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突发事件频发,继续教育如何给力_继续教育多变

突发事件频发,继续教育如何给力_继续教育多变

时间:2022-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突发事件频发,继续教育如何给力_继续教育多变第四节 突发事件频发,继续教育如何给力在突发事件频发的今天,继续教育通过发挥自身独特的培训、预防、告知、提高等社会功能,对政府公务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提高其预防、应对、解决、决策能力,还可以对广大公众进行相关知识的普及和教育,从根本上减少和杜绝可控制的突发事件,将突发事件的各项危害降到最低。因政府部门对突发事件处理不当造

突发事件频发,继续教育如何给力_继续教育多变

第四节 突发事件频发,继续教育如何给力

在突发事件频发的今天,继续教育通过发挥自身独特的培训、预防、告知、提高等社会功能,对政府公务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提高其预防、应对、解决、决策能力,还可以对广大公众进行相关知识的普及和教育,从根本上减少和杜绝可控制的突发事件,将突发事件的各项危害降到最低。

一、通过继续教育提高政府应急应对能力

提高政府应急管理能力是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利益的重要保障,是履行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内容。在突发事件发生时,政府应急管理能力的缺失造成的无作为、慢作为、乱作为会引发群众的不满,损害政府在人民心中的形象和权威,引发信任危机,甚至会导致群体性事件的发生,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

由于突发事件发生时的特殊环境,政府在应对突发事件中的良好表现能树立政府在人民心中的形象和权威。一旦突发公共事件爆发,政府高度重视、积极反应、准确决策,不仅能力挽狂澜,及时将危机解决,而且能获得公众的信任和认同,而这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以及政府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都有积极意义。(www.guayunfan.com)

因此,通过继续教育的渠道,增强政府应急管理能力,不仅能有效保护公民的切身利益以及国家和社会的公共利益,还能树立政府在人民心中的形象和权威。

【案例】2011年利比亚大撤离

2011年2月中旬,利比亚内部民众与政府发生暴动,可能会升级至战争,反政府人员同时也袭击、占领了其他国家在利比亚的部分工地、办公大楼。在利比亚安全形势骤然恶化的情况下,我国政府为了保证我国侨民的生命安全,集海、陆、空力量,在不到10天的时间里,将有回国意愿的在利比亚的中国公民3.5万多人全部撤出,再次展示了惊人的“中国速度”与“中国效率”,展现了危难时刻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的团结一心,彰显了中国外交与西方大国强权政治、对外干涉截然不同的一贯风格(见图2-5)。[35]

在社会突发事件频发的当下对政府公务员和干部队伍进行继续教育,要注意以下几点。

图2-5 中方人员抵达北京首都国际机场

(图片来源:中新网)

(一)加强政府公务员的道德、伦理教育

公务员在执行公务的过程中代表的是政府的形象,加强公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操守,提高其思想觉悟,形成公职人员追求更高的价值取向的良好氛围尤为重要。

在突发事件频发背景下,针对部分党员领导干部出现的政治意识淡薄、执政意识衰退的趋势,摆不正政治与经济的关系;一些领导干部不能很好地分析当前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变革趋势,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新办法,仍然保持党政职能不分,以党代政,党委的权力过分集中的老样子;一些领导干部法制意识淡薄、依法行政的观念不够强等问题,继续教育应从根本上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当今的热点案例,用党的基本理论、党的发展史、廉政建设等增强其政治意识。

【案例】河北大学“李刚门”事件

2010年10月16日21时20分许,在河北大学新区超市前,一牌照为“冀Fwe220”的黑色轿车,将两名女生撞出数米远,该车撞人后并没有减速,反而继续行驶,后轮从一女生身上碾过(见图2-6)。被撞一陈姓女生于17日傍晚经抢救无效死亡,另一女生重伤,经紧急治疗后方脱离生命危险。肇事者李启铭企图逃跑,被学生拦下后口出狂言:“有本事你们告去,我爸爸是李刚。”后经网民人肉搜索发现,李刚系保定市北市区公安局副局长。2011年1月30日,河北保定李启铭交通肇事案一审宣判,李启铭被判有期徒刑6年。[36]

图2-6 河北大学校园内的事故抢救现场

(图片来源:中新网)

一名网友发帖:“我爸是李刚”丝毫不是一时的慌乱,它彰显出的是内心强大的底气与实力,揭示了法律在强权之下难以找到平衡支点的尴尬现实。

部分政府公务员及其家属手握人民赋予的权力便高高在上,无视人民的生命安全,甚至践踏他人的生命安全;利用职位优势、权力优势,不断敛财,滋生腐败,这些都证明了当今对政府公务员进行道德、伦理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二)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提升政府公务员应对突发事件的知识和技能

在新形势下,加强公务员教育培训、增强公务员的责任感,更好地为建设学习型国家、学习型政党、学习型公务员服务,是继续教育刻不容缓的责任。

突发事件所发生或所涉及的领域大都是国家安全、社会环境、公共设施和公共卫生等部门和行业。加强对公务员素质的培养,使其掌握科学知识,提高理论水平,洞察规律、把握规律、依靠科学,是其正确处理突发事件的必然要求。政府公务员一是要深入学习科学理论知识;二是要广泛学习经济、法律、管理、现代科技等各方面的知识;三是要加强学习突发事件管理的基础知识,掌握应急处置的基本原理和实际技能;四是要积极总结经验,重视案例或模拟训练学习,当面临突发事件时能够有足够的知识、经验和技能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来应对。[37]

此外,突发事件变化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使应对突发事件需要更多的现场应变的“艺术”,而不是死板的教条,所以在专业的理论知识教育之余,公务员还要勤于实践,不断经受驾驭复杂局面的磨炼,用心地体会和总结经验。

(三)提高政府公务员的媒介素养,加强信息公开

在媒体信息传播功能日益强大,特别是网络快速发展的时代,新闻媒体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影响着党和政府的执政环境。目前,新闻执政能力已成为衡量一国政府执政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2003年“非典”之后,党和政府开始加大对突发事件中的信息发布和媒体报道的关注。2002年2月,国务院通过了《关于改进和加强国内突发事件新闻发布工作的实施意见》;同年6月,《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完成起草工作;并开始设立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2008年5月《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开始实施,并初步彰显了威力。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制定,显示出我们的党和政府对突发事件中媒体作用的重视。

然而综观我国各级政府在突发事件中的表现,其媒介素养虽有不断提高之势,但由于受到以往应对媒体的传统思维和态度的影响,部分政府机构仍不能正确认识媒体在突发事件中的作用,在事件发生后坚持“守口如瓶”的原则,有的甚至将媒体视做对立面。因政府部门对突发事件处理不当造成的“媒体事件”也时有发生。[38]

信息时代背景下,若政府在突发事件和敏感问题上缺席、失语、妄语,不仅不能缓和事态、化解矛盾,也不利于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因此提高突发事件中政府的媒介素养已成为提高政府新闻执政能力的必然要求。而且,突发事件的特殊时期,政府相关部门利用新闻媒体做好突发事件的新闻传播,能为中国赢得良好的国际、国内舆论环境,为构建和谐社会舆论引导工作增光添彩。突发事件因其突发性和灾难性,往往能吸引世界的关注,利用好这种时机,积极做好与媒体的沟通工作,化被动为主动,转危为机,也有助于树立服务、为民、负责的政府形象。

(四)开展模拟训练,锻炼政府公务员过硬的心理素质

就我国近几年发生的一些危机事件来看,有的政府官员在突发性危机来临时,不是积极应对,而是乱了方寸、不知所措;更有甚者,因为害怕、恐慌、怕承担责任而采取瞒报、不报和人为掩盖等手段,白白丧失了处理危机的最佳时机,给百姓和社会带来巨大的损失。因此,培养公务员的使命感、责任感以及临阵不乱的良好心理素质就显得非常重要。

模拟训练是开发公务员人才资源的重要途径。根据新时期突发事件频发的实际,各级政府要积极组织、有针对性地开展突发事件应对能力的专项模拟培训。通过模拟训练和演习,使公务员熟悉应对突发事件的职责任务、基本要求和处置方法等;通过模拟突发事件发生前后的社会状况,让公务员在身临其境的过程中锻炼自己面对突发事件的心理素质。同时,要不定期地组织召开经验交流会、案例分析会、业务研讨会等,探讨处置方略,深化对策研究,不断提高公务员的实战水平。

(五)加强政府公务员处理后续工作和恢复重建工作的能力

突发公共事件处置工作完成后,应急管理者还有一系列的后续工作要做:清理现场、消除事件造成的影响、尽快恢复生产生活秩序,这考验的是政府的善后恢复重建的能力。

善后恢复重建工作包括:全面调查、分析突发事件发生的原因,针对事件原因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整改,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对相关责任人做出合理、合法的处理,对受害人及其家属做好安抚及赔偿工作,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和人民群众积极投入恢复重建工作,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研究制订长效工作机制,杜绝同类事件再次发生。

正确、合理、周到的重建工作有利于尽快消除事件的负面影响,使群众的生产生活尽快恢复正常秩序。

(六)加强政府公务员法律知识的教育,强化依法行政意识,提高工作法制化水平

现代社会是法治社会,依法办事是对公务员的基本要求。预防和应对突发事件可能需要“特事特办”、“急事急办”,但绝不能违背依法行政的基本原则,不能违背事物发展的科学规律和国家有关政策要求,否则会事与愿违,事倍功半。

加强继续教育,使广大公务员在工作实践中带头学法、守法、用法,坚持依法办事,严格按照政策办事,不断提高法律素质和依法行政水平;要把理性、平和、文明、规范执法的要求贯穿于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的全过程,准确把握群众心理和群众情绪,多做耐心细致的宣传解释工作,坚持融法、理、情于一体,做到以法为据、以理服人、以情感人。越是紧急的时候,法制越显得重要,只有进一步强化公务员依法行政的意识,不断提高工作法制化水平,才能使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得到切实保障,使社会主义法制的权威得到切实维护,使自身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得以提升,使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更加牢固,才能有效避免和有效化解各类突发事件。

(七)加强具有实效性知识的培训,以应对各类新型突发事件的处理

继续教育的内容是实现继续教育效率的核心问题。近年来,在全球新科技革命浪潮的推动下,人类社会的新知识喷薄而出,知识的更新越来越快,面对突如其来的知识海洋,各行各业每天都会出现许多新问题、新情况,如果没有丰富的新知识作准备,在诸多问题面前只能是一筹莫展,无能为力。如何与国际接轨、如何最快接受新事物、如何运用新技术等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问题。继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之后社会成员的教育活动,一个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随时根据社会形势的发展,不断更新教育内容,让受教育者保持与时俱进。继续教育以新知识、新技术、新理论、新方法、新信息、新技能为内容,为受教育者提供具有实效性的培训知识,补充新知识、扩大视野、改善其知识结构、提高其创新能力,使其适应科技发展、社会进步的需要。

此外,继续教育要及时将党和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重大战略部署转化为干部教育培训的重点内容,增强培训的时代性。

二、普及继续教育,提高全民素质,加强公众应对突发事件能力

(一)加强公共安全教育

加强对公众的公共安全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增强公众忧患意识,提升风险认知能力。

公共安全教育应向社会公众传授有关突发事件的知识,增强防范突发事件的意识。一个人如果缺少与应急相关的知识和意识,就会“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处于险境而不自知。2002年印度洋大海啸中,孟加拉国海边的渔民对海啸毫无防范意识,当海啸把大量的鱼虾卷到岸上时,他们争先恐后地前去捡拾,结果被海水无情地吞没。相反,在泰国海滩上,一个来此度假的英国小姑娘凭借在小学地理课本上学到的知识,看到海水倒抽后判断:海啸来了。她向周围的人传递了这一消息,结果挽救了整个海滩上的人。

2008年秋季开学第一天,中央电视台专门制作了一个节目——全国的孩子共上开学第一课。它标志着我国公共安全教育被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然而,公共安全教育不是“消防日”、“安全生产月”等宣传活动所能完成的。我们的公共安全教育必须坚持日常化与制度化,需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进而把公共安全意识内化为我们民族的一种素质,以期实现“教育一个孩子,挽救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

2.传播防灾、减灾知识,增强公众判断力

2010年11月15日上海高楼火灾事故发生后,城市消防救援等问题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央视《新闻1+1》节目中,主持人白岩松痛心地说:“老百姓缺乏自救的常识。……在这一次的火灾当中,逃生者在楼道里头只死亡了一个,剩下的几乎全部都是死在室内的,也就是说没有逃生的人都死亡了。……举一个例子,前几天我们去日本采访的时候,专门拍了一个小学里头,在不通知小学生的情况下,校长突然拉响了火灾的这种警铃。结果出乎我们预料的是,就在几分钟的情况下,所有的小学生在老师的率领下,用着正确的姿势、用湿手绢捂着鼻子,然后全部到操场集合。因为国家规定,每个学期必须进行一次相关的这种演习。”[39]

社会警觉性较差,公众缺乏防灾知识和常识,是我国危机管理中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为此,对公众进行危机管理教育,进行应对重大危机的培训实践,广泛宣传相关法律法规和应急预案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防灾知识的教育,加强公众对灾害背景、灾前征兆、防灾准备,使公众掌握观察、分析灾害宏观现象的知识,在心理上、物质上做好防灾准备,特别是要对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知识进行普及,增强公众的危机意识、社会责任意识,提高自救互救能力,会对形成全民动员,预防为主,全社会防灾、减灾的良好局面起到关键影响。

对知识的传播和常识的普及在一定意义上能形成普通公众的判断力和辨别力。以科学知识为基础的价值判断和经验判断才有可能形成对事件的正确评价。

突发事件发生期间,各种流言飞语很容易滋生。如果社会公众缺少公共安全教育,他们就很容易为谣言或流言蛊惑,甚至采取非理性的响应过度的行为。这就需要相关专业知识的普及和传播,用科学打败谣言,用真理代替迷信。在2003年的“非典”事件爆发之初,广东民间出现了关于一种致命怪病的谣言,甚至谣传在一些医院有病人因此怪病而大批死亡。由于坊间流传煲醋和喝板蓝根可以预防怪病,因此市面出现抢购米醋和板蓝根的风潮。不少人由于买不到米醋和板蓝根转而致电在香港的亲友协助购买。后来在卫生组织的公告之下,公众的恐慌情绪才平息下来,开始学习关于“非典”形成、传播、预防的基本知识。即便是在8年后的今天,日本地震再次引发我国市民抢盐风波,甚至出现武汉市一名76岁的太婆被抢购人群挤倒、摔伤,造成身体两处骨折的现象。[40]常识普及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可见一斑。

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普及教育,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减灾意识的措施包括:①开展面向减灾工作者的教育培训,提高减灾队伍的整体素质;②利用互联网建设国家减灾科普教育支撑网络平台,开展减灾专业技术交互式远程教育,或开展防灾知识进社区、校园讲座等教育活动;③编制减灾科普读物、挂图或音像制品,推广地方减灾经验,宣传成功减灾案例和减灾知识,提高公民防灾、减灾意识和技能;④组织逃生演习,提高公众自救互救能力;⑤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经常性地宣传公共安全知识。

3.培养公众良好的心理素质。

突发事件发生后,人最需要镇定、信心和勇气。而镇定、信心和勇气不是与生俱来的,是与公共安全教育分不开的。只有接受了适当的公共安全教育,社会公众才能作好应对突发事件的心理准备,关键时刻才能急中生智,而不是人急无智、恐慌不堪。此外,公共安全教育还能够提高公众的应急响应效率。在紧急状态下,人们几乎没有时间进行理性的思考,所采取的行为基本上是近似于本能的格式化行为。公共安全教育就能使人迅速作出正确的格式化行为。2008年6月12日上午,日本岩手县、宫城县发生7.0级的地震,死亡人数不到10人。如果没有强有力的公共安全教育,公众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作出正确逃生选择的。

此外,还要对公民进行灾后教育,稳定受灾公众的心理状态,保证灾后正常的救灾、救援和社会秩序,防止可能出现的各种失控现象。灾难发生后,应及时帮助遇难者、受害者家属和相关人员排解忧虑和悲伤,消除恐惧与不安,使其从悲哀中解脱出来,弥合心理上的创伤,以积极的心态构建新的生活,恢复生产,重建家园。

(二)普及法律、法规,增强公众法律意识,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

一个人只有掌握了相应的法律知识,才知道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禁止做的,才知道从事这些行为的意义和法律后果,才有可能依法作出相应的行为,养成依法办事的习惯。法律知识是守法的基础,是养成守法品质的前提。生活中不乏因缺乏法律知识而发生的突发事件,也有部分因不遵守法律法规而酿成大错的案例,因此,普法教育作为继续教育的一部分应得到广泛普及。

普法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具有较高的法律意识,养成守法的品质。只有通过普法教育,增强公众法律意识,才会避免一些不必要的事件发生,减少对社会的损害。

在社会突发事件频发的形势下,继续教育通过对公众普及常识,增强其法律意识、判断力、辨别力,从而提高全民素质,减少因法律意识淡薄或缺乏常识而造成的损失,是继续教育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

突发事件已成为当代社会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成为各级政府和广大公众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如何有效预防突发事件、控制突发事件、最大限度地减轻突发事件造成的伤害和损失,是我们必须着手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在这种背景下,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要汲取过往处理重大突发事件中的经验教训,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做法,重视继续教育在应对、处理突发事件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成立相应组织,投入人力、物力、财力,通过继续教育的渠道,一方面向广大公众普及防灾救生知识,增强公共安全意识,提高自救互救能力,使他们在面对各种突发事件时,能够较为从容地应对,最大限度地保护个人生命和财产安全,减少突发事件的危害和影响。另一方面,要重视和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公务员应对、处理突发事件的专业化培训,提高其相应的能力和素养,使其能科学合理地制订各级各类应急预案,及时准确地做好信息监控和预警,在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能高效协调、组织各方参与应急处置,在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能妥善安置并尽力消除事件影响。总之,通过继续教育的渠道,将应对、处置突发事件变被动为主动,变突击为常态,使之纳入各级政府日常管理事务中。

【注释】

[1]阎梁,翟昆.社会危机事件处理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

[2]http://www.gov.cn/jrzg/2008-04/22/content_951622.htm.

[3]http://www.gov.cn/jrzg/2009-05/07/content_1306695.htm.

[4]http://baike.baidu.com/view/3281726.htm.

[5]http://baike.baidu.com/view/2098677.htm.

[6]http://news.sina.com.cn/c/2007-08-26/022913722510.shtml.

[7]http://baike.baidu.com/view/1559326.htm.

[8]http://news.sina.com.cn/z/shzhtdhz/.

[9]http://baike.baidu.com/view/2719877.htm.

[10]张国臣.公务员能力建设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1]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eb/ol].[2011-05-12].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6-01/17/content_2062615.htm.

[12]http://news.qq.com/a/20080802/002081.htm.

[13]http://baike.baidu.com/view/2608229.htm.

[14]http://baike.baidu.com/view/2800971.htm.

[15]http://news.163.com/11/0220/11/7232PudJ00012Jb5.html.

[16]http://baike.baidu.com/view/5809951.htm.

[17]菅强.中国突发事件报告[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9.

[18]潘跃.全国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2113.9亿元[n].人民日报,[2010-07-09].

[19]菅强.中国突发事件报告[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9.

[20]王培华.自然灾害成因的多重性与人类家园的安全性——以中国生态环境史为中心的思考[J].学术研究,2008(12).

[21]方善诗.当前突发性群体事件的特点、成因探析[J].中共合肥市委党校学报,2003(2).

[22]http://baike.baidu.com/view/3281726.htm.

[23]http://news.china.com/zh_cn/domestic/925/20100112/15773718.html.

[24]http://baike.baidu.com/view/5328988.html.

[25]http://baike.baidu.com/view/1587662.htm.

[26]http://news.sina.com.cn/c/2008-11-15/023116656876.shtml.

[27]上海商学院宿舍起火原因疑违规使用电热棒所致[N].新民晚报,[2008-11-12].

[28]上海商学院宿舍起火原因疑违规使用电热棒所致[N].新民晚报,[2008-11-12].

[29]曾住事发楼校友回忆楼内结构称踹门难度不大[N].新民晚报,[2008-11-12].

[30]“高楼防火”薄弱点是老旧房[EB/OL].[2011-01-10].http://119.cctv.com/zhiliang-anquan-xiaofei/201101/10-113881.html.

[31]单学刚.危机公关不是“丑闻消音器”[N].人民日报,[2011-02-12].

[32]http://www.chinanews.com/sh/news/2009/06-21/1722503.shtml.

[33]专家谈石首事件:领导习惯能躲就躲要敢于担当[EB/OL].[2009-06-25].http://china.huanqiu.com/rol/2009-06/297352.html.

[34]杨连专.论突发性群体的法制防范与控制机制[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2008(3).

[35]利比亚大撤离彰显中国领先优势[N].瞭望新闻周刊,[2011-03-08].

[36]http://baike.baidu.com/view/2521276.htm.

[37]黄永杰.论国家公务员的继续教育[J].才智,1992(5).

[38]王黎燕,李赢.突发事件考验政府的媒介素养[J].今传媒,2009(8).

[39]央视称上海火灾多人死于室内因缺乏自救常识[N/OL].[2010-11-19].http://news.qq.com/a/20101119/000032.htm.

[40]饶纯武,蔡能.七旬太婆被抢购人群挤倒摔伤[N].楚天金报,[2011-03-1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