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为社会服务中的创新与特色_教育改革与发展

为社会服务中的创新与特色_教育改革与发展

时间:2022-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社会服务中的创新与特色_教育改革与发展上海师范大学老年大学:为社会服务中的创新与特色口述:顾 翔 吴祥兴    采访:马友协 娄雪梅 冯嘉庆整理:马友协 娄雪梅    时间:2010年11月10日    面向社会 艰难创业     顾翔:1996年,上海老年大学领导向杨德广校长提议,希望上海师范大学能率先在全市高校中创办面向社会、开放型的老年大学,作为上海老年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分校。

社会服务中的创新与特色_教育改革与发展

上海师范大学老年大学:为社会服务中的创新与特色

口述:顾 翔 吴祥兴    

采访:马友协 娄雪梅 冯嘉庆

整理:马友协 娄雪梅    

时间:2010年11月10日    (www.guayunfan.com)

面向社会 艰难创业     

顾翔:1996年,上海老年大学领导向杨德广校长提议,希望上海师范大学能率先在全市高校中创办面向社会、开放型的老年大学,作为上海老年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分校。学校党政领导讨论认为,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利用高校资源优势,开办老年大学是非常必要的,是一件高校服务社会的大好事。校领导决定由我担任老年大学校长,筹建上海师大老年大学。

当领导将决定告诉我时,我思想上也曾有过顾虑,这年,我已经66岁,已退休多年了。虽然我在高校从事高等教育几十年,很热爱教育事业,可是对老年教育并不熟悉,缺乏思想准备。但我认识到,满足老年人对知识的渴求,提高他们晚年的生活质量,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现在组织已做出决定,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就有责任有义务为老年教育服务。于是,我就欣然接受了任命。

当时,我联络了三位已经退休、有志于老年教育的老同志,一起筹划办学事项。一旦投入工作,就觉得很多事情难遂人愿,办学的过程远比想象困难得多。我们面临着四个方面的难题:第一个就是资金困难。当时学校同意拨给我们一次性的开办费3000元,市老年大学知道我们经费困难,补贴我们2000元,一共是5000元。要用5000元办一所大学实在是太难了。第二个就是缺乏教室和设备。虽然说上海师大有很多教室和教学设施,学校领导也答应资源设备老年大学可以共享,但那个时候各院系都在扩大招生,还有夜大自考教育,原有的教学设备已很紧张,有的还在向学校申请经费添加设备,要再与我们老年大学共享,确实有难处。第三个就是缺少师资。虽说上海师大有很多高水平的资深教师,尤其还有不少离退休的老教师,他们也乐于为老年教育发挥余热。但问题是我们的经费很拮据,想请好教师报酬却很低,难以启口。第四个就是缺乏生源。因为我们是新办的学校,面向社会招生要做广告宣传,又苦于经费不足。

我和几位同志商量,既然已经接受了任务,再大的困难也要克服,一定要把老年大学办起来,而且要办好。缺少经费,我就带头去各个院系部门登门拜访,向他们宣传老年教育的重要性,希望他们能够给予赞助。很多院系和部门领导听后都表示愿出钱出力资助我们。我还利用多年高校工作的关系,向已经毕业的校友介绍情况,争取赞助。他们慷慨解囊,帮助我们解决了一些实际困难。缺乏教室设备我们就主动到教务处,到各院系去联系,希望他们见缝插针,尽量安排我们的教学用房。我们的真心努力得到了各方的理解,他们都愿意将相关教室及设备无偿地借给我们使用,对此我一直很感激。为了聘请资深的好教师,我就走家串户拜访,那些老教师都很理解,表示不计报酬,支持我们办学。音乐系声乐教师、离休老干部徐炜,还表示不要酬劳,义务教学。为了广招生源,我们就自印招生简章,亲自到附近的公园向晨练的老人们做宣传,散发招生简章,解决生源的问题。

功夫不负有心人,1997年9月12日,这一天正是党的十五大召开的日子,也是我们上海老年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分校成立暨开学典礼。看着老人们开心的笑容,我觉得所有的辛劳都一下子化成了欣慰和成功的喜悦,同时感到自己的人生价值又一次得到了体现。

尽老所需 为老所乐

顾翔:上海师大是一所多学科的综合性大学,底子厚、师资强、软硬件好、资源丰富。学校领导给了我们最重要的一个政策就是:资源共享。这个政策从根本上保证了老年大学在上师大这个母体里健康成长。筹划办学时,我们就明确了办学方向:面向社会,服务老年群体,做到尽老所需,为老所乐,充分利用资源共享的政策,办一所能满足知识型老年人需要的、多专业的、高层次的老年大学。

上海师大地处徐汇区,学员中来自教育、科研、文化、医务系统的较多,具有中高级职称的较多,文化层次高。他们虽然已经退休,但仍有追求,渴望学习新知识、新技能,陶冶情操,提高晚年的生活质量。因此,第一学期我们根据学员的要求开设了6门课程书法、国画、声乐、钢琴、健身舞、食品营养和饮食文化。后来我们又在学员中进行调研,印发开设课程意见表,在原有的基础上,根据上师大的资源优势,每学期增设新课,并逐步使它成为系列。如书法从楷书到行书、草书;国画从花鸟、山水到装裱、篆刻;舞蹈由健身舞到国标交谊舞;声乐有流行、民族和美声;食品营养和饮食文化则将食品营养、食品卫生与加工、中医保健、西医保健相结合。

在办学中,我也经常思考,如何办一所高水平的老年大学,有别于一般的社区学院。为此我提出:我们老年大学要发展,要有新思路,要开拓创新,要创特色、打品牌。要办出特色,首先应该在课程方面有创新,我们开设的钢琴课不仅有基础课,还有钢琴伴奏课,这在当时全市老年大学中是绝无仅有的。我特意请来音乐系的主任金声教授为学员讲课。我们开设的旅游与摄影课,主讲的都是资深教师。后来还陆续开设了英语、日语、电脑、音乐欣赏、影视欣赏等课程。应学员的要求,我们在初级班的基础上,又增设了提高班。我们力求课程起点高、内容新,如钢琴班使用的教材是大学钢琴专业本科的教材,计算机班传授的是当时的最新技术:Word2000、Excel1997、上网浏览与收发电子邮件等,很受学员的欢迎。为了丰富教学内容,我们还通过充分利用上海师大和任课教师的社会资源,为学员安排丰富生动的课外教学实践活动,把课堂教学社会实践结合起来。食品营养与饮食文化课去农科院、果蔬试验基地;旅游专业到宾馆饭店、旅游景点参观考察,这样学员既获得了知识,又放松了身心,这些在全市老年大学中都是首创的。

为了让老年人走进社会,了解时事,我们还开设了一些时事政治讲座。针对全球热点问题,我邀请市里一些部委领导、市社科院、国际问题研究所和高校的专家教授来校主讲,如“当前国际形势与中美关系”、“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与台湾问题”、“西部大开发”、“上海合作组织与反恐问题”、“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上海申办世界博览会”、“上海农业现代化”等。这些讲座开阔了老年人的视野,增进了他们对形势和社会的了解,因此深受欢迎。

在办学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不少老年人退休以后,脱离了原来的单位,有种孤单、失落和寂寞的感觉。他们很想融入一个新的群体,交上一批新的朋友,开始新的生活。于是我们提出以人为本,要为学员营造和谐的氛围,建设一个和睦的集体。我们每个参与办学的管理人员都兼任班主任,我们经常深入班级,和老年学员谈心聊天,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和思想情况。在学员中选拔乐为大家服务的班长,有学员生病住院,班主任和班干部就前往探视。每当有学员遇到困难,同学间都会伸出相助之手。逢学员过生日,大伙儿也会及时送上一份小小的礼物,送上一份祝福,使学员感到走入我们老年大学就有一种温暖的、融入集体的感觉。书法班有一位80岁高龄的老学员,因股骨坏死,行走困难,同学就主动负责接送,我也几次自费“打的”送她回家。她是个孤老,我们就免收学费,节假日还上门探望她。老人非常激动,说:老年大学真好,不仅使我生活充实,不感到孤单,还增强了我战胜病痛,更好生活的信心。她学了书法后又学古诗词,再学英语会话。她精神振奋,坚持锻炼,后来竟能自己走路,还能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出力,受到社区的表扬。2002年10月10日,上海电视台还介绍了她的事迹。

也有的学员是怀着圆梦的愿望来学习的,圆钢琴梦、圆大学梦……为此,我们努力给学员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条件,主动与学校的有关部门沟通协商,为学员提供方便,办理相关手续,让他们能在图书馆借阅,到食堂吃饭,去体育场馆活动。在敬老节时,组织观看并参与上海师大的文艺演出,使得老年人来到学校就能融入校园。钢琴班的一位学员说,每周就是盼着到老年大学来学习的这一天,一踏进校园就有一种特别亲切的感觉,看到朝气蓬勃的青年大学生,似乎自己也年轻了许多。坐在钢琴前,静心倾听自己弹奏的乐曲,回味自己心灵深处的感应,心情真舒畅,什么烦恼都忘掉了,觉得自己是一个最愉快、最幸福的人。

到2002年年底我第二次退休的时候,学员的人数由当初的204名扩大到1946人次(以每门课的参与人次计算,不是入学的绝对人数),课程从当初的6门增加到40门。我们所请的教师都是高水平的专业教师,当时40门课程,聘任41位教师,其中,31位是具有高级职称的正副教授,占教师总数的76%。在校的学生层次也较高,大专以上学历的占55%。我们的不懈努力,满足了学员追求知识的渴望,提高了办学的层次,扩大了学校的社会影响,来学校报名学习的老年人十分踊跃,有的老人不嫌路远,还特地从浦东、闸北、松江、金山等地赶来学习。

2002年,中央电视台、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对我校作了采访报道,2003年年初,在上海市老年教育工作会议上,我作了《甘为老年教育作贡献》的发言,介绍了我校艰苦创业的情况。

规范管理 创建特色

吴祥兴:2002年年底,顾翔校长第二次退休,校领导决定由我接替他的职务,为老年教育服务。上海师大老年大学艰辛的创办过程顾校长已经讲述了。他和首批办学人员的不懈努力为我们后来的发展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开了个好头。

2002年11月8日党的十六大召开,十六大明确提出:必须“发展继续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并且把“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列入我国21世纪头20年社会教育发展的总目标。我深感新的形势,新的要求,对办好老年大学赋予了新的意义,自己责任重大,必须全力以赴。

上海师大老年大学确立了明确的办学宗旨,就是贯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老龄工作方针,为提高老年学员的思想道德和科技文化修养服务,使他们增长知识、丰富生活、陶冶情操、增进健康,并努力为和谐社区的建设作贡献。我们办学的目标定位是:建设一所依托高校,面向社区,多学科、开放型、高水平、有特色的老年教育机构,在社会老年教育中起骨干和示范作用,为本校和社区的离退休老年人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

在老年大学工作期间,我作为校长始终注重学校的规范管理,管目标、管过程、管结果,以管理提升内涵,以管理创建特色。我们制定和完善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包括职能部门的管理条例,从校长到班主任的岗位职责,教师和学生的守则,以及各类先进的评选标准和方法等,使全校各项工作都有章可循。老年大学的管理干部,都是上师大教学、行政管理岗位上工作多年退下来的老同志,他们有丰富的实际管理经验,与上师大各部门、各院系有着多年的工作关系和感情联系,开展工作驾轻就熟。他们不求名利,不计报酬,全身心地投入老年教育工作。多年来,全校管理干部只有7~8人,管理上百个班级,四五千人次的学员。除了我是校长不兼班主任外,其余人员,包括副校长、教务主任和办公室主任,都兼班主任,一位班主任要管几个、十几个甚至二十几个班级。他们管教学过程、管学员思想、管班级活动,挑起了学校最具体、最繁重的管理任务。在管理工作中,我们还充分发挥每个班级班长的作用,班长是班级的核心,是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得力助手,做了很多工作,是我们办学的一支生力军。虽然我们的办学干部不多,但在组织课程建设、规范教学管理、开展思想工作、建立学校档案等方面,都做得很出色。在全市评选示范性老年大学工作检查的时候,评审小组对此评价特别高。他们说:上师大老年大学管理队伍精干、工作协调、管理规范、成效显著,在全市的老年大学群体中是非常突出的。

充分利用高校资源优势,是我们办好老年大学的重要条件。在老年大学工作多年,我深有体会:正是上海师大领导的高瞻远瞩,把老年教育列入高等教育题中应有之义,作出了资源共享的决策,形成了我们办学的优势。我们争取到了学校各机关部门和相关院系的大力支持,逐步改善了办学条件。上海师大教务处在安排大学生、研究生教学时,见缝插针地把我们老年大学的各个班级各门课需要用的教室安排妥当。音乐系把他们的数码钢琴教室、电子琴教室借给我们,上海美术学院的无形画廊经常让我们举办学员的作品展,教育学院的电脑房向我们开放,体育学院的体操房提供给我们上武术课、健身课,校工会的多功能厅也借给我们上舞蹈课,这些都为我们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软件资源,就是师资和课程。我们50多门课程的任课老师绝大部分来自上海师大,他们学术水平较高,教学经验丰富,又热爱老年教育。他们中不仅有现任教师,更有不少退休的教授、副教授。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有些课程的班级很多,专业教师应接不暇,如声乐课、钢琴课和外语课。于是,我们的任课教师又推荐了一批优秀的研究生来任课。这些研究生既把老年大学的教学作为一种教学实践,同时也将其看作为社会老年事业的一种服务。尽管是隔代人,但他们对老年人非常尊重,把他们当作自己的爷爷奶奶。老年学员也都很喜欢这些年轻人,把他们视作自己的小辈,课上课下青老之间非常融洽。经过了多年的努力,我们逐步建成了一支力量雄厚的优质师资队伍,使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有了可靠保证。

加强课程建设,提升教学水平,始终是我们教学工作的一个中心环节。我们依托上海师大多年专业和课程建设的成果,根据老年人的特点和要求精心地进行组织。我们对课程设置提出了四性要求,即思想性、科学性、实用性和趣味性。我们规定每门课程都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大纲,自编或者选用教材,最后还有一个质量检查。一套完整的规定,使教师有努力的目标和工作的依据。教学大纲发给学员,使他们清楚,上这门课能学到哪些东西,达到什么要求,应该怎样去学好。由此,促进了我校教学水平的全面提高。

作为高校办的老年大学,在课程设置上,我们力求有体系、有层次。虽然很多课程在名称上和社区学校相同或相似,但在内涵上要求有更高的起点和更高的层次。另有一些新课程,如数码图像处理、动画制作等,往往由我们首先开设,然后加以推广。

在课程建设上,我们花了很大的工夫创建特色。我们鼓励教师根据老年人特点创新,编写新教材。我们和教师一起进行研讨,并随班听课,召开座谈会听取学员反映,学期结束及时进行总结。通过年复一年的努力,我们已逐步形成了各大学科门类完整的系列,分成了基础、中级、提高等层次。同时,涌现出了一批市级特色课程和更多的校级优秀课程,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如旅游文化赏析、饮食与健康、健身舞等特色课程,在全市老年教育中有着很高的声誉。

课堂教育是老年教育的主阵地,我们对此高度重视。我们提倡自主学习,愉快学习,鼓励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同时,从2003年开始,我们又着手第二课堂的建设。所谓第二课堂就是课外的社团活动。比如,我们组织了合唱团、书画社、时装队、摄影社、Englishgarden(外语园地),另外还有旅游沙龙、舞蹈沙龙、文学沙龙等。正式加入社团的学员已有500多人。这些社团有具体的章程、稳定的成员、定期的活动以及健全的领导班子。正因为有这样一系列的活动开展,老年人参加会演、比赛活动的积极性提高了,也得到了很多表彰。比如,我们的时装表演队,两次得到上海市老年时装表演金奖,合唱团得到过全市老年大学系院会演二等奖、三等奖。书画社、摄影社多次参加全市范围的作品展示,并多次得奖。第二课堂的活动不仅丰富了学员的课余生活,也拓展了第一课堂的学习内容,提高了他们的文化艺术素养,并带动了社区文化艺术活动蓬勃开展。

在办学过程中,我们还十分关注老年教育中的思想教育问题。有些人有误解,以为老年大学嘛就是大家来唱唱歌啊、跳跳舞啊,一起玩玩、开心开心就可以了。我们认为这不全面,老年大学是一个教育机构,是一所学校,虽然对象和要求与全日制大学和中小学不一样,它属于非学历的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的范畴,但它是彻底的素质教育。老年大学应有思想教育的任务,老年人同样需要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我们着力建设优良的校风和学风,我们强调尊师爱生,要求学员之间要相互学习、相互友爱。不管原来在职时候职务有多高,权力有多大,在老年大学都是普通学员,就应该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同学之间,可能你是大学教授,坐在你旁边的是普通工人,但大家是同学,同学之间没有高低之分,相互之间应该是平等友爱的。自老年大学开办以来,我们每学期都组织时政报告,引导大家关心国家大事。我们创设了名为《桑榆园地》的校内刊物,作为交流学习心得和表彰先进的园地,激励大家积极向上。我们还每年开展先进教师、先进班级、先进学员的评选表彰活动,形成了学习先进的良好氛围。通过一系列的工作不断优化校风和学风,得到了社会的较高评价。

以人为本 服务社会

吴祥兴:我们多年来一直倡导人文关怀,营造和谐校园。老年人到我们这里来读书,希望融入一个新的集体当中。因此我们提出把上海师大老年大学建成“三个园”:学习的校园、交友的乐园、和谐的家园。我们抱着以人为本,以师生为重,学校的各项工作都应为学员服务的办学理念开展工作。我们定期组织师生联谊、班长联谊、班级联谊等多种集体活动,注重思想引导,体现人文关怀。平时,每当老师病倒了,我们总会前去看望;每当学员生了重病,遇到了难办的事,我们也会组织力量给予关心帮助。每年寒暑假我们都要遍访任课教师;每当老师逢十的大生日,我们都会送上庆贺的蛋糕;每年过春节、敬老节等重要节日,我们又会打电话向老师、学员问好。干群之间、师生之间、学员之间充满着浓浓的人情关爱,增强了学校的凝聚力。有位任课教师60岁生日前夕来校上课,在课堂上意外收到我们送上的生日蛋糕和学员献的鲜花,激动得热泪盈眶,紧握我们的手久久不放。我们在春节早晨给一位生病的学员打电话拜年,事后她逢人便说:“我年初一接到的第一个拜年的电话就是我们老年大学老师打来的,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我们有一个学员双目几乎失明,可是她从小就有一个愿望——学钢琴,以前没有时间也没有条件,现在她退休了,坚持要来报名,我们知情后决定破格录取她。她先后一共学了6年。她学钢琴的过程是非常不容易的,每次都是她先生陪她来,帮她记谱,任课教师课后还为她辅导,同学也主动到她家里帮她练习,有小车的同学就来回接送。她就这样坚持下来,水平逐年提高。她非常感动,还专门写了文章说:“我遇到了这么好的老年大学,遇到了这么好的老师和同学,我终于圆了我学钢琴的梦。”还有一位学员读书期间得了重病,开刀做了手术。病情刚有好转就急着由家人陪同前来上课,用他的话说,就是想念大家,舍不得离开这个温馨的集体。还有一位学员,子女已定居美国,自己也拿了绿卡。美国的社区教育条件很好,免费就读,但他找不到同胞间的亲情。他每年有6个月回国,为的就是到上海师大读老年大学。他深情地表示,上海师大老年大学才是我真正的家。

在我校,有几位经济条件较好的学员,出于对老年大学的热爱,执意要在经济上给予资助,有一位还坚决要求年年资助。他们动情地说:“我们把老年大学当作自己的家,钱虽不多,但是一片心意,把钱资助自己的学校,心情很舒畅!”我们实在难以拒绝,就决定用这些赠款成立一个奖励基金,专门用来表彰奖励每年评选出来的优秀教师。

高校老年大学必须为努力建设学习型社会和和谐社区作贡献,这是我们办学的宗旨之一。我们的学员80%以上来自社区。我们积极参与社区教育和各种文化活动。我们曾积极地承担了地区“百万家庭网上行”的培训任务;我们组织学员中的一些专家到社区去作专题讲座;我们支持优秀教师到社区学校去兼课;我们把自己的办学经验毫不保留地向社区学校作介绍;更重要的是我们鼓励学员回到社区,把在上海师大老年大学学到的知识和精神带回去,和社区老年人共享。现在,我们的学员中很大一部分人已成为各个社区文化工作中的骨干,有的还担任了街道的合唱团团长、舞蹈队队长,深受社区领导和群众的欢迎和赞扬。

多年来,上级领导和社区组织给了我校很高的评价,获得了不少的荣誉,1999年3月被评为“徐汇区老年教育先进集体”;2002年10月被评为“上海市老年教育先进集体”;2004年9月被评为“徐汇区老龄工作先进单位”;2005年被评为“上海市老龄工作先进单位”;2005年7月又第二次被评为“上海市老年教育先进集体”;2008年12月被评为“上海市示范性老年大学”;2009年10月被评为“全国先进老年大学”。所有这些都是对我们的鼓励和鞭策。

顾翔(左二)、吴祥兴(左一)正在接受采访

2009年,在我退下来前夕,我们的办学规模已发展到120多个班级,开设了50多门课程,学员达到5000多人次。规模大了,占用的教育资源也多了,对上师大母体造成了很大的压力。扩大规模不是我们的发展方向,因此我们提出了尽力控制规模,着力提升内涵,不断开拓创新,使办学特色更加鲜明的工作要求,力争把上海师大老年大学提上更高的水平。

我在老年大学工作了近7年,好像焕发了第二个青春,尽管工作很艰辛,但心里却很高兴。退休后还能为这么多的老年学员继续学习提供服务,能为国家的学习型社区建设尽自己的一份力,我深感欣慰。我对老年大学的未来充满信心。我坚信上海师大老年大学一定能在上海师大这个母体里继续健康成长,不断为国家老年教育事业作出新的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