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心理教育的基本策略_教师如何开展心理

心理教育的基本策略_教师如何开展心理

时间:2022-07-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当前正处于从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的时期,但要真正实现这个转变并非易事。因此,心理教育的一项重大策略就是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要达此目的,需要在下述几个层面作出改进:第一,要继续努力推进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心理教育的基本策略_教师如何开展心理

第五节 心理教育的基本策略

为了实现心理教育的目标,根据我国中小学的实际,应注重三方面的策略:一是全面渗透,多渠道全方位推进策略;二是创设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策略;三是发展优先防重于治的策略。

一、全面渗透,多渠道全方位推进策略

为了更好地实现心理教育的目标,我们必须全面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全面渗透,多渠道全方位地推进学校心理教育工作。

这个策略首先要求将心理教育全面渗透到学校各项工作中去,形成多渠道实施。学校心理教育固然有专门的渠道,第一节所说的心理辅导、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就是专门的渠道。但是,仅限于专门的渠道是不够的,应该将心理教育工作渗透到各种教学中去,任课教师可以根据本学科教学内容与学习活动的特点渗透相应的心理教育内容;同时,心理教育也应该渗透到学校各项活动,如班主任工、团队活动中去;这样就能形成众多的非专门渠道,促进学校心理教育工作的开展。(www.guayunfan.com)

学校心理教育实施渠道在全面渗透、多渠道全方位推进的同时要求形成学校、家庭、环境的心理教育网络,全方位地推进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学生生活在复杂的社会中,其心理同时会受到家庭与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影响。如果家庭、社会环境的影响与学校教育的方向是一致的话,这三股力量所组成的合力就会大大地促使学生往正常健康的方向发展;反之,如果家庭、社会环境的影响作用与学校教育不一致,就会减弱或抵消学校教育的影响作用,尤其是在心理教育方面,家庭与环境的负面影响消极作用更大。因此,必须将学校、家庭与社会环境结合起来,形成环绕着学生心理教育的网络系统,使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突破校园围墙界限,成为一种整个社会关注的,全方位的工作。

二、创设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策略

心理教育应该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了全面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形成各种专门的或非专门的心理教育渠道外,创造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也是非常重要的。创造健康的教育环境,避免学生经常性地陷入危机状态,维持其心理的平和、积极、顺畅。对于实现心理教育的基本目标,也起着重要作用。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育人活动,应该有意识地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环境。健康的教育环境应是有利于学生充分发展潜能,形成健全人格的环境。其中最为关键的,是要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信心与自尊心,从而能较好地适应环境。

不可否认,当前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有其广泛而深刻的社会背景,然而教育方面存在的误区则是更为直接的原因,也就是说,当前学生所面对的是一个并不太有利于其心理健康的教育环境,这可以从不同的层次进行分析。

宏观教育环境(教育体制)来看,当前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因素主要是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当前正处于从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的时期,但要真正实现这个转变并非易事。这除了学校自身的原因,还有整个社会的压力。目前许多学校基本上还是应试教育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中,课程的内容,教师的教,学生的学,都是为考试,评价学生才能的惟一标准是考试的成绩。但是,儿童的潜能是有差异的,并不是每一个人的才能都表现在书本知识的学习上。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也并非一无是处,他们可能有其他方面的潜能。然而,应试教育的课程模式和教学模式无法发现和发展学生不同的特长,只用考试分数作为衡量学生才能的惟一标准的评价模式使许多原本有可能在不同方面成才的学生成了失败者。而失败者的心态,如自卑感、自我无价值感等,会带来许多心理和行为问题。一些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以及由此造成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导致了不少学生心理负荷过重,用脑过度,出现神经衰弱、考试焦虑等心理症状。此外,过度激烈的学习竞争也容易造成学生间的相互猜疑与紧张情绪,如果不加以引导,还容易出现嫉妒等不健康的情感和行为。因此,学校应试教育的模式若再不转变,将对学生心理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微观教育环境主要是学生所处的班级和他们的家庭,这是对学生影响最直接的环境因素。这方面的主要问题是教师和家长不恰当的教育方式以及不和谐的师生关系、亲子关系。例如,教师或家长如果不注意尊重学生,嘲笑学生的缺陷、幼稚或过失,随便给学生否定性的评价,就会损害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给学生的自我概念以消极的影响。学生虽然年纪小,但同样有自己的人格,有自尊心,童年时期自尊心受到伤害的经历对其以后人格的发展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而且,学生自我概念的形成最初都是从接受他人的评价开始的,教师或家长对学生随意发表否定性评价,如笨、蠢猪等,会对学生产生非常大的消极影响,使学生形成低下的自我概念,产生无价值感和自卑心理,并引发退缩、破罐破摔等一系列心理问题。又如,家长或教师对学生过高的期望和要求,会对学生造成过重的心理压力,引起学生严重的内心冲突和紧张,产生焦虑的情绪,同样会引发一系列心理问题。我们不得不承认,上述问题在我们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并不是个别的现象,尽管教师或家长常常不是有意去伤害学生,然而他们不恰当的教育行为所造成的后果是相当严重的。

综上所述,在我们的教育环境中确实还存在着不少直接影响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消极因素,这些因素的存在,直接成为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环境根源。因此,心理教育的一项重大策略就是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要达此目的,需要在下述几个层面作出改进:

第一,要继续努力推进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这个问题涉及多个方面,既要改革学校教育中的课程设置、学习内容和教学方法,又要改革对学生的评价指标与评定方法,包括改革考试制度这个指挥棒。总之,要使学校教育的课程模式、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都有利于学生发展潜能,发展个性。实现这个转变可能是一场艰难的持久战,但为了下一代能健康成长,却是必须要打赢的一仗。

第二,学校领导要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学生观。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精心设计整个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充分发掘自己的潜能,发展自己的特长,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我价值感。同时注意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实际调整教学要求,实行分类教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都能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从而不断增强自信心。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生在学校的主要活动是学习活动,如果学生能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得到发展,就会促使他们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产生自我价值感,树立起自信心。

第三,优化教师和家长的教育行为,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和亲子关系,营造一个充满关心、爱意、和谐的心理氛围。为此,必须对教师进行全员培训,并通过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教育,帮助教师和家长树立创造健康教育环境的意识,并掌握一些心理教育方面的知识,使之有效地渗透到对学生、子女的教育行为中去。

三、发展优先防重于治的策略

发展优先防重于治,是指学校心理教育工作应首先着眼于发展学生的良好的心理素质,注重维护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而不能将工作重点放在心理出了问题的学生的矫正与治疗方面。因为,从心理教育的任务来看,中小学心理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学生正常健康地发展、成长、成才,因此,发展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维护学生心理健康,必然是学校心理教育的重点。从效果来看,如果到了学生心理偏常或心理障碍的时候才来做补救工作,进行矫正与治疗,则难度很大,要花大量的时间精力,效果还不一定显著。而如果预防工作做在前面,就能防患于未然,学生的心理问题就可能避免,即使出现问题,如尚在轻微或早期阶段就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则比较容易得到解决。因此,抓预防工作是关键。而发展学生较好的心理素质,使学生具备坚定的自信心、坚强的意志、良好的心理承受力与心理调节力,他们就不可能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因此,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看,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对心理问题的最根本的预防。只有坚持发展优先防重于治的策略,才能更好地发挥学校心理教育工作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方面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