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维新运动中的教育改革主张_中国教育史

维新运动中的教育改革主张_中国教育史

时间:2022-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维新运动中的教育改革主张_中国教育史一、维新运动中的教育改革主张(一)重教育,开民智作为教育家,康有为继承了中国古代重视教育的传统。作为维新运动的积极倡导者,康有为既反对洋务救国,又反对革命救国。康有为的留学教育思想是其维新思想的必然产物,推动了清末留学运动的发展。总之,康有为在维新运动中的教育改革主张,充分表现了一位教育家的远见卓识,一个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的决心。

维新运动中的教育改革主张_中国教育史

一、维新运动中的教育改革主张

(一)重教育,开民智

作为教育家,康有为继承了中国古代重视教育的传统。他在讲学著述中,不断告诫弟子“欲任天下之事,开中国之新世界,莫亟于教育”[19],把教育作为救亡图存的重要手段。他先以西方国家为例证,“泰西之所以富强,不在炮械军兵,而在穷理劝学。彼自七八岁人皆入学。有不学者责其父母,故乡塾甚多”[20],他还就各国的受教育程度、教育经费等方面,做了对比,找出了差距,然后得出结论:“夫才智之民多则国强,才智之士少则国弱。”[21]在康有为看来,一个国家的强弱,关键在于国民智慧的高低,而智慧又依赖教育的发展。中国之弱,即弱于教育不发达,民智未开,因此,要解决亡国灭种的危机,根本之策在教民,变法的起点在于“开民智”。只有办学校,开民智,才能打破封建制度的思想禁锢,才能培育维新人才,实现变法的目的。因此,发展教育、开办新学是当务之急。

1898年,他上《请开学校折》,把办学校比喻为“宜急补养以培其中气”[22]的治病良方,把兴学作为立国之本,建议光绪帝“远法德国,近采日本,以定学制”[23]。他提出关于学校体系的构想:由国家设立各级各类学校,在乡设立小学,在县设立中学,在“省府能立专门高等学大学”[24],如设立海、陆、医、律、师范各专门学校,在京师设立京师大学堂。康有为还建议朝廷成立“学部”,统管全国的教育事务。为使学校能顺利兴办,他还结合中国实际,提出了速成办学法,如将原有的公私书院、社学等,一律改为兼习中西之学校;国家和地方增加教育经费;鼓励绅民开办学校;国家统一颁发中小学教科书等等。如能按上述方案、建议办学,就能实现“人人知学,学堂遍地,非独教化易成,士人之才众多,亦且风气遍开,农工商兵之学亦盛。……庶几风化可广,人才大成,而国势日强矣”[25]。

作为维新运动的积极倡导者,康有为既反对洋务救国,又反对革命救国。他认为,洋务派单纯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军事和科技,没有真正地了解其富强的根本;而革命派却在脱离中国实际国情的基础上盲目地学习西方,不切实际。康有为重视教育在改造社会方面的作用,把重视教育、开民智、办学校当做资产阶级同封建阶级进行斗争的武器,以此来为维新变法的政治运动服务,挽救国家危亡。他在强调教育的重要作用时,并没有忽视政治,这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www.guayunfan.com)

(二)废八股、改科举

废八股、改科举,是康有为改革传统教育的重要主张。他批评八股取士使人不读秦汉以后的书籍,不研究世界各国的情形,选拔的官吏不能应变,不能为实事,以至于甲午战争战败后割地赔款。为此,他认为改革科举考试,废除禁锢人才的八股取士,培养和选拔经世致用的人才是当务之急。

康有为认为,科举是必治之痼疾,它不仅束缚人们的思想,而且扼杀人才。他尖锐地指出,科举制度只能选出一些空疏无用之才,虽为“巍科进士,翰苑清才;而竟有不知司马迁、范仲淹为何代人,汉祖唐宗为何朝帝者。若问以亚非之舆地,欧美之政学,张口瞠目,不知何语矣”[26]。他认为处在列强竞争之世,图保自存之策,除去变法之外,没有其他途径,而“今变法之道万千,而莫急于得人才;得才之道多端,而莫先于改科举”[27]。在科举之法“未能骤废”之前,“则莫先于废弃八股”[28]。就如何改革科举制度,康有为提出:文试要“立废八股”,“罢试帖”,以中国文学、策论、外国科学代之;停止以弓刀步石为主的武科考试,建立武备学校培养人才。通过科举制度的改革,把士子从八股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把精力用在学习和研究经世致用之学上,为国家培养真正的人才。

(三)学西学、派游学

康有为继承和发展了传统的儒家思想,又能站在近代西方知识的角度上看待今文经学,融汇了中西思想。在教育内容上,他积极主张“中西并用”,这充分体现在他的万木草堂和广仁学堂的讲学实践中。在万木草堂的课程中,他以义理、考据、经世和文字之学等传统中学形式,容纳了许多西学内容,如他在《万木草堂丛书目录》所列的137种书目中,有关西学的内容达一半以上,充分反映了他对西学的重视。在广仁学堂,康有为主张学生应该先读《春秋公羊传》、《孟子》、《荀子》、《春秋繁露》、《白虎通》,然后再逐渐涉猎史部、子部、目录、小学、西学等书,“内讲中国文学,以研经义、国闻、掌故、名物,则为有用之才;外求各国科学,以研工艺、物理、政教、法律,则为通方之学”[29]。在向皇帝的上书中,他多次宣传、介绍西方国家的自然科学、社会政治学说,并积极建议将其引进,作为我国各级学校的教育内容,代替那些不切实用的“词章、帖括、训诂”等中国旧学。

为使学西学更有成效,康有为还提出派遣留学生的主张。他认为留学是学西方、育新人的有效途径,他期望通过留学教育来培养一批具有新思想、新知识、新作风的王公大臣,使维新运动的思想得以实施。出国留学的国家,以德国、日本为宜。德国“文学最精”,又是君主国家,较之实施民主的法国,更合于中国国情。若培养速成师范人才,则可派赴日本,因为“道近而费省”,且中日两国的国情比较相似,日本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已经对西方的政治制度、文化思想等方面进行了比较选择,改造和融合在本国的实际情况当中。学习日本,可以减少摸索的时间和尝试的代价。派遣的办法,他提出:可令各县自选优秀子弟。凡县选派之留学生,其费用皆由各县自筹。康有为的留学教育思想是其维新思想的必然产物,推动了清末留学运动的发展。

总之,康有为在维新运动中的教育改革主张,充分表现了一位教育家的远见卓识,一个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的决心。这些建议,对改变皇帝及官绅的传统教育意识、制定新教育政策,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百日维新”中得到了部分的实现。起了开风气、促进思想解放的作用。对后世引进西方教育学说、教育制度,也都有很大的导向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