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网络德育应该成为提高德育有效性的平台_探索与求是

网络德育应该成为提高德育有效性的平台_探索与求是

时间:2022-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网络德育应该成为提高德育有效性的平台_探索与求是网络德育应该成为提高德育有效性的平台郑膺予近年来,互联网以超乎想象的惊人速度出现并迅速发展着。其次,网络德育的产生是由德育本身的特点决定的。在网络时代,网络德育应该成为道德教育环境系统的子系统,与传统德育共同成为复杂的、活动的、开放性的系统,共同对社会个体道德品质的形成施加综合影响。

网络德育应该成为提高德育有效性的平台_探索与求是

网络德育应该成为提高德育有效性的平台

郑膺予

近年来,互联网以超乎想象的惊人速度出现并迅速发展着。网络的出现和发展必然对我们的教育尤其是德育的内容、方式、方法等提出全面的挑战,使传统德育受到严峻的考验。网络德育在网络时代应运而生,它颠覆了传统德育中教师的话语霸权,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完全平等交流的机会和平台。网络德育之所以应该而且可以成为提高德育有效性的平台、成为传统德育的补充和延伸,首先是因为德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时代的要求,同时网络德育能满足德育个性化的需要。

一、网络德育是德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道德教育是在一定社会环境中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交互作用的综合结果。按信息论的观点,道德教育就是人们运用信息传递的载体——语言、文字、电磁波等使道德信息得到传播的过程。这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控制过程,它是在一个特定的社会系统中依据内部和外部的条件变化,而不断进行社会调节,使用反馈的方法,即把系统的输出通过一定的通道再返送到输入端,从而对系统的输入和再输出施加新的影响,使系统稳定地保持或达到某种预定的道德状态。因此,道德教育是极其复杂的社会工程,其过程是社会控制中相互连接的几个环节对社会个体作用的过程。在信息化、网络化程度越来越高的社会里,网络以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改变着人类的经济结构、教育方式、军事手段和文化内涵。同样,传统的德育工作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因此,要使德育从信息隔绝的世界转向直面现实的外部世界,敞开思维大门,就要有开放的精神,民主的作风和反思的意识,引导学生逐步形成道德判断能力,学会选择。因而,它要求我们必须转变观念,更新德育手段,更加注重立足学生个性成长和全面发展,树立以人为本的新型教育理念,变封闭式的、单向性的、一元化的传统德育为开放式的、交互性的、多元化的德育活动。总之,网络的产生促使网络德育的产生,它使教师成为学生和信息的中间人,德育不再被束缚在课堂中,而是置于社会这个大系统中进行,以此提高德育的有效性。(www.guayunfan.com)

那么,何谓网络德育?网络德育是指在网络上(似还应包括通过手机)所展开的一系列德育活动,它可以通过网上咨询、BBS、BLOG、在线讨论、网上论坛等途径实现德育的目标。

从结绳时代,经甲骨时代,到钟鼎时代,德育的描述方式都是以媒介方式进行的,媒介方式的狭隘使传统德育模式的特点表现为封闭式、单向性和一元化。在网络时代,这种德育方式与网络社会的开放性、交互性和多元化不相容。所以,网络作为一种新的媒介方式必然对包括社会结构、政治形态、交往方式、管理模式、经济运行、教育模式等诸多方面的人类社会生活带来极大的影响,必然对人们的思想观念的产生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也必然带来道德教育传播方式的革命,在这样的背景下,网络德育的产生是必然的。

首先,网络德育的产生是由网络时代的特点决定的。

1987年中国向世界发出了第一封电子邮件,标志着我们进入了互联网时代。如果说1994年当人们第一次听到“信息高速公路”时,还在为理解这一新名词而费神的话,那么今天,以网络为标志的信息化时代正以令人吃惊的速度向我们走来,一个崭新的世界——电脑网络的世界正在形成,电脑、网络、上网、博客之类的名词,差不多已经成为一种大众词汇。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已覆盖了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现在,很难想象如果离开了互联网,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怎么样。

互联网虽然在我国的应用也就只有二十几年的时间,但它已经与我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工作方式乃至思维方式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由于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知识更新迅速,新知识激增,一旦新知识出现,人们可以在网上随意获得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德育工作者和他的施教对象拥有同样的信息渠道。在网络时代长大的青年学生,他们了解信息,可以直接上新闻网站、娱乐网站;查找资料,“百度”一下收获就很大;网上购物,鼠标一点轻松搞定……他们从卫星电视、电脑多媒体互联网上接受的综合信息生动活泼,获得知识的渠道前所未有的丰富,视野更加开阔,头脑更加聪明,同时也更加自我。他们不再习惯于被动地接受成人的教育,更渴望平等的交流和沟通,而在虚拟的网络中他们感到对话的平等。相形之下,传统的德育失去亲和力,导致了德育的困难。因此,我们应该适应这种互联网给人类带来的信息传播方式、交往方式的变化,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一“虚拟空间”提高德育的有效性。

其次,网络德育的产生是由德育本身的特点决定的。

德育有着自己特殊的使命,自一诞生就被赋予了向社会个体传承知识、承载价值、引领生活、追求理想的神圣使命。在高校,德育要引导大学生求真、寻善、向美,以促进生命不断成长,不断超越和生成新的自我。由此可见,德育是社会个体道德品质逐渐形成的过程,它既是个人的,又是人际关系在社会活动中的产物。社会个体既要受到社会环境的熏陶和影响,又要经过自我调节后对周围环境发生作用,因此这应该是一个双向活动的过程。

构成社会个体的道德品质的基本要素,有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及习惯。道德教育的过程同时也是社会个体在道德认识、情感、意志、信念、行为和习惯等因素均衡发展、逐渐确定和完善的过程。任何与当前社会相适应的新道德不可能自发产生,也不可能靠教育者的个人说教,而是需要形成一个道德教育环境系统。在网络时代,网络德育应该成为道德教育环境系统的子系统,与传统德育共同成为复杂的、活动的、开放性的系统,共同对社会个体道德品质的形成施加综合影响。在高校的网络德育中,大学生可以把自己的思想矛盾问题通过网络与他人讨论交流,提高或深化原来的道德认识,或因其道德认识的变化,形成新的道德观念,成为他们履行新的道德认识的动力;在系统的作用下,形成新的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及道德意志,并选择新的道德行为;经过多次反复,在新的道德系统的熏陶下,逐步形成新的道德行为与道德习惯。

教育与生活的关系必然是密切的,今天的道德教育不可能在封闭的环境中进行。在教学过程中,教学主体的思想意识、情感意志、行为方式、审美旨趣、人际关系等都会切实影响教学功能的形成和发挥,国内的、国际的各种社会思潮、哲学、文艺流派,各种道德原则和规范通过包括网络在内的各种渠道作用和影响着学生,对学生道德系统的形成产生作用,因此它要求参与教学的人们,尽可能按照教学的内在逻辑和教学情况充分挖掘、调动和表现学生的潜能,使教学的功能效应达到优化

如果教师的教学活动仅限于课堂教学,仅依靠“单向的信息传递”,那么,教育目标——德育必须关注生活,提升自己的品性,以促进人实现生活、心灵的转向,创造更美好的生活——根本无法达成,教学效果也必然受限。为了提高德育的有效性,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并且可以在现有条件下,尽可能从人的因素,也就是从学生的因素,去寻找改善教学系统质量和提高教学水平的基本路径。我们可以借助网络,形成一个完整的道德教育系统,根据周遭的社会文化系统之类的外部变量,以及学生接受这种变量而发生的自身“内在逻辑”的变化,通过这种交互作用对学生施加道德影响。

二、网络德育满足了德育个性化的需要

德育的个性化是相对于德育的共性化或普遍性而言的,它含有教与学两方面的个性化。个性作为人性形成的基本元素,本身就包含了明确的道德含义,只要我们将道德看做是人类追求自身本质完善的努力,那么作为这种努力的具体方式和个性,就是一种道德实践的载体,个性的实现与否,同样也是每一社会道德水平的标志。

教学应是双向性的,德育的有效性要求我们促进课堂教学的转型。要从“教的课堂”转型为“学的课堂”,它体现为教学双方都能有一个安心的人际关系和学习环境;学习的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均适于学生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学习。在这个意义上网络德育可以促进教师角色的转变,催生出崭新的课堂教学环境。

从学生的角度看,当代学生有着与我们相去甚远的心理特点、思维模式和个性特点,而在我们的日常的德育教学中,往往囿于教材、大纲、课时等,关注的都是共性、普遍性的理论问题,这给了他们思考的基础知识。德育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联,学生更关注的是对生活中的道德现象的解释。我们面对的八〇后、九〇后一出生就面临的是“全人类都把文化的多样性看作是一种财富,目前的通讯、传递和传播手段正提供无与伦比的交流可能性,使一直互相隔绝生活的世界或集体彼此接触起来”(路易·多洛《个体文化与大众文化》第39页)的时代,他们精力旺盛,感觉敏锐,对外界事物充满好奇,最容易接受新的东西。同时,由于他们的社会化过程尚未完成,传统文化的规范、模式还没有完全沉淀到潜意识的底层,而熔铸成习惯。当互联网对社会生活的全面介入,通过电视节目、电脑多媒体互联网接受来自全球不同地区的媒介传播对他们的影响时,他们会用外来的文化与我国的传统文化进行比较,会以挑剔的眼光来审视传统文化的缺陷与不足。如果传统的文化模式、道德观念和规范不能解释生活中出现的道德现象和问题时,他们便会产生怀疑与困惑,渴望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以认识世界、认识社会、了解他人和自我,调整自己的思想与行为。传统的以传习教育为主的德育方法,是不可能满足这些受网络社会和网络文化影响的新一代多样化的思维方式和个性特点的。如果我们把网络德育作为传统德育的补充和延伸,在网上有针对性地对他们所暴露出来的困惑和所关心的问题进行剖析、释疑和解惑,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从教师的角度看,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通常都是按照教学目的和目标,调配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整体设计教学活动。每个教师由于其成长的经历、环境、背景、知识结构,以及性格、兴趣等的差异,存在着个性的差异,并呈现出教学风格的差异性。教师如能将网络德育作为提高德育有效性的平台,利用E-mail、BLOG等与学生进行平等交流,了解学生的想法,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学生的诸种意识如生命意识、生长意识、生活意识、社会意识、世界意识、生态意识、生存意识等,会随着教学过程的展开和延续,并随着他们经验的积累、意识的拓展、视野的开阔,逐渐形成并变得清晰起来,以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

传统的德育往往是教师一言堂,即使是最民主的教师,也不可能使学生知无不言,这是传统德育的致命弱点。但是,如果运用网络中的E-mail、BBS等功能,则可弥补传统德育中的这一弱点。因为网络的即时性、匿名性、隐蔽性、公开性和群体参与性,使每个人——不管你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成为网上平等交流的网民,这样,就消除了教师职业的权威带给学生的居高临下的压抑感,缩短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在网上,由于网民身份被电子化、数字化、虚拟化,每个人更容易在网上比较真实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大胆地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坦然地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在讨论的场景中,教师可以直接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及时把握讨论的主题和争论的方向,面对面地进行释疑解惑,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与社会化发展的论辩中,找到一个公共的理性平台,以提高他们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为开展道德讨论和进行学生道德判断及选择能力的训练提供很好的保证。

此外,网络德育还可以开拓一个崭新的学习空间。传统德育的严肃的“面孔”,往往会使学生产生压抑感,而单向的灌输说教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心理。而如果我们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电视节目、电脑多媒体手段,增强德育内容的现实性、生动性和丰富性,使德育过程形象生动,可以提高他们学习的参与性。我们利用网络的模拟功能,模拟生活中的德育情景,如在网上重走红军长征路等,让学生在虚拟的社会生活中开展道德实践,既具有强烈的娱乐性,又有着相对的真实性,寓教于乐,可以提高他们的兴趣。

总之,网络德育使德育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开创了全新的德育文化环境,为德育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法,丰富了德育的内容。学生可以在网上与老师和同学进行广泛的交流,教师在网上可以大有作为,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使自己成为学生喜爱的德育教师。善于使用网络的教师和学生,可以变被动教学为主动教学,变封闭式教育为开放式教育。

当然,德育的个性化的前提是承认差别,注重个体的差异性,其目的不是改变、消除这种差别,因此,德育个性化以人的实际差异为出发点,给个性一个发展的空间,通过实施有选择的教育,适当的引导,教会他们思考社会问题和对道德作出评判和选择的方法,充分挖掘每个人的潜能,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发展。正是基于这一点,德育个性化在教育要求上提倡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让学生在完成课堂学习之余,倡导学生自己观察、思考、发现和解决问题,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余地,以满足学生各种不同的要求,从而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勤于思索的良好环境和学习氛围。而在传统的德育中,师生被束缚在课堂中,上百号人一起坐而论道,是不可能实现德育个性化,也不可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德育的有效性的。

综上所述,网络德育是德育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它的产生是由网络时代的特点和德育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信息网络开创了全新的德育文化大环境,它把世界各国各地多方位的知识成果连接起来,促进了人类文明成果的大融合和世界文化的大创新,丰富了学校德育的内容。学校建立网络德育必须围绕着现代德育思想、德育目标和德育内容来开展,它与现实的学校德育紧密相连,是学校德育的延伸,其教育的有效性依赖于真实社会的德育工作,网络德育作为传统德育的补充和延伸,必然可以而且应该成为提高德育有效性的平台和手段。

网络德育还刚刚起步,要做的事还很多,要使网络德育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成为提高德育有效性的平台和补充,德育工作者任重道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