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天津市大学贫困生教育资助对象的特征

天津市大学贫困生教育资助对象的特征

时间:2022-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天津市大学贫困生教育资助对象的特征_天津市大学贫困生二、天津市大学贫困生教育资助对象的特征随着大学贫困生人数的越来越多,贫困生问题日益严重。2013年,本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天津市35所高校中1200余名贫困大学生现状进行了调查。根据统计结果发现,天津市大学贫困生主要来自外省农村(见下表)。由以上两表可见,天津市大学贫困生有74.03%来自外省市,本市贫困生人数仅占19.13%。

天津市大学贫困生教育资助对象的特征_天津市大学贫困生

二、天津市大学贫困生教育资助对象的特征

随着大学贫困生人数的越来越多,贫困生问题日益严重。贫困生群体与以前其他学生群体比较,在以下方面具有显著的特征。

(一)大学贫困生的总体特征

在我国,大学贫困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高校扩招并轨前,高等教育走的是“精英教育”的路子,高校对学生的保障条件相对比较优越,如免交学费、发放生活补助等,人们将高校比喻成“象牙塔”,是学子们最为向往的地方,此时的贫困生问题十分具有隐蔽性。但是,随着高校招生收费的并轨,以及高校后勤运作的社会化,高校收费逐年上涨,再加上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高校的不断扩招等因素,近几年来大学贫困生人数和比重呈快速增长趋势。据有关调查显示:被调查的北京、上海、广西、安徽、陕西等地近20所高校中,既有名牌院校,也有普通院校,既有教育部直属院校,也有地方院校,贫困生比例最低的为20%,最高的为48.7%。[7]大学贫困生比例在增加,贫困生队伍仍然在扩大。估计贫困生在高校的平均比例已达到25%。如此众多的高校贫困生给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严峻的压力和挑战。总而言之,大学贫困生群体在总体上呈现出数量大、人数多、人数比例逐年增大等特征。

(二)大学贫困生来源地分布特征(www.guayunfan.com)

导致贫困生产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因而贫困生的生源地分布也有鲜明的特点,主要呈现出以下特征:

1.从城乡分布看,贫困生中农村学生占了绝大部分。这主要是因为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了绝大部分,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整体生产力水平低下,特别是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二元分割的经济体制是造成大学贫困生地区分布差异的主要原因。2013年,本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天津市35所高校中1200余名贫困大学生现状进行了调查。根据统计结果发现,天津市大学贫困生主要来自外省农村(见下表)。

表1.你来自哪里?

表2.你来自哪里?

由以上两表可见,天津市大学贫困生有74.03%来自外省市,本市贫困生人数仅占19.13%。从城乡分布角度来看,天津市大学贫困生来自农村的占58.7%,来自城市和县镇的各占14%左右。

2.从地域分布看,大学贫困生以来自中西部地区的贫困生居多。这是与地区的生产力水平密切相关的,特别是西部地区低下的生产力直接导致贫困生的相对集中。

3.从贫困生父母的职业类别看,贫困生主要集中在农民和工人(特别是城镇下岗工人)家庭。这反映出我国各行业经济收入的总体分布状况,即绝大多数的农民家庭和工人家庭收入相对较低。

4.从专业来看,大学贫困生中理工科专业的学生比例高于文科学生,农、林、地矿、师范类专业的贫困生的比例高于其他专业。这与多年来人们认为理工科更实用、更容易找工作的观念有关,还与农、林、地矿、师范类专业收费相对较低有关,故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更倾向于选择以上专业。因此,这些专业就集聚了更多的贫困生。

(三)大学贫困生的生活特征

从总体上看,我国大学贫困生的生活境遇相当艰难。这个问题已引起媒体和社会的普遍关注。

1.从其家庭经济状况来看,我国大学贫困生大多来自农民家庭或城镇下岗职工家庭,其家庭经济收入水平属于社会低收入水平。根据中国扶贫基金会2005年对包括北京、河北、山西、甘肃等10个省、直辖市的12个市、县的优秀高考特困生的调查发现,受调查地区的农民家庭其年收入超过2004年我国农民年平均纯收入2936元的比例只有19.8%[8]。由此可见,大部分贫困生家庭经济收入水平是达不到上述收入平均水平的。还有部分贫困生家庭经济状况本来还可以,但因某种意外的或不可抗拒的天灾人祸而导致家庭财产重大损失或家中主要经济收入者丧失劳动能力、亡故等,使其失去以往的经济供给,在校学习期间成为贫困生。而目前要供养一个大学生,一年学杂费、生活费支出至少要七八千元,这对于一个贫困家庭来讲,是一个即使全家省吃俭用也无力承担的数字,贫困生家长不得不四处借债。

2.从大学贫困生个人的生活来看,大学贫困生的消费结构比较单一,消费水平也很低。人的需要层次分为三种——生存的需要、发展的需要、享受的需要,与之相适应,我们把大学生的消费结构分为三种:生存消费、发展消费、享受消费。衣食住行是人生存的基本需求,而贫困大学生的消费结构相对单一,除了学费之外,他们的消费集中在生存消费的饮食类上,其消费水平也明显低于非贫困学生;在衣着类上,他们通常十分简朴,有的特困生甚至买不起御寒的冬衣。发展消费、享受消费,如技能培训类、交往类、娱乐旅游类则涉及甚少。

尽管贫困生经济上有窘迫之处,但是,有“自尊、自强、自信、自立”精神的学生仍然是当前大学贫困生中的多数。他们能够端正思想,正视困难,吃苦耐劳,勤俭朴素,节衣缩食,努力而优秀地完成学业。在生活上,他们坦然面对家境贫寒的现状,肩负起沉甸甸的经济压力。他们大多数能通过勤工助学去获得微薄的报酬来克服困难,而且积极参加其他社会工作,努力拼搏,争取多方面磨练自己。

(四)大学贫困生的学习特征

学习是学生的主要生活。大学贫困生的学习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教育不平衡导致基础欠佳

大学贫困生多来自贫困地区,这些地区的教育相对城市的教育而言比较落后,学生学习基础比较差。从每年的高考招生录取工作中可以发现,西部省区的高考录取分数线普遍低于全国其他省区。教育不平衡,可能导致贫困学生的基础比非贫困生差,加之大学期间沉重的学习负担和经济负担、心理负担,贫困生在学习上要获得满意的成绩,通常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辛劳,需要更坚强的意志力。

2.经济压力大导致学习困难

学习基础差,已经使贫困生处于劣势,而贫困生的经济压力又较大,为生活所迫,他们在校内外参加各种勤工助学活动已经是十分普遍的现象。为了减轻家庭负担,有些贫困生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忙于勤工俭学,甚至在课堂上有时也难以专心致志。这对学习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习。此外,从生理上分析,贫困引起的营养不良使贫困大学生体能和免疫力下降,容易感染疾病,其后果是学习效果降低。

3.学习态度良莠不齐

由于家庭贫困,这些学生的学习压力也较大。当经济负担变成思想包袱以后,贫困可能会使学生变得急功近利,甚至悲观消极,丧失学习动力。但是,也有很多学生正是由于自身家庭经济条件差,深知上学的机会来之不易,面对父母的艰辛,他们必须以优秀的成绩来回报。他们会比非贫困大学生更害怕学习上的失败,因此化压力为动力,更加努力地学习,以期用优秀的成绩改变自身的命运。在高校中,自强不息并取得优秀成绩的贫困大学生并不罕见。

(五)大学贫困生的心理特征

人们普遍认为,健康不仅包括身体的健康,还包括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的含义不仅仅指一个人没有疾病或症状,它包括良好的身体、精神和与社会相适应的心理状态。大学阶段正是大学生心理成熟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是大学生由不稳定、不成熟走向成熟发展的关键期、危险期、危机期、对抗期,很容易出现心理偏差。

随着大学生资助政策的改革和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贫困生现象及相应的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显得日益突出。总体来说,贫困大学生心理是比较健康的。他们质朴、热情,具有年轻人的朝气和勃勃生机;敢于竞争,学习刻苦,奋发图强,有强烈的求知欲,有较强的意志力、能力和耐受力,能适应群体、社会和学校环境;能正确认识自己,拥有完整的人格和自我意识;对人生和前途有信心;能够自我控制,独立地思考和冷静地处理问题。但他们的心理负担会比非贫困生沉重,还有很多贫困大学生心理上存在种种不同程度的问题,严重的还会发展为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有研究表明,一些大学贫困生由于其成长和生存环境的原因,形成了与一般大学生不同的个性与心理特征,主要表现如下:

1.较强的自卑和封闭心理,对生活缺乏信心和勇气

心理自卑是一个人对自己的不满、鄙视等否定的感情,是对个人的得失、荣辱过于强烈的一种心理体验。由于家庭经济的困难,使贫困生内心充满愤怒、抑制和痛苦,给学习和生活产生一种无形的压力。贫困生面对经济上困窘的现实,将金钱等物质条件看得过重,不能正确地评价自我。进入大学后,每一个学生都会经历一个适应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部分贫困学生由于其改变和适应没有很快得到理想的回报,就会更加自怨自艾,变得十分消极,不再试图改变自己,机械地重复日复一日的生活,缺乏生活的动力和行动的激情。在他们的眼中,未来是虚无缥缈的,理想离现实太远,离自己也太远,可望而不可及,因为眼前的贫困而抹杀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和追求。有些学生精神空虚、百无聊赖、自我消沉,有时候会在虚拟的世界里寻找精神的寄托。

2.过度的自尊和嫉妒心理,对现实不满与无奈

自尊是个人对自己的心理品质的肯定性的评价,是个人要求得到别人尊重的一种心理状态。作为贫困生,经济上的窘迫是他们不愿提及的,也是最怕同学怜悯和看不起的隐痛。出于自尊,贫困生容易导致自我保护过度,表现为偏执和过激。对涉及到自己的事情,总会引起他们强烈的情绪和情感反应。实际上他们的内心是脆弱的,只能接受成功,不能经受失败,当自己不能成功时,就会对别人的成功产生嫉妒心理。嫉妒是与他人相比较,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方面不如人而产生的一种痛苦或不满自责的情绪体验。大多数贫困生一方面要面对学习上激烈的竞争,另一方面又要为自己的生活而四处奔波,进行勤工助学等各种“创收”活动。与其他的同学相比,他们有沉重的心理负担,负重学习使他们的学习受到影响,难以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这种情况下,他们很容易将个人的不如意迁怒于父母,怨恨家庭的贫困,进而憎恨学校乃至整个社会,产生一种厌世情绪。表现出一种敌对的态度,甚至有过激的行为,给学校造成了一种十分恶劣的影响。

3.持久的焦虑和内疚心理,形成人格障碍

焦虑是由心理冲突或挫折引起的复杂的情绪反应,通常由忧虑、紧张、失望、不安、恐惧、羞愧等感受交织在一起。由于家庭的困境,贫困生家庭不得不省吃俭用,甚至让其他子女辍学,外出打工等来供养贫困生生活和学习,再加上部分贫困生因为学习方法不当,成绩欠佳,既不能分担家庭的重担,又不能以优异的成绩慰藉家人,故而深感内疚、不安、焦虑。有资料表明: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焦虑水平普遍高于普通学生,许多人出现了性格内向、少开笑颜的情况,在与外界的交往过程中,他们往往会对别人给予自己的评价十分敏感,但又有封闭心理,以致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4.自我意识分化明显,人际关系不和谐

“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落差,会使“主体我”与“客体我”发生矛盾冲突,在此情况下,一个人对自我的评价往往是矛盾的。贫困大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在原来的学校出类拔萃,但进了大学后,高手如林,他们渐渐失去优势,面临着重新定位。农村教育大都是“死读书”,而大学强调素质教育。贫困生的学习方法变得有些难以适应新情况。同时,由于生活阅历的不同,很多同学谈论的话题他们插不上口,所以在其他同学高谈阔论时,他们没有信心和勇气。曾有贫困生坦言:我最怕晚上的卧谈会了,他们谈论的话题我都不知道,说错了,怕他们嘲笑我;不发表言论,他们也就漠视了我的存在。心理学家认为,每个人都有强烈的社会归属感,当自己多年建构的价值观面临挑战,必须做出调整时,便很容易出现心理失衡。不可否认,贫困生又具有强烈的自尊心,希望得到别人的承认与认可。在强烈的自尊与自卑的交织下,很多人产生了社会恐惧感。他们不愿和别人接触,不愿与人交流,生活起居独来独往,大家不了解他们,也不敢和他们交往,结果就是他们变得越来越孤独,甚至在自己的心中筑起了围墙,把别人的关心和帮助当成是对自己的嘲弄、怜悯,因此对别人充满了敌意。

表3.下列哪些状况符合你现在的情况?

由上表可见,超过一半的贫困生感觉自己思想负担沉重,比例达到50.45%;比例为20.45%的贫困生感觉自己对周围人的言语和行为比较敏感,19.62%的贫困生感觉自己有点自卑,16.16%的贫困生觉得比较孤独。

表4.您觉得导致上述状况的原因有哪些?

对于造成上述状况的原因,36.44%的贫困生认为是由于学习压力太大,36.03%的贫困生认为是由于自己自信心不足,24.15%的贫困生认为是由于自己经济条件不好,还有24.07%的贫困生认为是人际关系不足所致。

总之,大学贫困生作为社会弱势群体,他们的贫困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社会问题、政治问题。中国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贫富问题极大地冲击着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经济社会中的贫富落差和思想碰撞深刻地影响着年轻一代的成长。贫困生问题不只是学生个人和高校的问题,贫困生的健康成长也是国家和社会的责任。因此,要将贫困生资助工作纳入整个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大局中来认真对待,国家、社会、高校、个人都需要为他们的成长提供帮助,使他们能够顺利地完成学业,走上社会,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