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微观层面的研究_独立学院管理概论

微观层面的研究_独立学院管理概论

时间:2022-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例如,李志峰在《大学独立学院的权力关系及调整》中认为:大学独立学院权力关系的复杂性和特殊性是由其多元的管理主体、二元的举办主体和办学主体之间关系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决定的。第一节 宏观层面的研究一、产生背景和原因研究独立学院,一般都会涉及独立学院产生的背景和原因。一种是作为对独立学院其他问题研究的铺陈,另一种则作为专题研究。总的说来,关于独立学院的产生原因及背景,学界基本有一致看法。

微观层面的研究_独立学院管理概论

第一章 独立学院研究综述

独立学院的前身——公有民办二级学院最早产生于1992年天津师范大学国际女子学院,创办该院的主要原因在于希望搞一份试验田,走出师范院校办非师范专业的路子;1993—1995年又出现了一些在公立高校内部以民办机制运行的二级学院;随着1999年高校扩招的开始,在江苏、浙江两地出现了公有民办二级学院(也称国有民办二级学院)。自此,全国其他省份纷纷效仿,相继创办了这种类型的民办二级学院;至2003年4月,教育部颁发了《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独立学院正式命名。

作为一种新的办学模式,学者们给予了独立学院充分的关注,并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笔者从CNKI中国学术期刊全文库中以“独立学院”和“(国有)民办二级学院”进行“标题”和“关键词”的混合跨库检索搜索,共检索出3 000多篇文章。在这3 000多篇文章中,有147篇关于独立学院的硕士论文,3篇关于民办二级学院的硕士论文,政府文件、政府公布的独立学院名单或者为某个独立学院的专题采访有80篇。同时,笔者又以国家图书馆为基本文献库查阅关于“独立学院”和“民办二级学院”的专著,共计6部。从1999年起,研究公有民办二级学院的文章日益增多,主要侧重公有民办二级学院产生的背景,存在的合理性,具有的优势以及存在的问题。例如,东亮在《二级学院与“一校两制”》中指出:发展新制二级学院的基本思路是“一校两制”,将当前具有紧迫性的规模扩张与具有长远意义的体制改革相结合,两者同时并举,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实际的低成本、高效益、有质量保障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1]王建华和邬大光的《对国有民营二级学院的若干思考》认为:二级学院存在具有必然性,但发展具有长期性与过渡性。[2]徐建平、黄佩飞等的《公有民办二级学院办学情况的调查与思考》对浙江、江苏、广东、云南等省份二级学院的概况、办学模式、办学体制等进行实证考察,指出公有民办二级学院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不平坦的。[3]

随着独立学院的进一步发展,学界对于其所发挥的作用及出现的问题研究逐步深入。研究指出:独立学院的创办有利于扩大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有利于人民对高等教育的强烈需求,有利于加快体制和机制创新,增强办学活力,独立学院还起着“试验田”“特区”和“窗口”的作用。但同时也指出了独立学院办学机制上存在的问题,诸如存在产权不清,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趋同,个别存在校中校或变相的校中校问题等,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一是其先天不足;二是教育主管部门对其监管的缺位。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教育专家指出,独立学院有公办大学之名,少公办大学之实;有民办大学的筹资渠道,缺民办大学的监管机制。从这个意义上说,独立学院就像一个“怪胎”。投资多所独立学院的弘博集团董事长巴能军说:“独立学院一开始依靠挂公办大学‘牌子’打开市场。但挂了‘牌子’就乱了市场,这是一种许可证制度下形成的相对垄断。”张国华在《“国有民办二级学院”办学体制质疑》中认为:国有民办二级学院体制不顺、概念不清;无法律、政策依据;办学体制不符合国情。[4]

基于存在的问题,学者从办学利益主体之间权利关系的博弈、办学的外部性、制度变迁、产权、法律、政策等多角度多视觉进行了阐述,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例如,李志峰在《大学独立学院的权力关系及调整》中认为:大学独立学院权力关系的复杂性和特殊性是由其多元的管理主体、二元的举办主体和办学主体之间关系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决定的。由于大学独立学院的“民”“独”“优”三个典型特点,使得大学、独立学院、资本投资者之间的权力关系更加错综复杂。李志峰指出,权利关系的调整应该是“政府适度控制,大学独立学院有限自主”、“大学适度参与,大学独立学院自主办学”、“资本投资者适度参与,大学独立学院自主办学”、大学和投资者之间“共同分享”。[5]另有学者则认为独立学院必须拥有独立的办学权和法人财产,这是独立学院处理好相关主体权利关系的保障和获取独立的根基。方慈等的《独立学院与民办高校的博弈分析》认为,对独立学院要严格评估、规范审批、明晰产权、取消独立学院特许政策,回归本质属性等,使独立学院与民办高校和谐发展。[6](www.guayunfan.com)

通过对上述文献进行认真梳理,发现独立学院的研究文献呈现以下特点:①自1999年以来独立学院的研究文献总体上随时间呈现持续增长趋势。②研究文献表现出较为鲜明的阶段性特点。在此,笔者主要从宏观、微观两个层面对这些文章进行了分析,以求能够了解近几年我国关于独立学院研究的现状和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宏观层面的研究

一、产生背景和原因

研究独立学院,一般都会涉及独立学院产生的背景和原因。这是理解这种新型办学形式的前提和基础。有关这一类问题的研究,一般有两种不同的研究理路。一种是作为对独立学院其他问题研究的铺陈,另一种则作为专题研究。总的说来,关于独立学院的产生原因及背景,学界基本有一致看法。周满生认为:独立学院适应了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需要;满足了高等教育规模快速增长的需求;体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需要;适应了民办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需要。[7]刘翠秀认为:中国古代私学的发展传统,为当代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和启示;古代官学的发展,为独立学院提供了深厚的历史基础,当代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艰辛,促进了独立学院的产生;独立学院适应了高等教育改革和人民日益增长的接受高等教育的要求;独立学院的发展,适应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潮流,是国际经验的借鉴。[8]许志娥认为:1999年高校扩招,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矛盾要求变革现有高等教育体制;多数民办高校举步维艰的困境催化了独立学院的产生;我国居民收入的提高及贫富差距的存在也推动了独立学院的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目标促使政府认可了独立学院的办学形式。[9]周国宝认为:克服教育经费的不足,是独立学院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传统政治制度的约束和经济的市场化发展导致独立学院的产生;中国有容量巨大的教育市场,独立学院的兴起是高校对中国教育市场的自发、主动、积极的介入。[10]

从上述学者的研究中,关于独立学院产生的背景和原因,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五个方面:公办高校面临扩招,扩容能力有限;政府高等教育投入不足;人民群众高等教育需求旺盛;民间资本充足;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较为缓慢。在上述五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独立学院作为公办高校优质资源(比如品牌、师资)和民间资本“嫁接”的产物适应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要求,满足了高等教育规模快速增长的需要。

对于独立学院产生背景和原因的共识并不代表人们对于这种新型办学形式的存在没有异议。自独立学院产生以来,有关它的合法性就成为学界争论的焦点。最为典型的两种意见是:一种观点认为独立学院“急市场之所急;品牌色彩鲜明;实现办学成本最小化;形式灵活多样、因校因地制宜”。[11]另一种观点质疑二级学院的办学体制,认为“国有民办二级体制不顺、概念不清、难以成立;其产权及其界定不清晰;其混合法人身份不符合有关规定;其办学形式政策依据不明;其办学体制不符合国情”。[12]尽管随着8号文件的颁布,独立学院的合法地位得到政府政策的承认,独立学院是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办学机制与模式的一项探索和创新,是更好更快扩大高等教育资源的一种有效途径,对今后我国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但是,对于独立学院的质疑却始终没有停止过,只是争论的形式发生了变化而已。

二、定义以及属性问题

关于“独立学院”的定义,教育部在2008年4月出台的《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中给予了明确的规定,是专指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利用非国家教育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一些普通本科高校按公办机制和模式建立的二级学院、“分校”或其他类似的二级办学机构不属此范畴。关于“独立学院”的属性问题,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和讨论。中国人民大学秦惠民教授对独立学院的属性进行了深入思考,认为在对“独立学院”这个概念的阐释上,应当采取一种对办学模式的描述性阐释,即“独立学院”是公办高校利用自身的无形资产以及教育教学优势,与其他组织合作创建的独立设置的具有法人资格的新型办学实体。[13]另外还有很多学者对“独立学院”的属性问题进行了探讨,如刘清君教授的论文《论独立学院的基本属性》;张春梅的硕士论文《高校独立学院的发展、规范与创新》。教育部虽然没有对独立学院的属性作明确规定和说明,但是《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中规定独立学院适用《民办教育促进法》。基于此,我们可以把独立学院看作是一种特殊的民办教育。

三、与母体高校关系问题

独立学院与母体高校关系的研究首先为产权关系的研究。因为独立学院的建立是以母体学校为依托的,一定程度上利用了母体学校的声誉、师资等无形资产。浙江大学王金瑶就将产权问题列为独立学院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他认为产权不清,容易引发举办者、管理者和办学者之间的争端,甚至会引发纠纷等。有许多学者研究认为:独立学院的发展使得母体高校学生教育收益受损,导致普通高校教育资源的过度使用,进而导致教育机会不均等和教育结构失衡。这些学者们甚至对独立学院的合法性持怀疑态度,认为独立学院的发展不仅对普通高校不公正,对民办高校来说更是一种变相的不公平。在关于母体学校对独立学院的影响方面,教育部教育发展与研究中心的范文曜和马陆亭则提出,一定要明确独立学院与举办方(母体学校)的关系。他们提出:“举办方通过校董事会协商和表决机制影响独立学院决策,举办方不干涉独立学院内部具体事务运作和人员安排。在开办初期,举办方有义务提供合适的院长、教师和管理人员人选,举办方有责任监督独立学院教育教学质量。”[14]

四、未来发展问题

关于独立学院的发展方向问题,学者们的观点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学者认为,独立学院只代表着一种趋势,而非终极状态,独立学院必须转型,转为民办高校,否则,独立学院的存在将对我国民办教育的发展和普通教育的发展造成威胁,导致教育的不公平。如果独立学院要继续存在,就需要用严格的准入制度给予保证;另一类学者则对独立学院的未来发展持乐观态度,认为“在性质上,它独立于普通本科院校、民办高校、高职院校,同时兼采三者所长,它所培养的应该是既具有优秀本科院校毕业生较深厚的理论功底,又具有高职院校毕业生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由此可以设想独立学院的未来形态为独立于普通本科院校、民办高校、高职院校之外的第四种类型”。[15]在这一类学者中还有人提出独立学院要本科教育技术化等观点。

第二节 微观层面的研究

一、人才培养模式和目标

有学者提出独立学院应该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并探索了这种人才培养的模式。为了确保独立学院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笔者从培养规格和培养过程两方面对此进行阐述。首先,培养规格是宽口径、多方向、复合型。主要体现在专业的设置一定要为地方经济服务,课程体系的设置一定要突出课程设置的模块化,以适应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专业方向的课程设置要紧密结合就业市场,对学生进行通、专结合的教育。其次,培养过程要注重基础教学,加强实践环节,实施个性化培养。还有学者认为,独立学院必须在五个方面体现出特色,并作出努力方能取得较好的发展,即树立市场理念,准确合理定位;准确把握市场,动态优化专业设置;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强化教与学的过程管理;构建独具特色的师资结构。另外有学者还探讨了独立学院某个专业方向学生的培养模式,还有学者以个案研究的形式对某个独立学院的办学特色和办学模式进行了探讨。总之,学者们一致认为独立学院的办学一定要有特色,要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人才,在培养过程中要加强管理和改革,力争使学校培养的学生有优势、有能力、有市场。

二、学生工作问题

作为新生事物的独立学院,学者们对学生工作的研究涉及了学生的诚信教育、学生的就业指导、学生的心理问题、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的创新能力教育、学生的辅导员队伍建设、学生社团、学生的共青团工作以及学生不安分现象等。关于学生的管理工作问题,有许多学者针对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提出了不同的管理策略和管理模式,如周贤君以湖南农业大学独立学院的管理经验为例,提出了一套“双向互动促学习,三位一体强教育,多元集成严管理”的学生管理模式。关于学生诚信教育的问题,有学者从学生失信现象的原因着手分析,认为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针对独立学院学生就业不容乐观的现状,有学者提出要在学院建立全程性的就业指导体系。关于独立学院学生心理问题的研究,毕红升采用UPI问卷对独立学院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总结出了独立学院学生的主要心理特征,并且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分析了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最后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教育策略。关于独立学院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的创新能力教育、学生的辅导员队伍建设等方面也有很多学者作出了探索和研究,这里就不再一一赘述。

三、教学和教师队伍

独立学院现在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就读,因此也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独立学院的教学和教师队伍建设问题。万玉兰等人在2006年以问卷调查和实地调查的方式对湖北省高校的独立学院进行了调研。其调查结果从教师基本情况和教师队伍结构两方面显示出独立学院的教师队伍建设现状不容乐观。有学者从目前独立学院的教学现状出发,分析了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并且提出了对策;有学者分析了独立学院教学管理的特点并提出了改革的思路。

第三节 对现有研究的反思

无论从宏观上来讲还是从微观上来讲,近几年关于独立学院问题的研究几乎涵盖了独立学院的任何一个方面,研究可谓之全面。但是,经过深入分析,笔者发现在研究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一方面表现为研究的内容和关于普通院校研究的内容有很大的重复性。很多问题是目前大学中存在的共同问题,学者们已经对此问题作了详细的分析和研究,但是在关于独立学院问题研究中又有学者将此类问题重新提出来研究,研究实质上并没有多大的意义,因此很有“换汤不换药”之嫌。另一方面表现为关于独立学院的很多研究停留在具体问题研究与工作得失的阐述与总结上,而没有在具体问题分析之后能够上升到对高等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和理论解释这个层面之上。

针对这种现状,我们应该推动对独立学院问题的多视角研究。虽然从现有研究来看,已呈现多视角研究的初步特点。但是,如果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各种研究视角之间的相互沟通显得比较欠缺。独立学院作为一种新的组织形式,是在现有制度的空隙中生长出来的,它面临着多重问题,比如,合法性问题、与既有制度的关联和冲突问题、和其他高等教育组织形式的关系问题、作为一种独特组织的稳定性和自我发展完善的问题,等等。所以,对独立学院的研究不可能通过单一的视角就能够分析清楚。只有推动政策社会学、组织社会学、新制度分析、法学等多视角综合关照下的独立学院问题研究,加强关系性思维,从更高一层次的关系视角将独立学院的内外部关系放在高等教育发展的系统中进行考察,跳出孤立审视独立学院的研究范式,从独立学院视角透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程,现存的格局和可能的趋势,认真思考独立学院这种新型办学体制对于我国整个高等教育的影响,从而将独立学院问题研究推向一个新的研究高度。

【注释】

[1]东亮.二级学院与“一校两制”[J].教育发展研究,1999(5):19-22.

[2]王建华,邬大光.对国有民营二级学院的若干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0(9):23-26.

[3]徐建平,黄佩飞,邹建.公有民办二级学院办学情况的调查与思考[J].广西高教研究,2002 (6):44-48.

[4]张国华.“国有民办二级学院”办学体制质疑[J].教育发展研究,2002(3):16-19.

[5]李志峰.我国独立学院发展的制度视角[J].辽宁教育研究,2006(4):19-21.

[6]方慈,王金山,王策,等.独立学院与民办高校的博弈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5(12):72-75.

[7]周满生.独立学院产生的背景、发展与政策调控[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7):3-7.

[8]刘翠秀.独立学院产生、发展及原因[J].继续教育研究,2005(4):153-156.

[9]许志娥.独立学院的产生和发展[J].现代企业教育,2008,(5):197-198.

[10]周国宝.论独立学院产生的必然性[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79-81.

[11]江晓铃,昌庆志.国有民办二级学院: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有效平台[J].教育发展研究,2002(3):13-15.

[12]张国华.国有民办二级学院办学体制质疑[J].教育发展研究,2002(3):16-19.

[13]秦慧民,王大泉.关于“独立学院”属性及其相关问题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5(1):11-15.

[14]范文曜,马陆亭.独立学院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理工高教研究,2005(3):1-4.

[15]谭燕飞.独立学院体制创新与未来展望[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128-13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