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提升教师培训执行力的重点环节_提升执行力

提升教师培训执行力的重点环节_提升执行力

时间:2022-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提升教师培训执行力的重点环节_提升执行力第二节 提升教师培训执行力的重点环节上一节中,阐述了规范执行计划的四个阶段和九个环节。A.很好    B.比较好   C.一般D.较差    E.很差    F.没感觉5.你认为现今造成一些教师背离师德的原因是

提升教师培训执行力的重点环节_提升执行力

第二节 提升教师培训执行力的重点环节

上一节中,阐述了规范执行计划的四个阶段和九个环节。但是,在培训实践中,这些环节并不是完全平行的,其中有四个环节显得特别重要,即分析培训需求、设计培训的内容与方式、明确个人任务、培训后的评价与反馈。我们将这四个环节称为重点环节,做进一步的详细阐述。

一、分析培训需求

任何一次培训活动,要想收到实效,就必须了解受培训者的需求;否则,仅凭培训组织者的一厢情愿,即便设计得再周密、详细,也只会是无的放矢,参加培训的教师毫无兴趣,自然也难以收到实际效果。

(一)教师培训需求的含义(www.guayunfan.com)

通俗说来,教师培训,就是顺应社会发展趋势,满足教育和课程改革对教师素养的要求,通过有计划地组织在职教师开展各种层次、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促进在职教师在专业上、学术上和人格上得到可持续的发展和提高。从我国教师培训的政策、实践及其研究来看,教师培训通常是指中小学在职教师的培训和学习,包括新任教师的上岗培训、教师职务培训和骨干教师培训等形式。校长的培训一般不包括在教师培训之中。

需求指“由需要而产生的要求”,是个体在生长过程中对缺乏的又渴望得到的事物的一种心理反应活动。“需要是动机的基础,是推动人的行为活动的原动力。”人类的行为活动都是为了满足某种需求。培训需求就是指人们由于已具有的知识、技能和态度与工作活动所要求的知识、技能和态度之间存在差距而产生的培训要求。它来源于工作任务、个人生存及发展的需要,表现在组织、任务和个人需要之中。教师培训需求就是为促进教师的专业、学术和人格发展而形成的学习与培训要求。

(二)教师培训需求的获取方式

了解教师在培训中的需求,其途径和方式有很多,问卷调查、教师访谈等都是常用的方式,如下所示例的就是一份对本区教师培训需求的问卷。

案例4-3

××××年上城区中小学教师培训需求调查问卷

尊敬的老师:

您好!

为更好地了解您对培训的需求,我们正在进行相关方面的研究,需要您的支持和帮助。本调查结果仅作为研究之用,问卷以不记名方式进行。希望您能积极参与、认真如实填写,非常感谢您的合作!

一、基本情况

性别______ 年龄______ 教龄______

职称______ 所学专业______

任班主任年限______ 最高学历______

任教学科、年级______

二、培训情况(可以多选)

1.当前,您和您周围的同事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所面临的主要挑战有(  )。

(1)知识陈旧老化 (2)知识面窄 (3)缺乏对新的教育教学方法的了解和运用 (4)缺乏教育学、心理学背景知识的支持 (5)缺乏对电脑信息技术手段的了解和掌握 (6)缺乏新教育信息的交流渠道 (7)缺乏教学科研意识和方法 (8)其他

2.就个人专业发展而言,您认为自己需要提高的是(  )。

(1)学历层次 (2)理论水平 (3)学科知识 (4)现代教育技术(5)教育教学技能 (6)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能力

3.从现代教育理论方面看,您认为最需要补充什么知识?(  )。

(1)校本课程知识 (2)研究性学习知识 (3)教育学原理 (4)教育心理学知识 (5)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6)班务工作原理 (7)其他

4.您和您周围的同事参与教师培训活动的主要原因是(  )。

(1)评职称的需要 (2)提高教育教学理论水平 (3)提高教育研究能力(4)拓展知识面 (5)更新学科知识 (6)提高学历 (7)其他

5.您认为提高教师教育理论水平主要的途径是(  )。

(1)听专家、学者报告 (2)自主阅读有关教育理论的书报资料 (3)同行交流讨论 (4)参加高一层次的学历培训 (5)短期脱产进修交流 (6)对教学活动进行自主反思 (7)外出考察 (8)网络学习

6.下列培训和学习方式中,哪“五种”方式您认为最有效?(      )。

(1)讲座 (2)师带徒 (3)研讨会 (4)案例分析与讨论 (5)听优质课(6)异地考察观摩 (7)自主学习及反思 (8)课题研究 (9)校际交流(10)网上学习 (11)短期培训课程 (12)中长期培训课程 (13)其他

7.阻碍您参加教师培训活动的主要困难是(  )。

(1)学校教学及管理任务比较繁重,精力有限 (2)培训激励机制不完善(3)单位不提供便利条件 (4)培训内容和个人需求不对口 (5)培训活动水平不尽如人意 (6)个人承担的费用高 (7)工学矛盾

8.在班务管理方面,您认为需要增加哪些培训?(  )。

(1)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的培养 (2)如何利用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凝聚力,遵守纪律的意识 (3)如何与家长密切沟通 (4)如何做好后进生的工作 (5)怎样培养班干部 (6)其他

9.从方便教师学习的角度分析,您更倾向于参加(  )。

(1)脱产校外培训 (2)半脱产校外培训 (3)自主随机学习,有组织的校内培训与学习 (4)跟班学习 (5)远程培训

10.从时间角度分析,您更倾向于参加(  )。

(1)中长期脱产培训 (2)短期集中培训 (3)自主随机学习 (4)其他

11.您认为您所参加的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是(  )。

(1)培训的内容不符合教师工作需要 (2)培训师资不符合继续教育需要(3)培训形式不符合继续教育需要 (4)培训手段落后 (5)培训组织混乱;培训经费太高 (6)其他

三、师德情况

1.今年,你关注过有关“师德”的新闻报道或相关讨论吗?(  )。

A.经常关注    B.偶尔关注    C.基本没留意过

2.你认为教师的道德水准一定要高于普通公众吗?(  )。

A.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必须崇高

B.不是,教师也是人,不必用“崇高”要求

C.说不清

3.您认为现在社会舆论对师德的要求是(  )。

A.超道德,把老师当圣人来要求,太过分

B.很正常,就是要他们遵守基本的职业道德

C.很低了,这都做不到就说不过去了

4.您认为现在教师品德普遍的状况是怎样的?(  )。

A.很好    B.比较好   C.一般

D.较差    E.很差    F.没感觉

5.你认为现今造成一些教师背离师德的原因是什么?(多选)(      )。

A.部分教师个人素质、修养不够

B.教师的考核和管理制度存在缺陷

C.教师待遇低,部分教师追逐金钱所致

D.社会整体环境不好,教师也无法独善其身

6.就目前的状况,您认为应该大力进行师德建设吗?(  )。

A.很有必要,教师队伍必须整风

B.没有必要,查漏补缺就可以了

C.说不清

7.您如何看待教育部新出台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

A.很有意义,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B.很无奈,师德哪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C.不全面,教育有问题又不是教师一个人的错

D.不感兴趣

8.“保护学生”纳入师德规范,你如何看待?(  )。

A.赞成,保护学生安全是师德的体现

B.反对,教师也有人的生存权,不应该将其与师德挂钩

C.应规定细节,哪些情况教师必须保护学生安全

D.其他

四、请您谈谈本校培训开展情况及今后的建议

调查问卷设计调查是了解需求最有效也是被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在问卷调查中,问卷设计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甚至决定着培训需求调查的成功与否。在问卷设计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必须明确调查目的和内容,这不仅是问卷设计的前提,也是它的基础。为什么要做调查,而调查需要了解什么?调查的总体目的是为决策部门提供参考依据,目的可能是为了制定长远性的战略性规划,也可能是为制定某阶段或针对某问题的具体政策或策略,无论是哪种情况,在进行问卷设计的时候都必须对调查目的有一个清楚的认知,并且在调查计划书中进行具体的细化和文本化,以作为问卷设计的指导。调查的内容可以是涉及教师的意见、观念、习惯、行为和态度的任何问题,可以是抽象的观念,例如教师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和人生观等等;也可以是具体的习惯或行为,例如教师的习惯和行为等等。在问卷设计的时候,就应该考虑数据统计和分析是否易于操作。具体来说包括题目的设计必须是容易录入的,并且可以进行具体的数据分析的,即使是主观性的题目在进行文本规范的时候也要具有很强的总结性,这样才能使整个环节更好地衔接起来。另外卷首最好要有说明(称呼、目的、填写者单位等),如有涉及个人资料,应该有隐私保护说明。

教师培训方案的设计要进行需求分析和需求转化。需求分析要注意“教师自身发展的需求分析”、“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求分析”和“特定岗位的需求”。在平时的培训方案设计中我们大多也会去通过访谈、问卷等方式,进行培训需求的分析,但很容易忽略“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求分析”。“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求分析”是了解国家宏观的教育政策,关系到教育的“走向、趋势和目标”。国家对教师的角色需求、学科的需求往往教师自己并不清楚,教师培训机构的培训者需要通过培训帮助教师了解这些需求。国家的要求需要通过培训者的培训来转化为教师的知识。这是很多培训机构的“盲点”。教师培训的“盲点”就是国家对教师的要求和教师现状进行比较,两者之间的差距。培训“盲点”的判断是优秀培训者的素质之一。

(三)中小学教师培训的需求及其发展趋势

在现实中,教师的培训需求受教育改革与发展变化的影响,也受自身素质的制约,导致他们对培训的需求在不断地发展变化。

1.中小学教师对培训的需求情况

教师对培训的需求表现在许多方面,包括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渠道等等。而不同成长期的教师、不同教学水平的教师的需求方面和程度也是不同的。

(1)培训内容的需求。按培训模块划分,中小学教师培训内容的需求包括:现代教育技术、新教育教学理论、新专业知识和学术成果、教学基本能力与方法、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科研方法等六大模块。

(2)中小学教师培训方法的需求。中小学教师培训需求的一般方法有:读书指导、专题研讨、专家讲座、广播电视教学、参与或进行教育科研;有指导的教学实践、系统讲授、案例分析、经验交流、观摩教学、合作教学、微格教学等。更多的教师喜欢经验交流、专家讲座、研讨等一般常用的学习形式。

(3)中小学教师培训途径的需求。这集中体现于培训的时间、地点、方式等方面。时间上,分为集中培训、分散培训、业余培训等,较高比率的教师愿意参加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培训形式;也有一定比率的中小学教师愿意参与假期的培训活动。方式上,主要有面授、函授、电视网络、校本培训、自学等,更多的中小学教师选择了面授。

(4)中小学教师培训分类培训的需求。一般对教师培训是分层次、分专业、分学段培训的。现有不少中小学教师希望开展分类别培训。如新教师岗位培训的需求;骨干教师或学科带头人的培训需求;现代信息技术培训的需求等。

2.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发展趋势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一方面导致了教师对培训的需求发生了变化;另一方面也促使教师培训的内容、方式等也要进行变革。

(1)教师要成为研究者、教育教学专家。教师教育研究能力的培养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中之重。英国的课程论专家(从斯腾豪斯的“教师成为研究者”到埃利奥特的“教师成为行动研究者”,再到凯米斯等人的“教师成为解放性行动研究者”)的研究不仅是对教师专业研究能力的不断提高,而且是对教师专业自主和发展的强化。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师教育和教师专业化不断得到重视和加强,教师的教育研究能力越来越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很多教师希望发展、完善自己的专业,不仅是学习者,更重要的是把自己培养发展为研究者,让更多的经验型教师成长为教学能手、教育专家。

(2)教师所在学校成为推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教师专业发展越来越依靠教师教育改革,并要求发挥教师在任职学校的作用,实施多元化教师培训制度。在教师专业化的进程中,除了高校机构、培训院校基地专门实施培训外,教师所在学校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日益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促进力量。教师所在任职学校是教师工作、生活和学习的主要场所,是教师育人的主要场所,也是教师本人成长发展尤其是专业发展的关键所在。“教师专业化发展就是要在学校教育过程中使教师和学生都获得成功。”如“校本培训模式”的实施、“教师发展学校”的建设等都是通过发挥教师所在学校的作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力措施。在未来的教师专业化发展中,教师所在任职学校的作用,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和关注并日益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环节。

(3)现代教育技术成为培训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教育信息化日益深入发展的今天,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不仅需要具备较高的政治素养、专业素养,同时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教育技术素养。教育技术素养是指在教育技术理论的指导下,运用信息技术解决教育教学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意识、态度和责任。其中,意识、态度和责任是内隐的,它直接影响和决定着教师运用教育技术的成效;能力是外显的,它体现了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才干;而教育技术的理论则是在教育教学中如何应用信息技术的指导思想和方法。随着远程教育网、校园网的开通,学校信息化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广大中小学教师积极要求培训现代教育技术,以提高教育技术素养。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是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有效途径,可以采取集中培训、分散培训、校本培训等不同的方式进行。

3.科学分析教师的培训需求

设计培训方案、检测培训效果,离不开对教师的培训需求分析,这项工作应该是经常性的,两者也是往往结合在一起的。其中三个时机是非常重要的:第一个时机是培训前,作为培训方案制定的依据之一;第二个时机是培训中期,作为修正、调整培训内容的依据;第三个时机是培训后,作为检测效果、制定下一阶段培训规划的依据。实施培训需求的分析需要注意以下问题:(1)调查项目分析应有明确的指向;(2)调查分析的样本需有各种类型的教师,具有代表性;(3)调查分析应力求真实,不带有任何功利动机;(4)有定量的分析,又有定性的描述性分析;(5)有调查或分析报告。

随着社会的转制与转型,各级培训机构也在重组、裂变之中。培训机构的建设和发展方式需要改变,以前都是学校(院)的方式,无论省教院还是市教院,都是一个办学的主体。将来的方向应该逐步推进小机构大质量大服务多功能的培训责任主体,并建立健全的教师培训机构网络。在这个基础上再整合资源,明确责任与义务,转变原有培训机构要么是高校,要么是行政部门兼职的做法。没有培训机构网络体系的建立,就很有可能会出现多头培训,重复培训,甚至是无效培训。

教师培训体系应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主管,高水平大学、师范院校、专门培训机构共同参与,省、市、县(市、区)、校四级培训机构所组成,从而形成以教育事业和教师专业发展需求为导向,政府主导与校本培训相结合,教师履行义务与自觉学习相结合,各方面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的培训体制机制。可采取集中培训与送培上门、国内培训和国外培训、传统培训和网络培训、理论学习和挂职实践相结合的形式,实施学历提升、通识培训、专题学习、高层次研修等项目,使教师师德素养不断升华,知识结构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能力全面提高。

当投入问题解决后,战略规划和政策设计必须紧紧跟上,相互匹配。首先是培训机构的主体责任地位要确立,而后要制定整体规划和课程设计。在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上,现在实施的全员培训、骨干培训的课程与培训方式要进行精心、科学的设计,而这种科学设计的根据,需要建立在对教师需求的充分了解和深入分析基础上。要针对不同学段、不同学科、不同区域甚至是不同成长阶段的教师,设计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培训活动,要体现个性化的“量身定做”。在这个过程中还有一个必须要把握的问题——为区域内的所有教师制定好一个专业发展的规划,今年做些什么,明年做些什么;三年应该怎么做,五年应该怎么做……至少要系统规划五年,这样才能有效避免重复、无效的培训。

“需求和规划”只是条件和基础,培训机构培训质量的高低还直接取决于课程模块的设计、培训过程的监控以及是否具备一支相对稳定的高水平、专业化的专兼职相结合的教师培训队伍。要想方设法切实提升一线教师的“五项基础能力”:课堂教学的组织与驾驭能力、学科知识的获取与更新能力、开发教育资源与创新教学设计的能力、诊断学生差异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教育教学实践反思与教师自我发展的能力。要大胆聘用一线特级教师、优秀教研员和会课获奖者充实培训团队,聚焦受训学员的“专业理解、问题解决以及经验提升”;要大力加强“培训者的培训”,提升教师培训机构自身的专业化水平;要制订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培训工作“规程”(或标准);还要研究制订培训者的资质标准,完善培训者准入、流动和退出机制。

二、设计培训的内容和方式

教师培训的内容既有精神层面的培育,也包含教师专业发展层面的培训,对于不同层次和年龄段的教师应各有侧重。与此同时,也应考虑适合于不同参加人群、不同内容、不同目标的培训方式。目前教师培训采用的主要培训方式有师徒结对、现场诊断、专题讲座、问题探究、案例教学、情境体验、自学反思、主题组合、任务驱动、行动研究、网络交流、论坛研讨会、校际交流和校本教材区域联动等多种方式。以下例举上城区教师培训内容的设计与改进。

(一)师徒结对

“师徒结对”是传统的青年教师培养方式,是学校普遍使用的,以协作帮扶为宗旨的研修形式。一般这样的做法被大多数学校采纳,认为可以帮助青年教师变得成熟,促进新手教师向合格教师转化,同时也促进老教师的学习与思考。但也有学者认为,“这种模式依然是手工业经济方式在教师教育上的延伸,其实质是把教师职业视为一门手艺,需要师徒之间个别化的口耳相传,言传身教。”教育毕竟是一门科学,需要更多思想的笼罩、理性的反思,师傅在传给经验的同时,也可能窒息年轻教师思考的空间。因此,师徒结对制也要不断地革新与改进。

案例4-4

上城区天长小学师带徒(教学)操作性办法

拥有一支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一直是天长的骄傲。但近年来由于大量老教师的退休和骨干教师的组织抽调,学校师资队伍呈年轻化的趋势,35岁以下的教师已经占到90%以上,给学校的发展带来严峻的考验。实施“师带徒”工程,成为学校培养师资的一项有效措施。

一、操作要求

1.通过此项工作,使青年教师教学常规上规范,教学业务上台阶

2.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使全体教师了解此项工作

3.所有教师机会均等,都有成为导师或徒弟的可能

4.导师的产生以内聘和外聘相结合

5.以自愿为基础,通过双向选择,确立师徒关系

6.师徒双方必须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并签订书面协议

二、操作程序

1.召开全校教师大会,进行宣传发动,使全体教师明确此项工作的目的和意义

2.在校园网上公布师徒双方权利和义务的有关条款

3.公布成为导师的相关条件,要求校内具备条件的教师积极报名

4.公布内聘和外聘导师的名单

5.导师与徒弟见面,进行双向选择

6.举行拜师大会,签订书面协议,向导师发聘书,确立师徒关系

7.在规定期限内(1~3年),导师按照要求对徒弟进行指导

8.检查验收,成果展示

(1)徒弟在规定期限内(1~3年),论文发表或获奖情况

(2)教学反思或心得

(3)所上研究课的教案、教学实录、光盘

(4)在“天长杯”课堂教学比赛或其他比赛中获奖

9.总结表彰

三、评价标准

(一)导师

1.权利

(1)对校内有资格带徒的教师,每周可享受1课时的津贴

(2)对被指导的徒弟的论文具有第二作者署名权

(3)对评选各级各类先进同等条件下具有优先资格

(4)根据徒弟获奖的级别进行相应的经济奖励:区级200元、市级500元、省级1000元,全国级3000元

(5)根据对徒弟的考评,年终按学校规章中突出贡献奖的有关规定进行奖励

2.义务

(1)帮助徒弟树立良好师德

(2)督促徒弟做好教学“五认真”

(3)每周听徒弟的课1节,并认真点评

(4)每月上示范课1节

(5)每月指导徒弟上课2节,共同研究教学工作2次

(6)每半年指导徒弟撰写教学论文1篇

(7)指导徒弟进行课题研究

(8)为徒弟开出合适的理论学习的书单

(二)徒弟

1.权利

(1)可要求导师听课,并进行认真点评

(2)可随时走进导师的课堂,观摩学习

(3)可要求导师对自己的研究课(观摩课)进行指导

(4)可要求导师对自己的论文进行指导

(5)可要求导师对课题研究进行指导

(6)可优先参与导师的研究课题

2.义务

(1)具有良好的师德

(2)做到教学“五认真”

(3)随时接受导师的听课要求,并认真听取点评

(4)积极听导师的观摩课

(5)经常进行教学反思

(6)每半年必须写出1篇以上的教学论文

(7)必须有自己的课题或参与其他人的课题研究

(8)认真学习理论,写出学习心得体会

从上述这个案例可以看出,学校通过制度化的设计,对师徒双方明确规定各自的责任与权利,并定时进行考核评价。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青年教师在老教师的帮助下,迅速得到成长。在实践中,有些学校还对这种“师徒结对”进行了改进,通过拓展,使之具有更好的实际效果。

案例4-5

新老教师“师徒结对”活动的改进

一、背景

我校近6年有新分配教师和从外区、校调入的教师40多人。所以从2002年开始组织新老教师“师徒结对”活动。我们给每位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安排至少一名有十年教学经验的指导教师,要求结对教师每周至少互相听课一次,学校每学期评选一次“最佳师徒结对”。我们试图通过这一活动缩短新教师的成长周期,发挥老教师的示范辐射作用。几年来,该活动收效明显,新教师的课堂教学日益老练,教学成绩接近甚至超过老教师,为学校发展作出了贡献,但也有一些问题和矛盾凸显出来:

1.新教师成长不平衡。真正能在课堂教学、考试成绩、教科研、班主任工作等各方面全面发展的新教师凤毛麟角。不少新教师过于关注课堂教学技能,追求上好公开课,班级管理、后进生转变等没有起色。

2.模仿重于创新。不少新教师视师傅的课堂教学为经典,刻意模仿,甚至照抄老教师的备课材料。一些新教师开课无论是立意,教学细节的设计都依赖指导教师,连上课的神态、语气和手势都酷似。这种忽视自身教学风格形成,盲从权威的意识极大地制约了新教师的发展。值得指出的是,少数老教师孤芳自赏,对徒弟照搬自己教学风格的做法持欣赏态度,对新教师的教学创新往往表示怀疑,甚至有时断然否定。

3.敷衍了事,流于形式。部分新教师工作不安心,不求上进,对听课任务草草应付,没有精心准备,认真总结。一些老教师碍于情面,也不愿意直言不讳地指出。有时老教师工作繁忙,不可能经常听新教师的课。另外,少数老教师认为青年教师的迅速成长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对辅导新教师不热情,不愿意将自己的成功经验拿出来。

二、改进

首先,提倡师徒自主结合,加强师德教育。改变原先学校主导下的师徒结对,让新教师和老教师双向自愿结合。组织开展体验性的活动,感受教师的职业幸福,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人生观。

其次,加强对师徒结对活动的管理。一方面调整新教师评价考核指标,学科成绩占40%,教育教学研究占25%,课堂教学占25%,教学常规占10%。另一方面,改变期末考核,代之为学期末的庆祝教师成长的联欢会,届时表彰进步突出的新教师和无私引路的老教师。

再次,将“一帮一”的固有帮带形式改为“多帮一”。教研组内凡工作五年以上,带过毕业班的教师都有责任带好新教师。学校从指导教师群中确定一位“主教练”统筹教师的指导,并定期在教研组内组织“教学沙龙”,讨论新教师的成长问题。

从上面的案例可以看出,传统“师徒制”培养模式主要有三点需要改进之处:(1)过于依赖个人力量;(2)过于强调权威,而使指导交流呈单向性;(3)师徒交流停留在经验层面,缺少进一步生成的载体。在开展师徒结对工作的同时,注意及时反思与改进,特别要强调整体评价,强调“双赢”,抓住问题的关键。

(二)名师培养工作室

上城区的“名师培养工作室”模式是师徒结对的另一种发展。名师工作室依托一名或若干名方向接近的知名教师,组成在教学活动研究中培养教师的组织。它往往以个人或研究方向命名,面向本校或某一区域,既要对来工作室研修的教师进行系统培养,同时还要对更广泛的教师群体进行辐射式的影响。

“张化万浙派名师培养工作站”的成立是上城区教师继续教育的创举,它突破了以往教师的培养形式,在培养方式上有很大的创新。它针对培训教师的个性特点、教学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培养菜单,采用多样化的培养途径,先进灵活的培训方式,把理论工作者与实践工作者结合起来,为培训学员创设一种创造性工作、学习实践的氛围和交流的平台。它更注重的是教师的培训过程,它引领教师以研究生的学习方式在工作站搭建的平台中自主学习。这种培养方式与以往相比,更具前瞻性,更个性化,更符合目前新课改背景下教师的继续教育需要。

1.培养目标的特点

名师培养工作室在培养目标上与其他教师教育培训机构有很大的区别:以往骨干教师的培训无论是面上的还是骨干层面的培训都以“训”为主,相对忽略“养”,往往只注重教学艺术的精益求精,注重教学方式的转变;而工作站期望通过新一轮培训,达成骨干教师四方面的转变:教育教学方式的改变,工作方式的改变,思维方式的改变,生活方式的改变。它要培养的是具有独立见解、创新能力、个性张扬的骨干教师。同时,工作站不仅要出有形的优秀教师的成果,还要出无形成果——探索教师教育的新思想、新模式。

2.培训方式上的特点

在培训方式上,名师工作站与其他教师教育培训机构也有诸多不同:将采取借脑培训、借书培训、“杂交”培训和支教扶贫方式进一步打造高质量名师。

(1)借脑培训。“借脑培训”是指借助上城区教师进修学校教师培训的学科组的人才、经验和远见,借助两支专家队伍,提高学员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教育科研理论研究水平。工作站的第一支专家队伍为特级教师。每个学员跟着双向选择定下的导师,耳濡目染导师的工作、思维、生活方式。让培训成为一种生活化、个性化和面对面的培训,是一种全景式的培训。导师不光对其教育教学进行点拨,还通过身体力行对学员进行价值观、事业观的指导,让学员从中去感悟做人做事治学的真谛。第二支专家队伍为学者教授。两名学员师从一位,提升理论素养,让学者教授们亲近基础教育改革的第一线的案例,让学员借助专家的智慧和脑袋提升教育科研及论文撰写能力。上城区一直以雄厚的师资力量而自豪,特别是拥有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异的特级教师队伍。

(2)借书培训。“借书培训”是指借助新课程改革的教材及《现代小学语文》教材的实验、修改和完善配套过程,提高骨干教师课程理论与教学实践结合的水平,将先进的教育理念变成可以琢磨的教学现象,可以操作的教学行为和方法,使骨干教师成为新课改的一线探索者、思考者、构建者。

(3)“杂交”培训。“杂交”培训,意在汲取百家之精华。一方面是利用全省的特级教师资源,让学员跨出本区及本市,感受各地经济文化特点及教育教学特点,学习各地教育的长处,形成思想的碰撞。另一方面是学习相关学科改革成果、相关企业成功人士的思想文化,达到人才杂交优化及丰富磨炼学员扩大本区影响之目的。

(4)支教扶贫。支教扶贫也成为工作站培养骨干教师的一条途径。一是首批11名学员既是优秀特级教师的学员弟子,又都要与全区相对薄弱的学校结对,成为该校语文教学的指导老师,在该校带徒1~2名,迅速及时地将特级教师的思想成果在实践操作传递的过程中,发挥辐射和指导的作用。二是建立每年春秋假,学员接受省市教育厅局师范处任务,去省内农村地区上课交流,扶贫支教。支教扶贫的锻炼平台既能和我区教育局的东南战略相结合,也能为我省、市的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作贡献,还是锻炼学员师德,培养意志品质,磨炼教学技艺的一条途径。

(三)课堂观察

课堂观察是基于教学实践的一种培训方式,通过对课堂教学活动的系统研究,植根于学校的管理制度、教师文化之中,它的功能的发挥有赖于在学校、合作体、教师个人三个层面形成的合力。

1.学校在课堂观察中的任务

在学校层面,学校需要为课堂观察的开展创设有利的条件。校长不仅担负行政领导的责任,更需要实现课程领导,为课堂观察的开展营造民主合作的文化。学校需要通过积极的措施建立奖励机制,尊重先进教师的才智和热情,鼓励课堂观察成为教师专业生活的一部分。在专业支持方面,学校需要利用好已有的学术资源,最好能有专家进行现场指导,结合本校情况,为课堂观察的规划和实施提供建议,并开展教师培训工作。在信息建设方面,本校课堂观察的开课信息和研究进展能够及时为全校教师获知。而在日常工作方面,课堂观察对时间和场所有一定的要求,学校需要在课时调动、观察场所的安排上提供便利条件。

2.教研组在课堂观察中的任务

在合作体层面,合作的教研文化是课堂观察顺利开展的前提。通过课堂观察,成员通过合理的分工,在民主的交流对话中,实现共同发展。教研组长、骨干教师需要发挥专业引领的作用,调动组员参与课堂观察的积极性,组织培训交流活动,及时帮助组员解决研究过程中的困难。观察技术的掌握、观察量表的制作、观察报告的撰写都不是仅靠教师个人一己之力能够完成的,因此合作体的交流、学习的时间需要得到保证。同时,合作体需要建立课堂观察资料管理系统,将借鉴的和自我研发的量表建成量表库,课后观察报告实现归档管理,使它们成为学校每一位教师共享的学习资源。

3.教师在课堂观察中的任务

在教师个人层面,教师首先要认识到课堂观察对自身专业发展的重要性,产生参与观察活动的意愿。在实施课堂观察的过程中,教师要秉持开放的心态。作为被观察者时,能积极倾听他人的意见,直面自己的不足,综合同伴观察和自我判断,做出及时有效的改进行为。作为观察者时,要开发、采用科学的量表,如实地记录课堂信息,做出合理的推断,提供建设性的建议。此外,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量表开发技术和观察技能,充分利用与同伴探讨和专家交流的学习机会,针对自身特点,掌握观察的核心要素,致力于提高自己的课堂观察水平。

4.课堂观察举样

课堂观察是课堂研究广为使用的一种研究方法,就是指研究者或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如眼、耳等)以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等)、直接或间接(主要是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案例4-6

上城区勇进中学语文组的一次课堂观察实践

我们借助学校开展高级教师“晒课周”活动的契机,请教龄在5年内的教师从课堂教学结构的安排、课堂教学活动的转换、教师课堂提问和教师理答等方面对高级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课堂观察和分析,将高级教师凭借多年积累形成的,本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教学经验数据化、显性化,更利于青年教师的模仿和学习。

【过程】

被观察对象:A教师(高级教师)

上课内容:云南的歌会

课型:新课

观察组成员:语文教研组全体教师,以教龄在5年内的三位青年教师为主

观察内容:

一、课堂教学结构安排

我们把整节课45分钟的授课时间看作是一个完整的单位时间,A老师在这节课中,导入新课用时占10%,预习反馈用时占15%,新知教学占70%,巩固练习占0%,全课小结占5%。这节课在结构安排上相对来说比较合理,符合新课的课型特点,但如果能够将导入新课和预习反馈两个环节的内容适当结合,压缩5%的时间,而在语言赏析或者模仿上做一些巩固练习,或许能够使得整节课的结构更加饱满和合理一些。

青年教师的反思1:我们在备课时,很少考虑各环节的具体耗时,更少在教案中标注各教学环节的时间,即使标注,也不会按照这五个部分进行自我调控,所以有时候会产生结构安排的偏差,从课堂的有效教学来讲,理性合理的课堂结构划分十分重要。比如,一堂课的导入应该新颖,但是不宜占用新课教学过多的时间,而一堂课的巩固练习必不可少,无论是什么课型都应该有所安排,否则课堂就好像是一次大而化之的展示,学生真正学到的东西不够。

二、课堂教学活动转换

先将教学活动分为四类:A教师讲解;B师生交流;C学生合作;D学生独立思考。按照教学展开过程,对各种教学活动发生的先后顺序、每种活动的持续时间加以记录,这就是对课堂教学活动的转换的观察。在得到一系列ACB ADB后,有两种观察办法:①结合教学内容观察各种活动发生和转换的频率;②对每种活动的内容在时间上进行累加,观察本节课主要采用了何种教学活动形式。

A教师课堂教学活动的转换频率如下图所示:

从上图来看,这节课的大部分时间用于师生一问一答的课堂交流上,问题强度不大,不需要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的时间。

青年教师的反思2:由此看来,我们仍然需要通过备课时的精心设计,并考虑到这个环节是否应该安排学生合作或者学生独立思考,由此来提升整节课的深度和难度,并且根据自己的课型来安排各个环节的时间,从而避免“满堂灌”的现象出现,使得学生能力得以更好地体现和提升,更好地促进有效课堂的生成。

三、课堂提问的记录和分析

课堂的提问记录与分析是指把教师问过的所有问题记录下来,然后进行多种角度的再分析,能为教学改进提供建议。问题分析可以从定量和定性两个角度结合起来考虑。

我们通过表格从下面6个类别来记录A教师上课时提出的问题:(1)引起兴趣和注意力;(2)发现问题及检查;(3)回忆具体知识或信息;(4)课堂管理;(5)鼓励更高层次的思维活动;(6)组织或者指导学习。

A教师整节课的问题总量是49个,其中预设问题26个,生成问题23个,课堂问题的预设和生成数量相对均衡,说明这堂课能根据教师预设的大方向进行,但课堂又不失开放,实现了师生的互动。从问题的思维水平来看,49个问题中记忆类15个、推理类21个、创造类7个、批判类6个,其中后两类问题占问题总量的22.7%,可见教师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青年教师的反思3:提问的质量关系到学生的学习质量和课堂的有效教学,因此我们在进行新课设计时,不宜对所有问题进行预设,这就要求我们对课文有更大的把握。而在所有预设性问题中,也要考虑到问题的思维水平和指向,只有这样,才会有灵动的课堂、高效的课堂。

四、教师理答

教师理答是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和新生成的问题予以回应,从教师的理答更能考验一个教师的经验和水平,它不仅体现了一位教师的应变能力,更表现出一位教师的综合水平。教师理答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打断学生回答或自己代答;(2)对学生回答不理睬,或消极批评;(3)重复自己的题和学生答案;(4)追问;(5)对学生回答鼓励、称赞;(6)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A教师在课堂中的理答第一类和第二类理答均为0,第三类理答占43%,第四类理答占32%,第五类理答占20%,第六类理答为5%。在课堂中教师用了近一半的时间在重复,虽然有时候重复是为了强调,但过多的重复容易给学生重复累赘的感觉。

青年教师的反思4:课堂教学中在进行管理和强调重点知识的时候应该进行必要的重复,但必须控制重复的数量,使课堂精练高效,更要学会称赞、启发、激励学生,促进有效课堂的生成。

从上述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课堂观察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听课,而是以教研组为平台的一种基于课堂教学实践的培训活动。众所周知,教研组是教师成长的主要土壤,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除了自己大量的课堂教学实践以外,一直以来都是在教研活动中,通过对资深教师的听课和评课来提高的,这种方式在加深青年教师对学科知识的钻研和教材的处理方面的作用是比较明显的,但是在课堂结构安排、进行教学管理、调动学生积极性等方面的引导作用却显得零散而薄弱。我们这次教研活动有目的、有组织地进行课堂观察,把教师听课的关注点引导到教学的组织上,易于引发教学经验欠缺的青年教师的相关思考,也对我们的教研活动产生了两个方面的影响:

第一,从听课到观课,我们改变了观摩研讨的角度。也许大家依然习惯于听课这种说法,但在这次教研活动中,去观摩的教师是作为一个有明确目的的观察者走进课堂的,大家专注地观察、用心地记录课堂上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听课反应。在这次以教师课堂行为作为主要观察目的的课堂观察活动中,高级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被细化分解为几块不同的观察内容,分别由不同的教师进行记录、整理,这种形式和以前的听课有着很大的区别,让我们真正着眼于课堂的真实的细节。由于是观察者,我们的研讨也就转变为对课堂现象和教师教学行为的关联性的研讨,这样就改变了原来听课对教师授课成败的评价。

第二,从说感觉到举数据,我们开拓了成长发展的空间。大多数情况下我们评别人的课或者自己的课,时常用到这样一些语句“这节课上得很流畅”“这节课学生发言很活跃”“这节课的教学环节安排得比较合理”等等。在这次教研活动中,我们说“这节课新知教学用时32分钟,占总授课时间的70%,与教授新课的课型相匹配”“这节课生成性问题有23个,占问题总数的47%,充分体现对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尊重”。评课议课从说感觉转向关注数据,更重要的是,这种思维方式将影响到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反思,通过观看自己的教学录像,做自己课的课堂实录,发现自己的不足,开拓新的成长空间。

(四)情境体验

体验式培训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它包括很多不同的内容,是针对个人或团队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在所有的活动中,学习者主动地参与学习的过程,并且能够从体验中产生有意义的见解。即学习者对于正在发生的学习及过程是察觉的,学习者是始终处于反思的状态中得到体验的。由此看来,所谓情境体验培训,是指个人在一个仿真的环境下参与精心设计的模拟活动获得初步体验,并与团队成员共同交流、分享个人成果,达到提升个人完善团队并引申和影响现实工作和生活的一种新型培训方式。下面这个案例就是一位青年干部参与学校实践体验活动后写下的后记。

案例4-7

在天使间穿行

——参观杨绫子学校青年干部教育实践活动后记

冰心曾说:“除了宇宙,最可爱的只有孩子。和他说话不必思索,态度不必矜持。抬起头来说笑,低下头去弄水。任你深思也好,驴背上,山门下,偶一回头望时,总是活泼泼地,笑嘻嘻的。”如此可爱的孩子怎么能不爱呢?我爱孩子,虽说早已过了而立之年,自己的女儿也要上初中了,但每次静静地坐在课堂里听课,我就找到了快乐。有老师总好奇地问我:“你每天总坐在教室里,不觉得心烦吗?”我总是淡然一笑:“不烦,状态好着呢,犹如一个球迷看一场球赛,不管进球与否,我听不厌。”当教研员六年了,我已经完全适应了另一种教师角色,可唯独对课堂,对孩子的爱,总是那么深。离开学生,看不见他们学习的身影,我便犹如生病一样。于是,我总喜欢在学校间穿行,全区22所小学,我每个学期总能跑个遍,一年下来,至少能走进近200个班级的课堂。但有一所学校,我一直没有走进去,那就是杨绫子学校。

6月26日上午区教育局组织系统内青年干部开展的教育实践活动,使我有机会第一次走进了她。带着一份冲动和期盼,七点一刻我便驱车进了杨绫子学校。走马观花参观了校园一圈,校舍的漂亮和大气很难跟每天上班路过的清吟巷里的老校舍相比,每个教室的布置也让我感到别致和舒心。可不知怎的,心中总怀揣着一份忐忑不安,我愧见这里的孩子……

忏悔,是弱智还是天使

当我静静地站立在宽敞的门厅,我迎来了自己看见的第一个杨绫子学校的学生。他很瘦小,背着一个大书包。妈妈牵着他的手,母子俩很亲近,都是微笑着走进来。离我近了,我真正看清了他的面容:头尖尖的,额头是明显地凹进去了,眼珠子不对称,嘴也咧得大大的。看到我,笑得很灿烂,挥手与我打招呼,可嘴里发出的三个字,让我一阵心悸,声音很大,犹如老牛叫,却听不清是“早上好”还是“老师早”。蓦地,他从我身边闪过了,走上了楼梯,可在拐弯处,他又回头了,还在冲着我笑,照样在朝我挥手,照样送来了我听不太清的那三个字。很快,他消失在我的视线里。我伫立着不动,心情一下沉重了起来。很快,进来的孩子渐渐多了,我也随着熟识的同事们到了会议地点。

离会议开始还早,我翻阅着杨绫子学校提供的资料,看着孩子们的书画作品,读着七、八、九年级学生一首首语言质朴又稚嫩得如同幼儿般的小诗,翻阅着老师们精心撰写的论文,细读着来自家长的一篇篇褒奖,我感动着,内心深处涌起更多的是忏悔。真的,我想起了自己刚做老师的那些时候。初为人师,年轻气盛的我,总想把班级带成全校最棒的。可五十多人的一个班,总有几个智力较低的孩子,有时自己急了,便没了耐心,嘴里有时还会冒出一句:“你父母应该送你进杨绫子学校,怎么到这里来读书呢!”曾几何时,我是这样看待弱智孩子和特殊教育的,杨绫子学校成了我恫吓不听话学生和嘲弄后进学生的代名词。此刻想起,虽已时过境迁,可我心里又怎能坦然,愧疚之心,难以言表。

9:00,我走进了三年级的课堂,面对11个孩子,三位老师的课堂,我着实惊叹了一番,可当我听完这节课,我心中的忏悔之意更深了。我改变了自己一向来听课的记录方式,把这节课老师的教学内容按时间逐一进行记录。我记着,记着,半节课刚过,眼角已经润湿了。一个认识钟表的内容,也许换成正常的儿童,我们的学生能无师自通,可杨绫子学校的孩子,十几遍教下来,居然还有一半以上的孩子不会!当听课进行到一半,突然有一个女孩发起了癫痫,她一阵阵地抽动着,周围几十个听课的老师和我一样竟不知所措,倒是旁边助教的两位该校女教师一点也不惊慌,她们飞速走过去,轻抚着她,很快她安静下来了,又静静地听课。也许这样的事,我们从未遇到过,可对杨绫子学校的老师来说是家常便饭的了。我的心里一阵痛楚,眼泪也随之而来。下课了,当一个微笑着的男孩挥着手说再见时,我久久伫立着,望着这些孩子,我不忍离开。

在和孩子共处、同行的历程中,最令自己心动不已的不是那些身外之物的获取,而是这份缔造灵性、重塑生命、领悟人生、感受纯净的经历。在这种经历中因为有爱,教学工作也就变得简单了。

爱每一位学生就会去关注每一位学生,进而关注每个学生的优点,你会发现每个学生都是可爱的、有其长处的。一直以来我都推崇赏识教育、激励教育,可杨绫子学校的老师才是真正懂得欣赏的,虽然这些孩子智力较低,但因为老师的欣赏,他们变得自信了。真的,那一刻,我看那11个孩子,每一个都是天使一般的可爱,我感受到了他们的友善,他们的真诚,他们的快乐!

播种,等待花开的那一刻

曾在《读者》杂志上看到过一个美丽的故事:有个塌鼻子的男孩因得脑炎而智力受损,学习起来很吃力。别人写二三百字的作文,他却只能写三四行。一次老师布置写一篇《愿望》,他很认真想了半天,然后极其认真写了只有三句话的短短的一篇作文:我有两个愿望。第一个是妈妈每天笑眯眯地看着我说:“你真聪明。”第二个是,老师天天笑眯眯地看着我说:“你一点也不笨。”作文深深地打动了老师,给了最高分,写了很认真的评语,还在班上朗诵了这篇作文。孩子很高兴,他蹦蹦跳跳地回家,像只喜鹊,他并没有把作文拿给妈妈看,他在等待,等待着一个美好时刻的到来。

在妈妈的生日那一天,他起得很早,把作文装进一个自己亲手做的美丽大信封,信封上画着一个塌鼻子的男孩,咧着嘴笑得很甜……他等待妈妈的醒来,当妈妈刚刚睁开眼,他递上了那个大信封。妈妈看着作文,涌出了热泪。

是的,智力可以受损,但爱永远不会,它朝气蓬勃,永远垂着绿荫,开着明媚的花,结着芳香的果。

听完一节课后是杨绫子学校孩子的主题展示活动。出乎我的意料,孩子们能这样精彩地表演。无论是一学期播种后开花的喜悦,还是老师领舞下的快乐歌舞,我从没有看到过这么自信的孩子。想到刚才老师教一个认识钟表时间刻度的课,可以想见,这其中老师又要付出多少艰辛和汗水!掌声是一阵盖过一阵,我的心绪也飞得越来越远:真的,我这样想——也许我们无法追随这个世界走向遥远,可在感动的那一刻,我们就拥有了一切!

所以十多年间我一直快乐地做着一名语文老师,醉心于一方课堂空间。在语文教学的路上,无论是处于人生的浪尖,还是低谷,都能不断圆熟内心的自我,含笑面对一切:曾经感受过初露锋芒、崭露头角,引来专家关注、赞赏的喜悦,也曾经品尝过上课失利、黯然泪下、独自愁肠百转的痛苦,却从未放弃过和语文的缘、与孩子的情。在一方课堂中和孩子们一起走进文学的殿堂,一起回到唐朝品读李白、杜甫;一起在春天里倾听雨的诉说;一起在“大年夜”为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命运而哀伤;一起在月光下随着鲁迅先生“看”闰土刺猹……就这样,我带领学生,去积累,去感想,去思考,去探究。感受孩子们真真切切、自然而然地获得,感受课堂上四目交汇的心灵交响,感受在课堂中生命受到的震撼。在语文的天空下我们快乐地前行着……如今,我离开了一线课堂6年了,成了一名教研员,可语文的情愫依然,语文的激情依旧!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一直很想有这样的心境,然后平和、从容、恬然地在我的“小花园”里,鞠一把汗,抹一把泥,用心、用爱等待花开!

寻梦,教育理想和激情的追寻?

对杨绫子学校的参观学习只有短短的半日,可回来后的思索却很多很多:教育需要激情,需要全身心的投入与无私的奉献。教育需要诗意,需要洋溢着浪漫主义的情怀。教育需要机智,需要把握每一个转瞬即逝的机遇。教育需要活力,需要以年轻的心跳昂奋地工作。教育需要恒心,需要毫不懈怠地追求与探索。

最近,我读了朱永新教授的著作《我的教育理想》,从中我感受到朱教授对理想教育的一种追求,对理想教育的一种呐喊,也点燃了我对教育的无限热情,对未来的无限憧憬。我不由得按着书中理想教师的“标准”去叩问自己:我是不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我是不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我是不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我是不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扪心自问,我发现我离这样的要求相距甚远。于是,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要以这些标准来激励自己,要求自己,促进自己。

从上述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通过在特定场景中的体验,能够对教育的真谛有所感悟。而且,这种感悟不仅仅是教育技术层面的了解、知道,乃是发自心灵深处的一种震撼,从而激发对自身教学的深刻反思,获得成长的动力。

(五)现场培训创新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教育研究的重心逐渐转向学生的学习,教育也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对教师培训而言,培训的重心也自然转到重视学员的培训过程上来,重视学员“过程参与”的各种参与式培训不断涌现。近年来,受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影响,直接通过中小学课堂研究的真实情景来培训教师的培训方式越来越多。这些培训方式通过现场观摩和体验,让学员自己去建构适合课程改革的新手段、新技术、新方法,培训的着力点放在解决中小学课堂教学中的主要问题上。这种现场培训被不断创新,产生了许多新颖而实用的好方式。

1.参与研究体验

这种培训往往运用在较高级的教师培训班中,其基本操作程序是:培训者根据教育教学热点选定研究课题,再带领全体学员参与到中小学的课堂中。学员通过课前对学生的访谈、学员集体对执教教师进行访谈、撰写研究报告等方式,对课堂中发现的某些现象或现实问题进行思考与研究。学员以研究者的角色,通过对中小学课堂现实过程的观察与思考、体验与研究,常常会发现一些奇妙的结论或教育教学的规律性成果,由此可带来培训意义上意想不到的效果。

2.课堂教学视频案例研究

课堂教学视频案例就是用课堂录像(视频)的形式去捕捉和描述发生在课堂上的围绕教学问题的典型事件。视频案例一个十分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它是用图像在讲述课堂中发生的故事。故事和图像是表达和交流信息的一种栩栩如生的、有力的工具,是人们所喜闻乐见的一种方式。俗话说,一幅画顶千字。视频案例在报告研究结果时是一个具体的样本,也使得信息的接受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更能理解编码和分析的背景与意义。

视频案例之所以在教师教育领域内倍受青睐,是因为它可以为教师的“实践+反思”提供多种机会:首先,它展示的是真实的课堂情景,这是反思的基础;其次,它拥有不同层次的案例问题和多元的观点,这可以成为反思的“导火线”;此外,它嵌入了相关理论,这有助于提高反思的深度;最后,它还构建了丰富的案例资源库,从而为教师的拓展研究提供方便。

3.小课题研究共同体

培训者以在中小学发现的问题或是一线教师普遍反映的问题为出发点,组织一线教师组成“小课题研究共同体”。这个共同体的主要责任是对小课题中的问题进行理论假设或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然后通过课堂实验证实或证伪。参与小课题研究共同体的教师既要充当教师培训过程中的学员角色,又要充当小课题研究的研究者角色。

4.自学互助式

自学互助式的主要做法是把学员在学习与研究中所遇到的典型问题,以讨论提纲的形式下发给学员,学员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准备。由培训教师组织学员座谈,学员在座谈会上对各自观点进行交流。经过研讨,对达成共识的东西进行总结,对持异议的东西,留作下一步研究。

三、明确个人任务

任务驱动本质上应是通过“任务”来诱发、加强和维持学习者的成就动机,因为成就动机是学习和完成任务的真正动力系统。任务作为学习的桥梁,“驱动”学生完成任务的不是老师也不是“任务”,而是学习者本身,更进一步说是学习者的成就动机。因此,任务并不是静止和孤立的,它的指向应是学习者成就动机的形成,即任务是一个由外向内的演化过程,是以成就动机的产生为宗旨的。“任务驱动”就是通过“任务内驱”走向“动机驱动”的过程。因此,组织一次有实效的教师培训,学习任务的设计很重要。

(一)个人任务的适切性

明确个人的学习任务,首先就要使学习任务具有适切性,即根据每个教师的实际需要,提供相匹配的学习任务,使教师感到这一学习任务不仅是自己成长过程中所需要的,而且也是符合自己的学习风格和特点的。只有这样,教师才会主动、认真、积极地完成这项学习任务。

案例4-8

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培训班的学习任务

小学语文的骨干教师培训,从2001年开始,我们探索过很多形式:有为期3个月或1个月的脱产培训;有为期一年,每周学习一天的轮训或分阶段集中一周培训。在不同形式的培训中,一开始,我们布置学员的学习任务,总是求全求新,如,2002年上城区小学语文骨干教师脱产研修班学员的学习任务如下:

每天写学习日记;

学习总结一份;

完成一篇高质量的论文,并进行答辩;

上一堂研究课,并将教学光盘整理成教学实录;

写自己的业务自传;

每次听课做好记录,并写出点评;

……

虽然有了这么明确的学习任务,但学员真正能完成好的不多。因此,我们对“任务”又进行了调整,将原来的任务调整为三个“一”的学习任务:即一次学术访谈,根据提供的提纲,采访一位语文名师,整理成5000字以内的名师成长与教学风格探寻;一次论文答辩或说课答辩;一节研究课或一次观点报告。

(二)个人任务的参与性

教师培训不仅设计好任务的适切性,同时,还要提高教师的参与度,因为只有让教师有了参与的兴趣,他们才可能去完成学习任务。因此,形式新颖而富有意义的任务设计就显得十分重要。

案例4-9

以一课多上为载体,建设备课组教研团队

一课多上是指由备课组统一确定一个研究主题,选定某一个教学内容,然后组内成员各自分头准备,并请一位教师综合大家的意见确定教学预案进行公开授课,组内成员参加听课评课,上课教师根据意见修正教学设计,再次授课,组内教师共同进行总结、交流,从中得出成功、失败的经验的过程。

二年级语文备课组在2008学年开展了一次以“教师课堂语言与学生课堂参与度”为主题的一课多上研究活动。在上课活动之前,备课组老师们就活动设计展开了讨论:

二年级老师说:常常是这样,别的教研组早已进入到课堂执教环节了,我们二年级组还在那儿热身、找感觉,没找到感觉绝不贸然下到课堂的大海中去,“磨刀不误砍柴工”嘛!我们更享受这“好课多磨”的开场。

为了作好主题研究,二年级组的老师还设计了记录表:

师生语言交流流向表

师生语言交流汇总表

(说明:班主任事先将班里的孩子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弱四类,分别用A、B、C、D在座位表(师生交流流向表)上做记录。听课时,记录人用“↑”记录师生交流次数。)

课后,老师们针对听课的记录进行交流。大家及时地、尽力地为执教者出谋划策。通过交流,大家发现,课堂量表使观察更细致、更立体。我们在磨课过程中就以此为依据,来确定教学环节的有效度。统计下来,发现有些看似舒服的课堂,参与面基本是A、B层的学生,C、D层面的学生从不参与互动,而有些看起来不怎么顺的课堂,各个层面的学生倒是都参与进来了。这种同时检测不同层面学生的参与度的表格,成功地帮助了我们预防被“优美的”假象所迷惑,避免了虚而空的设计,力求真实的、以全体学生为主体的课堂。

有意思的是,二年级组的语文老师讨论起来很特别:听完课,他们会迫不及待地在走廊上讨论;下班了,他们还会意犹未尽地在办公室讨论。老师们讨论的习惯也很有趣:有时会热烈地表达对执教者某一亮点的欣赏,有时会直奔主题;“说吧,你觉得刚才哪里最不爽?”有时讨论会戛然而止,各自陷入深思,嘴里说着:“别吵,我在想办法!”这时,你根本分不清哪位才是课堂执教者,因为大家目标是如此地一致。

上述案例用非常生活化的语言记录了一所学校颇有创意的一次教师研修活动,正是通过这种新颖有趣的培训活动设计,吸引了该校二年级语文老师踊跃地参加到培训活动中去,并在培训活动中得到了提高。通过教师备课组一课多上活动,把教师从繁重的而单一的教案写作中解脱出来,变传统的抄教案为实质意义上的备课,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同时一课多上的活动,营造教师协调合作与和谐交流的人际氛围,不仅明显提高学习效率,使教师个体得到发展,而且加强教师相互间的了解和信任,建立信任与合作“一体化”的合作型信任关系,增强教师团队的凝聚力,进而提高教育质量,实现实践再生。

(三)个人任务的明确化

在一些培训活动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的教师参加培训活动,事先没有任何准备,培训活动开始之后,也没有明确要求培训者在培训活动中干什么,这种完全局外人的角色,使得参加者很难融入培训活动中去,所以培训过程中开小差、批作业、提前溜号等情况屡见不鲜。因此,作为培训的组织者,必须对参与者设定明确的学习任务,如参与一次合作式培训的任务,或参加一次现场诊断的任务,或参与一次网络研讨的任务等等。必须强调,任务应该尽可能地具体、明确。如可以给一位参加培训的老师布置,让他用书面的形式记录课堂情况,课堂观摩结束后交给主持人,由主持人及时反馈。这样的任务,具体明白,参加培训的教师很容易执行。

四、培训后的评价与反馈

评价与反馈是教师培训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可能它并不在培训的过程中发生,但是培训活动结束后,培训的评价如果没有及时跟上,培训的效果就会离预期相距甚远。

(一)评价

评价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有些教师完全把培训当作一种休闲的方式,态度消极,就是因为他(她)在培训活动中没有一个评价;而积极参与培训的教师也希望在自己的努力付出之后,得到对自己行为的反馈。对此,美国提出了多元教师培训评价理论,采用多元评价方法,评价学员、学校和学生的变化。德国主要从学员对培训的满意程度,学员知识、能力水平是否得到提高,校长反馈意见,教育行政部门反馈意见来评价校本培训。英国提出了评价教师在职培训的九项指标:教师是否确定自己的培训需要;各级管理者是否支持、保证全体教师参与培训;地方教育当局是否有师资培训配套政策;是否拥有教师培训资源;是否有可供教师选择的适当形式和时间;培训内容是否与教师需要相关;是否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作为顾问的大学和其他机构是否有一定的经验及技术学校培训准备是否充分;培训后是否积极推广培训成果。

但是作为一次培训活动而言,培训的组织者更多的是需要对本次培训活动本身开展的情况做出一个评价和小结,同时也要对每个参与培训的教师做出评价。事实证明,一次培训活动,在最后阶段安排小结、互动交流,甚至当场进行测验等方式,都有助于参加培训的教师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培训中去。对培训者的评价,规划好评价标准是关键。

案例4-10

杭州市农村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培训班的培训要求

一、课程学习要求

每位学员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各门课程的学习任务,具体包括:

1.完成规定的学习时数,达到各门课程的学习目标。

2.保证在线学习时间,认真按学习流程完成每个学习环节的学习任务。

3.结合实际进行自主反思,提出并思考自己在各门课程学习中需要解决的问题,结合本学科教学实际,完成各门课程的作业。

4.通过发表评论参与在线交流,完成培训规定的评论数量。

5.遵守远程培训各项制度,积极参加班集体和所在学校组织的网下合作学习、教研等集体活动。

6.参与新课程远程培训的管理,及时对远程培训课程及其服务做出反馈评价。

7.完成每门课程的学习反思和学习小结,希望学员把培训内容应用于教学实践中,通过学与教的结合使自己得到真正提升。

8.培训结束后,学员可以继续使用平台,享有自己的工作室和学习协作团队,继续远程研修、学习和交流。

二、学员考核要求

学员研修阶段考核分为五部分,其中网上学习时间考核20分,占考核成绩的20%;作业考核20分,占考核成绩的20%;网上与专家互动、交流、发帖考核20分,占考核成绩的20%;教学实践活动(教育叙事研究、论文、教学设计、教学案例提交)20分,占考核成绩的20%;个人工作室建设20分,占考核成绩的20%,满分100分。

具体考核办法:

1.网上学习时间为2700分钟(45×60学时),学员学习时间满2160分钟(48学时)计16分,每超过135分钟加1分,累加至20分为止(注:学员在网上学习时间可直接在网上显示)。

2.每个学习模块各安排一个作业,学员将作业上传到指定位置,由班主任和指导教师批阅。每个作业记5分,满分20分。

3.学员在学习过程中要积极参与网上互动交流,每个学员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至少参与3次互动交流、提交4个问题、发24个帖子,每个问题记2分、每个帖子记0.5分,满分20分。

4.学员在学习过程中应把培训内容带到教学实践中,每位学员至少要呈现2个课堂实录或教学设计、教育叙事、论文、教学案例,一个记10分,2个以上记20分。

5.学员在网上学习时间、作业批改、参与网上互动均由各班班主任负责考核,并填写附表。

6.个别边远学校,确因网络等原因,提交作业未成功的学员,需将作业以文本形式上交给各班班主任,同时完成1000字以上的学习体会感悟。

三、优秀学员考评标准

(一)评选标准

(1)完成培训任务。在线时长4100分钟以上。

(2)积极开展学习互助。帮助其他学员完成学习任务,引导其他老师开展网络研修。

(3)积极协助班主任参与班级简报编写和班级组织的学习活动,得到本班学员的广泛认可。

(4)积极建设个人工作室,个人工作室点击数达到1000以上。

(5)能够熟练运用协作组公告、专题讨论等管理功能。

(6)发表的文章或评论引用数、被推荐数较多。

(7)在线主持至少一次教研活动。

(8)对网络教研有自己的想法和思路,能够提出建设性意见与建议。

(9)个人工作室内容资源丰富。

(二)评选办法

1.由班主任、指导老师对符合标准的学员进行推荐。

2.学员自荐,根据评选标准,认为符合条件的学员可以自荐,但需要提交基于事实、内容详实的自荐报告。

3.所有推荐和自荐的学员名单进行网上公示,由参与培训人员网上投票。

4.管理部门在分析各班学员问卷和本班学习全程参与情况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评价。

5.最终由管理部门综合以上几项考评结果并参考研修网意见,确定名单,并在网上公示评选结果。

在上述这个案例中,对培训活动以及参与者的评价是通过要求的形式进行的。在培训活动开始之前,就有明确的要求,在培训活动中,在培训活动结束后,就可以对照要求,对每一位参加培训的教师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了。

(二)反馈

教师对培训效果的反馈可分为即时性反馈和终结性反馈。即时性反馈就是在每一次培训活动的过程中,要求管理者和培训者反馈的意见及时纠正存在的问题,不要等到问题堆积后再来研究反馈的情况。终结性反馈是一项或一个阶段培训活动结束后进行的反馈,作为下一项或下一阶段培训新方案的依据。教师对培训效果的反馈意见涉及的因素较多,他们可以从多角度感受和反映培训的效果。如从受训教师学习态度的角度,包括对培训目的、动机的认识和学习积极性,对学习中的自主学习的评价,个人对培训的期望等;从受训教师的作业要求达成度的角度,包括学习总结、学业测评、教育行为的改变等;从反馈方式的角度,包括面对面的口头表述、探讨问题的座谈、无记名的问卷调查等,不同的反馈方式往往有不同的效果,管理人员应善于从各种方式的反馈信息中互相印证。

案例4-11

上城区第四届小学语文教研组长培训班学员反馈表

以上是一个用表格形式进行的反馈,这种形式的反馈,其优点在于问题明确,可以让培训回答的参与者用十分简洁的语言进行回答,节约时间,提高效率。当然,这种反馈形式也有不足之处,那就是往往难以得到生动具体的意见。因此,也可以结合其他形式进行培训活动的反馈。

案例4-12

“讲座”引发的思考——一位语文教研组长的培训小结

回首2003学年语文教研组长的工作,发觉自己已渐渐地从最初的迷茫中走出,工作也有了一点头绪。这一年来,最值得我庆幸的是能参加语文教研组长的培训。一次次的培训不仅指引我明白教研组工作如何开展,而且使我的理念得到了提升。特别是培训中的一系列讲座,带给我很大的冲击力。

一、改变对听课、评课的认识

听课、评课是我们平时教研组开展得较多的一项活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的听课、评课与传统听课、评课有什么区别?新课标背景下的听课、评课应该多关注什么?……对于这些问题通过对教育专著的阅读思想上有一些较模糊地认识,但通过一次王燕骅老师的讲座,我对听课、评课的认识有了比较清晰的轮廓:新课程下的听课、评课应与新课程标准的精神相一致,听课、评课需要各位关注教学的过程和学生的情感体验;要关注学习效果,关注课堂上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自主是否平衡,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教学的有效性;关注课堂中的适时生成,师生与生生之间的互动;应把听课者定位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而不是旁观者;把学生的发展状况作为评价的关键点等等。

听了这个讲座以后,在后来的听课、评课时我便会有意识地去关注这些方面,捕捉教师、学生的言行、变化,课堂中的适时……评课时,我也能有主题、有层次地评,谈自己的观点。同时我也会用它衡量自己的课堂教学,通过自己反思这些方面的教学行为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二、“细节让教育生动”带给我感触

“细节让教育生动”这是杨明明老师在一次讲座中举例时说的话。想到杨老师的这句话,我不由得又回想起去年西博会“名师名校长论坛”时张化万老师那节作文课的一个细节:当张老师请学生上台演示(学生将脸没入脸盆水中……)证实空气在水里也能看到,说明空气是人的活力。这一小实验演示前先往装有冷水的脸盆里加些热水,然后再用手测测,完后才让学生把脸扎进水里。等学生头抬起来之前,张老师手上早已拿着一块干净的新毛巾等着。那位学生头一抬起,张老师便用毛巾将他的脸擦干……

是呀,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一些人文关怀的小细节,的确让教育生动。这种课堂小细节,体现出教师对孩子的关注;这小小的细节促进每一个孩子的成长。试想一下,这种细节有多少教师关注?在平时,我们可能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参与,教学的过程,生生与师生间的合作交流等等。就因为没有关注到,所以常会出现课堂上的顾此失彼,教师是无意识的,而学生可能就因为小小的一点而对教师或课堂的学习产生抵触或厌烦,失去兴趣。因此,我们在课堂上要多关注这种小细节,让学生在细微的人文关怀中感受教师的爱心、关心,使学生更健康的成长。通过这样的讲座,我想今后无论是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上还是在听课的过程中,我都会关注这类细节的。

三、反思促成长

“反思是教师专业素质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作为教师要学会反思,做反思型的教师,成为教学反思的实践者……”这是缪华良老师在一次培训中给我们做讲座时说过的话。这一年来我自己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时常提醒自己反思:反思每一堂课的成功与失败,学生的表现;反思自己平时对学生教育的方法是否得当;反思教研组工作的开展……翻开自己的教案集,发觉它将是我今后工作、学习、生活的助手,将指引我更好的成长。另外,听过讲座之后,在开展教研组活动中也积极动员全体语文教师反思。学习反思如何写?通过视频案例、观察记录、叙事故事等来促进教师反思……通过一系列的反思行为带动教研组工作的开展、资料的积累。

显然,案例412就显得更加生动,有血有肉,可以从中看到教师更深层的认识,并根据这种认识对今后的培训活动做出调整。

实践表明,反馈的结果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往往是多方面的,有认识上的问题、业务基础问题、个性和兴趣问题、学习心理问题、培训方式问题、培训内容问题、培训者自身问题、培训决策问题、培训的条件保障问题等。对于这些问题,管理者应做全面的、实事求是的分析,对于培训管理或培训者的问题,应尽可能地迅速予以改进;对于参加培训教师个人对培训缺乏认识的问题,可通过交流、交谈以及学习中的鼓励,加以引导。教育教师,尤其是自以为不错没有什么可学的教师以“空杯”的心态接受培训,勿因某一些成见或偏见影响培训,应视每一次培训为积累资本的途径,教学相长,互通有无,以最佳的状态投入,每一次培训都会有所得。

【注释】

[1]“小学语文单元整组教学”是以现行人教版教材为依据,进行单元整体备课,可以对本单元课文进行调整、重组或链接丰富的课外资源,进行全盘考虑的一种教学方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