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媒体课程教学思考_拓荒与耕耘_人文

新媒体课程教学思考_拓荒与耕耘_人文

时间:2022-07-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媒体课程教学思考_拓荒与耕耘_人文新媒体课程教学思考居 然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新媒体已经迅速渗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何教授新媒体这一课程便成了亟须探讨的问题。而受新媒体冲击最大的学科莫过于新闻传播专业了。

新媒体课程教学思考_拓荒与耕耘_人文

新媒体课程教学思考

居 然

【摘 要】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新媒体已经迅速渗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新媒体作为一门新兴研究科目也得到了各大院校的重视。如何教授新媒体这一课程便成了亟须探讨的问题。本文根据作者的新媒体教学经验,探讨了一些关于教授新媒体课程的建议,包括教材选择,课程涵盖内容,学生学习方法以及课堂作业和活动建议等。

【关键词】新媒体 教学 新闻传播

一、新媒体与新闻传播专业(www.guayunfan.com)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新媒体已经渗透到了当今社会的方方面面,包括经济文化政治、商业等。在学术界,新媒体对于这些方面的影响也引起了不少的反响。学术界各个不同的学科积极发展与新媒体相关的科目,力求以最新、最有力的知识来武装自己的学生。而受新媒体冲击最大的学科莫过于新闻传播专业了。在新媒体出现之前,新闻传播的渠道主要依赖于传统的四大媒体:广播、电视、电影、报纸。因此传统新闻学专业的学生主要侧重于学习这四种媒体的知识,了解如何使用它们来进行新闻传播事业。但是随着门户网站、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出现,传统的四大媒体逐渐失去了绝对的传播优势。“艾瑞咨询报告”表明,年轻人获取新闻信息的主要渠道为网络,并且排名第一位的是主流新闻网站,人民网的日平均浏览人数达到890万。这些数据都表明,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渠道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新媒体逐渐地占领了市场。因此如何教授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掌握新媒体的最近动态以及相关知识,使他们能够自如地运用这一新的传播媒介来为新闻事业的发展做出进一步的贡献,是目前新闻传播专业亟须考虑的问题。本文将对这一问题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希望能够对将来如何发展新媒体这一科目的教学工作起到一些帮助作用。

二、新媒体课程教材选用

新媒体之所以广受大家的重视是由于新媒体的“新”。一方面,它对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提出了极大的挑战。例如,新媒体使传统意义上的受众也变成了主动传播信息的一个环节。另一方面,新媒体自己又在不断地更新变化,衍变出无穷的可能性。例如,继微博火热之后,微信又再一次占据了人们的眼球。新媒体的产生通常以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的普及为标志,经过了短短20多年的发展,它已经能够与传统媒介相抗衡了。由于新媒体的这些特征,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通常对于新媒体这一科目有极大的兴趣和热忱,并且积极寻求有关的信息。这一热忱的学习态度所衍生出来的关于教学的第一个问题便是“什么样的教材能够满足学生如此旺盛的求知欲”。目前关于新媒体的专业书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宏观性地解读新媒体带来的各种社会变化,并且介绍关于学习新媒体的理论知识框架。此类型的书包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系列丛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新媒体概论:21世纪新媒体专业系列教材》,以及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的《新媒体概论》等;第二类型的书则是在特定的话题范围内探讨新媒体的运用,此类书针对性及操作性较强,包括清华大学出版社的《新媒体时代的危机公关——品牌风险管理及案例分析》,南方日报出版社的《新媒体拯救报业?》以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新媒体编辑》等。

教材选用可以根据课程的具体性质而定。如果课程的目的是向学生从宏观角度介绍整个新媒体大环境,使他们熟悉新媒体相关的信息,第一类教材比较适合。如果课程有比较明确的方向,或者学生有比较明确的要求,第二类教材应该是首选。例如,对于公共关系专业的学生,《新媒体时代的危机公关——品牌风险管理及案例分析》一书应该能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如果学生有进一步的兴趣,可以向他们继续提供一些国外的阅读材料,包括保罗·莱文森系列的新媒体图书,使学生对于新媒体在西方社会的发展有进一步的了解。这样便于学生以全球化的观点来看待新媒体图书。毕竟,新媒体的一大特点是“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因此仅仅以本土化的观点来看待新媒体是不够的。

三、新媒体课程教学涵盖内容

上文提到在向学生推荐新媒体阅读材料上可选择中外读物的结合,在课堂教学内容上也应该积极地结合国内国外的各种新媒体来做对比,力求以全球化视角来武装学生。在过去的新媒体教学中,我尝试在介绍每一类新媒体时都涵盖中美两个国家的同类型新媒体。对此,学生给予了积极热烈的回应。例如,在讲授社交媒体这一章节中,我首先介绍的是世界社交媒体发展的领头羊——脸谱网(Facebook),借此向学生展开一个社会媒体的世界,以脸谱网站的发展历程为例向学生交代这一类型的新媒体的特点以及新颖之处。在通过对于脸谱网站的了解以后,学生会带着他们对于这一类新媒体的理解来分析类似的中国新媒体:人人网。由于人人网这一新媒体是参照美国脸谱网站而发展的,在学习了基本的关于脸谱网站的发展历史之后,学生能够更好更清楚地了解,以及预测人人网在今后的发展。同时,通过对中外媒体的对比,学生们还能够提出一些关于人人网今后的发展意见。因此,在教学中加入不同国家的同类型的新媒体对比,有利于学生从全方位角度认识该类媒体,也能够促进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认识。

四、新媒体课程学习方法

当然,仅仅以书本理论知识来教授学生是不够的。新闻传播是一个实践性学科,要求教会学生如何思考很重要,而教会学生如何行动更为重要。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学者们在不断的实践中总结学习有关新媒体的各类知识,而作为学生也应该被鼓励在实践当中学习。正如美国著名媒介学者保罗·莱文森所说,学习新媒体的首要方法便是在实践中学习。[1]正如上文所说,新媒体不断推陈出新,不同形式的新媒体不断在产生,而同一种新媒体也不断地增加新功能以留住老用户和吸引新用户。因此书本上的知识很难与现实中新媒体的发展速度保持一致。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不断地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实践经验,不断地体验和思考自己新媒体的使用经历,才能站在新媒体的最前沿。

为了使学生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在课堂上可以鼓励学生进行一些实际的项目操作。比如,可以安排学生组成研究小组,对于一种特定的新媒体进行研究调查,要求他们结合自己的使用经验对此特定的新媒体进行新的解读,并把研究结果在课堂上与大家分享。学生群体是新媒体的主要使用者,通过对自己的用户体验分析一定能够得到比书本知识更深刻的新媒体使用体验,继而通过对此用户体验的分析总结,得到第一手的关于使用新媒体进行传播推广的窍门。或者,可以创造一些新媒体宣传项目,例如,请同学设计新媒体推广计划来为自己所在的学校打开知名度,并且给予一个学期的时间确实地在新媒体上实施这一计划,由现实世界的受众来为他们的推广计划打分。这些课堂实践项目提供机会给学生,让他们把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用在实践当中,并且在实践中重新认识所学习的新媒体。在总结这些实践经验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把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发挥出新闻传播学的学科特点。

五、添加实践案例,邀请专家

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一方面,除了鼓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以外,还应该积极引入实际案例。英美各大高校的新闻传播学院已经开始了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模式。它们积极与各大媒体公司合作,邀请媒体公司来校分享它们的实际案例,从案例出发帮助学生了解如何真正使用新媒体达到各种传播目的。其次,它们积极邀请各大专家来校进行讲座,分享经验。在以往的教学中,我院有幸邀请到一位丹麦的媒体政策研究专家来演讲。选修新媒体课程的学生积极参加了该专家的讲座。在讲座结束后,学生们积极参与问答环节,提出了一些十分尖锐实际的问题,得到了专家的赞赏。同时,学生们甚至在专家离开后,运用新媒体(微信、QQ等)与专家保持联络,把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新媒体的经验和疑问与专家分享。这样的联络,不仅使学生能够获得课堂以外的新媒体的相关知识,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与业界建立联系,为以后的职业发展建立社交联系。

六、融合新媒体技术与教学

当今大学课堂上,学生玩手机已经成为困扰老师的一个难题。“低头族”往往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完全忽略了课堂上的内容。这种现象不但影响学生自身的学习质量,同时也影响到了整个课堂的学习气氛。针对这个问题,西方一些学校把视手机为敌人的态度转变为拥抱手机作为教学工具的态度。例如,美国俄亥俄大学的课堂上,老师把每日小测验发到学生手机上,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手机回答。又如,该学校也有老师把每节课的提问环节转移到了网上。老师给自己所开设的课程开通了脸书或者推特主页,学生可以把每日学习中遇到的困难问题发到课堂主页。在课堂上老师打开主页与学生探讨疑难问题,由于害羞而不敢在课堂上提问或者回答的同学可以通过给课堂主页留言来参与讨论。这些利用新媒体教学的案例不但实验性地把新媒体技术运用到课堂上,打破了新媒体使用与课堂教学的矛盾,同时也进一步加深了学生使用新媒体的用户体验经历。学生能够实时地感受到新媒体给他们的实际生活所带来的变化。因此,在新媒体这一主题的教学中,可以借鉴国外的这些案例,实时地把新媒体技术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既能解决一部分新媒体影响学生课堂注意力的问题,同时也提供另外一个渠道使学生了解新媒体的用途。

新媒体是当今社会的热点,但这是一门相对年轻的学科,因此在教学方法上还需要许多的思考和实践。本文提供了一些关于新媒体教学的教材选择,课堂涵盖内容,课堂作业与活动,以及教学方法方面的意见。希望以上的意见能够为这一门新兴科目的教学提供一些帮助。

【注释】

[1][美]保罗·莱文森:《新新媒介》,何道宽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8—9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