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完善毕业生就业统计工作机制_教育公平视域下的

完善毕业生就业统计工作机制_教育公平视域下的

时间:2022-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统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统计时,除一次就业率外,应设立相关的辅助指标,如待就业率、再学习率、不愿就业率等,以便更全面地反映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情况。这样,一方面有利于校正统计初次就业率产生的误差,能够更加真实、灵活地反映毕业生就业的实际情况;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考察毕业生职业稳定情况,有利于国家及学校就业政策的改革调整,也有利于学校专业、课程结构设置的调整。

完善毕业生就业统计工作机制_教育公平视域下的

(一)完善毕业生就业统计工作机制

政府教育部门、社会组织(行业组织)、高等学校分口径、分渠道统计毕业生就业率,完善就业率统计指标体系,确保就业率真实可信,发挥其指导作用。政府部门统计毕业生就业率主要是为了了解国家与地方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情况,为制定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与有关政策提供依据,因而要在全国或地区范围展开调查,设计的主要指标应包括总就业率以及按照学校、专业、性别等指标统计的就业率等。各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及学院统计就业率主要是为了指导毕业生就业,进行招生调整、专业改革,因此,统计指标除了就业率外,还应包括就业途径、工作满意度、薪金水平、工作性质、工作条件、稳定性、工作与专业相关程度等。在统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统计时,除一次就业率外,应设立相关的辅助指标,如待就业率、再学习率(考研率、准备出国率)、不愿就业率(准备创业率)等,以便更全面地反映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情况。社会组织对就业率统计的主要目的是将就业率作为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社会声誉、社会排名的主要指标之一,以便考评高校办学质量,满足社会知情权,指导学生高考填报志愿。通过政府、社会组织(行业组织)、高等学校三方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进行调查,可以避免目前单独由高校自报就业率引起的诸多问题。

还要注重对毕业生状况的后续跟踪调查研究。为了克服统计就业信息时的时间局限性,可通过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定期的评估。可将毕业生调查确定为毕业即时就业状况,毕业后三个月、六个月、一年以至四年的就业情况,注重毕业生离校后的跟踪调查与信息反馈。这样,一方面有利于校正统计初次就业率产生的误差,能够更加真实、灵活地反映毕业生就业的实际情况;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考察毕业生职业稳定情况,有利于国家及学校就业政策的改革调整,也有利于学校专业、课程结构设置的调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