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添堡回族乡苦水岔小学_会宁校史

新添堡回族乡苦水岔小学_会宁校史

时间:2022-07-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添堡回族乡苦水岔小学_会宁校史新添堡回族乡苦水岔小学苦水岔小学位于会宁县新添堡乡政府西山6公里苦水村的一个小山脚下。苦水岔小学文化教育源远流长,较早在新添乡开始办学。当时苦水岔小学教师由民办教师任教。苦水岔小学自建校以来,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全面发展的办学思路。

新添堡回族乡苦水岔小学_会宁校史

新添堡回族乡苦水岔小学

苦水岔小学位于会宁县新添堡乡政府西山6公里苦水村的一个小山脚下。学校占地面积2524平方米,建筑面积为549平方米,其中教学用房380平方米,生活辅助用房169平方米。2000年被评定为六年制完全小学。

学校现设有6个年级共7个教学班,有学生90多人,教师6人,其中中学教师1人,小学一级教师2人,小学二级教师1人,未评定教师2人。

苦水岔小学文化教育源远流长,较早在新添乡开始办学。早在抗战期间,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在当时上级领导的倡议下,当地政府办起了苦水岔初级小学。随着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学校办学条件的不断改观,学校办学规模也随之不断扩大,为当地教育事业作出了不少贡献。自建校以来,学校办学一直延续至今,为本地培养了不少人才。综观学校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以下的三个阶段:

一、初级小学阶段(www.guayunfan.com)

苦水小学自创办到新中国成立,实行“民办公助”的办学方法,当时在校学生有30余人,教师有1人。

1951年—1965年,学校一直坚持甘肃省“整顿、恢复教学秩序”的政策,坚持“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并据此开展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当时苦水岔小学教师由民办教师任教。到1965年底,学校已有教学班4个,学生有80多人,学校一直运转良好。

1966年—1968年,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苦水岔小学的教学活动也受到一定的干扰。到1968年底,学校由贫下中农管理,学校管理秩序混乱。在这期间,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无法维持。教师和学生在思想上都受到了极大的创伤,给学校的发展以重重的打击。但现实的挫折并没有就此挫败学校的领导,面对现实,他们审时度势,积极应对,为学校后来的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二、五年制全日制阶段

1969年初,根据甘肃省革委会批转《全省中小学教育革命座谈会纪要》的通知精神,苦水岔小学由四年制改为全日制五年制,变秋季招生为春季招生。

1970年—1975年期间,学校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办学体制不断完善。1975年以后,发展成为社队办学。但由于当时教育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所以入学率还不高,当时适龄儿童入学率为20%~30%。

1976年—1999年期间,学校先后改建、扩建两次。1976年由上级政府拨一部分款和群众集资一部分,建成教室用房90平方米,教师宿舍用房169平方米。1998年,由兰州一家公司捐款1万元,乡政府调拨一些桌椅,群众出力,建成教室二间,教师宿舍5间,大大改善了教学条件。实现了班班有教室,人人有桌椅。全校师生,莫不欢欣鼓舞。由于地处贫困山区,再加上当地经济落后,交通不便,学校现有的这些全为20世纪70年代的土木建筑,由于年久失修,现在基本上成为危房,严重威胁着在校师生的人身安全。

三、六年制全日制阶段

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和素质教育的推进以及学制的变更,2000年苦水岔小学由原来的五年制变为六年制小学。按照九年义务教育的进度,本校到2002年底学龄儿童入学率、毕业率等均已达到国家统一要求,基本建成一所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合格的规范学校。

自2002年以来,由于办学条件的改善,学校师资队伍也得以不断壮大,教师的素质也不断提高,他们致力于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的同时也不断加强对学生学习能力和思想品德的教育,为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小学生而不断耕耘。

苦水岔小学自建校以来,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全面发展的办学思路。特别是近年来,在各级党政教育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学校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以“团结、勤奋、求实、创新”为办学宗旨,在教育教学中坚持“德育为首,五育并举”,努力营造活泼、轻松、主动参与的学习氛围,为当地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实用型人才。

苦水岔小学要乘着义务教育的东风,在校风正、学风浓、教风优的育人环境中,为把学校打造成一所农村强校而不懈努力,让这支民族之花开放得更艳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