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调查法_教师如何掌握教育

调查法_教师如何掌握教育

时间:2022-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调查法_教师如何掌握教育第二节 调查法一、调查法的概念和意义调查法也是教育科研中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如全国性的教育普查。调查资料主要来源于调查对象。调查对象应视调查课题和调查目的加以选取。有的调查课题,如某特级教师先进教学经验的调查,调查对象是固定的,不需要选择。调查提纲实际上是调查报告的梗概

调查法_教师如何掌握教育

第二节 调查法

一、调查法的概念和意义

调查法也是教育科研中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中小学校长无论是在决策、计划、执行、检查和总结等管理过程中,还是在人事管理、教育教学管理等活动中,都离不开调查研究,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中小学校长学习和掌握调查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1.调查法的概念

调查法是间接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现状及其历史的材料,弄清事实,借以发现存在的问题,探索教育规律的研究方法。(www.guayunfan.com)

调查的主要目的是对学生、教师、教学工作、管理工作、学校办学条件等各种情况或信息资料进行全面或局部的搜集、整理、分析和研究,从中找出规律,总结经验,做出客观的结论。调查的主要手段有访谈、问卷、测试等。

2.调查法的意义

调查法的作用有三:

(1)为教育科学研究人员提供既定研究课题的第一手材料和数据;

(2)为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教育政策、教育规划、教育改革提供事实依据;

(3)明了教育的现状,发现新的研究课题、先进的教育经验或教育上存在着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新见解、新理论,从而推进教育事业与教育科学的发展。

二、调查法的特点和类型

1.调查法的特点

调查法与其他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相比有以下几种特点:

(1)时空因素的非限制性

调查研究不是直接感知现实,而是通过谈话、座谈、问卷等手段间接地把握研究对象。它不受时间、空间因素的制约,运用范围比较广,不仅可以考察研究对象发展的现状,而且可以了解它的历史,借以推测它的未来。这是它与观察法的区别。

(2)调查对象的自然性

调查研究不干涉研究对象的正常活动,在自然状态中进行,并获得较为翔实的资料,这是与实验法相区别的。

(3)调查手段的多样性

调查研究中,既可选择访问法、座谈法、问卷法、测验法、评价法等常用的方法,也可借助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如录音机、摄像机、遥测装备、电子计算机等,搜集、整理各种信息资料。

与其他方法相比,调查法也存在一些不足。如调查研究双方的主观偏见所造成的调查结果的偏差、不真实。产生这种偏差的原因有三:第一,调查设计者没有充分估计到被调查者的思想状况、认识水平及可能的行为表现而造成的问题设计难以被被调查者理解。第二,被调查者限于认识水平,不能准确把握问题实质,做出恰当的回答;甚至采取不合作的态度,故意作出虚假的回答。第三,对于一些涉及隐秘性问题,由于缺乏来自调查者的保密性承诺,使调查的结果失去信度。因此,在调查研究时,应尽可能避免调查者和被调查者双方主观偏见的干扰,严密控制,周密设计,使调查活动取得预想效果。

2.调查法的分类

(1)从调查对象的取样范围分类

①全面调查是对调查对象总体的每一部分进行全面调查的方式。如全国性的教育普查。普查一般要求统一计划、统一行动,所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力比较多,代价比较大。

②抽样调查是指从对象总体中抽出部分作为样本进行考察,并由样本情况推断总体情况的调查方式。被广泛应用于教育科研之中,该方法根据需要,还可区分为随机抽样调查与非随机抽样调查。

③个案调查是指在对象总体中只选择一个单位、一个人来进行有关教育内容的全面调查分析,即以解剖麻雀的方法,了解总体的一般情况。

(2)从调查目的分类

①现状调查是针对调查对象的当前状况、特征及规律展开的综合性的专门调查研究。

②区别调查是根据一定目的对不同对象间的差异特点及规律进行的对比调查,借以弄清楚不同类型的教育对象、不同性质教育现象之间的差异性、相似性及其内在的联系。如优差生学习习惯的对比调查。

③相关调查是通过对一组对象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特征的调查与测定,来确定它们之间是否存在着系统的关联、其相关的性质和程度如何。如进行学习成绩与智力水平的相关调查。

④发展调查是根据一定目的,研究一定对象随时间变化而表现出的特征和规律。它也可分为两种形式:一是纵向发展研究,目的是研究对象在不同时间阶段的特征和规律。如“学生思维模式随年龄增长而变化的调查研究”。一是横向发展调查研究,目的是研究同一时间内不同对象的特征和规律。如“不同年龄阶段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差异性研究”等。

(3)按调查的手段分类

调查研究又有口头访问、开调查会、填写调查表、问卷调查、测验评定等。

三、调查的步骤

教育调查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需要有严格的工作程序。

就调查过程的顺序而言,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步骤。

1.调查前的准备工作

在某种意义上说,调查工作成功与否,取决于调查前的准备工作是否完善。调查人员无论是个人或集体,都要做好调查前的准备工作。

(1)确定调查课题

调查的课题可以有大有小,但无论大小都必须遵循三个原则。

其一,目的性原则。开展教育调查,要花时间、人力和财力,有时需要动员各方面的人员参加。所以,每次调查要达到什么目的,回答和解决什么问题,事前都要有明确的规定。目的不明确或者毫无目的的调查会造成极大的浪费。应当避免。

其二,价值性原则。任何调查课题都应以是否能丰富和发展教育科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为原则,即要考虑调查课题的科学价值和实际意义。如果用其他研究方法可以解决的课题就不一定要用调查法,尤其是规模较大的调查工作,如出国考察、跨省调查,更要强调科学价值。

其三,量力性原则。这是指调查课题和调查范围的大小,要视参加调查的人力物力条件而定。调查课题越大,范围越广,所需要的人力和经费越多,时间越长。在一般情况下,课题不宜太大,既要看需要,也要看可能,不能不顾主客观条件,搞形式主义的所谓调查。

(2)选取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就是被调查的单位或个人。调查资料主要来源于调查对象。所以调查对象的选择是否恰当,将直接影响到调查结果。调查对象应视调查课题和调查目的加以选取。不同的调查课题和目的,要用不同的方法去选取调查对象。有的调查课题,如某特级教师先进教学经验的调查,调查对象是固定的,不需要选择。有的调查课题有很多的调查对象,无法逐一进行调查,这时就需要用抽样的方法去选取调查对象。

(3)草拟调查提纲

草拟调查提纲,就是拟定调查的项目。调查提纲是搜集资料的依据。有了提纲,调查工作才能有秩序地进行,避免顾此失彼。调查提纲实际上是调查报告的梗概,其内容必须符合调查课题的需要。在调查过程中,调查提纲往往要修改好几次,有时要增添原先没有的项目,有时要取消其实可以不要的项目。这就需要在调查过程中对调查提纲作必要的增删和修改。草拟调查提纲以后,还要根据调查提纲的要求,设计必要的调查表、问卷、测验题目等等。

(4)制订调查计划

调查计划是调查工作的程序安排,通常包括如下内容:①调查课题和目的;②调查对象及范围;③调查地点及时间;④调查的方式方法;⑤调查步骤及日程安排;⑥调查的组织领导及人员分工;⑦调查报告完成的日期。

调查计划要详细、周密,切合实际。当计划与实际有矛盾时,要善于根据调查课题的要求,修改计划。

(5)调查工作的组织领导

调查工作若是由个人来进行的,就无所谓组织领导的问题。如果是由少数几个志同道合的人来进行的,也只要推选一个召集人就行。这里的所谓调查工作的组织领导,是指规模较大的教育调查组或调查团的组织领导,主要包括如下三方面的内容。

首先是根据调查课题的要求,选择和分配合适的调查人员。一般来说,调查人员要符合三个基本条件:①熟悉调查课题的有关业务知识;②具有一定的独立研究能力;③有高度的工作责任感,善于克服调查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困难。

其次是调查组内部的组织领导。调查组是一个工作集体,调查人员选定之后,必须从中指定一至二名具有调查工作经验和组织指挥能力的人担任调查组(团)的负责人,指挥全盘工作。调查组(团)的其他人员也要有明确的分工,各司其职。调查组的负责人应组织全体成员学习有关文件和资料,以统一认识、统一计划、统一步调和方法。

调查组还要有一定的纪律和制度,如汇报制度、会议制度等。

再次是调查组以外的组织领导,主要是要争取被调查单位或个人及有关党、政领导的支持和合作。调查前应派人或写信与调查对象联系,取得他们同意。

以上五项工作都是调查工作的第一步,只有做好调查前的各项准备工作,方可进入调查工作的第二步。

2.实际调查,搜集资料

搜集资料是教育调查过程中关键的一步,是一项艰苦的劳动。

调查资料有两类:一类是书面资料,如教科书、教师教案、学生作业、学校工作总结、计划、教育行政部门的档案、报刊上发表的有关文章等。一类是来自调查对象口述的资料,以及由调查者观察所得的教育现象的事实材料等。

搜集资料要力求全面、系统,要注意资料的典型性、客观性和真实性。口头材料,尤其是对于某种教育现象的评判材料。往往要受评判者的立场、观点、情感、好恶、亲疏的影响而产生片面性。这种片面性就是材料的误差。这种误差即使是书面材料有时也不可避免。调查者要善于辨别材料的真伪,做到实事求是。

3.整理资料

用各种方法搜集得来的资料,必须加以整理使之系统化。整理资料的方法,通常是按资料的性质分为两大类:一为叙述的材料,一为数量的材料。叙述的材料,要用明白流畅的文字加以整理;数量的材料,则要用统计法、表列法和图示法等加以整理。

4.撰写调查报告

调查材料整理完后,对于所调查的事实,应当加以分析,探寻其优点和缺点,以及原因所在,解释清楚下一结论,然后提出改进的意见或措施。下结论是综述现在的实际情况;提建议是筹划将来的发展。于是调查工作完成,即可写成文字的报告。

四、教育调查的具体方法

教育调查有各种方法,或者由调查人员直接访问、观察、记录;或者发给调查表,由被调查者填写;或者由调查人员施行测验,或者查阅档案文件及统计资料。应视实际需要选择最佳方法。

下面着重介绍教育调查中常用的四种具体方法:

1.开调查会

调查会又叫座谈会,是教育调查中最普遍使用的一种了解情况、搜集资料的方法。

开调查会有很多优点:与会者人多,可以集思广益,互相启发,彼此印证。调查者可以根据众人提供的线索,顺藤摸瓜,一问到底,直到弄清事实真相为止。毛泽东同志作农村调查时就很喜欢用开调查会的方法,他强调要开调查会作讨论式的调查。

开调查会也有不足之处。如果与会者受人事关系的影响,他们就会知而不言,言而不尽。如果与会者是由什么人指定的,他们的发言就可能有较大的倾向性。可是,另一方面,如果与会者事先无充分准备,加之各人看问题的角度和方法不同,那么他们所提供的材料,就难免会产生遗漏、误差甚至错误。所以调查者要有较高的洞察力,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跟与会者展开讨论,或者会后用其他方法作进一步的调查,以补充开调查会之不足。

开好调查会应注意如下几点:

其一,到会的人必须是与调查课题有关的人员。调查某个问题时,和那个问题无关的人员不必在座。有的因人事关系几个人在一起反而会妨碍彼此畅所欲言,这种情况应尽量避免。

其二,开调查会每次人数不必多,三五个七八个即够。究竟需要多少人,这要根据调查会的要求和调查者的指挥能力而定。

其三,要事先拟订好详细的调查提纲,并尽可能事先发给每一位与会者,请他们事先做好准备。事前还要约定好开会的地点和时间。

其四,调查者必须讲清楚开调查会的目的,采取谦虚的、同志式的态度,争取与会者的合作。

其五,调查者要按照提纲一一发问,也可以根据调查课题的需要临时提出提纲上没有的问题,请与会者作答。调查者要自己记录或者指定专人记录。

2.访问

访问又称谈话或面谈,是指调查者通过与调查对象面对面谈话来了解情况、搜集资料的方法。它与开调查会一样,都是搜集口述的材料。

访问有两种形式:一是正式的访问。它要求有一定的组织手续,严格按照预先拟定的计划进行。其好处是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所需要的材料。但被访者往往会先存戒心,谈话留有余地,影响到材料的真实程度。一是非正式访问。它是调查者和被访者在日常接触中,在自然气氛和环境中进行的谈话,常常能够获得意想不到的宝贵材料,但花时间较多。

访问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事实的调查,旨在要求被访者提供确实知道的一般情况。二是意见的征询,即征求被访者对某个教育问题的看法、意见和建议。三是了解个体的内心世界和心理动机,包括个人的经历、抱负、兴趣、爱好、信仰、思想特点、个性特征、心理品质、乃至家庭情况、社会关系等等。

访问是教育调查必不可少的手段,有时甚至是惟一的手段,特别是向儿童或文化程度低的人作调查尤其是如此。例如儿童试卷上写着15—8=13,这分明是错了。但儿童为什么错,很难从试卷上分析出来。如果调查者当面询问儿童,便可得知。原来该儿童认为,“5比8小,5不能减8,用8减5得3。”了解了儿童的想法,就明白了错误的原因。由此可见,面谈法可以搜集到从书面材料或用其他方法无法搜集到的有价值的材料。

访问是了解情况、搜集正反两方面材料的一种最亲切、最深入的方法,但也有它的局限性。访问的最大障碍是被访者的“警戒心理”或个性特征。有的人对于素不相识的来访者常常不敢透露真情;有的人敢于直言,却往往言过其实;有的人不喜欢评判他人,也不喜欢评判自己,谈话时婉转曲折或“留有一手”,使你得不到真实的答案。另外,访问所费的时间和精力较多,对访问者的要求较严,甚至访问者的资格、态度、口气、问句,都会影响到对方的回答。所以访问要求访问者具有一定的水平和经验。

怎样进行访问?最重要的是访问者须持“虚心请教”的态度,采取“共同讨论”的方式,如下几点尤须特别注意:

其一,选择访问对象时应考虑到对方能否提供有价值的事实材料,是否乐于回答所提出的问题。因此访问者对于被访问者的经历、地位和个性特征,事先应有所了解。

其二,访问的时间和地点应以不影响被访者的工作或学习为前提,最好是利用课余或休假时间。

其三,访问者取得被访者的信任和合作是关键。为此访问者可请专家或有声誉地位的人,或上级领导机关出函介绍;在访问前求得被访者同意;谈话前说明访问目的,使对方感到问题的重要;访问者的态度要诚恳、有礼貌等。

其四,要善于洞察被访者的心理变化。要机智,善于临机应变。

其五,要掌握发问的技术。提问题通常有三种方法:一是直接法,即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提出一个问题让对方回答。二是间接法,问的是甲,实际想了解的是乙。三是迂回法,即从各个不同的侧面了解一个实质性的问题。另外,当谈话离题时要善于巧妙地把话题引到原定的目标上来。

3.发问卷

发问卷是调查者用书面或通讯形式收集资料的一种手段,即调查者就调查项目编制成问题或表式,分发或邮寄给有关人员,请求填写答案,然后收回整理、统计和研究。发问卷和访问的区别在于前者是笔述,后者是口述。

所谓问卷是设计一组与研究目标有关的问题,通过调查对象的回答来收集人们的意见、态度方面的资料。问卷法具有简便易行、省时、省力、调查面广、信息量大、真实性强的特点。特别是无记名问卷,调查者与调查对象不用面对面地谈论有强刺激性的问题,调查对象消除了心理方面的顾虑和障碍,可得到客观真实的材料。问卷调查的质量主要取决于问卷题目的质量,若问卷题目设计不当,则难以收到有效的信息资料。

(1)问卷的结构

问卷通常是由问卷说明(引言)、注释和问卷本文组成。

①“问卷说明”也称引言,应包括调查目的、意义、主要内容、调查组织者、选样的原则、调查结果的使用者、保密措施等。问卷说明一般印在问卷的封面或封二上。

②“注释”一般指对填写问卷的具体要求,有时也包括对条款及措施的进一步诠释。如:“请您选出一个您认为最佳的答案”,“请尽可能多地进行选择”。注释一般应包括以下四个内容:

a.对选择答案所使用符号的规定;

b.对计算机代码表格的解释;

c.对回答者署名与否的说明;

d.对返还问卷形式(面交、邮寄还是其他方式)、时间等的说明。

③问卷本文部分一般包括指导语、对象的自然状况、问卷题三个方面。

a.指导语。是问卷说明的操作化语言,要通俗、亲切、简洁、流畅,使调查对象较快地进入状态。

b.对象的自然状况。是诸如姓名、年龄、单位、班级、学号、通讯地址等有关对象的自然情况。在调查中,还可视需要增减有关项目。如增设对象父母等家庭成员的情况、对象生活、学习环境条件等情况。

c.问卷题。问卷题是问卷的主体,问卷题目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针对性如何,是调查成败的关键。问卷题设计主要有两种类型:开放式问题和封闭式问题。开放式问题要求应答者提出自己对某个问题的回答。

如:你认为学校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请调查对象自己写出答案来。封闭式问题则由研究人员提供对该问题的若干种答案,由调查对象在这些答案中进行选择。

如:你认为学校人事制度改革有无必要?A.很有必要;B.有必要;C.可有可无;D.无必要。

封闭式问卷是问卷设计中较多采用的一种形式,它可以提供比较整齐划一的答案,便于运用计算机加工处理信息资料。但其缺点是容易遗漏研究人员事先所划定答案之外的信息。同时,由于事先划出答案,又可能造成“被迫”回答的可能性。开放式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克服封闭式问题的缺点,答案遗漏较少,“强迫”性回答的可能性小,但也因而出现答非所问的情况。同时,由于开放问题答案复杂多样,使答案之间的可比性下降,给资料整理带来相当大的困难。此外,运用开放式问题要求应答者有较高的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问卷题的设计编制通常有以下几种类型:

a.是非题。问题的答案只有同意和不同意两种,回答者必须选择其中之一。

如:认为高中分快慢班教学是否必要?

是否

b.选择题。问卷的答案相互之间不是矛盾关系,只是类别、程度、数量的不同,回答者可以从中选择一个或几个答案,这是当前问卷调查中最常用的形式。选择题一般有等级式、并列式两种形式。

等级式:备选答案是由具有等级意义的词汇或数字形式构成的问题。如:

“你参加课外活动小组的经常性如何?”

A.经常;B.有时;C.从不。

等级式常见的问答量级有:

A.极好;好;可以;一般;坏;不知道。B.很满意;满意;一般;满意;很不满意。C.有规律性;偶然;极少;从不。D.很喜欢;较喜欢;一般;不太喜欢;很不喜欢。E.非常同意;同意;中立;不同意;很不同意。F.很重要;重要;较重要;不重要;不知道。

并列式:备选答案是由等价的、各自独立的词汇构成的问题。如:

“你认为你每天背诵英语的最佳时间是何时?”

A.早晨;B.早自习;C.中午;D.课间;E.晚饭后;F.其他。

c.填空题。它是在问题中留有一定的空白,让调查对象填写完成的问题。如:

“你最希望开设的选修课是。”

d.问答题。它是允许调查对象充分自由作答的开放式问题,如:

“请您谈一谈对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看法。”

e.排序题。它是让调查对象根据一定的要求给答案排队的问题。

如:“你的品德形成中,按影响程度的大小,把下列因素依排列:

父母;同学;教师;邻居;校长;英雄人物;其他。

(2)编拟问卷应注意的问题

①条款必须清晰明了

通常情况下,问卷设计者对要进一步研究的某个课题考虑得很多,也比较清楚。但对被调查者来说,可能对该问题很少考虑或根本不知道。

②避免双向问题

所谓双向问题,是指要求调查对象用一个答案来回答两个以上联系在一起的问题。

如:“在高中阶段的英语教学中,应增加听力训练课而减少阅读训练课。”

A.是;B.否;C.都增加;D.都减少。

这是一个双向问题。答案中的“否”含义不清。若有人选了“否”,那么研究者除了知道应答者不同意你的说法以外,一无所获。

③避免使用假定性问题

假定性问题是指用虚拟语气构成的条款。如“假如……你是否会……?”、“如果……你将会……?”这种问题常用于意愿调查中。假定性问题的答案,无论是否都存在含义不清的问题,都不足以掌握调查对象经常的、稳定的心理和行为倾向,难以做为调查统计的依据。

④避免使用否定句

在调查中,调查对象往往把句中的否定词漏掉,结果把否定句看成肯定句,造成答案混乱。有人曾做过一次试验,设计了一个问题。

如:“三K党成员不可在公立学校中任教。”

A.是;B.否:C.不知道。

通过对比研究发现,许多选择了肯定回答的其本意是认为三K党成员可以在公立学校中任教,而不是同意条款的陈述,结果造成答案错乱。

⑤根据对象特点确定问卷的篇幅及答卷时间

提出此要求,主要目的在于提高问卷调查的效率与效益。如对于年龄较小或文化水平较低的调查对象,问卷难度与题量都应小;而对于文化水平较高的对象,则应在难度和题量上适当加大,在答案时间设计上也应有所区别,一般来说,对中小学生的问卷,答案时间应控制在半小时以内,而对于教师的问卷,答卷时问可控制在一小时左右。

一张问卷可以有几种形式。但无论何种形式,其答案都必须简单、明了、便于分类和统计。

问卷法的最大优点是方法简便,时间经济(就调查者而言),材料也比较容易整理和统计。有时,用无记名形式问卷可以获得面谈法或开调查会不容易获得的某种有价值的资料。

问卷法也有它的局限性。首先是发出的问卷常常无法全部收回。如收回的问卷太少,就会影响到所取得的材料的代表性。其次是既成事实或个人意见,真或伪,往往无法区分或核实,根据问卷所得的结论常常不能作为最后的定论。为了提高问卷的信度和效度,须注意如下两点:

其一,要下功夫编制好问卷。问卷内容要简明,不得含糊其辞;问卷数量要适度,不得过多,也不能太少。既要考虑调查者的需要,也要考虑回答者是否可能回答。问卷编制好以后,最好先作小规模的尝试性调查,发现问题,及时修改,然后再分发。问卷须整洁,最好铅印或油印。题后须留有相当位置让回答者填写答案。

其二,分发问卷须附信或在卷首说明调查的目的、意义及对回答者的具体要求。一般要寄双份问卷(一份寄回调查者,一份回答者自留)。收到问卷后应回复一封致谢信。分发问卷的时间应是答者便于回答的时间,如最好不要在假期或复习考试期间分发问卷。

4.填调查表

调查表是调查研究工作中用以对调查对象进行调查登记,并列有一系列调查项目的表格。如“学龄儿童人数调查表”、“高中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表”等。

填调查表和发问卷一样,都是调查人员用书面或通讯形式收集资料的一种手段。二者的区别在于:填调查表偏重于事实及数字材料的搜集,发问卷则侧重于意见的征询。

编制调查表应符合以下要求:

(1)表的标题应简明醒目,使人一望而知其意义。

(2)表的大小须能容纳所有调查项目,并便于携带和保管。

(3)表中的调查项目应作有系统的排列,要简明清晰,每一项项目均须留有足够填写该项答案的空白。

(4)为防止答案不确实,宜有相互参证的调查项目。如调查某地区学龄儿童入学率,既有全地区适龄儿童数,又有入学儿童数,以便前后参证。

(5)表尾应注明调查单位,并留有书写调查员及填表者姓名和填表日期的空当。

(6)调查表应附有“填表说明”,首先应说明调查的目的和重要意义,以解除调查者的怀疑,争取被调查者的协作和配合。其次,要说明填表要求,有关指标的计算方法及填表时应注意事项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