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网络时代下高校德育教育的机遇与挑战_发展中创新

网络时代下高校德育教育的机遇与挑战_发展中创新

时间:2022-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何迎接网络时代的挑战,在网络时代的背景下做好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是摆在高校德育教育工作者面前的无法回避而又迫切需要解决的一大课题。

网络时代下高校德育教育的机遇与挑战_发展中创新_成都

网络时代下高校德育教育的机遇与挑战

袁 波 徐 蕾 高海军

21世纪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突出的表现是信息网络的高速发展,把我们带入网络时代。国际互联网作为信息传递和交流的工具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和利用,使得人们的活动范围开始从实际领域向虚拟空间扩展,原本基于地域文化基础上所形成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更多地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冲击,人类整个思想文化领域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化。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6年7月发布的调查显示,我国网民人数已列美国之后位居世界第二位,但普及率明显低于发达国家,我国现有家庭网民12300万,在全球范围内仅次于美国,名列第二位,但我国网民的普及率仅为9.4%,明显低于发达国家15%的水平,这也同时意味着互联网在我国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对人们思想上的冲击也会越来越强烈和明显。同时,我国互联网使用者中30岁以下的占网民总数的72.2%,上网人数中的53.8%为24岁以下的青少年,而在网民的职业分布中,学生所占的比例高达36.2%,成为网络冲浪的主力军。随着时代发展所带来的在价值判断和道德判断上的量变自然地引发了当代青年认识方式和思维方式的质变。高等院校作为信息密集的场所,信息全球化给高校德育教育工作带来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现象,也给高校德育教育工作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如何迎接网络时代的挑战,在网络时代的背景下做好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是摆在高校德育教育工作者面前的无法回避而又迫切需要解决的一大课题。

一、网络时代的到来为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

第一,计算机网络为高校德育教育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手段。有效的德育教育必须依赖于丰富的德育教育信息资源,而网络信息的内容涵盖政治经济科技等各个方面,极大地丰富了高校德育教育资源,开拓了德育教育的视野。通过网络,可以使全社会包括社会、学校、家庭等在内的各个方面的德育教育主体形成教育合力,扩大德育教育的空间。在传统的德育教育中,“灌输式教学”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德育教育工作者查资料、备讲稿,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学生则是被动地、形式单调和重复地接受教育,这种抽象的说教形式的教育的结果却往往是流于形式,事倍而功半,教学双方都不满意。而网络信息传播的形式不仅仅是文字还包括声音、图片、三维动画甚至是影视画面这些直观的、具体的东西,这就改变了德育教育的传统手段,是传统的教育模式无法比拟的。多媒体技术的运用,特别是虚拟现实技术采用多种多样的信息呈现方式,能使学生多种感觉器官协同活动来认识、体验、感知思想变化的过程和情景,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从而大大提高德育教育的效果。(www.guayunfan.com)

第二,网络信息的传播速度快,可以使高校的德育教育更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要提高德育教育的效率,关键是信息的收集、传递、加工分析、使用要及时有效。网络使高校学生不必按传统方式在规定的时间到规定的场所接受教育,而是可以在任何一个设有终端的地方随时获取所需的知识,迅速了解国内外正在发生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的信息。它突破了时空的局限,增强了影响力。以往,德育教育以课堂传授或一对一的形式开展,这可以很好地解决个人或少数人的思想问题,但这种交谈的内容无法广为传播,对其他有类似问题和疑惑的人无法产生影响。为了扩大宣传,也只能采用作报告、印材料、印报纸等形式,但这些手段因为要受制于场所和时间等因素,所以覆盖面也有限,网络的发展使我们传统“深入”、“细致”的德育教育工作的优势得以进一步发挥。同时,正面的声音可以摆脱时间、空间等限制,迅速而广泛地传播。另外,网络世界是一个虚拟社会,人人都可以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这种虚拟性或者说是匿名性一方面造成了一些人无所顾忌地在网上发布不负责任甚至错误的信息和言论。另一方面,网络社会又有着某种程度的真实性,人们反而在网络世界更容易流露出内心的真实想法。对于德育教育工作者来说,这意味着可以通过网络比较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从而有助于提高德育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网络时代的到来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的巨大挑战

第一,网络时代的到来,使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通过网络得到更为广泛的扩散,对人们思想的冲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大。互联网的存在,使居住于世界各地的人们之间的距离大大缩短,从而整个人类社会成为了一个“地球村”,这固然有助于大学生更加便利地接受发达国家大量新鲜的信息和先进的观念,但也为西方国家利用网络对我国进行渗透并散布影响社会稳定、影响大学生思想健康成长的言论和信息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它们充分利用网络传播方式的超地域性,极力向世界各国倾销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政治制度和文化思想,企图使世界开始共享一个“基于西方大众文化的共同的大众文化”。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充分利用其先进的网络技术,把青年学生作为其“西化”、“分化”的主要对象,妄图在意识形态领域打赢“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以达到其“和平演变”的目的。青年学生作为网络主体,因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容易受到网上内容所隐含的文化价值观的影响,从而使自身经常性地处于相互矛盾、相互冲突的道德选择中,这就给大学德育教育提出了一个严峻的课题。

第二,网络给大学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法律意识的削弱,网络色情等不良文化的冲击、创新精神和专业技能下降的潜在危机。

首先,社会责任感和法律意识的削弱。网络是一片自由的空间,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自由的掌握知识、学习技能、交流信息、发表言论。而网络的发展速度之快,是法律法规的制定者望尘莫及的。由于人们在网络中的言论和行为往往不受约束,以至于网络中充斥着不少虚假信息、甚至反动内容。大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初等教育过程中所接受的主要是文化知识的教育,而在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中接触到的任何事物,对他们的影响都很大。网络中的各种思潮往往具有很强的欺骗性,对于涉世不深、免疫力差的大学生来说,一旦接触就容易接受,从而头脑发热、顺流而下,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或者做出过激的行为。如果不能及时予以纠正,可能会影响学生的成长,甚至导致其人生观的错位。而且一个人在网络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对他的现实生活是有很大影响的。所以一个人在网络中如果“自由”惯了,那么他往往会藐视现实社会中的制度,无视国法校规,以至成为社会安定的隐患。

其次,网络色情等不良文化对大学生形成思想观念的冲击。“黄赌毒”在网络这种虚拟的社会环境里屡禁不止。长期接触这种独特的充满诱惑的环境,身心难免受到不健康东西的污染,难以抵御诱惑,很多青少年因此走上了堕落、犯罪的道路。除了“黄毒赌”外,网络上还弥漫着各种各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当然积极的、健康向上方面的是主流,但消极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也为数不少,而青年学生由于自身的认识、社会阅历等方面的局限,加之处于一种复杂的社会环境之中,缺乏必要的鉴别力和判断力,还不能够正确对待周围的一切。现代计算机信息与网络技术的推广应用,使人们面临技术上“可能”与伦理上“应该”的严峻挑战,使“电脑伦理”成为信息与网络时代突出的道德问题。在新的条件下如何教育和引导青年学生学会选择,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是高校德育工作所要面临的又一重大挑战。

再次,创新精神和专业技能下降的潜在危机。网络拉近了我们和高科技之间的距离,有很多先进技术和研究成果在网上都是共享的,我们可以根据自己所需,方便的获取各种材料,这为我们搞科技研究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由于市场经济中充满了诱惑,使得大学生能够安心学习专业技术的人正逐年减少,加之学校在学生的实践环节抓得不是很紧,很多学生在实践期间不是钻研学科技术,而是花费很多时间在网上找寻相关或类似的成果,稍加改头换面,便据为己有。而且这种现象大有蔓延的趋势。如果长此以往,整个学生的专业素质必将下降,创新思想也会淡化,对学校的发展不利,对国家、对整个人类文明发展也是一个巨大的潜在危机。

第三,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素质提出了挑战。经过长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磨炼,高校的德育工作者大都具备了深厚的理论功底,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但互联网的出现,打破了过去依靠一支笔、一张嘴、一本书,通过读文件、看报刊、听大课、听报告来开展德育教育的传统格局。而网页的制作、高校BBS的探讨等诸多网络技术知识对于很多理论工作者来说还比较缺乏,“老革命”遇上了新问题。网络上的信息量大而且资源共享,一个人通过网络就可以了解整个世界。对拥有这么多信息的人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对思想政治工作者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网络时代衡量一个人的标准不再是财富、地位和年龄而是拥有信息量的多少。要想使思想政治工作具有可靠性,要想使人们相信你,就必须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掌握更多的信息、具有更多的知识、具备更高的素质。

三、网络时代条件下高校德育工作的主要对策

网络无疑已成为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而网络本身只是一个工具,它的好与坏、对与错不在于它本身,而在于它掌握在什么人手里,为谁所用以及如何运用。面对网络时代给我们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高校德育工作者务必抓住时机,积极寻找对策,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扬长避短,为我所用,开辟网络德育教育的新天地。

第一,要充分认识到网络这块德育阵地的重要价值,打好网络德育工作主动仗。网络这块阵地,“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不用先进的文化去占领,就必然要被落后的、腐朽的文化所占领,我们下大决心,花大力气去占领它,使用好它。网络为教育与受教育者提供了平等交流的机会,网上交流的开放、包容、自由性,不仅为广大师生提供了畅所欲言的机会,成为反映师生真实思想状况的“晴雨表”,同时也是进行德育工作的最佳载体和有效途径,为学校开展深入细致的德育工作打开了方便之门。在网络时代,高校德育工作者必须依托网络等现代传媒途径积极开拓德育教育的空间,加大网络基础设施的投入,积极推进校园网的全面建设,为德育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物质保证。而传统的德育工作,受众常常处于被动的位置,那种“你说我听,你写我看”的思想工作方式,对于思想异常活跃的当代青年早已行不通了,通过网络的双向互动交流,能够起到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所无法比拟的效果。

第二,建立专门德育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占领网络阵地,利用网络手段加强德育教育。为适应互联网的发展和当代社会信息化的浪潮,高校要以开放的心态应对互联网的挑战,不要把网络视为“洪水猛兽”,要根据实际建立自己的“校园信息网”。这既可以监控、过滤、可能侵入学校对青年学生的思想品德德育成长产生消极影响的信息,更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上的各种现代手段为学生提供全面、完整、健康的信息资源,引导学生在分析和批判中选择并吸收正确信息,掌握知识。

办这种网站,首先要体现出导向性。在四通八达的交互式网络平台上,针对事关大局、事关政治方向,事关稳定的敏感性问题,要宣传正面的声音,给涉世不深、思想单纯的学生以政治上的引导。当然这种正面的声音应该是和风细雨、入情入理、润物无声的,切忌生硬地说教和简单的贴政治标签的做法。

办这种网站更应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具有可读性、服务性,能够吸引住学生,留得住学生。另外,高校网络还可以充分利用优势专业所衍生出来的特色向网络成员展示有关内容的深层次文化内涵,充分体现高校的文明形象和人文精神,增强高校网站的文化含量,这也是高校网站区别于商业网站的最为明显的优势。还要注重双向交流,界面友好,从传统媒体的“我办你看”到向网络媒体的“双向互动交流”转变。如高校在网络上设置电子意见信箱,倾听学生对学校日常管理和对老师在教学方法、内容上的一些意见和要求,创造出一个网络时代下教学双方沟通的顺畅的渠道。

德育教育的手段更应该更新和改进,研究可能碰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探索新的途径和方法,开发出与信息技术相适应的多媒体教材和手段。近年来,许多高校将两课教育、人生修养、中华优秀传统等内容输入校园网络,增强了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比较突出的如北大的“红旗在线”,南开的“觉悟网”等等,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的大多数“校园网”仅仅是被当作学校的一个招牌、摆设,或者是把网络与德育工作截然分开,没有发挥出网络在德育工作中应有的重要作用。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加以改进。

第三,培养一支既懂德育教育艺术又懂网络技术的新型德育教育工作者队伍。网络文化对学生的思想产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因此,高校网络管理,绝不是单纯的技术性管理,而是融思想政治工作和网络技术工作为一体的综合性工作,我们之所以常常被“大学生在网上做什么”之类的问题所困扰,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是,许多高校德育教育工作者对网络知识知之甚少,心有余而力不足,他们不了解网络甚至从没上过网,想当然把网络与“黄毒赌”等社会丑恶现象联系在一起,谈“网”而色变。因此培养一支既懂业务又懂网络技术的德育教育教师队伍则显得尤为紧迫。德育工作者绝不能是“网盲”,不但要学习网络知识、了解网络、熟悉网络、运用网络,而且要学会把德育教育和网络技术结合起来,这样才能适应培养新世纪大学生的需要,解决网络时代德育工作面临的挑战和问题。这支队伍应具有深厚的政治理论水平,具有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自觉维护这种价值观和道德观的责任感;深入了解网络的特征,熟练地使用网络,驾驭网络,及时解决网络传播中的问题,从而使网上的德育教育生动形象,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还要有快速的反应能力,能够以敏锐的思维,敏捷的行动,迅速地抓住问题,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要有强烈的开拓进取精神,敢于走出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路,不断克服困难,勇于探索规律,有所作为。

要培养运用网络从事德育工作的专业队伍,应该做到:一是要尽快地对德育工作者进行系统的网络知识的培训和教育,使之能够较为熟练地使用网络;二是德育工作者要有高度的责任心,要注意从网络上搜集信息,摸准学生的思想脉搏,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三是要学会运用网上的正面材料,对学生进行形势教育和解疑释难;四是要把高校传统的宣传工作阵地,如报刊、学报和教学、科研成果等资料,特别是“两课”教育的成果,及时地移植到网络上来,加强正面宣传的广度和深度。

第四,切实加强对互联网的规范化管理,防止和减少有害信息对大学生思想的侵袭。面对国际互联网上泥沙俱下、汹涌而来的信息潮流,有必要通过技术、行政、法律等手段,控制信息源头,过滤信息,以保持信息的纯洁性。目前,国家和各级政府都已出台了一些有关网络管理的规定法令,这将有利于政府对网络信息做好入境防范,强化对上网信息的监控;有利于过滤虚假、有害、错误、反动的信息,减少或杜绝有害信息的滋生和蔓延。

学校和家庭要积极配合政府部门做好网上把关工作,把对学生思想产生消极影响的信息过滤,消灭在萌芽状态;要广泛调动各种可供利用的有利信息,并充分发挥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其熟悉网络的运用;高校本身也应根据自身的实际,制定适合本校的网络管理的办法,在了解、知情、监控的基础上,学校网络管理中心对校园网的各个板块的建设要提明确的要求,对各类不良信息进行技术过滤。对一些热点问题提出正确的观点,进行正面引导,取得良好效果,努力使网络处于可控状态。

网络时代的到来,给高校德育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建设和谐校园,是摆在高校和全社会面前的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我们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德育观,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教育要创新,作为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德育工作必然也要创新,使高校德育工作能适应网络时代发展的要求,开拓出一条高校德育教育工作的新路。

参考文献

[1] 廖曰文,赵祖地.网络时代背景下高校德育的策略.[J],《中国高教研究》,2000,12

[2] 孟建国.网络时代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理论观察》,2002,1

[3] 张莹.高校网络德育方式初探.[J].《江西社会科学》,2003,3

[4] 陈会昌.德育忧思——转型期学生个性心理研究.[M].北京:华文出版社,199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