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提问的智慧_课堂提问有效性反思_反思型语文教学

提问的智慧_课堂提问有效性反思_反思型语文教学

时间:2022-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是,在新课改理念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是学习的引导者、引路人,问题应该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由学生向教师提出,老师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解答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不懂的问题。而现在的课堂上,我们常常会发现,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没有问题,或者提不出问题,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新课程理念下的学生课堂提问,其范围应该是开放的。

提问的智慧_课堂提问有效性反思_反思型语文教学

提问的智慧——课堂提问有效性反思

清溪镇第三小学 刘栋

1973年,美国心理学家总结了提问的基本功能,竟然达十几种,如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把注意力集中于某个特定的概念或论点;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同化和反省信息提供机会;为学生学习不同的观点提供机会等等,不一而足。有经验的教师总是十分讲究课堂提问的设计,注意从思维的深度、广度、密度上设计问题,竭力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高潮迭起。然而,在现实中,提问并没有完成其“历史使命”,达到预期的目标,许多教师将提问看作是一种很简单的教学方式,没有深入地思考运用时应遵循的一系列原则、技能和技巧,精心地设计课堂提问,因而在实践中还存在许多的问题。

一、课堂提问中的反思

(一)在课堂提问中由谁来问(www.guayunfan.com)

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认为,教学的过程是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的过程,老师充分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在课堂上表现为教师问,学生思考后回答,这种一问一答式我们又称之为启发式教学方法,并且加之推崇。但是,在新课改理念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是学习的引导者、引路人,问题应该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由学生向教师提出,老师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解答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不懂的问题。

而现在的课堂上,我们常常会发现,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没有问题,或者提不出问题,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原因之一,是由于我们老师对于自主学习的错误的理解,我们不少教师认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就是由学生自己学习,因而在课堂上,让学生自己看书,自己研究,这样等于在课堂上需要教师,老师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之前,应该告诉学生学习的目标、学习的重点、学习和研究的方法,同时,指导学生学习相应的知识,指导学生学会思考问题,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原因之二,是由于我们的学生在长期的应试教育条件下,适应了教师问学生答的模式,对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对学习的兴趣淡化。有时学生因提出问题而被老师驳斥,因而,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想提问题、不敢提问题,总等着老师的问题和答案,所以作为新课程的教授者,必须解放学生的思想,教育他们正确对待学习,鼓励他们敢于提出问题,同时对于学生所提的任何问题应该尊重他们的意见,学会赞赏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

当然,问题也不全应该由学生来问,老师在必要的时候也应该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但老师应该允许鼓励学生的提问,在学生提不出问题时再提出问题。

(二)在课堂提问中要问什么

问题由学生问,那么,学生应该问什么样的问题?传统的观念认为,学生的问题来自于书本,来自对书本知识的不理解而向教师发问的。对于书本以外的知识,学生是不能够提问的,而且是不允许提问的。如果哪位学生在课堂上提出了与课堂无关的问题,不但会受到学生的嘲笑,而且还会受到老师的讥讽,这样学生就不敢提与书本知识无关的问题,而是按书本知识来提问,结果不但制约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制约了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积极性。

新课程理念下的学生课堂提问,其范围应该是开放的。学生既可以问与书本相关的问题,也可以问与书本无关的问题。语文课上,可以向教师问课文作者具体生活情况,个人习俗、兴趣爱好等,可以提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让学生自由地提出问题,并不是意味着让学生可以自由地漫无边际地提问,或者恶作剧式的提问,学生的问题应该有一个范围,应该和本门学科有关联,应该是学生自己的思考。

当然在课堂上,老师也是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的,但老师提出的问题应该具有挑战性和激疑性、综合性和开放性、有序列性和层递性、有研究性和启发性,而不是照本宣科,按书本上的知识一点一点地加以提问。老师的问题应该是源于书本而又超越于书本的具有理性思考的问题,这样,可以让学生对本门学科产生更深远的兴趣,让学生在课后能够更自主地进行学习和探究。

(三)在课堂教学中何时问

对于什么时候提出问题,传统的观点认为,老师的提问应该在课堂上学生的生疑处、在课堂的精彩处、在前后联系的空白处、在课堂的关键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问得让学生能够思考。传统的观点是在课堂上提问,因为课堂是学习的主阵地,也是教学的主阵地,因而提问只有也只能在课堂上进行。但是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提问应该超越时空的界限,只要学生发现问题,就应该要向教师提出问题,这样才能保护学生的好奇心,保护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当今社会,网络的发展给学生提问提供了方便的条件,提问应该是任何地点和任何时间,只要学生发现问题,就可以通过网络来向教师提出问题,这样学生的提问不仅是可以向自己的教师,也可以面向网络中的各种人群,这样教他们的就不只是某一位教师了,而是社会上的有这方面能力的高手在辅导他们,就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四)根据问题该怎么回答

有了问题,就必须回答。传统的教学观念是教师提问,学生就老师的问题作回答,这样一问一答,从表面上看来课堂气氛是热闹的,但实际上,学生的答案很多是书本上的内容,老师的提问只是在检测学生对书本的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对于其他的学生而言,也只是在重复书本的知识,实际上是在浪费学生的宝贵的时间,因而这种课堂回答的方式必须改变。当然学生的回答是根据老师的问题进行的,因而要让学生回答得有一定的深度,就发设计问题时进行认真的思考。对于学生的提问,老师有时也会回答不出来,这时作为教师不应该只想到维护自己的师道尊严,而应该实事求是地向学生解释自己的困惑,等自己掌握这个问题的答案后及时与学生研讨。在课堂上,学生如果回答错误,也不能对学生进行讽刺挖苦,而应该及时地给予他们以鼓励,这样才能保护学生天生的爱学习爱思考的本性,才能让学生敢于回答问题。

二、教师的课堂提问行为反思

(一)重知识传授而忽视学生的自主探究的教学方式观

批判教学理论认为,教学是一种反思性实践。对学生而言,所有的知识只有通过反思才能作用于学生的生活,才对人生具有建构意义。教师频繁地提问一些知识性问题,以为记住知识就是掌握了一切,完成了教学任务,他们控制问题的答案,认为自己就是知识的权威等做法实质上是“灌输式”教学方式的典型表现。这种教学方式观强调知识的传授和灌输,而忽视学生的自主探究。批判教学论以整体哲学观为基础,提出教学过程不是要求学生对教材内容完全地进行接受式的学习,而是要求学生通过反思、批判的方式进行自我意义的生成与建构。在意义的重建过程中,探究是最基本的活动方式,学生只有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才能更深刻地领会知识、获得体验与感悟。

(二)重教师权威而忽视学生主体的师生关系观

在传统教学观下,师生之间的关系的本质就是知识传授关系。学生总是习惯于将书本知识当作“圣旨”,教师扮演着宣读“圣旨”的“钦差大臣”的角色,学生则是领受“圣旨”的顺民。随着教学观和知识观的转变,这种师生观也跟着改变。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是师生互动的活动,教师只是“平等中的首席”。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总是处于一定的交往关系中,没有交往,教育关系就不能成立,教育活动便不可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交往不仅仅是指表面的交往,而是内在的精神交流。它强调平等与对话。可令人遗憾的是,在中小学由于某些不合理的、制度化的生活限制了师生间的交往,教师被赋予了至高无上的地位,教师成了教学中的权威,学生自由说话、表达思想的机会和权力被剥夺了,哪来真正意义上的交往?哪来学生的主动性?课堂成了教师向学生传授“法定知识”的场所,“教师与学生作为完整的精神整体的人格相遇都退到了一边。教师成了知识的拥有者和传授者,是权威,学生则是缺乏知识的不成熟的人。教师的传授就是教育的中心活动,学生的接受活动则是以教师的传授为转移的,教师是主宰,而学生被动地接受和服从,教决定学……”师生缺乏真诚的直接的精神交流,教师沉醉于自己的思维世界中,不再倾听学生的声音,更听不进异己的声音。

具体到课堂提问上,教师老重复问题实际上是把学生看成是缺乏经验和能力的个体,没有把他们放在平等的位置上,过于低估了学生听的能力,老是担心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没有听清楚。其实这种担心是没有必要的。教师只要在提问开始时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告诉他们每次提问只提一次不会重复,也不重复其他同学的回答,让学生注意听。自然而然,学生就学会了如何去听。相反,经常性地重复,让学生形成了一种心理定势,反正教师总会重复,那我就听重复的吧,所以就会不集中注意力,不注意问题的初次出现,这样反而给了学生走神的机会。而教师不倾听学生的回答也犯了同样的错误,教师不注意倾听正在回答问题的学生,一方面表明教师缺乏教学艺术,不知道注意倾听的良好效果,另一方面表明教师不尊重学生,在心理上对学生没有多少期望,认为学生的回答没有多少价值,这种消极的非言语动作大大地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实际上,课堂交流是师生间情感的交流,应该是双向的民主的对话过程。因此,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从手势、脸部表情、身体动作等方面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信任和关爱.心理学上的“自我实现预言”理论认为,学生在学校里的认知操作受教师期望的影响。

(三)重表面而轻实质的教学质量观

课堂提问的目的不仅仅是帮助学生产生短暂的学习兴趣,接受知识,建构知识,启发思维和反馈教学,而且还是为了呈现问题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科素养,促进身心发展,培养他们终身学习的愿望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课堂提问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但是课堂表面的气氛并不等于教学质量的提高,评判教学质量的重点在于学生的身心发展。教师为什么提如此多的问题呢?其实最重要的原因是,教师没有意识到问题的数量不等于教学的质量,课堂表面上的热闹气氛并不代表学生真正理解教学内容,得到了全面发展,教师完成了教学目的和要求。于是教师在潜意识中误认为课堂提问越多,学生参与程度就越高,学生的学习就越努力,学会的东西也就越多,教学质量也就越高。教师没有意识到提问只是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一种方式,而不是惟一的方式。其次,就是教师在提问前没有认真地进行思考和设计,否则课堂上也就不会出现那么多“问—答”式提问。

我们反思教师的课堂提问行为,目的就是期望引起教师们的注意,尽快走出课堂提问的误区。那么,教师怎样才能走出误区,有效地实施课堂提问呢?笔者认为,关键在于重塑教师的课堂教学观,即重塑教师的教学方式观;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方式;重塑教师的师生观,倡导平等、民主、合谐的师生关系;重塑教师的教学质量观,关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心理学百科全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5

2.王方林.何谓有效的课堂提问.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7)

3.陈桂生.漫话“满堂灌”.教育发展研究, 2001(7)

4.陈向明.教育研究访谈中的倾听的技(艺)术.教育理论与实践,1998(4)

5.James.M.copper.Classroom Teaching Skills. Houghtom Mifflin Cdmpany,1999

6.顾向阳.浅谈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天津教育,2002(10)

7.瞿葆奎.教育学论文集.教育研究方法.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