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突出军工行业特色_砥砺前行_西南科

突出军工行业特色_砥砺前行_西南科

时间:2022-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突出军工行业特色_砥砺前行_西南科突出军工行业特色 办好国防科技学院——国防科技学院发展回顾国防科技学院西南科技大学国防科技学院成立于2006年12月,是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建设绵阳科技城的重大决策,为适应西部地区国防科技工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由四川省人民政府和原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共建,实施产学研联合办学,整合学校国防科技学科专业、实验室及其他国防科技资源组建而成的新型学院。

突出军工行业特色_砥砺前行_西南科

突出军工行业特色 办好国防科技学院——国防科技学院发展回顾

国防科技学院

西南科技大学国防科技学院成立于2006年12月,是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建设绵阳科技城的重大决策,为适应西部地区国防科技工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由四川省人民政府和原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共建,实施产学研联合办学,整合学校国防科技学科专业、实验室及其他国防科技资源组建而成的新型学院。

国防科技学院自成立以来,按照国防科工委“一提三优”的要求,以贯彻落实委省共建协议为指导,以国防特色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和国防特色紧缺专业建设为切入点,重点开展了“师资队伍提升工程”,“学科、科技、专业、产学研基础与发展平台建设工程”,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核集团821厂等单位合作开展“产学研结合培养核人才的资源基地建设工程”等三大工程,着力打造核学科专业平台、国防军工科技平台,开展国防文化教育,大力推进就业工作,不断完善办学条件,努力提升办学水平,切实推进学院各项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一、建立国防科技学院的重要现实意义(www.guayunfan.com)

“委省共建”促进了西南科技大学的发展空间和社会服务面向,使得西南科技大学的办学不仅是面向传统的“民口”领域及行业,同时也开始真正意义上的面向“军口”领域及行业,是西南科技大学走军民融合发展式道路的具体体现,是学校实现特色发展的重大实践。“委省共建”改变了学校个别“军工项目介入”的形式,实现了体系性面向“国防学科”领域办学,是西南科技大学特色发展的“重大突破”和具有“里程碑”的重要意义。建立国防科技学院是具体落实“委省共建”的“载体”和学校发展军工办学的“纽带与桥梁”。国防科工委领导曾指出,西南科技大学国防科技学院的组建,是把委省共建协议落在实处的具体措施,是真正意义上的落实委省共建协议。

二、国防科技学院“十一五”建设大事记

1.2006年12月,国防科技学院成立,校党委书记王俊波教授兼院党委书记、校长肖正学教授兼院长。

2.学院有辐射防护与环境工程、核工程与核技术、应用化学(含能材料)、信息对抗技术四个本科专业,其中“辐射防护与环境工程”专业于2008年7月被批准为国防紧缺专业。2007年11月,顺利完成本科教学评估工作。2010年,学院成功申报“特种能源工程与烟火技术”和“核燃料循环”两个本科新专业。

3.2007年7月,“核废物与环境安全”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获批立项建设,三年来该实验室承担完成了国防预研、国防基础、国家“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20多项,发布重点学科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45项。学院成功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国家“863”重点计划课题一项。

4.依托国防军工学科平台,学校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列为国防重点专业,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专业列为国防基础学科进行建设,成功申报“核废物环境下的生物效应”国防科技创新团队一个,申请与核相关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2007年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联合开展核查装备研究工作,2008年成功研制核作业防护手套,2009年成功处置河南杞县辐射厂卡源故障。2009年,学院还为中核集团821厂培训职工200余人。

三、学校国防学科办学能力提升

在学校领导亲自带领和高度重视下,“十一五”期间,集学校优势国防办学资源,发扬三线军工精神,通过全体师生不懈的努力,卓有成效地开展了国防办学建设工作。国防科技学院以军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军工专业建设为基础,以体制创新为特色。通过集中建设“不同学科基础和跨学科”的军工专业,以“国防紧缺专业”建设为重点以及相关“国防重点专业”为支持,为校内各学院发展奠定了军工“共性专业基础”,为学校发展建立起军工人才培养的“专业平台”。通过对校内国防科技资源的整合,以国防科技学院为依托,以支撑提升相关学院军工科研能力发展为己任,通过实施以跨学院多学科交融的国防办学创新机制,搭建起了以“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为主体,相关“国防基础学科”为支持的军工学科特色方向发展的共享“科技平台”,奠定了以军工学科建设为“龙头”的发展基础。国防科技学院已承担国家“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和军工单位委托的科研项目多项;学校已建立起相关的“国防科技团队”。在学校领导亲自带领下,所有的努力和进步得到国内专家的充分肯定与评价,得到了各级领导的认同,有利奠定学校军工办学发展基础,拓展各学院“学科发展”空间,已初步体现了“委省共建”推动学校“办学进步”的基石和里程碑作用,为国防科技学院“十二五”发展奠定的基础。

四、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师资队伍提升工程

2006年以来,学院引进、培养并重,实施核学科专业教师培养计划,派出29位教师赴清华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多所高校进行为期半年的课程培训、3名教师赴德国、瑞士、马来西亚做访问学者,3名教师分别参加IAEA国际原子能机构组织的地区性人才培养与教学交流活动,1位教师到德国进行1年国际合作研究。师资队伍水平明显增强,建设了一支以中青年教师为骨干、多学科交叉的学术梯队。现有教师43名,其中教授7名、副教授12名、博士16名、硕士22名(在读博士12名)。此外还从董事单位和哈工程聘请外聘教师16位。不仅实现自主承担专业课程教学能力重大提升,同时,还有多位教师主持或参加国家“863”、自然科学基金、国防委托项目,人才队伍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五、积极打造学科建设发展平台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与建设,国防重点学科“核废物与环境安全”实验室获得国防科工委立项挂牌,“核废物环境下的生物效应”团队被批准为国防科技创新团队,学院“辐射防护与环境工程专业”被批准纳入国防科工委“十一五”国防重点特色紧缺专业进行建设;近5年,先后承担“高放废液分离、处理工艺及关键设备技术研究”等国家级项目9项、省部级项目5项和其他纵横向项目共40多项,经费1000余万元;获得了“一种高放射性废物固化处理基材的制备方法”等发明专利4项、“放射性核素与固化材料的作用机理研究”等省部级科技奖4项和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2项,申请和在研的涉核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

学校的“核科学与技术实验中心”立项为2007~2010年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专项资金——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项目,获近500万元专项经费资助。2008年“辐射防护与环境工程”获得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资助经费400万元。同时,核学科实验室还获地震灾后重建资金500多万元。已建有核废物与环境安全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机器人技术及应用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极端条件物质特性实验室、核科学与技术实验中心,正在筹建核事故应急处置机器人环保部工程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

“核废物与环境安全”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自2007年7月成立以来,通过跨学院多学科交融的运行机制,集中学校优势资源,在核废物处理处置、核废物生物效应、核废物环境安全三个方向进行科研攻关,三来来承担完成了国防预研、国防基础、国家“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20多项,发布重点学科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45项。

六、发挥区域优势,开展国防办学的产学研资源基地建设工程

学院坚持“服务社会、开放办学”,“不求所有、但求所用”,“资源共享、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共同发展”开放式办学和产学研联合办学的指导思想,充分利用绵阳市境内的大型科研单位和在川的高科技企业的人才资源、设备资源和课题资源进行合作办学,以培养应用型高级人才为特色,紧紧围绕西部地区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需要,努力培养德才兼备的国防科技人才。

学院积极面向行业发展需求,加强校企交流与产学研联合,先后承办了四川省核专业人才培养研讨会,多次参与核专业教指委会议,2009年承办了核专业教指委专家组组长会议,参加了国家和国际原子能机构组织的人才培养研讨会,并深入中核821厂、812厂、核动力院等单位调研,精心制定核专业培养方案。辐射防护与环境工程专业培养方案获中广核、中核等用人单位肯定。参加国内各种类型的学术会议近30人次。组织区域内核技术学术活动4次,其中有院士、将军等多位专家在我校作了专题报告。

在胡思得院士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核集团821厂、四川核地质局达成实习基地建设事宜,与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等单位就开展“核能卓越工程师培养与实践基地”建设事宜进行了友好协商。召开了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共同举办的“核学科专业共建研讨会”,达成了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实习基地建设,退役设备教学利用、学科建设和科研等方面的共建合作协议。加强校企联合办学,聘请区域专家为学生上课。组织安排了由区域核单位专家承担我院部分本科专业课程教学任务。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刘汉刚总工程师、罗顺忠科研团队、苑国琪老专家、亢武、张东研究员,李建胜、郑春等研究员先后承担了《原子核物理》、《核技术应用》、实习基地合作建设、实验室建设指导、毕业设计指导、学科建设指导等课程与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工作。

七、开展国防文化教育,培养德才兼备的国防科技人才

长期以来,国防科技工业孕育了以“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和“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为核心内涵的先进国防文化;同舟共济、团结协作的大局观念;淡泊名利、默默奉献的崇高品质。国防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军工人在伟大的实践中凝练和积淀的十分珍贵的资源,是国防科技工业始终坚持和弘扬的行业精神。

为了引导教育学生献身国防,致力于行业发展,学院结合当前的国防与核事业发展以及自身建设的特点,大力开展国防文化教育,把国防文化教育贯穿在学生工作的始末,融入人才培养之中。学院邀请董海山院士、傅依备院士、经福谦院士、刘政崇将军、萧泰顺将军等给学生进行国防文化教育,给学生做“我国核武器的研发历程”、“不懈奋斗的人生最精彩”等报告;院士将军进课堂的同时,邀请行业一线的专家学者给我院大学生进行“核工业及国防工业面临的形势和机遇”、“产学研结合成就国防办学”等报告。在纪念王淦昌诞辰一百周年系列活动,国防科技学院承办的学校“核科普”知识竞赛、举办了“国防杯”班级科技作品比赛,与中核集团821厂、四川核地质局进行联欢。通过系列科技文化活动,使广大师生接受国防文化熏陶。学院坚持“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三结合的指导方针,组织大学生“走入行业、情系军工”系列实践活动。到中核集团821厂、四川核地质局、核动力院、中广核苏州核电学院、九院科技馆、邓稼先旧居等校外实践基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了解核行业的机会,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广大同学投身核事业,献身国防建设的热情。

八、加强就业指导,鼓励学生投身国防科技工业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武器装备建设的加快发展,西部地区军工,体制性、结构性矛盾日益显现。西部地区军工企业在人才上出现了明显困难,出现了严重的断层。西部的国防企事业单位,大多地处山区,生活条件较差,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十分缺乏。“211”工程等重点院校和东部大城市高校毕业的学生大多不愿意到西部地区的国防企事业单位工作。国防科技学院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为西部国防企事业单位培养大批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为了到这一目标,学院积极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制定了大学生就业指导方案,形成了以就业工作为牵引的全员参与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一支全员参与的就业工作队伍。学院于2007年组织召开了四川省核专业人才培养需求交流会,学校党委书记王俊波亲自到中核集团访问、交流,邀请中广核集团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到校考察、选拔学生。

经过努力,在2010年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学院学生考研报名率为25.6%,考研录取率为70.7%,有29名同学考取或被保送国内包括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中国近现代物理研究所、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哈尔滨工程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多所重点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同时大批同学在核行业与国防科技工业就业,就业单位包括中广核集团、中核集团、中核23建设公司、珠海环保局、山东电力、上海电力等;10名同学选择进入部队。2010年,核专业共有毕业生106人,其中3人被评为四川省优秀毕业生,4人被评为学校优秀毕业生,截至2010年6月,一次性就业率超过85%。

国防科技学院自成立以来,坚持开放式办学,坚持区域产学研联合办学,充分利用地处绵阳,周边军工单位众多的地理优势,充分利用周边单位的人才资源、设备资源、文化资源,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专业建设为基础,跨学院多学科融合,打造了以“国防基础学科”为支持的军工学科特色方向发展的共享“学科、科技平台”,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作为一个年轻的学院,今后的发展之路任重而道远,学院全体师生正在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和四川省人民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坚持高起点、跨越式发展,勤奋务实、开拓创新,为把学院建设成为国内重要的国防人才培养摇篮和科学研究基地而努力奋斗。

(执笔人:李磊民 尤晓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