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绵阳师范学院交通运输与管理学院

绵阳师范学院交通运输与管理学院

时间:2022-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了全面贯彻落实《绵阳师范学院关于开展第五次教育思想大讨论的通知》精神,深入推进学习型组织建设步伐,今年5月初,我院启动了第五次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这次讨论是学院发展的需要,是澄清各种模糊认识的需要。承担校级以上科研项目8项,省部级科研项目3项。实际上,教育思想大讨论对院系而言,最根本的就是办学思路转变问题。

提升办学质量_基于第五次教育思想大讨论的思考_立特色兴校之本 

转变办学思想 提升办学质量——基于第五次教育思想大讨论的思考

郑亚平

(绵阳师范学院 交通运输与管理学院)

摘 要:本文在分析交通运输与管理学院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师范院校办非师范专业实践,就二级办学主体如何办出特色这一问题,从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更新、专业特色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团队建设以及人才培养的模式、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等方面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个人见解,希望能够起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师范院校;非师范专业;教育思想;办学质量(www.guayunfan.com)

2011年,是绵阳师范学院发展过程中的“学习年”,也是加快推进学校第二、第三步发展战略的关键之年。为了全面贯彻落实《绵阳师范学院关于开展第五次教育思想大讨论的通知》精神,深入推进学习型组织建设步伐,今年5月初,我院启动了第五次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这次讨论是学院发展的需要,是澄清各种模糊认识的需要。建院几年来,我们已经在教育方面形成了一定的特色,但也面临着很大的挑战,面对新形势,用什么样的思路进行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课程建设以及教育教学改革,“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大学,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些都是我们二级办学主体必须面对并回答的问题。

一、交通运输与管理学院发展现状

为适应办多科性综合大学、更好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学校于2008年成立了交通运输与管理学院。学院现有专兼职教师30余人,队伍精干,富有活力。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6人,博士研究生4人,硕士研究生10人,在校学生400余人。近年来学院教师在国家级、省级学术刊物公开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教材近20部。承担校级以上科研项目8项,省部级科研项目3项。学院建有物流管理模拟仿真实验室和大型的物流管理和汽车实验实训中心,实验设备价值逾200万元。以西南物流产业集群基地和绵阳科技城、汽车城为依托,学院与沃尔玛、中国邮政物流、绵阳机场物流、长安汽车、华晨汽车、阳光保险等多家知名企业建立了良好的院企合作关系,建有物流、汽车服务的大型实习实训基地,就业通道良好。

学院成立之初,在已有“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的基础上,申报开办了及“汽车营销与服务”专科专业且已正式招生,并准备今年申报“汽车服务工程”本科专业、明年申报“交通运输”本科专业,如能申报成功,我院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群架构基本形成,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我院已经基本具备开办三个本科专业的师资,近年来,在硬件平台建设方面也初步具备了一定的教学实验实训条件,为我院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但是,我院办院历史短,又是学校全新专业,学院缺乏厚重的办学文化积淀,一切都在探索之中,观念创新是最为重要的。实际上,教育思想大讨论对院系而言,最根本的就是办学思路转变问题。因此,增强学院的整体实力,保证学院可持续发展,培养创新性人才、取得创新性成果,是学院发展的艰巨任务。

二、注重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更新

教育观念的转变是教学改革的先导,组织广大教职工认真学习先进教育思想,特别学院领导和学科带头人要加强对创新教育思想的学习、讨论和思考,建立创新性人才观和质量观。

(一)建立创新型人才观

建立创新型人才观要求我们以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在整个教育的过程中始终贯穿创新能力培养的思想,使我们培养的人才不仅有学问、会做事、会做人,而且具有开拓进取的创新思想和能力。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个性特长,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激励挖掘出每一个学生创新潜质,使学校的人才培养与创建创新性国家的人才需求接轨。

(二)建立质量观

建立质量观要求我们深刻认识“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要求我们深刻认识“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这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要保证教学投入,严格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结合我院的自身特点,积极开展教研活动,促进教学改革,双管齐下,树立起“没有科研或科研能力弱的教师是低水平的教师,而只有科研而没有教学或教学质量的教师也不是称职的教师”的理念,采取以知识、能力、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协调发展为标准来评价大学生的质量和教学效果。

(三)对大学的理解

大学之内涵在于有大师、有特色,不在其学科门类、专业有多齐全和有多少硬件设施。新升本科高校的新建院系鲜有大师,唯有特色才是立院之根本,才是学院适应市场变化的核心竞争力。市场经济常识表明,任何市场主体要实现收益最大化,都必须服从社会分工原则,牢固树立以需求为导向、服务顾客为目的的经营理念,认真分析环境,科学定位服务对象。普通高校作为教育市场上相对独立的市场主体,虽然它不以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为目的,但它仍要遵循利益最大化原则,即获得社会的高认可度和高满意度。二级学院作为学院的办学主体,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确定其发展战略时,应认真分析自己的背景优势和劣势、机会与威胁,借鉴中外企业“以小博大”的成功经验,“专心致志于我们的事业,以跟上社会和环境的变化”,逐渐形成自己办学风格和专业特色,提高自己服务地方经济的核心竞争力。

三、专业特色建设的重点在提高社会认可度

专业特色是二级学院的生命力所在,它不是靠自我标榜,而是社会认可度来衡量的,要提高专业的社会认可度,需要在教学组织过程中,针对相对于老牌大学而言,我校学生的素质偏低,而市场就业率又是同等要求的现实,创新思维,对传统培养模式进行彻底的变革,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养成,具体从以下方面着手:

①加大应用性较强和跨学科专业的选修课比重,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就业技能。

②教学活动组织应始终围绕着怎样培养学生高级动手能力展开。将学生在本校接受教育培养分成三个模块:a. 基本素质模块,包括对学生的政治法律、思维方式、职业道德、自我价值定位、市场经济、公关礼仪、语言表达、写作与计算机应用、体能、求职技巧和就业自我保护等方面素质养成。b. 专业基础理论模块,包括对学生今后所从事专业所必备的基本理论的传授、学生理论用之于实践和后续发展能力的养成,教师在教学中对教材内容也要合理取舍,理论以够用为度,重在实用。c. 专业技能模块,包括学生的实验、模拟实习、社会调查和实践实习,培养学生的就业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院按教学模块组成相应的教研室,围绕模块目标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活动。

③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学生就业能力、动手能力养成作为教学的中心工作来抓,加大实践性教学手段和模拟实验室建设的投入。在学生毕业前一学期或一学年的时间里,整个教学活动和毕业论文(设计)围绕养成学生应用能力和就业技能展开,同时,按国家职业技能的要求,组织学生在学校接受职业技能培训,或送学生到企事业单位以学徒方式接受专门的职业技能培训,让毕业生持“双证”毕业,提高就业适应能力和就业成功率。

新生进校只按大专业或学科分班,前两三学期主要进行学生基本素质训练的教学,并组织学生到社会或相关企业见习了解各类专业工作性质、条件、素质能力要求、就业前景等,待学生对各专业有比较充分的了解后,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能力、其他条件和就业意向等选择具体专业。学院根据专业发展趋势和市场的需求变化,本着“理论够用为度,重在实践”的原则,开设相应的具有理论前沿、又十分实用的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包括实验实训),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也应以“术”的传授为主。

四、师范院校非师范应用型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

一方面,作为新升本科师范院校的非师范院系,师资队伍整体结构远不如师范院系完善,师资整体水平不如师范院系,师资队伍建设既要大力引进,又要注重培养,积极响应学校“内培外引,内培为主”的方针政策。对于那些能够带动学科发展的优秀人才要大力引进,同时要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注重对青年教师的培养,积极鼓励支持青年教师继续深造,促使他们早日成为教学科研的骨干,鼓励在本校博士毕业的教师到外校继续从事博士后研究,改善学缘结构;鼓励教师出国进修,使得学院的教育管理、教育思想、科学研究在最大程度上与国际接轨。

另一方面,高等本科院校普遍存在的“重科研、轻教学”的观念,严重束缚着非师范院系师资队伍的健康发展。诚然,高校教师要重科研,但决不能忽视教学水平的提升,特别是应用性很强的专业课教师不能只是“君子动口不动手”,不仅要“博学、传道、解惑”,更要“授业”,即应该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通过言传身教,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品格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技能。

学院还应加强同社会各界的密切联系,让教师和高年级学生结合企事业单位实际搞调查、做课题、搞科研,提高学院科研成果的实用价值和转化率;同时聘请企事业单位的管理者、工程技术人员和技师、高级技师做学校兼职教师,参与课堂教学和学生技能培训、毕业生实习及论文的指导工作,增加学生对社会、对企业的认识,强化市场竞争意识,消除不切实际的价值观和就业观。

应用型专业的教师在评定教师职称时,除看其论文数量质量和科研项目外,还必须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技能指导能力作为重要的评审条件。

总之,新升本科师范院校的非师范院系没有一支专兼职结合、教学科研与动手能力并重的师资队伍,特色学科和专业建设只是一句空话。

五、加强人才培养的模式、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

以交通运输与管理学院为例,随着物流、交通运输业的迅猛发展,现代科学技术在交通运输业中广泛应用,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已发展成为一个集运输管理、信息技术、机电、控制、材料、土木建筑等相互交叉的新型学科。为培养能适应新时期需要的创新人才,一是要拓宽人才培养的基础,二是要增加学生获取各种知识的渠道。使得学生既符合社会的基本需求,又在某些方面具有独到之处。锤炼人才培养计划,加强基础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提高选修课和学术报告的份额。培养多类型、多规格、多模式的创新人才。

教育教学改革的模式是第一课堂(专业教学)和第二课堂(实践创新教学)两个课堂的有机结合,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大力开展大学生的科技活动,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的有效途径。

(一)完善实践环节创新机制

实践环节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有较大的激励作用。要让学生充分利用学校的实验室进行研究、创新,为其开展科技活动提供条件,同时,要不断改进和完善专业实验课、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组织部分学生利用假期进行与专业相适应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现场、了解社会,不断深化学生的创新实践活动。

(二)组织和鼓励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

积极组织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全国性的科技竞赛。通过参赛训练,使学生能够明确学习目标,热爱专业,增强学习主动性,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从而增加其走进社会的发展后继动力。

(三)为学生提供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的机会

鼓励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为学生提供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的机会,使大学教育和大学的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功能相互渗透,以科研提升教学。大学生通过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的研究,在更高的层面上得到培养和锻炼,开阔眼界,挖掘潜能,并获得教师更多的指导。同时,学生在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过程中,可以产生更多的创新灵感和创新题材,为科技活动竞赛提供优秀的参加作品。

六、按学科专业方向构建团队,加强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

学科建设始终是院系教学科研工作的龙头,我们交通运输与管理学院加强学科建设,重点突出在汽车零部件技术开发、汽车营销、汽车工程材料、物流规划、物流系统设计及物流制度与政策等专业方向,通过学科方向的发展,带动专业和学科的发展。

按照重点学科方向构建学科团队,聚集实力,聚集成果,集中攻关研究一些本院系学科建设的重要科研课题,最大限度地发挥团队科研攻关的作用,更多地获得创新性科研成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