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统筹城乡,锐意创新_重庆市统筹城乡教

统筹城乡,锐意创新_重庆市统筹城乡教

时间:2022-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统筹城乡,锐意创新_重庆市统筹城乡教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石柱模式”石柱县教育委员会一、“石柱模式”概况2007年以来,石柱县紧紧围绕“打造渝东教育强县,办人民满意教育”的目标,抓住新阶段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的宏大契机,针对贫困山区留守儿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大胆实践,努力创新,逐步探索形成了留守儿童管理和教育培养的新模式——“石柱模式”。

统筹城乡,锐意创新_重庆市统筹城乡教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石柱模式”

石柱县教育委员会

一、“石柱模式”概况

2007年以来,石柱县紧紧围绕“打造渝东教育强县,办人民满意教育”的目标,抓住新阶段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的宏大契机,针对贫困山区留守儿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大胆实践,努力创新,逐步探索形成了留守儿童管理和教育培养的新模式——“石柱模式”。

2010年9月7日,重庆市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现场会在石柱召开,会上,石柱探索的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模式被誉为“可复制、可持续、可发展”的模式。其核心内容凸显以下四点:一是以打造温馨家园为载体。新建、改扩建寄宿制学校,创建留守儿童亲情视频、亲情电话、图书室、多功能活动室等,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温暖的家。二是以创新培养模式为重点。利用寄宿制学校课余时间,以“红色、爱心、规范”为主线,以活动为载体,通过英雄人物事迹影响、活动干预、心理纠正等方法,从思想政治、心理情感、行为养成、人格品质四个方面对留守儿童进行培养,加强留守儿童营养健康和体质锻炼。三是以形成爱心合力为保障。以学校为主体,教育主管部门主导,政府提供保障,家庭密切配合,企业资助,团县委、妇联等部门通力合作,营造关爱氛围,形成关爱合力。四是以提高综合素质为目的。注重培养留守儿童语言表达、逻辑思维、艺术美育、自省自控等多种能力,把他们培养成为德才兼备的一代新人。(www.guayunfan.com)

二、“石柱模式”产生的背景

据2008年全国妇联统计数据显示,全国留守儿童达5800多万。2009年重庆市妇联的调查数据显示,重庆有800万农民工外出务工,父母均在外务工的留守儿童达130万。经石柱有关部门统计,2009年全县农民工外出务工人数达到14.8万人,留守儿童共有3.6万人。

2009年,重庆市委研究室联合西南大学、市武警总队、重庆市卫生局等在石柱冷水小学开展调研,发现留守儿童在长期远离亲情、缺乏关爱的状态下,普遍在身体健康、心理情感、行为习惯、思想品德和生活安全等方面面临着诸多问题(参见表1)。

表1 农村留守儿童存在问题数据统计表

2010年1月,市委研究室基于冷水等地小学留守儿童生活现状,结合调研结果,形成了《中国农村·重庆留守儿童教育试验项目计划书》。该计划书指出,部分小学留守儿童生活异常艰辛,大部分一顿饭菜仅0.5~0.7元,菜以咸菜、土豆为主,营养严重不足,冬天就睡在冷硬的床板上,盖着不到两斤的棉被,很多孩子常年没有洗过热水澡……

三、“石柱模式”的主要做法

本部分将以时间为序,全面展现“石柱模式”探索、创新、深入发展的完整历程。

(一)统筹城乡,锐意创新

根据《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开展建设国家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项目试点工作的通知》(渝教办〔2009〕10号)的文件精神,石柱县申报承担了《实施评价制度改革,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机制》试点项目,把对留守儿童的培养教育也纳入了统筹城乡教育试点工作的行事日程。

1.2007年,县教委印发了《关于开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通知》(石教工委发〔2007〕03号)。时任县政协副主席、县教委副主任谭小林等完成了以《关爱留守儿童,统筹城乡发展》为题的石柱县农村留守儿童管理问题调研报告。在统筹城乡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石柱县进入了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新阶段。

2.2008年,县教委出台《关于印发 <石柱县“留守儿童”教育管理规范标准> 和 <石柱县中小学“留守儿童”教育管理达标规划> 的通知》(石教委发〔2008〕106 号)。明确“建好寄宿制,办好托管之家,让留守儿童学有人辅、心理有导、安全有保障”是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中心。

3.2009年,县教委出台了《关于建立留守儿童托管之家的实施方案》(石教委发〔2009〕145号) ,涌现出了王家小学、南宾中学等一批优秀的留守儿童托管之家,石柱留守儿童工作自此进入管理培养阶段。

(二)注重经验,做“特”做“深”

发展过程中,我县及时总结经验、挖掘典型案例,注重常规工作中的方法创新。终于,“石柱模式”形成雏形,走出石柱,走向重庆。

1.2010年,县委、县政府、县教委先后出台文件,规范留守儿童工作。

我县积极配合市委研究室在冷水小学开展“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模式研究”, “4+1”(“4”即思想政治教育、人格品质教育、心理情感教育、行为养成教育,“1”即抓好身体健康和安全教育)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模式产生。9月,全市留守儿童现场会在石柱召开,创新发展中的“石柱模式”得到全面推介、认可。

在常规工作中,我县同样重视工作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召开全县留守儿童工作提升会,将留守儿童工作纳入对学校考核考评,与校长绩效挂钩;在全市率先开展留守儿童工作合格校、示范校创建工作;将《重庆市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六大行动计划》细分为36项,责任到23个部门单位具体落实。

2.2011年,出台了《石柱县2011年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意见》(石柱委办发〔2011〕26号) ;县教委下发了《关于教育民生工作必须做好的规定事项》(石教委发〔2011〕164号) ;探索构建留守儿童工作长效机制,建立石柱县留守儿童工作联席会议;将留守儿童工作纳入“十二五”规划;开展校长论坛、校长培训;组织开展全县留守儿童才艺展示;开展暑期关爱留守儿童活动;课题《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模式研究》开题,冷水小学申报市级课题《“4+1”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模式发展性研究》。石柱模式在全市得到推广,并形成经验走向全国。

3.2012年,我县围绕“135”工作目标,重点实施好“家园建设、亲情培育、营养促进”三大工程;探索留守儿童工作与“素质教育、教育科研、课题研究”三结合;探索“学校担责、制度保障、经费保障”三方面机制建设;全面推广“4+1”模式,提升留守儿童综合素质;努力践行“学生开心、家长放心、社会认同”的人民满意的教育。“石柱模式”将进一步得到创新发展。

四、“石柱模式”的主要成效

(一)为全市深入推进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石柱模式”中的“4+1”培养内容、寄宿制学校建设、社会共育、营养健康等方面的有关内容被纳入了《重庆市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行动计划》。目前,全市有其他30个区县近百所学校正在借鉴、推广“石柱模式”。

(二)受到了有关媒体高度关注和有关领导的好评

2010年至今,我县留守儿童工作先后被中央电视台、重庆电视台、《中国青年报》《重庆日报》等媒体报道30余次。重庆市委、市政府、市政协、市教委的领导等到石柱视察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后,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2012年1月,中国人民大学段成荣教授等同行的9位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专家到石柱调研留守儿童工作,对石柱所取得的成绩予以了充分肯定。

五、“石柱模式”的主要创新

2009年市教委统筹城乡教育发展试点项目落户我县以来,石柱县在农村留守儿童培养的机制建设、关爱落实、管理体制、提升水平、促进内涵发展等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和创新,主要体现在:

(一)三大机制提供组织保障

一是建立县委牵头,县教委、县妇联、团县委等23个成员单位组成的全县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二是成立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办公室,负责全县留守儿童工作的有序开展、督查到位、考核考评。三是形成“以学校为主体、教育行政部门为主导、党委政府为保障、学生家庭为补充,部门协调配合、社会共同推进”的“1+4+X”的长效关爱机制。

(二)三大工程落实关爱行动

一是加快“家园建设工程”,近年来,建成寄读制学校57所,29所学校新建浴室,94所学校新建或完善食堂;团县委建成留守儿童校外托管机构12个,县妇联建成托管中心10个、家长学校32所。二是推进“营养健康促进工程”,让4.3万名小学生喝上免费牛奶,0.4万名贫困走读生吃上爱心午餐。三是实施“亲情培育工程”,安装亲情电话345部、亲情视频室97间。

(三)“三化”建设提升管理水平

一是常态化,将推广“4+1”培养模式工作融入学校常规工作中。实行校长责任制,教师全员参与;制订学校留守儿童工作日程安排表。二是制度化,完善留守儿童学校管理制度、教师管理制度,将教师绩效、评优晋级等与留守儿童工作挂钩;以石柱县“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模式”指导留守儿童教育评价;建立并落实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代理家长、家校联系、父母沟通、绿色通道、生活指导、心理疏导、学业辅导等制度。三是人本化,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关注教师和学生的幸福感,努力实现学校是乐园、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三乐”目标。

(四)三大流程提升实践成效

制订《石柱县中小学留守儿童教育管理规范等级标准》《农村留守儿童“4+1”教育模式实施流程》。一是月常规活动,即开展情景模拟、过集体生日以及校园主题活动等。二是周常规活动,即开展升旗仪式、个人卫生检查、教师家访等。三是日常规活动,即开展读古今经典、讲励志故事、亲情电话(视频)、心理辅导等活动。各校形成了时时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的规范操作流程。

(五)三大平台促进内涵发展

一是教育科研平台。县教委教研室承担市级重点课题《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模式研究》,参与学校97所,直接推动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与新课程改革、课题研究以及实施素质教育相结合。二是特色创新平台。鼓励各校在冷水小学探索实践基础上,结合实际创新留守儿童培养模式。王家小学“三导三心”托管模式、南宾中学“综合素质培养”模式等都丰富了石柱模式内涵。三是示范展示平台。开展“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合格学校、示范学校”创建活动,2011年,创建县“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合格学校”97所,“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示范学校”20所。

六、实践反思与建议

“石柱模式”将留守儿童教育的主阵地由学校“小家庭”延伸到社会“大家庭”,教育内容从学习知识延伸到思想政治、人格品质、心理情感、行为养成和体质健康等全方位培养,学校功能由教育教学延伸到为学生学习、生活、健康、安全等提供多方面保障,实现了留守儿童培养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但“石柱模式”探索仅是在留守儿童关爱培养上的探索,“留守儿童现象”还将在一定时间内存在,这不得不引起我们深思。

第一,要继续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重视留守儿童培养,整合社会力量和多方资源形成留守儿童培养长效机制;要充分尊重留守儿童的心理年龄特点和成长规律,坚持以课外活动为主要途径,科学系统地对常规义务教育内容进行强化补充,增强培养内容和方法的科学性;继续提升教育质量,发挥教师队伍对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引导作用。

第二,要继续加大资金投入,加快硬件设施建设。加大校外托管机构建设力度;落实留守儿童管理人员编制;设置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专项经费;等等。

第三,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公租房、廉租房建设,努力创造条件,让家长将留守儿童带到身边,变留守儿童为流动儿童。创造条件、提供机会,促进学生家长返乡就业、创业。发展经济的同时,尽力恢复留守儿童家庭的原生态。

第四,农民工大量外出的区域往往是经济发展滞后、地方财力较弱的区县,农民工外出后,其老人的养老、子女教育的政府支出部分仍全部由当地财政买单,这显然不尽合理。建议用工单位或企业在为农民工提供工资和福利的时候,应考虑将农民工家人养老、接受教育的成本包含进去,必要时可通过立法予以保障。同时,建议吸纳农民工较集中的地方在每年财政预算时,专门设立一笔专项经费,用于补助务工农民为留守儿童教育支出的费用,从制度层面给予保障。

策划审稿人:秦新平    

   撰 稿 人:陈景红 贾 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