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信息化与农业产业化

信息化与农业产业化

时间:2022-07-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信息化与农业产业化互动发展_西部民族地区信息化发展的基础工程_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四、信息化与农业产业化互动发展——西部民族地区信息化发展的基础工程关于农业产业化的内涵,我国学术界大体有以下观点:其一,产业转化过程论。信息化与农业产业化的有机融合,对于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使农业由传统运行方式步入现代产业化运行轨道是必不可少的战略举措。

信息化与农业产业化互动发展_西部民族地区信息化发展的基础工程_西部少数民族地区

四、信息化与农业产业化互动发展——西部民族地区信息化发展的基础工程

关于农业产业化的内涵,我国学术界大体有以下观点:其一,产业转化过程论。即农业产业化是从传统农业走向现代产业的过程[7]。其二,农业经营一体论。即农业产业化是通过现代市场经济的契约、合同、入股、入社等形式,整合产供销、贸工农、经科教所形成的一种互惠互利的农业一体化的利益共同体[8]。其三,企业化运行论。即农业产业化的基本特征在于经营企业化、生产集约化、产品规格化、质量标准化[9]。上述观点归纳起来大体可分为两派:(1)农业产业化是传统农业产业的现代化;(2)农业产业化是农业产业经营一体化。我们认为,第一类观点将农业产业化的内涵理解过于宽泛和宏观,缺乏应有的确定性。第二类观点实质上是将农业产业化的内涵仅限于经营机制的范畴,理解过于狭义,同样没有对农业产业化的基本特征予以科学确定。为此,从农业产业化的实质和基本特征入手,我们认为,农业产业化是传统农业产业向生产专业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社会化、管理企业化的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过程。

信息化对农业产业化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信息化可为农业生产专业化提供市场导向,使农产品的生产纳入全球市场经济体系之中。通过信息完备的网络和信息检索、分析系统,便可广、快、精、准地提供此类信息参考,通过远程农业专家咨询系统和市场信息预测系统,便可进一步论证所定项目的可行性,从而有效地避免单纯以本地“优势”而确定项目的坐井观天式的盲目性,做到以全球农产品市场供求信息为导向,以积极参与全球市场竞争为起点,选择适宜本地区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的专业项目及与之相关的品种、工艺和产品标准,使农业产业化在起步之时就充分了解世界同行业的详尽信息,为生产的专业化确定竞争优势。(2)信息化可有效地促进农业产业经营一体化,实现农业与其他相关产业的合作共赢,使农业产业运行方式产生划时代的变革。产业信息与市场信息的获取、整合、分析、利用,可有效地显现一个区域的农业与其他相关产业实施联合经营的共同利益所在,可以使当地的农业产业与全国、全世界相关产业实体联姻,形成广泛的联合经营网络,最大限度地拓展农业产业经营范畴。信息化与农业产业化的有机融合,对于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使农业由传统运行方式步入现代产业化运行轨道是必不可少的战略举措。(3)信息化可有效提升农业产业层次,从技术层面实现企业化管理,为农业产业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保障。信息技术、信息系统与现代生物技术有机结合,可催生出“智能农业”,从而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使农业这一由生命系统、自然系统、社会系统,能流、物流、经济流复合而成的复杂系统,沿着良性循环的轨道高速运转[10],以真正达到企业化的效果,为农业产业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最佳途径。(4)信息化可使农业产业化的社会服务体系得以完善,有效提高社会服务的效益,保障农业产业化健康、稳定地运行。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广播电视电信网络服务、各类专业信息数据库、专家数据库、信息咨询系统、科技普及网站及由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装备而成的金融服务网络、交通运输服务网络、气象服务网络、水利运行管理网络、电力运行管理网络等信息化系统可组成覆盖面极广、服务项目众多、服务领域较全、服务内容专深、服务质量精细、服务时效较快的社会化信息服务网络,进而在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中同时实现由传统农业向信息农业的过渡,即实现农业基础设施装备信息化、农业技术操作全面自动化、农业经营管理信息网络化[11]。最终实现农业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农业产业化对信息化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农业产业化将大幅度提高全民信息意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农业产业化的深入发展,使广大农民懂得了怎样利用信息资源来实现产业增值的最大化,并在这种观念的引导下,主动地学习和掌握信息知识和信息技术。农民群体的信息意识及信息能力的普遍提高,对中国的信息化发展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力,可谓无可限量。(2)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可有效地促进信息普遍服务原则落到实处。所谓信息普遍服务,是指一个国家的公民,不分地域、不论身份,均有充分利用公共信息资源的基本权利,国家和政府应竭尽全力为保障全体公民的这一权利落到实处而努力。这一理念已被世界多数国家所接受,并成为信息社会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一项准则。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则能够通过经济杠杆吸引龙头企业和广大农户主动参与农村信息化基础建设的同步发展。这些年来,许多地方的乡村、农户不惜重资搞宽带网进村入户,其根本动力就在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求。(3)农业产业化为信息技术、信息系统的普及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农业产业化必须以市场为导向,而市场是遵循价值规律不断竞争的,尤其是我国加入WTO以后,农业产业已成国际化竞争的产业,要在竞争中不被淘汰并取得必要的优势,根本的对策就是不断加大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有效提高农业的科技贡献率,而实施这一政策的前提,便是要走出传统农业、小农经济的洼地,跨上现代农业的平台,站在同一阶梯上与对手竞争。农业产业化则正好为我们打造了这一平台,在这一平台上,信息技术、信息系统方可有用武之地。

西部民族地区实现信息化与农业产业化的互动发展,应注重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相应的对策。(www.guayunfan.com)

——提升农业信息化的战略地位,将其纳入新农村建设的宏观规划之中。各级政府及相关决策部门应抓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机遇,围绕加速发展农村经济、尽快提高农民收入这个中心,在制定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的同时,制定出本地区农业信息化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并将两个规划有机结合,形成系统化的互融互动运行机制,促进农业产业化和农业信息化的共同发展。应将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具体目标、配套举措落实到各地新农村建设规划之中,把信息化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子系统,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应建立体系完备、运转顺畅的农业信息化领导、服务体系,将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扎扎实实地落实到每一个村庄乃至于每个农户,使广大农民切切实实地从信息化中获得实惠。应尽快实现信息资源开发及服务与农业产业化主导产业发展的有机融合,形成特色产业和特色信息资源基地合二为一,通过农业信息化发展,尽快实现农业现代化。

——加大乡镇及村级信息服务站点的建设力度,完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应尽快健全乡镇信息服务机构,使之成为全球信息网络系统中的成员之一,平等无阻地享受来自世界各地的公共信息资源,通过信息网络将本地农业经济纳入全球经济轨道,并尽快步入农业现代化发展之路。应尽快在村级建立起信息服务站点,使信息资源与服务切实普及至乡村,进而实现信息资源、信息技术、信息服务的全民普及。应注重将乡镇及村级信息服务站点建设与当地的文化事业站点建设、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实行“三位一体”的体制和运行机制,实现信息服务效益的最大化。

——完善农业信息数据库系统,为农业产业化提供全方位的信息资源和信息系统服务。应建立健全省级农业信息网络中心及联接县、乡(镇)、村农业信息服务站点的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应结合西部民族地区农业产业特色,重点开发农业资源数据库、农产品市场信息库、农业科研及实用技术推广信息库、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数据库、农村教育数据库、农民和农村经济统计数据库、农业发展招商引资数据库、农业及农村政策数据库、小城镇建设数据库等农业信息数据库,为西部民族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系统化的信息资源保障。应从农业生产、农业管理、农产品流通、农业预测预警、农业专家智能系统、农业政策法规诸领域,建立健全“农业110快速反应”信息服务体系及运作机制,为农业产业化提供经常性的信息咨询服务。

——全力解决农业信息化建设中“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尽快实现信息资源和信息服务进村入户。应通过资金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和利益循环机制,有效解决信息化投入与产出、信息产品的针对性和适用性、信息服务市场化与信息普遍服务原则之间的矛盾;应以村级信息服务站为重点,建设连接乡镇与农户之间的信息桥梁,并充分发挥其纽带中介作用;应在条件成熟的地区,试建“三电合一”(电视、电话、电脑三种信息载体合一)的农业信息服务新模式,大规模提高信息服务进户率,并总结经验,不断扩大普及范围。

——迅速扩大农业信息技术应用队伍,全面提高农业信息化主体素质。应重视农林牧类高等职业院校及中等专业学校的办学规模和质量,加大投资力度,创新办学模式,扩大招生对象,以农业产业化需求来确定相关的专业设置,以实用技术普及应用为主要教育内容,以实地操作、实习为主要学习方式,将各类农林牧业知识技术与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有效结合,将成人教育与普通中、高等教育有机结合,对现有农业就业者和潜在农业就业者实施全面素质教育,培养和造就一批有技术、懂经营、会管理的社会主义新农民,全面提高西部民族地区农业信息化主体素质,为早日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人才保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