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添堡回族乡彭湾小学_会宁校史

新添堡回族乡彭湾小学_会宁校史

时间:2022-07-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添堡回族乡彭湾小学_会宁校史新添堡回族乡彭湾小学彭湾小学位于会宁县南部,始建于1962年3月。1972年春季,学生人数增加到80多人,教育局又调进公配教师家住会宁县丁沟乡张庄社的和贵担任学校校长。随即决定将校址移到彭湾社前咀,即现在的校址。彭湾小学历任校长:张孝亲、和贵、胥顺祥(已故)、扈维焕

新添堡回族乡彭湾小学_会宁校史

新添堡回族乡彭湾小学

彭湾小学位于会宁县南部,始建于1962年3月。最初校址选在全村较中心的彭湾社崖窑。由现住玉门市柳河乡的张孝亲负责任教。学校规模很小,时有学生19人左右。

1963年春季,学生人数增加到30人左右,村上决定将校址移到彭湾社官场上。又分配师建华(已病故)和张孝亲两人任教。两位教师的报酬记中等工分。

1972年春季,学生人数增加到80多人,教育局又调进公配教师家住会宁县丁沟乡张庄社的和贵担任学校校长。随即决定将校址移到彭湾社前咀,即现在的校址。此后,彭湾小学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关怀领导下,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教育教学质量逐年提高,现已发展成为一所完全六年制小学,现有6个教学班,学生120多人,教师6人,教育教学质量居于全县农村小学中上水平。

纵观学校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www.guayunfan.com)

第一阶段(1962年—1972年)

为学校初创时期,办学规模小,办学条件差,办学效益不高。这一时期受历史条件制约,教师实行记工分制,待遇低,学生课桌凳大都是土台台,条件好一点的能在上面搭块木板那就是课桌凳。学校条件之艰苦,由此可见一斑。

第二阶段(1972年—1998年)

国家进入改革开放时期,为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中高考制度的恢复与改革,使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对教育的重视前所未有,办学热情空前高涨。由于这一时期国家经济相对较落后,只能是地方教育地方办。但地方政府也拿不出资金投入教育,教育主要依靠地方政府集资、老百姓投工投料来办,这里的老百姓虽然民风淳朴,重教兴学,但经济条件严重制约着教育的发展。在地方政府大力关怀和群众齐心协力的共同努力下,建起了土木结构的两栋教室和两间教师办公室,从根本上改变了教学条件,教学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学校只能小规模运行,教室、课桌凳、师资等硬件设施远远满足不了人民群众对教育的要求。这一时期,学校有教学班4个,学生人数最高达到140多人,教学效益比较差。

第三阶段(1998年—2008年)

1999年重新改建校址后,学校发展进入了第三阶段。1999年乡政府筹资17000多元,配备椽、檩、砖瓦等建筑材料,群众集资10000多元,重新建起了砖混结构的教室3排6间,教师办公室1排5间,基本上改善了学校的办学规模和办学条件。这主要得益于近年来国家对教育的投资倾向于西部,倾向于农村,也得益于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顺利实施。学校占地面积3675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401平方米,是一所完全六年制小学。辖区内共有5个社,共计人口1280余人,地形呈长方形。学校服务半径为5.5公里,适合适龄儿童就近入学就读。教师6人,学历达标率83.3%左右。在西部大开发的时代浪潮中,当地人民以积极高昂的精神风貌迎接着新的发展机遇,重教兴学尉然成风,发展地方经济空前高涨,既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机遇,同时,又给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

学校坚持以“三个面向”为办学方向,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严慈相济、探索进取”为校训,形成了“团结求实、开拓创新”之校风,“敬业爱生、严谨求实”之教风,“尊师爱友、好学创新”之学风。近年来,学校在以下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一、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实施目标管理,科学管理;

二、抓好德育工作,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三、抓好教学管理,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

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教育教学质量近年来稳步提高,每年毕业的学生都能合格升入初中。

回顾过去,历经艰难;展望未来,前程似锦。在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全校师生正在努力营造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和校园环境,为创建标准化、高水平学校而不断奋斗!

彭湾小学历任校长:张孝亲、和贵、胥顺祥(已故)、扈维焕

(供稿人:扈维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