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推出了“六化”科学调配机制_重庆市统筹城乡教

推出了“六化”科学调配机制_重庆市统筹城乡教

时间:2022-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推出了“六化”科学调配机制_重庆市统筹城乡教统筹城乡师资 力促教育均衡奉节县教育委员会一、实施背景一是城乡教师工作生活条件差距明显。按照“六化”科学调配机制,近四年来,干部教师调配呈现五大变化。(二)推出了“六化”科学调配机制一是编

推出了“六化”科学调配机制_重庆市统筹城乡教

统筹城乡师资 力促教育均衡

奉节县教育委员会

一、实施背景

一是城乡教师工作生活条件差距明显。奉节县地处主城远郊,属贫困大县、山区大县,教师工作条件和工资待遇与主城区及发达地区有一定差距。在县内,农村与县镇、高山与低山、边远地区与腹心地区、小学与中学、村小与完小的工作生活条件也存在明显的差距。

二是教师结构不合理。高学历、年富力强的教师由基层向乡镇、县城流动。据统计,2006年至2012年,奉节县从乡镇及以下农村中小学累计选调565名教师到县城学校工作。农村相当一部分学校,基层骨干教师短缺,教师队伍结构堪忧,主要是走不了或不想走的临退休教师、综合素质偏低的代转公教师和刚参加工作缺乏经验的年轻教师。专业课学科教师不足,特别是音、体、美、英语、信息技术等学科。“教非所学”现象,即一个教师教两个互不相关学科的现象十分普遍。有些学校,课程虽然按照标准设置,但师资力量不能保证,课表形同虚设。(www.guayunfan.com)

三是农村教师资源配置陷入两难境地。学生家长对优质教育的追逐,导致一些农村学校生源流失,出现空壳现象,而城镇学校大班额突出。生源的流失与优质师资的流失有密切联系,如不加以调控,势必陷入恶性循环,然而,既要配齐农村学校师资,又要实现教师资源得到有效充分利用,着实两难。

三年来,我们不断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开展了一系列以城带乡的城乡教师交流活动,城乡师资均衡发展工作取得一定成绩。

二、策略与成效

(一)积极探索建立三个机制

一是探索建立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教师交流机制。针对城乡教育资源和师资力量不均衡,市、县级骨干教师基本上集中在县镇及中心学校,农村师资力量十分薄弱的现实,开展“三五培优成名工程”,加强农村教师培训,组织优秀(骨干)教师轮流到薄弱学校支教、挂职,充分利用主城区和县镇的优质教育资源。实施“四个一”城乡教师互动计划,一年转岗交流,城乡学校结对和干部教师互派;一期结对交流,城镇学校骨干教师与农村学校骨干教师结对帮带;一周定点交流,城镇学校骨干教师到农村师资薄弱学校蹲点指导;一天巡回交流,通过送教下乡和远程支援等手段提高农村教师的整体水平。

二是探索建立控流保优、城乡互调的教师调配机制。近年来,农村教师下不去,优秀教师留不住的情况十分严重,造成部分城镇中心学校超编,边远地区学校和农村村小缺编。为减少农村优秀教师的流失,在农村学校建立控流保优机制,即学校编制核定城乡执行同一标准,确保农村学校按标准核足编制、按编制配齐教师;对由县城(含城郊)调入农村教师予以政策倾斜,可优先聘任高一级职称,而对由农村调入县城的教师,在评聘职称时进行合理限制;对农村新招聘教师、骨干教师、新聘高一级职务等三类教师实行基本服务期制度,进一步实施农村师资控流保优政策,合理调配城乡教师。

三是探索建立城乡共进、均衡发展的师资建设长效机制。前些年,城乡教师收入差距甚大,县镇学校投入明显高于农村,通过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制度,促进城乡教师待遇均衡,提高农村教师特别是村小教师绩效工资的分配额度。同时,构建城乡学校结对、共进发展模式,实施城乡教育经费投入一体化,不断加大义务教育投入力度。积极改善农村学校和城镇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按“撤小、合近、扩强、带弱”原则,撤并部分学校,形成初中向中心城镇集中,中心小学向乡(镇)所在地集中,幼儿园向中心村集中的格局,确保教育资源配置均衡,以便进一步稳定农村教师队伍,逐步实现全县教育均衡发展。

(二)改革试点成效明显

一是理论不断丰富。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县为主统筹发展的理念,以提高城乡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为主线,坚持区域师资科学配置、教育系统人才是第一资源等理念,为深化城乡学校教师交流机制改革,提高教育人才资源的综合效益,促进城乡教育科学、持续、均衡发展提供有效理论依据。

二是实践效果明显。2009年以来,城镇与农村校际之间结对帮扶学校62所,参与结队的城镇学校达100%;城镇学校到农村学校支教一年的教师达150人,到城镇学校培养锻炼的农村学校教师达285人,参与交流的学校干部42人次;城镇学校骨干教师与农村学校骨干教师结对交流160人次;城镇骨干教师巡回送教下乡240人次,农村学校受益面达98%;县教科所先后到38所农村师资薄弱学校进行为期一周的蹲点指导,县进修学校对农村薄弱学校教师进行短期培训700余人次。通过各种形式以城带乡的城乡教师交流活动,农村教师的整体水平得到较大提高,城乡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水平的差距明显缩小。按照“六化”科学调配机制,近四年来,干部教师调配呈现五大变化。一是教师从城镇调农村、从强校调弱校、从好环境到较差环境的逆向调动明显增加,达到55人,其中从城镇学校调农村的有11人;二是干部交流面明显扩大,干部参与农村薄弱学校建设的热情高涨,干部交流调动达128人,其中由城镇调农村任职的干部有13人;三是从超编学校调到缺编学校的教师增多,共计58人;四是农村教师的稳定性进一步增强,农村教师申请调动的人数逐年递减;五是规范了教师借调,清理了“吃空饷”人员,经核实,我县乡镇、部门乱抽乱借教师和其他外出教师共85人,按相关规定解聘教师77人,不仅进一步规范了教师队伍管理,同时增强了农村在职教师的积极性和稳定性。

三、创新与突破

(一)创新了“四个一”交流模式

一是一年转岗交流。实行城乡学校结对和干部教师互派,互派周期原则上为一学年。城郊超编学科教师到农村缺编学校支教。农村中心小学(完小)教师到村小支教。

二是一期结对交流。城镇的每位优秀骨干教师分别联系两名农村学校骨干教师,实行一学期“手拉手”结对指导。

三是一周定点交流。县教科所对师资力量特别薄弱的学校进行为期一周的蹲点指导;农村师资薄弱学校派教师到城镇结对学校进行为期一周的跟班培训学习。

四是一天巡回交流。即由县教科所牵头,片区教育管理中心配合,组织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及市、县级骨干教师到农村学校巡回献课或办讲座,要求每年每校必到农村学校1次,每次1天。

(二)推出了“六化”科学调配机制

一是编制一体化。学校编制核定城乡执行同一个标准。

二是服务期限化。新招聘的教师或调到新单位的教师必须与所在单位签订不少于3年的聘用合同,合同期内一律不予调动,农村学校认定的县级以上骨干教师和聘任的中级职务以上教师,从认定或聘任之日起,在本单位的服务期不得少于1年,农村学校教师原则上在农村工作需满5年方可申请选调进城。

三是调配科学化。缺编缺科学校限制调出,超编学校禁止调入,公开招聘农村教师实行分学科、按成绩选岗,优先满足艰苦边远地区需求;兼顾城乡中小学教师学科配套,通过调配优化学校教师学科结构和年龄结构;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在符合调动基本条件的情况下,对个人困难突出的教师在同等条件下适当予以照顾;扩大行政干部交流数量,控制教师流动数量。

四是待遇均衡化。义务教育学校城乡教师工资福利待遇比较均衡,绩效工资向村小教师适当倾斜;对城镇调农村的教师破格晋升高一级职务。

五是选调标准化。城区学校选调教师,实行凭业绩条件报考、靠笔式面试入围、按综合排名选校的办法进行,杜绝了人情风,调动了农村学校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六是借调规范化。县教委下发文件,规范了系统外和学校之间抽借教师行为,对“吃空饷”现象进行了彻底清理。

(三)建立并推进了“五到位”保障机制

一是项目管理到位。成立了组织机构,制订了制度方案,明确了职责任务,落实了人员,对县城学校和城郊超编学校下达了到农村学校对口支教的任务,签订目标责任书;对城镇县级以上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下达“一期结对交流”和“一天巡回交流”任务。

二是项目资金到位。市上下拨的项目资金和县上配套资金全部到位,并做到专款专用;设置奉节县城乡学校教师交流专项基金,主要用于交流教师的管理、奖励、培训、结对帮扶补助及其他交流方面。

三是激励措施到位。一年转岗交流人员按每人5元/天的标准发放生活补助,每学期报销两次车船费,各单位结合实际情况高于平均标准发放奖励性绩效工资,支教考核合格评定高一级职务不受岗位设置限制,当本单位出现岗位空缺或评优选模时,优先考虑支教教师,等等。

四是证书颁发到位。从城镇到农村支教的教师,支教期满考核合格或优秀,就发给农村支教教师荣誉证书。对试点项目单位、个人严格考核奖惩。

四、反思与改进

统筹城乡师资均衡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尽管我们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仍然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

一是部分城镇教师下乡支教的意愿不高、主动性不够,需要辅之以激励措施或行政手段。

二是城乡教师逆向调动难度大,城郊部分学校富余教师向农村分流的难度较大。

三是改革试点工作成本较高,我县属大山区,城乡教师交流互动的成本较高,开展改革试点工作经费吃紧。

四是城乡教师交流调配工作还需进一步加强,对一些“短板”问题和关键环节需深入探索。

策划审稿人:张和平 肖玉平

   撰 稿 人:周远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