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时间:2022-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从网络环境的特征和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出发,充分尊重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性地位,在平等、互动的网络师生交往中开展大学生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哲学领域对主体间性的反思和研究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探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探析_高职院校育人工作

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俞 婷

(页下注)[作者简介]俞婷,女,汉族,1985年出生,云南昆明人,硕士,讲师,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人文艺术系学工办主任,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摘 要]信息时代下的网络环境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诸多机遇和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从网络环境的特征和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出发,充分尊重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性地位,在平等、互动的网络师生交往中开展大学生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网络环境 主体间性 思想政治教育(www.guayunfan.com)

一、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含义

17世纪初,笛卡儿提出的“我思故我在”把主体与客体二分的哲学思想引入了人们的思维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思想的进步,传统的主体性哲学所体现的以改造客体对象来满足主体目的和意志的工具理性思维,日益引发人们对回归自然生活和实现人与人之间平等交往的呼唤。在这些对人与客观世界关系的重新审视中,主体间性这一新的范式应运而生。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后现代主义和哲学解释学都竭力主张要把受教育者同样视为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和发挥其主体能动性,进而实现双主体间的交往、对话和理解。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是规范一个主体(教育者)与另一个主体(受教育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同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体,体现了对个人主体性的尊重和超越。一方面,承认并尊重受教育者作为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以促使受教育者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另一方面又强调对个体主体性的超越,引导教育主体正确认识“自我”与“他我”之间的关系,关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对话与理解中的和谐一致性。可见,主体间性是人与人之间在交往中实现精神交流和达成理解共识的有效路径,它意味着主体间权利抗衡中所指向的平等和互相尊重的交往目标。哲学领域对主体间性的反思和研究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探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二、网络环境下开展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的必要性

主体间性是在人与人的平等交往中实现的。因此,交往式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理想模式。这种交往必须体现教育双方共同拥有的民主平等、理解尊重、彼此承认对方主体地位的主体权利。然而,现实社会里人与人的交往绝大部分是面对面的直接交往,由于存在着性格、性别、年龄、角色、职务等身份的差异,交往过程中处于弱势的一方会顾忌着这种差异而不能真正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但是网络的出现提供了与现实社会并存的新的生活空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网络是实现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空间

一是“去中心化”。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和隐匿性,网民一般都是以虚拟的身份进行交往。在这种交往过程中,不存在因性别、年龄、身份、职务等身份的差异而产生的顾忌,使人们能卸下心理防备,减少了人与人交往中不必要的麻烦和担心。对于学生而言,可以大胆发表自己成熟或不成熟的意见,有利于教育者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因此,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师生交往是在平等、尊重、理解、关爱基础上的“敞开”和“接纳”,是一种在相互倾听、接受和共享中实现心灵交流和精神互通的活动。这种“去中心化”的交往方式,真正体现了主体间性的本质要求。

二是开放共享的信息资源。网络信息的丰富性、即时性和开放性为人们提供了宝贵的信息资源,人们在分享资源时通过电子邮箱、论坛、QQ、微博等方式交流彼此的观点和意见,增强了交往的互动性和积极性。共享性的网络信息资源成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共同客体。首先,教师不再具有垄断性的知识优势,这就进一步促使教师要从注重知识的传授转移到注重方法的引导和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及学习潜能的挖掘。其次,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学习新的知识,不断丰富拓展知识面,使自己的理论和业务水平得到提高,增强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性地位;再次,共享性的网络信息资源使得受教育者获取知识的渠道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书本记载和教师传授,而是可以通过网络随时随地获取各种知识信息,使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无限扩展,从课堂延伸到网络,从学校延伸到生活,并在此过程中增进与教育者之间的交流。

(二)网民队伍的扩大和网络社会问题迫切需要开展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我国网民不仅队伍增长速度快而且呈年轻化的发展趋势。目前以大学生为主体的我国青年网民规模为1.75亿人,占总体网民的比例为51.8%。由于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时期,他们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较为模糊和片面,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误导,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网络社会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道德失范和网络犯罪等现象增多。由于网络的虚拟性与隐蔽性,淡化了大学生的道德责任法律意识,不少大学生以“隐形人”的身份在网上自由操作,摆脱了现实社会诸多人伦关系的束缚,容易放纵自己的行为,从而导致不道德行为和违法犯罪增多。

二是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面临挑战。网络社会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在那里,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立和冲突通过文化渗透和思想侵略的形式在悄然进行。“西化”和“分化”势力从未放弃过对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主流意识形态的破坏,网络空间的出现更是为他们的蓄意图谋提供了“屏蔽伞”,他们往往打着“民主”“人权”的口号暗中进行各种形式的文化侵入。除此之外,其他各种良莠不齐的信息在网络上无孔不入、恣意横行,增加了青少年辨别是非曲直的难度,并且对他们的价值观念和精神信仰产生着不良影响。

三是部分学生由于过分沉溺于网络世界的人机对话而容易淡化个人与社会及他人的交往,不愿意用心去经营与周围同学朋友的关系,甚至因此而产生人际交往障碍,难以从虚幻的网络世界走到现实生活中来,用消极的心态去看待周围的事物,不愿意参与集体活动,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而要解决这些由网络环境带来的种种问题,光靠传统的说教是行不通的,因为网络环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超现实的可随意表达的理想空间,其在与教师的面对面谈话中被隐藏和压制的想法就会去网络上进行释放和诉求。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可以借助互联网即时、互动、隐匿的优势对学生进行思想疏导,在平等互动的师生交流中使学生能敞开心扉,从而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因此,面对网络环境带来的诸多机遇和挑战,迫切需要开展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

三、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途径

网络环境的产生不仅为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理想空间,并为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开拓了具体途径。就目前高校师生的网络使用情况看,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实现的具体途径有以下几种。

(一)利用BBS进行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

BBS是Bulletin Board System的缩写,即“电子布告栏系统”。它有很多基于多方交流互动的服务区,如讨论区、信件区、聊天区等。在BBS中,网民有相当的自由度:许多现实中不敢或不愿说的话题都可以借助此平台进行议论或倾诉,上至国家大事、下至鸡毛蒜皮的小事。作为一名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密切关注BBS上的各种言论。对于不正确或过激的言论要善于以平等性、及时性、正面性、感化性的对话教育、理解教育、互动教育等方式加以疏导,开展主体间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所谓平等性,就是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以平等的身份进行交流互动,相互倾听、接受和共享,教育者要站在受教育者的角度来换位思考问题,在换位思考的过程中尊重、理解、体谅、关心受教育者,以获得受教育者的信任和好感。所谓及时性,就是对于煽动性或反面性的观点言论,教育者要善于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根据受教育者的思想特点采用各种教育方式方法,将矛盾消解于萌芽中,避免其扩大化甚至转移到现实中。所谓正面性,就是教育者要占领网络阵地的主导权,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对受教育者进行正面、积极的引导教育,可以通过精心设计一些弘扬正气的活动内容,吸引更多的受教育者积极参与,以正面的力量和种种不正之风做斗争。所谓感化性,就是要求教育者摒弃各种形式的话语霸权,以平等的身份、亲切的语气和宽容的态度同受教育者进行沟通讨论,要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情感教育方式,达到心灵触动和思想共鸣的效果。唯有如此,才可在BBS中通过师生对话、互动等教育方式促进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地开展。

(二)利用QQ进行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

QQ是学生最常用的聊天工具。通过QQ,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与多人进行网上聊天、发表QQ日志、传送文件等,从而轻松地实现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自由转换。QQ的盛行,使得教师可利用此聊天工具与学生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中进行互动交流,展开充分体现平等性、互动性、主体性的网络师生交往。同时,教师还可以在网上邀请学生到指定聊天室进行聊天、交流思想等,以及在组建的师生群里发布通知、上传图片,与多名学生同时进行网络交流。教师既可以在群里公开发表信息,也可以和某个学生一对一交谈而完全不用担心学生个人信息的泄露,这种匿名性、平等性、互动性、多向性的交流特点,将会较大程度增强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利用博客或微博进行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

当前较为流行的博客是指发布在网络上的个人日志。博客以网络为载体,通过文字表达和图片上传等方式抒发自己的所思所想,向别人展示自己的最新状态,是一种充分展示个性的综合性平台。其特点为:一是博客所提供的内容具有高度的共享性,可为博客好友之间创造深层次的自由互动平台;二是博客是人们表达自我和展现自我的平台。有专家预测,博客将成为继广播、报纸、电视、网络之后的“第五种媒介”,它将超越传统媒介的局限,改变人们的日常生活。因此,利用博客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一方面便于教师通过这个平台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和思想动态,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也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资源,增强了教师和学生双发的主体性,使思想政治教育在主体间的互动交往中增强实效性。

除此之外,博客后时代的产物——时下流行的微博,是一种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简短的文字甚至仅仅一句话来随时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由于微博的简单便捷性,为人们省去了定期进行博客内容管理、更新和维护所花费的大量时间和精力,因而备受人们的欢迎和推崇。随着微博的不断兴起,许多大学生也纷纷开通了自己的个人微博,即时发表个人最新状态,其好友可在线进行回复。教师也要及时跟上时代的发展,开通属于自己的微博,把学生添加为关注对象,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开展师生对话交流,增进主体间性的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关菲.学生发展视野中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探究[J].世纪桥,2010(1).

[2]蔡丽华,黄永久.浅析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实现[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10(1).

[3]伏晓红.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J].现代教育科学,2010(5).

[4]杨直凡,胡树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过程及其本质特征[J].思想教育研究,2010(3).

[5]黄明伟.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