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添回民初级中学_会宁校史

新添回民初级中学_会宁校史

时间:2022-07-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添回民初级中学_会宁校史新添回民初级中学新添堡回族乡位于会宁县东南部干旱山区。新添回民中学地处靖天公路旁,距新添堡回族乡人民政府仅1公里,交通便利,为学校的长足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1979年,正式定名为新添回民中学,1983年中小学分离后,学校正式改为新添初级中学,之后,紧接着改为新添回民中学,独立初中建立。新添乡新添回民中学现占地面积达14000平方米,拥有15个教学班。

新添回民初级中学_会宁校史

新添回民初级中学

新添堡回族乡位于会宁县东南部干旱山区。这里山大沟深,自然条件恶劣,是典型的十年九旱山区,居住着回、汉、东乡等民族,是白银市唯一的少数民族乡。新添回民中学地处靖天公路旁,距新添堡回族乡人民政府仅1公里,交通便利,为学校的长足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学校占地面积14000平方米,校园建设布局合理,符合该乡教育事业的发展,整个学校环境优美,为人才的健康成长、学习和生活提供了良好的内部发展条件。现在已发展到有54位教师和987名满怀远大抱负的学子,在这里即紧张又快乐的工作、学习。纵观历史的发展,新添回民中学源远流长,至今已走过了60个春秋,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一大批有用之材。回溯学校的发展过程大致经历了以下阶段。

第一阶段艰苦创业(1948年—1965年)

新中国成立前,甘肃始办回族教育。1938年,省教育厅派西北训练团到新添乡办扫盲班。1939年,尹继伊创办沙家湾回民小学,当时,尹继伊、张鹏举二人任教,同年白崇禧给沙湾小学捐款法币1万元。1940年,县长刘伯余(回族)拨银40元,鼓励办学。同年道口村富户郭富举创办左氏私塾,延请白福杰任教。实际上该乡教育的发展从1939年开始,逐渐设立了一些少数民族学校,因为在1927年,省教育厅始设民族教育股,分管民族教育工作。同年国民党甘肃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注意回蒙教育,促进各民族教育平等”的决议案。在少数民族散居的地区,少数民族学生就近进入当地学校就读。1939年,由新添地区驻防部队连长尹继伊倡导助资,当地群众捐款、捐物、捐劳动力,办起了会宁少数民族地区第一所小学——沙家湾小学,迈出了少数民族教育的第一步。建校期间,白崇禧途径沙家湾曾为该校捐法币1万元,资助建校办学。沙家湾回民小学建校之初,依回民习俗,学生在校半日念经,半日读书。后改为全日读书。当时,尹继伊和张鹏举二人执教,有学生10余人。1940年,县长刘伯余提倡回民地区办学,要求一保办一所学校,保长兼任校长及校董事。时任第五保保长的马金昌带头捐地办校,办起了苦水岔初小,由当时政府派遣汉族教师任教。该校学生逐年增多,学校也延续至今,为当地培养了不少人才。1947年,新添堡道口村办起了初小。

第二阶段教育迂回阶段(1966年—1978年)(www.guayunfan.com)

20世纪50年代初期,回民地区有公办初级小学2所,完全小学1所,在校学生57人,教员3人,其中回民1人。50年代末,新添堡回民乡有民办初小3所,公办初小4所,公办完小2所,在校学生684人,公办教师13人,其中回族5人,民办教师13人,其中回族6人。60年代初,当地群众生活困难,学生流失多,民办初小关闭。有公办初小3所,完全小学2所,在校学生266人,教师5人,没有少数民族教师。“文革”中,拆寺建校,全乡有五年制学校15所,村村有学校,在校学生1200多人,教师43人,其中公办教师12人,无回族,民办教师31人,其中回族14人。60年代末,新添小学改设为七年制学校,招收初中学生30多人,这是该乡回族聚居区中学教育的开始。新添回民中学始建于1969年,初为新添小学,1969年到1975年,新添堡乡先后把新添、道口、沙家湾、回河4所学校改为七年制学校,共设8个班,26名教师。1977年,新添七年制学校改制为十年制,设高中部,招收高中生100名,1978年,高中停招。由于受“文革”的影响,那时的学校规模,办学条件几乎处于瘫痪状态。初中部和小学部合办的七年制学校忽略了初中生和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的发展,使学校办学规模和办学效益一直比较低下。

第三阶段教育发展整合阶段(1979年—1995年)

1978年,新添中学由七年制改为八年制学校,由本乡人马志忠任校长,共3个班11名教师。1979年,正式定名为新添回民中学,1983年中小学分离后,学校正式改为新添初级中学,之后,紧接着改为新添回民中学,独立初中建立。1989年,由于三年制学校多数关闭,七年制学校撤并,在校学生总数达到了1545人,其中回民学生1025人。20世纪90年代,在前任校长马志忠、马风山的共同努力下,该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通过“世界银行第三个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发展项目”、“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项目”、“危房改造”项目等工程的实施,我校的办学条件包括教学设施设备都有了根本性的转变,不仅消除了危房,学校同时也达到了市、县级标准化学校,教学质量也在逐年提高。1989年4月到1990年7月由副校长张志勤代理校长。1993年8月,吴雷任校长,教师15人。1994年小学选择了新址,其地址全部归中学占用。

第四阶段全面发展阶段(1996年—2008年)

1996年9月,吴雷调离,由时任教导主任的黄志龙同志任校长,他开拓进取,锐意改革,使学校的办学条件和规模都有了空前的提高。

新添乡新添回民中学现占地面积达14000平方米,拥有15个教学班。1996年以前教室及宿舍基本上都是土木结构危房,经县、乡、校多方筹措资金,第一期工程于1996年7月下旬开始动工,1997年5月1日竣工,共拆除旧校舍面积1349平方米,新建砖木结构校舍1300平方米,第二期工程于2002年8月1日动工,于2003年8月25日竣工,新建教学楼1560平方米,教室宿舍936平方米,组织师生平整操场院落5000平方米,新建车棚300平方米,锅炉房30平方米,厕所400平方米,修建花园300平方米。至此师生使用的校舍建筑面积将达3300平方米,仪器设备将达Ⅲ类配备标准,生均图书达10册以上。

由于自然条件差,有部分学生因家庭困难或思想认识不到位,面临辍学危险,学校领导对这一现象十分关注,争取多种办法解决贫困生上学问题,一是同县团委、县教育局联系,对家庭生活困难的学生争取“希望工程”、“欧盟助学工程”等;二是对品学兼优的学生实行奖学金;三是教师上门做家长思想工作。实践证明,这些工作行之有效,在校学生人数由1996年的168人上升到2008年的987人。现在新添回民中学有教职工54人,其中专任教师53人,学历合格率100%。教学班15个,学生987人,其中少数民族580人,平均每班教师比例为3:5,基本符合编制规定。在现有教师中中学高级教师2人,中学一级教师7人,女教师12人,回民教师25人,汉族教师29人,教师平均年龄28.3岁。

新添回民中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坚持方向,突出特色,争创一流”为目标,大力加强校风、教风、学风,使学校教学质量逐年提高。

初中毕业会考率由原来的17%上升到2007年的40%。在历年的全国初中各科竞赛中,有7人获国家级一等奖和省级一等奖。中央电视台、白银电视台、会宁电视台等多家新闻单位都先后采访报道我校的教育教学情况。2001年被白银市教育局授予“白银市教育质量管理先进学校”称号。

已有十多篇论文发表在省市级刊物上,24人次被评为县、乡、校级教学新秀和骨干教师。10多人次在市、县、乡级优质课竞赛及论文竞赛中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

自2002年以来,语、数、外、理、化、政六科合格率和应届直升率连续五年排名均居全县65所初级中学前十名,尤其是化学连续三年排名全县第一,2005年被市委、市政府授予“白银市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学校继承和发扬会宁教育“三苦两乐”的精神,在现任校长田志德同志的带领下,全校师生员工不断焕发精神,刻苦学习,严谨治学,开拓创新,奋发进取,形成了为成功的人生做准备的校训。

“成功”意味着学生是一个人,其次才是学生,首先是生活的主人,其次才是学习的主人;教师首先是益友,其次才是良师;首先是伙伴,其次才是向导,学校是花园更是乐园。

概而言之,学校的校训整体含义是:

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树立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刻苦学习、积极奉献的伟大志向,以坚毅刚强的品格和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努力探求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开创新局面,取得新成绩。要求教师政治业务素质高、纪律性强、爱岗敬业,有“乐于奉献,甘为人梯”的敬业精神,使教师与学生的成功之路在逐步延伸,使教与学呈现健康、有序、稳步发展的态势,努力做到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教学相长中健康、全面的发展,最终达到为学生的成功做好准备。

新添回民中学历任校长名单:丁佐忠、范好仁、马志忠、张志勤、马凤山、吴雷、黄志龙、田志德

(供稿人:田志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