生。”[1]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大学之所以能够担当社会责任创新和传承文化,关键在于它所特有的精神气质和文化底蕴,所体现的具有特色的文化形态和文明成果。正是这种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形成的精神气质和文化形态,规范着大学的发展理念和群体意识,引领着大学师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风范。[2]独立学院作为高等教育体系中一类很有发展潜力的新兴力量,要想科学、良好的发展,光注重大楼、大师建设还不够,文化软实力更是促进其长远发展的文化基础。与此同时,鉴于经济因素、发展环境和阶段的限制,我国独立学院在建设和发展中并没有充分重视自身的文化建设问题;更有甚者认为文化建设是大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任务,这是误解。文化随着学校的出现而产生,学校的成长而变化,如果加以重视并认真建设,文化会对独立学院的发展起巨大的积淀和推动作用;任由其发展,可能在不经意之间就纵容了文化中某些劣性因素的快速发展并逐步占据上风,最终不利于独立学院的长远发展。因此,独立学院的文化建设任重道远,每所独立学院都必须在充分分析自身文化建设现状的同时,采取积极的态度和有效的措施进行文化建设。

第一节 文化软实力是独立学院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独立学院是高校的一种特殊形式,所以独立学院的文化与大学文化之间是个别和一般的关系:一方面,理清大学文化的定义、内容、作用和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结合独立学院本身的特殊性有助于进一步理解独立学院文化建设的具体内涵,进而规划出符合其本身发展实际的建设路径和方式;另一方面,经过独立学院十几年的发展历程,我们清楚地看到了文化建设对独立学院发展的重要性以及文化对独立学院的重要作用,而实际中独立学院文化建设的现状又是问题重重的,这就要求我们站在独立学院未来发展方向的角度,透析知名高校文化建设的历程和经验,从办学之初就抓好其文化建设。

一、文化建设对独立学院发展的重要性(www.guayunfan.com)

在历年世界高等教育学府的排名中,我们国家的大学少有位列前茅的;在历年诺贝尔奖得主中也少有人是我国高等教育的科班出身。也许我们有自己的评判标准,但是,国外一些优秀学校的经验仍然是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的。其中,哈佛就能给予我们很多启示。尽管哈佛是一所综合性的大学,但它最重视的却是人文科学教学和人文素质培养。这一特点突出地表现在哈佛享誉世界的“通识教育”和“核心课程”中。每个哈佛本科生必须修满涵盖八大学科领域的32门核心课程。不仅如此,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哈佛就要求学生背诵诗歌,这一传统一直延续至今。诗歌朗诵会、新诗发布会、诗歌研讨会是哈佛最常见、最有影响的课外活动。哈佛的学生不仅学术,而且浪漫,不仅有真学问,而且有真性情。用鲁登斯坦校长的话来说就是:“诗进入我们的校园,使得哈佛不仅是学术胜地,更是人性胜地。”在如今我国的高等教育蓬勃发展的年代,高等教育的建设者们也许都在思考如何使我们的高等教育发展得又快又好。“快”也许很容易做到,从我们不断扩张的校园面积以及不断扩招的受教育人数来看,我们正在快步前进。可是如何做到“好”,如何使我们高等教育的质量不断提高,为社会提供更多更优质的人才,如何发挥一所高校应有的社会效应,这是当代高校建设不断探求的一个问题。也许,这是一个永无止境的问题,但是从哈佛注重人文的传统中我们看到了一条寻找答案的线索,那就是:大学文化。哈佛的大学文化不仅仅体现在“注重人文”这一点上,“追求真理”“独立思想”等文化始终贯穿于一代代哈佛人的精神追求之中,融入他们的价值观,同时也塑造了哈佛独有的大学文化,也默默地成就了哈佛的卓越。

独立学院是以中国国情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具有中国特色和创新精神的新型办学模式,它有效地将现有公办高校的教学、师资、管理经验和品牌等优质教育资源与充足的社会资金进行合理的资源重组,并以民营机制进行管理和运行。这种新型办学形式,既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由系改成院的二级教学单位,又不同于单纯由社会力量举办的民办学校,而是专指由普通高等学校举办的本科层次的高等教育机构。目前,独立学院这种新型的办学形式已经成为我国当前高校改革和发展中的一个热点,由教育部批准和认定的独立学院已经扩展到29个省市318所学校,成为我国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个热点。[3]独立学院的兴起与扩展意味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之势势不可挡,人数的增加意味着高校的育人重担更加沉重,如何实现加量不减质,注重大学文化之道可谓完善这一问题的点睛之笔。独立学院的迅速发展意味着独立学院与其他有着一定历史的高校相比有一定的特殊性,这一特殊性必然会使独立学院的大学文化缺乏一定的积淀。文化是不可一日而就的,它不比校园的硬件设施,可以用资金来填补,缺少了它也不会像缺少校舍那般明显,但是没有了它一所高校就没有了灵魂,没有了攀登高峰的精气神。

二、文化、大学文化与独立学院文化

通常人们对“文化”一词的认识为: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大学文化作为人类文化中的一部分,具有其特殊性。如果说文化是社会人必须参与其中的普遍文化,那么大学文化就是大学生必须参与其中的特殊文化,这种文化是相对于大学这个区域群体而言的。相对于社会文化,大学文化也具有其显著的特点,即大学作为高等学府,其文化是在社会文化的基础上选择、批判后吸收消化形成的,因而,大学文化更加集中,更加理想化,以适应其教育宗旨,为社会培养和塑造优秀的人才。

大学文化是大学思想、制度和精神层面的一种过程和氛围,以前我们常常习惯于使用“校园文化”这个说法,所以一谈到大学文化就直接想到校园文化,而校园文化又简单化为学生社团文化,由此就把大学文化的作用和目的降低到活跃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培养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特长,增长学生的才干的层次。大学文化如果仅仅局限于这个层次,就违背了其作为选择、继承、创造人类文化的社会文化组织的职能。大学文化包括一切能够对大学成员产生现实影响和潜在影响的文化要素,如价值观念、理想信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感、传统风气、生活方式、心理氛围、人际关系、学校制度、物质环境等。将这些要素加以区分,可以将大学文化划分为四个部分,价值观、理想、道德、信念、风气等属于精神文化;生活方式、人际关系等属于行为文化;学校的组织方式和规章制度属于制度文化;校园环境以及硬件设施构成了物质文化。大学文化的这四部分内容并不是单一而相互分割的,它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其中精神文化处于核心地位,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都是在一定精神文化的基础上建立的,精神文化通过一种无形的方式渗透其中,并通过行为、制度、物质的直观方式表现出来。现实中独立学院的角色,不管是本科层次还是专科层次的,都是广义上的“大学”,其文化建设必定要以大学文化建设取得的成果和方式为参考。

三、独立学院文化的作用

以广义的空间概念来分,独立学院文化的作用大致分为两个部分:一种是外在的作用,即学校文化对学校人的导向、激励和规制作用,这是文化较本质、较重要的功能之一;另一种就是品牌标志似的外部作用,良好的文化气氛和形象本身就是学校组织的天然名片,对提升独立学院的社会认可度和良好公众形象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独立学院文化的内在作用

大学文化存在于大学的方方面面,同时它对大学的影响也是方方面面的,但是最主要的影响还是在大学的使命——对人才的培养上。这种影响是通过价值导向、情操陶冶、心理建构、行为约束、集体凝聚等方式发生的。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但是仅仅依靠单向的教育又是远远不够的,教育预期结果的产生需要受教育者将外在的教育内容内化,而这一内化的过程中,文化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文化所代表的是一种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即是一种环境,一种存在,存在决定意识,环境对人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正如杜威所认为的那样:成年人有意识地控制未成熟者所受的教育,唯一的方法就是控制他们的环境,让他们在这个环境中行动、思考和感受。同样,中国的古典文化中也有相似的论述:“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而大学文化就是这样一种环境,大学生在这样一种特殊的校园文化环境、校园文化氛围的影响下成长。而独立学院目前的发展时间较短,本身的文化积淀量有限,再加上建设过程中需要自己结合本身实际探索的部分较多,建设进程很快,但成果不是很明显,其文化本身的开发潜力巨大,作用会随着学校的不断发展而日渐凸显。

(二)独立学院文化的外在作用

除了内在的作用以外,大学对于它所处的社会而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标志。说到英国,人们会想到牛津、剑桥,说到美国人们会想到哈佛、麻省理工,这些大学之所以成为城市甚至是国家的标志,就在于其深入人心的大学文化。以美国哈佛大学为例,“追求真理、独立思想,注重人文”的哈佛精神使哈佛始终保持相对独立的教学、研究、学习环境,并不断为社会输送拥有自主、独立、人文关怀的人才,成为人人向往的高等学府。哈佛精神不仅仅是开拓创新的美国精神的继承,更是美国精神不断再创的动力,为其源源不断地输送新的血液。有学者根据教育部对独立学院管理的属地化原则预测:未来独立学院的发展前景之一就是成为地方性大学,它将以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为宗旨,这时候的独立学院文化建设工作可能就是建设良好“地方名片”的一个重要部分。

四、独立学院的文化建设现状

独立学院在校园文化的建设起步晚,发展时间短,尽管发展前景极其广阔,但文化建设的现状是亟待改善的。目前这种景象已令我们司空见惯:在一个新建校园里,尽管奇迹般地盖起了高楼,有的还有假山、人工河等,可谓园林式的校园,但几乎没有历史,实为一片空白。什么都可以迅速制造,唯有历史不能加工创造,很难一下子创设出较浓厚的文化底蕴,且大多数校园都选择在大中城市的边缘,远离市中心,缺少社会人文气息,其周围也缺少一个有利于营造良好校园文化的大环境,正如有人形容的“城市的孤岛”和“文化的沙漠”,几乎都是新建的(尽管有些是在原来薄弱学校的基础上改制而成的)。校园里有的就是体育场、球场、草地,再加上住校教师少,专职教师少,特别是新办的独立学院没有高年级的同学,有的戏称独立学院的大一新生为“高四”学生。学生缺乏教师和学长之间的口传心授,难以充分发挥社团组织在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方面的作用,很容易出现大学文化断层的现象,学生也很难到兄弟高校去听讲座、泡沙龙、搞活动。而这些都是对大学生进行文化熏陶的必不可少的环节,但这一点,常常正是众多办学者容易忽视和遗忘的,也是最难以创设的。

由于文化具有“买不来、拆不开、带不走、溜不掉、变不了”的特点,所以任何独立学院的文化建设都必须亲力亲为,纯粹的拿来主义是行不通的。同时,独立学院的自身特点也为其塑造独有的学院文化创造了条件。因此,独立学院需要稳扎稳打,从自身寻找与创造文化的闪光点,不能一味地凭经验、走老路。独立学院的文化建设要确立其文化主体地位,激发广大师生的主人翁责任感,形成强大的文化助推力;要突出重点和特色,增强独立学院的文化生命力;要提升品位,创新品牌,使学院在发展过程中实现飞跃。只有文化的不断创新,才能使独立学院不致在封闭中走向保守,才能使独立学院获得持久而有鲜活的生命力。校园文化的建设并非短时间内可以完成的,需要的是长期的坚持和努力,并且国内独立学院文化建设可借鉴的实例也并不多,道路崎岖,仍需上下求索。

第二节 独立学院文化建设的内容和方式

理清独立学院文化建设的内容是进行其文化建设的前提。从总的方面来说,独立学院文化建设多数是以现有成熟大学的文化建设成果为参考的,其建设内容和方式方面也是在借鉴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进行适当的创新。

一、独立学院文化建设的内容

独立学院文化建设的内容从大的方面分为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学生文化建设和组织文化建设四大块,每一块又有其自己特殊的要求。其中物质文化建设属于独立学院硬件方面的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属于软件方面的建设,学生文化建设之所以单独成块,一方面是因为要落实“以人为本”的学校建设理念,另一方面是因为这个部分是新生独立学院较迫切,也较容易着手的部分,组织文化建设侧重于制度建设和形象建设部分。

(一)物质文化建设

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内看得见、摸得着的物化的文化形态,它们奠定了校园文化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它又是校园精神文化的载体,体现着一定的价值目标、审美意向等,是富有内涵的人文环境。物质环境是人建设和创造的,因此,物质环境打上了人类思想的烙印。并且,人作为物质文化的受用者,时时刻刻都在特定的环境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可以说,校园物质文化对整个大学文化建设所起的是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影响。

《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新的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规定:“独立学院应有独立的学院和基本办学设施。”自开始办学之初,独立学院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速度与规模就显示出了惊人的能量,在数量上基本能够满足办学之初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需要。随着独立学院的不断发展,大多摆脱了创办之初的简陋环境,不仅拥有较为完善的硬件设施,而且有着特色鲜明的建筑风格,力求为广大师生员工提供一个舒适温馨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并且以这种环境文化蕴涵的独特精神和魅力凝聚人、陶冶人。但是作为新建校园,独立学院的建筑设施都是新建的,缺少历史沉淀,一些特定的内涵也没有被校园人深刻地领悟,使物质文化所蕴涵的人文价值不能体现。同时,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展现鲜明的个性特色,如果千篇一律,容易让人审美疲劳,难以留下深刻印象。此外,校园建设的空间规划混乱,各功能分区的不合理也会违背校园作为育人环境的初衷,没有把外观和实用性很好地结合起来。校园物质文化之所以能够起到育人的作用,除了自身的教育意义以外,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意义的传播途径。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数字图书馆等对于进一步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培养良好而浓郁的大学文化和良好的校风有着重要的意义,这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赋予大学物质文化建设的新内容。

(二)精神文化建设通过总结分析学校建校以来沉淀的优秀历史

物质文化的建设在独立学院筹办之初就是重要任务,精神文化建设往往被忽略。高等教育发展的许多案例表明:精神文化建设要与物质文化建设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光靠有形的物质文化而没有精神文化填充的独立学院是残疾的,缺少大学本应该有的精神风貌,注定其发展的前景会受到限制。具体来说,独立学院精神文化建设大致包括以下方面:

(1)培养大学精神。独立学院办学之初,就应该结合本地特色和独立学院自身的办学理想与定位,研究并界定与新时期学校建设发展相适应的办学理念、精神品格、价值追求、理想信念、传统作风、道德规范、思维习惯、行为准则、校训、校歌、校风等要素,组建大学精神的基本架构。同时将这种对今后全校教职员工共有的精神风貌与品格的良好期望用准确生动的文字表述固定下来、广为宣传、内化于心,进行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影响,使大学精神成为支持独立学院继续发展的精神力量。

(2)强化办学理念。办学理念是指学校的理想和独特的价值追求,关系到大学的方向选择、角色定位和特色所在。根据新时期大学培养人才所特有的种类、层次、规格和要求,通过对大学宗旨、本质、功能及办学规律的理性思考和总的认识,确定独立学院的办学宗旨、发展方向和最终愿景,使之深入人心,进而为学院今后的发展提供指导。

(3)加强优良校风建设。校风作为大学精神风貌的载体,是学校风气的总称。它是衡量一所学校办学水平和管理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看似一种不成文的规定,实际可以起到约束、感染和潜移默化的作用。良好的校风是学校生存、发展的宝贵精神财富,一旦形成会成为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良好的校风将使学校的“文脉”代代相传,将学校的优良传统和高尚风格继承下去并发扬光大。独立学院定位在教学应用型大学的层次,学风建设工作丝毫不能放松,要从建校之初就开始抓,使之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内化。[4]

(三)学生文化建设

高校是培养人的场所,所以,独立学院的学生不仅仅是独立学院文化的接受者,同样也是文化的承载者与创造者。相比较而言,独立学院的教职工、学生比在文化建设中承担的角色更加多样化,也更具可塑性。因此,在独立学院的文化建设中,学生文化建设应该视为重点。学生文化的内容丰富多彩,除了教学与学习文化以外,学生组织文化与寝室文化是另外两个能够体现学生文化的重点。

1.学生组织

学生组织是教育单位内,由学生组成的自我服务、自我提高、自我管理、辅助教学的组织,通过学生自主管理与运行的方式,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展现了学生的才干,更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在高校中,学生组织一般有以下两种形式:学生社团与学生会。学生会的隶属性更强,相对于学生会,学生社团更加自主,更加丰富,也更能体现学生文化。

(1)学生社团。大学生社团是由高校学生依据兴趣爱好自愿组成,按照章程自主开展活动的自治性组织。独立学院大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积极解决大学生社团中存在的问题,探索社团发展新途径,对于推进独立学院的文化建设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对于独立学院大学生社团管理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如社团指导力度不够、社团发展不平衡、社团活动开展受限、对社团骨干培养不足、社团活动缺乏特色和品牌等,应当积极加强大学生社团管理,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路和对策。首先,独立学院要保证学生社团必要的活动经费,可以通过吸纳社会赞助或为企业提供有偿服务的方式来募集活动资金,还应制定有关的社会赞助管理规定,以保证赞助的正常使用。其次,应当树立品牌意识,提高社团组织文化建设能力。要建立品牌社团和品牌活动,需要社团成员对社团的宗旨、性质、目标、任务和文化等达成共识,并且长期不懈地努力,一届一届传承和发展下去。此外,还须充分发挥社团对独立学院学术科技文化氛围的作用,重点扶持学术科技社团,让学生将专业相关知识用于实践活动,加强社团活动与教学工作的相互促进。学术科技型社团还可以举办本专业相关的学习竞赛活动,也可以与企业和商家进行协商,建立实践基地,让社团成员到校外参加活动,提高实践能力和专业水平,以此来带动校园的学术科技文化氛围。最后,独立学院还应当加强对社团骨干队伍的培养,社团骨干队伍建设关系到社团的可持续发展,要将社团骨干作为学生干部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到学生干部队伍建设之中,通过加强对社团骨干队伍的培养,增强社团凝聚力,促进社团健康有序的发展。

高校学生社团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学生适应社会、促进学生成才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独立学院只有通过不断地加强大学生社团的管理和建设,才能推动学生社团工作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2)学生会。学生会是学生自己的群众性组织,是学校联系学生的桥梁和纽带,它的基本任务是在学校共产党组织的领导和共青团组织的指导和帮助下,团结全体同学,使他们在德智体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一般的学生会都设置主席团、秘书处、外联部、学习部、企划部、宣传部、文艺部、体育部、生活部、组织部等,涉及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各个方面,是学生实现自治的平台。独立学院的学生会建设在独立学院的学生发展基础工作中拥有重要地位,针对独立学院学生思想活跃的特点,学生会组织文化建设已经成为学生群体能力、思想、认识等基础方面建设的核心。

目前,独立学院学生会的组织结构基本成熟,但大部分并不重视组织文化建设。对这种组织的“软控制”不重视,只关心活动的开展,导致了学生会成员被动局面的出现。随着学院规模的扩大,学生会的人数也相应增多,学生会成员中出现你推我靠的现象,参加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凝聚力低,组织制度的执行受到外界不稳定因素的影响,代表组织文化的一些价值观没得到充分重视,这些使得学生会凝聚力不够,执行力不强,不能充分发挥其学生组织的作用。所以,要想实现独立学院学生会文化方面的发展首先要充分调动学生会成员的积极性,科学地制定体现组织文化的制度,使制度化成为学生会文化形成的一个关键性环节,将学生会成员的长期和短期目标结合起来,体现义务、职责与权利相统一的原则。此外,还要将制度贯彻到执行力当中去,决策层大力支持、模范执行,中间层正确引导、大力推进,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此,独立学院的学生会文化建设的完善,需要在充分保障日常工作圆满完成的基础上,结合学生会的自身特点,以求实现学生会成员自身的价值。作为学生组织,其追求是实现学生与学校之间的互通共赢,而不是一方成为另一方的负担。独立学院学生会管理水平和文化水平的提高,既提高了自身的素质,又对外塑造了良好的形象,使学生会成员对组织与自身的发展投入更大的热情,学生会在学生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也会越来越明显。

2.宿舍文化

学生宿舍是学生学习、生活、交往的重要场所,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大学生集体感、友谊感的建立,兴趣爱好、职业志向的选择,审美情趣、求实创新精神的培养,都受到宿舍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加强宿舍文化建设,实现宿舍文明创建对于提高学生工作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加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等综合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针对独立学院学生的具体特征,要加强独立学院学生宿舍文化建设,必须寻求新思路、新方法。

独立学院学生个性特征多样,个体需求现实,教育消费理念突出。现阶段,独立学院学生基本上为1985年后出生的独生子女,家庭条件较好。这些学生兴趣广泛,个性较强,在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有一定的优势,在文娱、体育等方面有着较为突出的特长,个性特征呈现多样性。同时,由于独立学院学费较高,许多学生、家长面对高额的费用会有较大的压力。因此,独立学院的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具有更强的现实意识,目标更为明确,动力更为直接,家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认为在校期间既是受教育的过程,也是享受服务的消费过程,对学校教育教学、校园环境、学生管理等各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独立学院学生文化基础较弱,自律性较差,心理问题较为突出,自信心不足这些使得进校后的学生对自己文凭的含金量、毕业后的就业等表示怀疑,对自己的前途和未来缺乏自信心,容易表现出一定的自卑感。这些都对独立学院的宿舍管理提出了一定的挑战。

针对独立学院的特殊性和学生的特殊性,独立学院的宿舍文化建设必须有所创新,应重点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树立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等综合能力的理念。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学生是教育对象,学校的管理机构和各种政策制度的出台都是用于约束学生、教育学生、管理学生的,不注重学生的主动性,容易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不利于学生管理。这种教育方式已不能适应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因此,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发挥其自我意识和潜能,与学生形成良性互动的关系,树立互相学习三自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理念。其次,健全学生干部管理队伍,建立人性化和科学化的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干部实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积极性。有意识地加强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由原来的“被管理者”向现在的“准管理者”转变,增强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不仅能发挥“准管理者”的作用,还能充分体现学校对学生的关爱和信任。例如,浙江师范大学的“学生宿舍自治管理团队”,就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聘任学生担任宿舍的楼层长,既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勤工俭学岗位,同时通过学生自治管理,也可以更加便捷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生活和学习的现状,提高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四)组织文化建设

独立学院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一个教育元素,也是一个文化组织,只有建设具有自己特色的组织文化,才能增强其核心竞争力。组织文化对于独立学院的文化建设的意义也是举足轻重的。组织文化可以定义为组织在其内外环境中长期形成的以价值观为核心的行为规范、制度规范和外部形象的总和。[5]它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论,它的核心要素是共同价值观,它的管理方式是以柔性管理为主。组织文化的主要任务是增强群体凝聚力,因而它也具有稳定性和传承性等特点。实践表明,组织文化在任何一个组织里都是客观存在的,它影响其成员的追求和行为,影响成员之间的关系,进而影响到组织的效率甚至组织的生存和发展。大学组织文化是在大学长期发展演变过程中逐渐积累下来的为全体师生员工所认同的共同理念、群体意识和学校氛围,它包括大学的历史传统、学术风尚(教风和学风)、管理风格、课外活动、群体气氛、社团生活、景观布置和建筑设施等。[6]一般认为大学组织文化的结构包括物质文化层、制度文化层、精神文化层。

在当前独立学院的组织文化建设中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由于独立学院的特殊性,学校领导对学院组织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学院的成立时间短,学院的师资队伍构成复杂等原因,独立学院往往重视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轻视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有待进一步加强;精神文化建设缺少特色和独立性;缺乏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层面上,学校千方百计地加快校区硬件建设和环境的美化,配备现代化的教育教学设施,以树立起学校的良好形象,增加招生的吸引力,但对学校建筑和设施的文化内涵挖掘不够,对学校的办学精神、办学理念和校风、教风、学风等考虑不深刻,即使偶有提出,往往也因缺乏特色或流于形式而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时,独立学院的精神文化建设缺少特色和独立性。目前,独立学院普遍缺少独立的办学精神和办学理念,学校精神文化表现为模糊雷同,缺少鲜明的特色与个性,很多学校简单照搬母体高校文化建设的成功模式和做法,没有结合本地区、本校的特点和优势来开展组织文化建设。虽然表面上看,提出了办学精神和理念,但大多是一些“口号化”的空洞语言,内涵不够,以至于学校文化建设的特色性和实效性不强。

在制度文化层面,独立学院往往规章制度不健全,日常工作中无章可循,经常是按照学校领导的主观意愿行事,或者规章制度往往成摆设,有章不循、朝令夕改的事常有发生,抑或是规章制度水平不高,简单地生搬硬套,制度没有联系独立学院的实际,缺乏针对性和可行性。这些使得制度化建设水平较低,就容易导致教职工出现纪律涣散、执行力差、校园秩序混乱等现象。实际上,独立学院应当有自己的章程(学校宪法),主要包括名称位置,基本规格,资产情况,决策机构及程序,法人代表,教学和管理人员,利益分配,终止和清算,章程修改办法。目前多数独立学院的章程还比较简单,或者是为了批准方便,没有更多地考虑发展和改革,需要及时总结经验,调整和修改。独立学院实行校董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院长应尽可能实行任期制,保证学校的持续、健康发展,避免短期间内频繁更换领导人。独立学院应当建立民主决策、行政执行和群众监督机制,健全行政管理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精干的党团和工会组织,实现学术、行政、人事、财务自主。

以上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独立学院组织文化建设的品位提升和整体推进,影响了人才培养的水平和质量,制约了学校竞争力的提升和内涵发展。因而,要想独立学院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必然要求创建和培养优良的组织文化。这种优秀的组织文化即形成六个明显的标志:明确的学校精神、共享的价值观念、良好的工作环境、群众认可并自觉遵守的管理制度、协调的人际关系、充满活力与热忱的全体教职工,是一个不断学习与进取的学习型组织。[7]要想实现这一目标,首先学校领导要重视并积极参与,注意从“四方八面”着力推动,应该将自己的办学思想、管理风格与学校各方面的实际相结合,依据自己的视野、经验、知识和思想境界,不断地推进组织文化的建设,挖掘内涵,打造特色,在吸收大学精髓文化的基础上,作为独立学院应当围绕自己的办学目标、人才培养定位,充分发掘地方文化资源,结合自身实际,努力形成独特的文化内涵和个性,不断增强组织文化的吸引力和生命力。其次,注重制度文化建设,培养制度文化的执行力。独立学院应继续保持和发扬长期以来自己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已取得的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和成果,并结合学校实际,在制定规章制度过程中,广泛征求和听取教师的建议意见,使广大教师积极参与到规章建制中来。在这里必须认识到,制度的严格执行是制度建设的核心。在学校内营造并培养一种重视执行制度的“执行文化力”,从领导做起,带头执行并大力支持,中层干部予以积极推进,否则,制度就会形同虚设。最后,应当聚力强化精神文化建设,突出“特色文化”位置。这不但是规范办学、提升办学水平的需要,同时也是凝聚意志、激励全体师生员工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努力奋斗的需要。独立学院的文化建设应积极与企业文化相融合,与地方文化相融合,与其他文化相融合,坚持宣传为先,不断实践,在宣传教育的同时制定相应的行为规范,并通过实践不断强化,努力转变教职工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逐渐建立起具有鲜明个性和切实可行的学校文化。独立学院组织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作为学校管理者要高度重视、大胆创新、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员工积极性和参与性,杜绝急功近利的浮躁思想,努力塑造师生员工普遍认同的核心价值观,形成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在激烈的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

二、独立学院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

文化是大学的根基,独立学院作为高等教育的新兴力量,应当重视文化建设,力争“文化立校”“文化兴校”。然而,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办学时间短,文化根基尚浅的独立学院更是在文化建设方面有漫漫长路需要走,总结当下独立学院文化建设的状况可以看出:目前独立学院文化建设的思路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由外而内的移植和借鉴式,这是当下最为常见和成本最小、见效最快的一种方式,但其使用过程中要考虑清楚学校本身发展的特点和环境;另一种就是由内而外的自生式,这种方式能很好地适应独立学院目前的发展状况,但需要时间的积淀。在实际建设过程中,这两种建设思路通常是相互配合使用,不可截然分开。

(一)移植和借鉴式

现代学校的文化建设在很大程度上是先进文化的植入过程,是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培育过程,是对多元文化融合的过程,文化不是空穴来风,往往经过很长时间的积淀,是一个不断选择、转化、生成的过程。所以,作为后起之秀,独立学院有很多优势,可以在丰富多彩的文化中有选择地继承与借鉴,这奠定了独立学院文化建设的高起点。

中山大学的林英杰先生认为校园文化的移植适用于高校新校区和老校区之间,以消除“文化沟”,达到新老校区之间文化的平衡与和谐,他认为文化移植是文化传递问题的一种较好的方式。[8]这种文化移植同样适用于独立学院与母体高校之间。独立学院可以依托母体的优势,共享和利用好母体高校的优质教育资源,使独立学院快速、平稳地走上发展轨道,因而独立学院在资源建设上不用从零开始。但是,这种依托并不意味着以母体为样板,母体文化只是在一定阶段作为主导文化存在,在独立学院的发展起步阶段予以扶持,最终的目标还是结合独立学院自身特点形成独立的校园文化体系。

除了文化的移植以外,文化借鉴也有可取之处,除了上文所说的兄弟院校之间的借鉴以外,文化借鉴还有其他的途径。合作者团体文化的优秀成果、国际间的先进文化以及来自不同院校教职工带来的不同的大学文化。作为一个新国家,美国就充分利用了各地移民的优势创造了一个文化的大熔炉并形成了独特的美国文化,独立学院作为一种新兴的办学形式也可利用这一优势发展自己独特的文化。任何一种大学文化的发生和发展都是在不断地借鉴与扬弃、创新与舍取中进行的。但移植和借鉴绝不意味着照搬和全盘吸收,而是根据独立学院自身的需要,摒弃不切实际的,进行转化和整合,最终重构生成符合自身特点、具有自身优势的文化。

(二)自生式

优秀的文化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历史积淀的结果,是源于不断的改革和创新。独立学院作为高校发展的新创举,更应该实事求是,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措施,利用自身的各种条件和优势,形成自己独特的办学理念,大力加快文化建设的新步伐,不断探索文化建设的新方法和新途径,形成独立学院文化建设的自生模式。

大部分独立学院以新建的校区为主,有充足的空间和良好的地理环境,独立学院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因地制宜,依托现有的自然环境和条件,完善教学场所、图书馆等基础设施,优化学习环境,同时规划好体育、文化等活动场所,科学构思,精心设计,使学校环境真正成为育人之地,成人之所,激励学生的求知欲望,陶冶师生情操。其次,要把“以人为本”作为大学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充分体现出人文关怀,使大学文化既满足师生员工的利益需求,又实现其引导激励和塑造人的目的。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结合,综合考虑学生、教师、社会等多元因素,提供宽松的人文环境,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存在价值,为学生提供一个能充分展示其能力和价值的竞争平台,体现独立学院校园文化的渗透性和实践性。最后,要想形成独立学院文化建设的自生模式,还需立足本地,融入地方文化,突出自己的特色。文化是一所学校整体风貌的表现,是该学校区别于其他学校的根本特征,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应突出个性,根据本校的特点和具体环境,进行具体的设计和定位。独立学院作为地方性大学,服务的对象主要是学校所在地,其发展、成长都受所在地的各种影响和制约。因此,在办学过程中校园文化应符合地方文化的发展。一方面通过挖掘地方文化精髓弥补校园文化的不足,另一方面通过向地方传递自身的先进文化来带动地方文化的发展,以此实现地方与学校之间的互动,并在这一互动的过程中,彰显出独立学院的鲜明风格和办学特色。

三、独立学院文化建设的具体方式

独立学院文化建设的具体方式是以其建设思路为指导的,但两者之间又不是截然对应的关系。目前其文化建设的方式主要有三种:规划设计、转换生成和引导内化。其中规划设计可以算作是自生式思路,转换生成和引导内化都是移植和借鉴式,主要是通过先借鉴其他学校或组织在文化建设上的成果和经验,再结合自身实际加以内化的过程,其中引导内化式也会受到内生思路的影响。

(一)规划设计

规划是独立学院文化建设的蓝图,校园人应树立“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观念,只有做到心中有数、脑中有蓝图、胸有成竹,才能建构适合本院,切合时代的校园文化。对学院文化进行规划,就是要求独立学院董事会要用一种战略眼光看待学院文化建设,将文化建设切实提上议事日程,并与学院的事业发展规划、校园建设规划、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一并思考、整体推进,不折不扣地落实下去、持之以恒地抓下去。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学院文化建设的规划应从调查与分析、规划与调适两个方面入手。通过校园内外部环境的调查分析,结合学院的实际需要来制订学院文化建设战略及计划,这样才能保证学院在文化建设中的主动性,更为可行地塑造出适合学院发展需要的校园文化体系。对学院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进行深入分析,有利于正确定位学院的优势和不足,明确其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是校园文化规划的前提和基础。在充分分析的基础上,制订切实可行的规划方案,并对方案进行反复推敲、认证是学院文化规划中的关键,一般来说,这一规划与调试的过程分为五个部分来进行:设定目标、确定理念、拟订计划、实施认证和进行调试。文化本身越来越被认为是一个动词,其建设是一个动态过程,文化规划能够使发展的文化和文化的发展保持动态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二)转换生成

如果说学院文化的规划设计是独立学院整个文化策略中高屋建瓴的一步,那么学院文化的转化生成则是独立学院在文化构建策略中由外向内蜕变的过程。现代学校文化建设是先进文化植入的过程,是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培育过程,是对多元文化融合的过程,是对学校特色文化的营造和创新的过程,是一个选择、转化、生成的过程,最终通过师生主体吸收、消化,不断形成并延续学校文化中富有个性的、先进内容的一个过程。转化生成是独立学院文化建设的最根本途径并始终贯穿于学院的发展、成长过程。总的来说,转换生成方式是一种扬弃的选择过程。按时间和空间可分为两种:从时间的角度上说,这种方式更多的是对优秀传统的借鉴,并结合自身实际加以吸收和内化的过程,广义上也包括对当下社会生活中新出现的事物的迎合与接纳。比如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在建校之初就特别强调要借鉴浙商自有的勤奋务实、敢为人先、团结合作、恪守诚信、不断创新精神,结合地区特色创办了法学专业复合班、汉语言文学专业复合班、英语专业复合班、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复合班、旅游管理专业复合班等人才培养模式,并大力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积极参与国际交流项目等,历练了一大批得到社会认可的优秀学子,也形成了优良的校园文化。从空间的角度上说,这种借鉴包括对国内优秀高校文化建设成果和经验的借鉴,也包括对国外高校文化建设的引入和内化,是目前比较主流的方式之一。

(三)引导内化

假如学院文化的规划设计重点解决的是文化的建设和发展蓝图问题,转化生成环节则阐述了文化形式和文化内容的问题。那么,只有学习内化才是文化建设的本体性方式。学院文化的建设是师生参与学习并形成习惯的活动过程,也就是“以文化人”的过程,没有“化”的过程,就形不成真正的文化。这种方式强调对文化建设结果的实质性考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设计和借鉴的文化蓝图再好,也要通过文化建设中最为积极、能动的主体——人参与其中并且践行和传承,而内化是其中的关键一步。对于目前独立学院文化建设的现状来说,这一要求有点高,更重要的还是从最基本的开始着手,可以把这种方式作为图景加以引导,作为基本理念在其发展之初就加以贯彻,这样有利于建立更加坚实、稳固的学校文化,对学校的长远发展有利。

第三节 独立学院文化建设的困境与对策

独立学院是在顺应社会和民众对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迫切需求的基础上创办的,有着颇多的始发机遇,近年来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地发展起来。独立学院的发展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及资源丰富的高校充分利用和开发资源的表现,但是由于独立学院过多地关注规模和效益,忽视内涵建设的做法,造成了其文化建设的薄弱与缺失。与此同时,由于独立学院对母体的依赖以及创立时间短的因素,独立学院的文化建设又有其自有的优势,如对母校优良文化传统的基础,顺应时代发展开拓新的文化建设领域。这些不可不说是为独立学院的文化建设提供了机遇与挑战。

一、独立学院文化建设的困境

按照“新机制、新模式”创办的独立学院,在新环境下设置的制度和机构为学校的文化建设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此外,同类学校的不断发展带来的激烈竞争也督促独立学院纷纷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建设活动。但是,与此同时,独立学院也面临着文化建设的一系列困境,如理论研究的滞后、文化积淀的薄弱、建设资金的匮乏、文化体系的残缺等,独立学院的文化建设既面临着大学文化建设的普遍性问题,也有着作为独立学院本身特有的困境和挑战,使得其文化建设的任务格外艰巨。这就要求作为新生事物的独立学院要合理规划和定位,既要努力确保其文化建设的独立性和创新性,又要合理避开目前高校文化建设的普遍性问题,确保肌体健康成长。

(一)对物质性显性文化的过度重视

梅贻琦先生有一句对大学的经典之谈:“大学之大,非大楼所谓也,乃大师之谓也。”而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今天,随着高校的不断扩张,一种速成的不良态势正在蔓延发展,很多高校都在不惜血本地建设恢弘气派的建筑、花园式的校园。良好的校园环境固然很重要,但是大学文化的建设非一朝一夕,更不是校园建筑、校园环境、校园设施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所能完全表达的。而现如今很多大学文化建设都摆脱不了急于求成的心理,这种急于求成的心理表现在对于见效快的东西,对于上级有要求、师生员工又比较喜闻乐见的活动组织得比较快,而对见效比较慢但对学生影响也比较大的师生思想道德文化建设、校风学风教风建设、人文建设等,仅仅局限于口头或是书面,真正能够落实并踏踏实实去做的并不多见。这种对显性文化的追求是不能深入的,浮于其表的,因为文化真正能够发挥其功效是在于它渗透入人的价值观、理想和道德,然后在通过行为等显性的东西表现出来,所以过度追求物质性显性的大学文化是舍本逐末的。

(二)追求同质缺乏个性

大学文化的个性决定了大学的个性和独特性,大学的个性与独特性造就了大学所培养的人才勇于开拓进取、富有批判精神的品质。每一所大学都是特定的遗传和环境的产物,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不同的创建方式、不同的专业优势,因而对于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如何组织科研、如何服务社会等都应该有自己的思路。然而,如同不少大学办学目标出现了诸如强求学科专业的大齐全、学位层次的大完整、招收数量的大规模,科学研究的大项目、大成果、大奖励等趋同化的倾向一样,大学文化趋同化现象也十分严重。大学文化的内容与形式如出一辙,各个学校的文化建设都集中于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严肃校规校纪,新校区的扩建等方面,可是文化的博大精深怎么能够仅仅局限于此,集中了人类智慧的高等学府又怎么能够把自己统统塞进一个模型制造出来的框框中?大学发展的生机活力就在于其多样化,如果抹去它的棱角,那么大学也只不过是进行标准化生产的工厂。

(三)庸俗化与简单化

正如前面所说的,追求真理不仅仅是哈佛精神的所在,也应该是所有大学文化精神的所在,大学是传承与创造科学知识的场所,大学是培育社会新人的世界。如今,这个以庄重、尊严、神圣、自律为特征的大学文化形象正在慢慢偏向庸俗化,眭依凡将这种不良的文化倾向概括为四个方面:官本位倾向、市侩作风、学术行为不良、犬儒现象。[9]高校管理行政化、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学术造假、教师行为不端等字眼越来越多地围绕着大学出现。不可否认,这座曾经的象牙塔已经越来越多地受到社会等外界因素的渗透,失去了其本真。同样以哈佛为例,当社会的发展对哈佛的专业设置以及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一系列要求的时候,哈佛选择了与社会需求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因为,哈佛始终坚定探求人类最普遍意义和恒久价值的真理与学理,始终让这座“象牙塔”与现实社会,特别是不够理想乃至异化的现实社会保持一定的距离。[10]这正是大学文化的可贵之所在。

所谓的简单化就是将大学文化简单地归结于校园文化,又由校园文化简单化为学生活动。学生是大学的主体,但不是全部。如果将大学文化简单化为学生活动,诸如开展文化艺术节之类,只能达到丰富学生生活、培养学生兴趣、锻炼学生各方面能力的目的,忽视了大学文化作为社会组织的使命与重任。

(四)文化建设缺乏鲜明的个性

独立学院的文化建设呈现不同程度的趋同现象,这种趋同现象一是表现在与母体高校文化建设方面的趋同,另一个是与同类学校文化建设方面的趋同。趋同的文化建设使得独立学院的文化缺乏自己的独特性,难以在独立学院的发展中脱颖而出。

独立学院是一种灵活而特殊的办学形式,具有其独立性。但是独立学院在创办之初就与其母体高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建立之初,母体高校良好的声誉使独立学院赢得了更多的信赖和支持,独立学院也唯母校马首是瞻,在师资、教材、理念等方面模仿和学习母体高校,以与母体高校同质性为号召,在文化建设方面也是如此。独立学院的文化建设往往只是对母体高校的简单传承甚至是照搬,这使得独立学院无法在母体高校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优势,失去了其在文化建设上的主体地位。

在拷贝与移植母体高校的同时,由于独立学院缺少一定的文化积淀,因而在继承上会出现断层,那么在相似背景和发展前景的兄弟院校之间相互学习则成为高效的方案。因为独立学院的独特性,独立学院常常在兄弟院校之间相互取经,对于比较成功的文化建设实行“拿来主义”,最终使得独立学院的文化建设没有自己的特色,放眼望去,各独立学院的文化建设大同小异,出现了清一色和统一化的格局。

(五)文化建设缺乏严密的理论和组织体系

虽然现在普通高校文化建设理论成果已经相当丰富,为普通高校的文化建设打下了理论基础,也为独立学院的文化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但是具体针对独立学院文化建设的成熟的理论研究仍然有所欠缺,理论不完善就不能为独立学院的文化建设提供很好的理论支持,严重制约了独立学院文化建设的方向、质量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理论的缺乏实际上也反映了实践上的不受重视,理论来源于实践。在实际建设过程当中,当前独立学院处于建校初期,且大多忙于扩大学校规模,各方面的教育资源也相对紧缺,学校将主要的精力放在了“硬件”建设方面,因而忽视了见效慢、需要扎内功的文化建设。此外,很多独立学院的办学者、领导者以及教育工作者对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缺少认识,往往错误地认为文化建设是一项可有可无的“软指标”,因而,文化建设的工作很难提上日程,或者偶尔举行一些校园活动应付了事。

由于理论的缺乏以及不受重视,独立学院的文化建设没有明确的规划和组织分配。很多独立学院的体制尚未得到完全转换和建立,必要的物质和制度支持也未能到位,这些使得文化建设的基础不扎实。很多独立学院没有将文化建设纳入到学院建设的总规划之中。大多数独立学院把文化建设工作归属于学生管理部门,实际工作中,职能不清,责任不明,缺乏协调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很多情况下是文化建设局限在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层次上,并没有把文化建设放在整体办学和培养目标的大背景下来实际操作实施,这些使得独立学院的文化建设很容易偏离方向。此外,大学文化建设需要大批品德高尚、学有所长的引导者、管理者,但目前独立学院的人事制度不完善,人才的流动性强,导致独立学院的文化建设没有足够的人才保障,最后会使得独立学院的文化建设后劲不足,直接影响独立学院文化建设的质量和水平。

二、独立学院文化建设的策略

对独立学院文化建设而言,确定基本的路线好比海上行驶确定基本航线一样,有利于更安全、更快捷地驶达目的地,正确的工作路线能使整个校园文化建设掌握航向。航行旅程中不免有各种各样的细节需要处理,那么文化建设的策略就是解决建设过程中一些具体的操作环节,独立学院在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使用一些科学方法、手段,以确保学院文化建设路线顺利推进。

(一)以价值观为主导的精神文化的塑造

文化与价值密切相关,文化贯穿着价值与价值理念,文化对人的影响,实质是一种特定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影响。精神文化是学院文化的核心要素,价值观念处于学院精神文化的核心地位,是学院精神文化的最深层。因此,独立学院的文化建设应当首先以院本价值观为出发点构建学院精神文化。精神文化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无形资源,具有发展周期长、制度建设效果不显著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一种价值追求和取向,往往易受建设者们的轻视和忽略。然而,作为一种内在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准则,更多的是给人以无形的影响和约束,承载着学院的办学理念和教育思想,是形成独具主体性的学院文化的关键。因而,对于学院价值观的建设,首先要认知价值观建设的重要性;其次,要树立特色鲜明的价值观;最后,要注重对师生员工价值观的教育培训,把价值观建设落到实处。

独立学院精神文化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文化积累和沉淀。因此,独立学院在精神文化建设上要进行长期的规划,做好定位,积极寻求自身的特色。独立学院的领导体制是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这种体制赋予了校长更加关键的角色特点,其教育观念、价值取向,往往决定了学院的办学理念、办学风格,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院精神文化的培育和建设。因此,独立学院的院长要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积极改善办学条件、完善教学设施的同时,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学院的精神文化建设中去。

(二)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教育就是个体的社会化的过程。更具体一点说,教育就是教育者根据社会的要求和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施加的一种系统影响活动。”[11]因而,在行为文化的塑造中,首先应当体现的是以人的个性价值为本。“文化的创造在于立人,文化的发展在于发展人。”[12]独立学院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受制于其参与的主体,即全体师生。所以,对于独立学院来说,以人为本就是以师生为本,离开了师生来进行独立学院的文化建设犹如在沙漠中划舟,是没有前进的动力和支撑力的。独立学院的文化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就要以教师和学生为本,坚持“学生是立校之本,教师是强校之主体”的办学理念,充分相信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相信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考虑他们的正当利益以及在学习、生活、工作及发展等各方面的合理要求,使其真正感受到自己的主体地位。

广大师生是独立学院精神文化建设的主体,因此,独立学院精神文化建设既要注重广大教师主体作用的发挥,也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参与性。“教师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是教育目标的实践者,教师的教育观、人才观、教学观和价值观如何,直接影响教育教学行为及教育目标的实现。”[13]因为独立学院既有母体学校的老师,也有独立学院的老师,这种复杂的组合使独立学院的文化建设要想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就必须对教师队伍进行整合。抓好母体院校教师以及校外聘请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提升学院自身的管理教师队伍的管理理念,使其在加强对学生管理的同时,注重教育引导的作用,塑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其次,在学生方面,学生是学院文化的建设主体、受益主体和创新主体,激发学生在校园文化中的责任感、荣誉感和创新意识,不断追求学院文化的特色和个性,并使之上升为一种信念,是独立学院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坚持“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在塑造学院行为文化时,有利于培养师生的独立性、能动性、自主性、创造性,形成自我管理、自我完善、自我实现的心理机制,辅以各种高雅性、艺术性、针对性的学院文化活动,使师生在融思想性、知识性和教育性的学院文化氛围中不断提升自我,重塑自我,形成健康向上的校风、教风和学风,使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内化为师生的人生态度、思维取向和行为准则。

(三)开创独立学院文化建设的创新机制

办学时间较短是导致独立学院文化积淀不深的主要原因。因此,独立学院要注重学院文化的建设和创新,根据时代要求和办学定位,充分发挥全校师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潜能,在借鉴母校优良文化的同时,积极探索,创造出有鲜明特色的大学文化,形成自己特有的文化底蕴。

独立学院只有办出特色,才能在社会变革中站稳脚跟。而确保学院竞争力,就必须进行适应独立学院发展的制度建设和体制改革。由于独立学院建校时间短,较少受传统教育机构建设的影响,更易引入新的管理机制和模式,从而弥补其在组织机构方面的不完善。学院的办学理念、原则,学院的运行机制、管理模式、制度纪律都属于制度形态的文化,在制度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提倡开拓新的文化管理模式,以创新制度文化。作为文化的一个组织机构,独立学院管理模式的选择和创新势在必行,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传统的管理模式与制度的不适应最终会制约独立学院的发展,坚持制度创新已成为必然。

创新制度形态的文化首先就应该把学校倡导的价值观转化为可操作性的管理制度,以确保学院的有条不紊,既防止内部的随意性,也防止外界的干扰。制度的建立需要执行才会生效,从一定意义上讲,制度的严格执行比制度的制定和完善更为重要。因此,制度的执行要实现制度的他律到文化的自律的目的,在教职工和学生中形成一种心理认同,成为学院文化建设的必行之事。成熟的、优质的学校文化都有一个共同点,刚性的制度文化与柔性制度文化的整合,所谓“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刚柔并济,双管齐下”。这是独立学院在制度文化建设中面临的新课题,但也是发展之要素,建设之目标。

【注释】

[1]陈平原.大学何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40.

[2]包心鉴.大学文化、大学精神与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追求[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3):1-2.

[3]王凤慧.我国高校独立设置二级学院建设与发展若干问题研究[D].天津大学,2007:5.

[4]吴小凤,刘淑萍.大学文化建设方案设计[J].科技信息,2012(28):192.

[5]石伟.组织文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10-14.

[6]王胜桥,敖晓妍.论合并高校的文化整合与重构[J].教育发展研究,2001(1):23-26.

[7]李芹,赵宜华.高校组织文化状况诊断与重建[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3):114-118.

[8]林英杰,王尔新,蔡辉.高校新校区建制与校园文化移植[J].中国大学教学,2003(2):11.

[9]眭依凡.关于大学文化建设的理性思考[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2):13.

[10]王诺.我所体验的哈佛精神[J].中国高等教育,2002(18):44.

[11]黄济.教育哲学通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341.

[12]金生鈜.规划与教化[M].杭州:杭州教育出版社,2004:259.

[13]赵玉华.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J].教育革新,2007(9):1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