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挖掘生活资源,拓展学生视野_教学课堂情绪管理

挖掘生活资源,拓展学生视野_教学课堂情绪管理

时间:2022-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挖掘生活资源,拓展学生视野_教学课堂情绪管理第十节 挖掘生活资源,拓展学生视野生活化的课堂教学,就是给严肃而神圣的课堂教学赋予活泼愉快的生活内容。杨老师的这堂课主要包括下面3个部分:活动一:创设情境,实际测量教室的物品。杨老师首先说道:“同学们,今天,我们到学校新建的这个多媒体教室来上课,你们感觉怎么样呀?”

挖掘生活资源,拓展学生视野_教学课堂情绪管理

第十节 挖掘生活资源,拓展学生视野

生活化的课堂教学,就是给严肃而神圣的课堂教学赋予活泼愉快的生活内容。它是创造性的教学和有效的教学。创造性的教学以发展学生的多种才能为目的,在教学过程中特别强调和突出教师和学生、学生之间的相互沟通、激励、启发和分享,是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一种教学方法和途径。生活化的课堂教学这种新模式以通俗的生活现象诠释干枯的理论教条,寓教于乐,高度灵活地运用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巧妙地将思想情操和知识技能熔为一炉,给课堂注入更多人文气息,营造活跃氛围。

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时,应以具体生活中的感性材料为载体,这样才能使所教知识与学生储备的生活经验相呼应,从而调动他们的兴趣,有利于他们的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共同的生活经验和兴趣又能更好地促使学生的合作学习,并且能更好地帮助他们解释生活,引导他们关注自己的生活环境,进而更正确地认识人与环境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教师要充分挖掘生活资源,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将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尽可能地给课堂注入生活的新鲜血液,把无穷的生活情境融入有限的课堂知识中。此外,教师要不断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灵活处理,适度调整,使教学素材更具生活化、时代性的特征。让学生更轻松、更容易地掌握所学内容,不断丰富学生的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

经典案例(www.guayunfan.com)

数学是一门很抽象的学科。很多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一提数学就摇头叹气,一上数学课就做小动作或打瞌睡。这种情绪甚至还“殃及池鱼”,连数学老师都一并否定了。

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实验小学杨燕老师却是一个深受学生喜爱的数学老师。她的数学课无人缺席,无论好生、差生都生龙活虎、兴趣十足。

下面是杨老师讲授“测量——分米、毫米的认识”的教学片断:

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米”和“厘米”,对“米”“厘米”有了初步的感知,知道“米”和“厘米”是常见的长度单位,也知道了“1米”和“1厘米”大约有多长。

杨老师的这堂课主要包括下面3个部分:

活动一:创设情境,实际测量教室的物品。

杨老师首先说道:“同学们,今天,我们到学校新建的这个多媒体教室来上课,你们感觉怎么样呀?”

学生1说:“感觉这个教室比我们的教室要大得多,桌子也不像教室里的是一个人一张桌子,而是一个小组一张桌子,大家在一起合作学习的时候会更方便。”

学生2说:“感觉这个教室的黑板应该和我们教室里的黑板大小差不多。”

学生3说:“感觉这里的课桌要比教室里的课桌高一些。”

杨老师问:“这里的课桌、黑板、讲台的长、宽、高都和我们教室里的不一样,那么,它们到底有多长、多宽、多高呢?谁愿意来估计一下?”

一学生说:“我估计这个课桌的高有100cm,我们昨天量的教室里的课桌有70cm,我感觉这个课桌比教室里的高,所以我估计有100cm。”

另一学生说:“我估计这个课桌没有100cm,因为教室里的桌子到我的肚子的这个位置,而这里的桌子好像只比教室里的高一点点,我觉得最多也就80cm吧!”

看到学生们各有见解,杨老师便说:“那我们就来量一量吧!我们以小组为单位,你们可以测量这个教室里的任何一样东西。先在小组内讨论决定你们组要测量什么,再估计一下有多长,然后说说准备怎么测量,最后把测量的结果记录下来。”

学生开始分头测量。

杨老师说:“现在,到了交流汇报的时间了,哪个小组的代表先说?”

“我们组测量的是黑板的长。我们是用米尺来量的,每量1米我们就在黑板上做一个记号,接着量第二次,我们最后量的结果是:黑板的长是4米。”一学生答道。

“有没有哪个组测量的也是黑板?和他们组测量的结果一样吗?”杨老师问。

“老师,我们组测量的也是黑板。我们量的结果和他们的结果一样,应该说他们组测量的结果是正确的。”一个学生回答。

“我们组测量的是这个课桌的长。这个课桌比我们教室里的课桌大得多,我们想知道它到底有多长。我们是用我们几个人的小尺子接起来量的,我们测出课桌的长是1米3。”又一个学生说出他们所做的测量。

“能告诉我,这个1米3应该怎么写吗?能让我看看你们是怎么记录的吗?”杨老师问道。

同时,投影仪展示学生练习本上记录的结果:1m3cm,1m30cm,1.3m。

“还有没有哪个组测量的也是课桌的长?”杨老师想看看有没有不同的记录课桌的长的方法。

“我们组测量的是课桌,对于记录的方法我还想补充一下,我记录的方法和这几个都不一样。”一学生勇敢而自信地答道。

“来,把你们组记录的结果也展示出来好吗?”

杨老师用投影仪展示与上组不同的记录方法:130cm,1米3。

“有这么多种记录的方法,谁能简单评价一下吗?”杨老师又问。

“我觉得130cm比较好,我们已经学过了:1m=100cm,1米3应该就是130cm。”

“我觉得1米3这种记录方法不太好,你只说3,到底是什么呢?是3米还是3厘米?都不合适,我觉得1米30厘米比较好,说得清清楚楚的。”

“刚才我们组测量的也是课桌的长度。我们量的结果是1m30cm,所以写成lm3cm是错误的。他把30cm记成了3cm,这是不对的。”

“我用的1.3m这种方法是小数,这是我妈妈告诉我的。妈妈说如果物体的长度不够1米,就可以用小数表示。”

“我喜欢用130cm。不是整‘米’,但是总是整‘厘米’吧!那我们就用厘米作单位好了。”

对测量数据的记录方法,学生们各有自己的想法,但有的是对的,有的是错的。于是,杨老师补充道:“其实,在这几种表示方法中,除了1m3cm是不正确的,其他的几种表示方法都是可以的,在使用的时候你们可以根据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进行选择。”

“我们组测量的是门的高度,我们测量的结果是2m多一点,因为上面太高了,我们没有够着,剩下的大约不到10cm吧。”

“那我们再一起来测量一次,看这扇门究竟有多高!谁能出个主意,怎样才能看清多出来的是多少厘米?我们应该怎么测量?”杨老师问。

“上面看不见,我们就从上面开始量,从下面看多出来的是多少厘米不就行了吗?”

“真聪明,这个主意很不错。”杨老师评价道。

接下来,师生开始一起测量。

“看来,你们估计得还比较准确,这扇门的高度是2m10cm。那我站在门的旁边,请你们估计一下我有多高呢?”杨老师顺势提问。

“我觉得有1m60cm。您刚才测量门的高度的时候,我看您很容易就把米尺的那一头放在门上边了,上面也就剩半根米尺那么长了。”

“你真善于观察,连我刚才测量的动作你都没有放过。”杨老师表扬道。

“我估计您有155cm。我妈妈就是155cm,我觉得您和我妈妈差不多,所以我估计您也是155cm。”

“比较是估测时常用的一种方法,你以妈妈的身高为标准来判断老师的身高,也是一种好办法。”

“刚才,我们在测量的时候,大家使用了米尺、软尺、小尺子等测量工具,它们能帮助我们迅速知道一个物体的长度。”杨老师总结道。

活动二:寻找并使用自身的测量工具。

“当你需要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的时候,而身边又没有现成的测量工具,你准备怎么办呢?你知不知道在你的身上也藏有许多这样的工具呢?它们虽然没有尺子测量得准确,但是在很多时候也能帮我们的忙呢!”杨老师引出课题。

“我知道,我们前天学习的时候就知道了,我的小手指的宽大约是1cm,要是没有尺子,我可以用我的小手指来量。”一个学生回答。

“我还知道,我的双臂平伸,稍微向里面一点,就是1米。”那个学生又回答。

“你身上还有别的尺子吗?刚才那个同学把妈妈的身高作为标准来判断老师的身高,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其实,你自己的身高也是一个很好的尺子呀!下面,我们就来找一找我们自己身上的尺子好吗?”杨老师说道。

“现在我来布置任务,请你量出自己的身高、步长和双臂平伸时两指尖的距离。可以自己量,也可以找同学合作。”

学生开始自己量或互相合作,并将量的结果填在书上。

“测量好了吗?下面我们就来检验一下看你们的尺子管不管用。我请我们班的两位同学到前面来,请你估计他们的身高。”

两名学生同时上台。

“我估计××同学的身高是1m30cm,因为我刚才量的我的身高是1m20cm,他比我高一些,我觉得他应该是1m30cm。”

“我估计××同学的身高是1m28cm,因为我刚才量我自己的身高就是这个,我觉得我们两个一样高。”

“再估计一下这两位同学的腰围、头围是多少。知道什么是腰围、头围吗?”

“知道,腰围就是腰这一圈的长度。老师,我需要上去抱抱他。(上台抱这位学生)我估计他的腰围是50cm。因为我刚才量了我双臂平伸时两指尖的距离和我的身高差不多,是1m20cm,现在,我一只胳膊就能将他的腰围住,说明他的腰围跟我的胳膊的长短差不多,我看最多也就50cm吧。”

看这位学生说得还有一定的道理,杨老师说道:“你能以自己身上的尺子为标准进行比较,说得挺有道理的,我感觉你估计得应该是比较准确的。”

“现在我想知道你们的腰围和头围的准确长度,要怎么测量呢?谁有比较好的方法?”

“我今天带来了软尺,我可以直接围在腰上量。”

“我们家没有软尺,但是我带了一根绳子,我先用绳子在我的腰上围一圈,作个记号,然后量这段绳子的长度就可以了;量头围也是一样的。”

学生开始测量。

“把你们测量的结果和你们刚才估计的结果比较一下,你能发现什么?”

“我估计的结果和测量的结果差不多。”

“看来,我们身上的这些尺子还真管用。我们再来试一次。你知道了自己的步长,请你以这条线为起点,估计一下10米大约到哪里,自己做一个记号。”杨老师说。

“再来走一走,看这10米你大约需要多少步。看着这么长的距离,请你估计一下,需要多少个同学手拉手才够10米?谁想来试一试?”杨老师问。

学生开始估测。

“通过这些活动,你想到了什么?你会对物体的长度进行正确的估计了吗?”杨老师又问。

“老师,我发现我的估计能力越来越高了,我估计的结果也越来越准确了。我看,要想估计准确就需要多练习。”

“我觉得记住几个标准很重要,比如我记住我的身高,我在估计的时候就和自己的身高相比,估计得就比较准确了。”

“你们说得真是太好了,知识和能力就是这样在日常生活中通过练习积累提高的。希望你们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地多做练习,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杨老师高兴地说。

活动三:练习。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做一个有关这方面的小练习。请同学们打开书第19页,看第3题,你们能看懂吗?谁能说说看?”

“这是一个搭物体的游戏,让我们计算搭成的图形的高是多少?”杨老师提了两个问题。

“这三种物体的高是不一样的,第一种高2cm,第二种高3cm,第三种高8cm。”

“就是看看每种图形是用哪几种物体拼成的,然后将他们的高加起来就可以了。”

“那就自己完成吧!”杨老师说。

很快,学生独立完成了。

这就是杨老师的课堂。杨老师将课堂生活化,让学生在玩中学习,在学习中“玩”。

如此轻松、愉悦、热闹的课堂,就算不是杨老师班上的一分子,也会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就算学生数学非常差,也会陶醉于杨老师的课堂。

这一切都是课堂生活化的魅力!

案例分析

现在有些老师的数学教学存在着一个弊端:教师为了教而教,只是把知识生硬地教给学生,而对于学生来说,他们越来越感到数学是枯燥的,是冷冰冰的,学习数学只是为了完成学习任务,进行数学考试。这样的教学欠缺了鲜活有趣的东西,使数学与生活脱节,完全失去了学习数学的重要意义。案例中的教师教学灵活多样,方法独特。她在教学活动中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化”使数学课堂充满魅力。

课堂教学应该富有生命力。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为了知识而教学,更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教学。在生活化的课堂中,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不仅可以解放他们的眼、耳、口、手、脚等器官,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有了自己思维与活动的时间与空间,在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过程中,将自己的体验与兴趣结合起来,将自己的方法、价值观与知识的获取结合起来。生活化课堂教学使学生充满活力,使课堂丰富多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