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课改下小学语文课教学策略研究_新课改的探索与发

新课改下小学语文课教学策略研究_新课改的探索与发

时间:2022-07-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课改下小学语文课教学策略研究_新课改的探索与发新课改下小学语文课教学策略研究常秋丽新一轮课程改革在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式方面提出了新的理念,有效教学便是其中之一,这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而提出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是为了适应社会进步和教育发展而实施的新课程改革,是课程本身及教材理念的根本性变革。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要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

新课改下小学语文课教学策略研究_新课改的探索与发

新课改下小学语文课教学策略研究

常秋丽

新一轮课程改革在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式方面提出了新的理念,有效教学便是其中之一,这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而提出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有效教学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实现教学目标和学生的个性培养与全面发展,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课改即课程改革,“新”对旧、传统,新课改即相对于旧课程、传统教学所做的改革。是为了适应社会进步和教育发展而实施的新课程改革,是课程本身及教材理念的根本性变革。它的根本指向是人的发展,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们纵观历史上的任何一场改革都是旧有体制、体系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甚至阻碍了社会进程,这时就要改革。新课改也不例外。国家要发展,教育是关键。但目前我国教育、教学的发展却相对滞后。根据国家教委教学调查表明,我国教学发展不平衡,地区差异很大,和国外教育相比还存在许多劣势。要做到教学的有效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看法。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要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其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本,要有针对性地教学,确立适合学生个性发展和品德养成的课堂教学方略。

建立有效小学语文课堂的基本要素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教学的三维目标:既要学生掌握语文的基础知识,促进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也要促进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还要注重掌握知识的过程和方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传统教学中讲的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辛不辛苦,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每个学生在每堂课上都学有兴趣、学有所得、学得快乐、学出意义,是新课程改革中广大教师都在认真探索、深入研究的课题。我认为,要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www.guayunfan.com)

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而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因此,教师首先应转变观念,不再以传统教学中以教师的“教”为中心,而应转变为以学生的“学”为中心。所以,教师必须从新的视角来重新审视学生,尊重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要求教师有“全人”的概念。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或某一学科的发展。举个例子我们就能对“全面发展”加深认识。对村庄的“村”字进行书写指导时,我们可以对学生说:“一个合体字的组合,就像两人站一路横队,作为排头要站正、站直,少占位置,要礼让别人。我们把‘村’字的‘手’(一捺)缩了进去,腾出了空间,让‘寸’字‘脚’(竖弯钩)很舒服地展开来,就像我们的同桌同学,互相谦让,友好地坐在一起,非常愉快。在学习写村字的教学过程中,既懂得了汉字书写的规则又教育了学生在集体生活中不能以‘我’为中心,应该讲礼貌,讲风格,讲团结。”由此,空泛的汉字书写教学变得生动,形象起来,同时也达到了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目的。

关注教学效率

教学效率不取决于教师在一节课中教了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在一节课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那种认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见解是不对的。教学效率的提高需要教师具有反思的意识。每一个教师在自己的教学教研活动中,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如,我的教学有效吗?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如果再上同样的内容,怎样做才能更好?只有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达到教学优质高效的目的。

关注准备策略,做到有效备课

备课是教学的重要行为之一,是教师上好课的前提,如果备课无效,教学就必然无效。所以我认为要做到有效教学,就必须做到有效备课。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备课,应以学生为中心,围绕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学习问题而展开的教学设计。

教师备课的过程中,首先要制定好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设计教学过程的依据,是课堂教学的总的指导思想,是上课的出发点,也是进行课堂教学的最终归宿。准确且注重实效的课堂教学目标是确保教学质量的关键。为了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师必须认真研究课程标准,研究教材,整合单元要求,结合每课的具体要求制定出每课时的教学目标。在有明确的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教师再分析教学内容,做到突出重点,击破难点,抓住关键,选择恰当的教法学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预设教学的全部过程。教师只有深入的理解、研究和挖掘教材中所提供的丰富的信息资源,才能合理、有效地使用好教材,并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从而让新教材真正成为有效的信息资源,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并激励学生自我实现,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素养。

随机应变,处理好课堂即时生成资源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反应不一定全在自己的预计中,对出现的意外情况,也就是即时生成的资源,教师不能置之不理,漠然置之,甚至简单粗暴地批评、否定。学生的不同见解,恰恰是学生的思维与教材内容相摩擦而出的闪光点,面对即时生成的资源,教师要随机应变,灵活处理,恰当地进行引导,做到让学生心服口服。处理好了即时生成资源,就能为课堂教学增光添彩,也就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合理使用教具,形象直观地教学

教具使用好了,有时能胜过千言万语。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教学挂图、卡片乃至自制教具的使用,哪怕是一块小黑板的展示,也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率能不高吗?

教学的有效,绝不是教师一朝一夕短时间内就能做得到的。它需要教师日积月累,不断总结、反思,不断地学习才能逐步做到。我们只有在自己的教学教研过程中,以教学是否有效、是否高效为标准来衡量、评价每一堂课,并不不断地总结、反思。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向着有效、高效的方向迈进。

课程改革促使了对教学领域的深层思考

开展教学策略研究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小学语文教育进入一个新的时代。但不容忽视的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度、广度与复杂性无疑为其实施增加了难度,因此,实施过程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新课程的理念,如何能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例如:新的课程体系强调促进学生的发展,发展是教育的目的和结果,许多教师普遍接受了这一观点后,他们的教学行为却无法体现这一教学原则。原因何在?这是因为理念作为一种揭示规律的最抽象的理论,无法直接演绎成具体的可操作性的行为。从理念到行为需要经历一个转化的过程,或者说需要一座桥梁——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这座桥梁,我们可以称之为“教学策略”。

语文教师工作的实践经验与探索奠定了研究的基础

我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多年,在工作中,发现无论是课改培训,还是对教师的教学评价,关注的都是教师对新教材的使用情况,关注教师能否准确地把握教材、驾驭教材。而实际情况,随着课改的推进,很多教师发出感叹:“我越来越不会教了。”我们也常常在课堂上看到一些无效合作,“假探究”,形式大于内容,阅读教学“少慢差费”现象并没有得到改变。究其原因:一是教师忽视了教学的主体——学生,忽视了对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及发展规律的掌握;二是忽视了探寻小学语文学习的自身规律;三是在合适的时机没有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这就是教学策略的问题。

所以,我深切地感受到,如何搭起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如何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语文学习的规律选择教学策略,乃是实现新课程改革目标的关键。

选择教学策略的问题来研究,一是想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上,紧紧抓住课堂教学的现状和要解决的问题展开研究,使课堂教学的研究,在现代的、科学的教育教学理论指导下,实现儿童认知心理研究和语文阅读教学法的结合。二是想深入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进行研究,从多角度探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诸多有效策略,从而在实际工作中对指导老师教学有所帮助,改善在课改中产生的误区现象,改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少慢差费”现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研究教学策略问题符合当前课改的热点、难点问题,操作性强,对目前广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感到困惑的,如何处理好新理念和旧教材、旧方法之间的矛盾问题,有较强的针对性,能较好地实现教研和科研的有机结合,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新课程,新课程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新一轮课程改革将我国沿用已久的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反映了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基本理念。新课程具体体现:加强了学科的综合性、设置综合课程、增设综合实践活动。

阅读,《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规律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这就是说,阅读起码应当具备三项功能:一是收集和加工处理符号信息;二是间接认识事物;三是提升和发展自我。所以,阅读是文本意义与读者主体意识之间互相交流、双向互动的过程,是以文本为对象的认识与操作、建构与审美并行的活动。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一种有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课文)作者等多重主体参与,伴随着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教学主体之间的动态的对话过程。

教学策略,教学策略是指在科学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为完成学科教学目标和适应学生认知需要而选择的有效的教学行为,是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制定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调整、优化,以使教学效果趋于最佳化的系统决策与设计。

国外关于教学策略的研究

国外比较重视对教学策略的研究。美国的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中指出:“任何学习行为的首要目的,在于它将来能为我们服务。这种服务有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特殊迁移,即通过学习某些技能,在将来需要使用十分相似的技能时可发生迁移;另一种方式是原理和态度的迁移,即通过学习结构,或者说学习各门学科中最基本的观念和原理,学习用探究的态度去了解事物之间是怎样相互关联的,形成对该学科的深刻理解,在将来解决课堂外遇到的问题或是课堂内的训练问题时可发生原理和态度的迁移。”事实上,后一种迁移“应该是教育过程的核心”。

苏联的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把掌握知识的过程比喻为建造一幢大房屋,那么教师应当提供给学生的只是建筑材料——砖头、灰浆等,把这一切砌垒起来的工作应当由学生去做。”他还指出:“有的教师动了很多脑筋,力求把自己所讲解的一切东西都变得明白易懂,毫无困难,使得学生往往用不着再进行思考,这样做的结果是很荒谬的。”

国内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的研究

在我国中小学的教育研究领域中,具体到一个学科的教学策略研究,还处于初探阶段,大多只是停留于某一种教学模式或者方法的研究。

(1)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倡导的语文教学模式。其成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较为集中、系统地体现于魏书生的两篇文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论语文教学的科学管理》。他创设的“实施六步课堂教学法”,即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这个模式树立学生是阅读教学主体的思想,体现了学生必须主动地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要根据自己先前的经验建构新知识的意义。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以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通过阅读、感悟,促成语言的积累,对知识加以整合、重组,形成属于自己的新知识。这个教学模式体现了师生不仅是平等的,而且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的教育思想。

但是,他的引导学生自学,就是要求他们将教材中知识点的“基本规律”找出来,列成表;然后各个击破,一点一点地识记、背诵;最后就等待着出题来考试。这种教学方法能让学生自觉地、刻苦地而又高效地掌握这些知识点,并能较好应对期末、升学等各种考试。显然,这是“应试教育”影响下,重知识,轻能力,语文教学急功近利的体现。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师把大量时间都花在讲知识体系上,过于追求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完整性,无形之中就会减少学生听说读写实践活动的时间,那么,“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目的就难以实现。

(2)小学教育家李吉林老师潜心研究的“情境教学法”。她打破了旧的教学模式,提出把儿童的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使儿童主动参与教学过程,通过语文学习促进诸方面的发展。她的《情境教学实验与研究》,构建了情境教学理论体系。这部专著从情境教学的定义、创设途径、特点、理论依据,到情境教学怎样发展儿童的语言及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创造性思维以及情境教学在识字教学、阅读教学、作文教学中的运用,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论述。

很多教师在运用情境教学法时,效果有时好,有时却很难把学生带入情境,达不到教学目的,这是因为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出现了矛盾与差距。随着课改的推进,对教学的要求也产生了变化:以前,课堂把“生成”看成一种意外收获,而现在,新课程则把“生成”当成一种价值追求;以前,课堂把处理好预设以外的情况看成一种“教育智慧”,现在,新课程则把“生成”当成彰显课堂生命活力的常态要求。所以,情境教学法运用中,过分强调预设,突出表现就是按教案上课,预设和教案就像一只无形之手控制着教师的课堂教学,从而使上课变成为执行教案的过程,这样就忽略了课堂的“生成”,甚至出现教学效率低下的问题。

(3)丁有宽的“小学语文读写结合系列训练”。这个教学实验遍布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参加实验学生近30万,实验效果显著,已成为我国最有影响的小学语文教学流派之一。其特色是:把作文课和阅读课融为一体,把字、词、句、段、篇训练和记叙文训练紧密结合,建立起“读写同步,一年起步,系列训练,整体结合”的训练体系。《丁有宽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法》所体现的读写结合、优化训练的思想和体系,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对克服目前普遍存在的阅读教学繁琐、低效,读写脱节的弊端有警醒和启示的意义。

但是,这种由教师设计好的主观性太浓的训练,让学生服服帖帖地去跟着走,去读去写,是限定在师本意志的框子之内的,是制约之下的自主与自由。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不可能也没必要完全像电脑一样按程序指令行事。长此以往,学生个性张扬、自主发展的空间被挤压了,会扼制他们探奇求异的性灵和创造力,这样的模式,与崇尚人文情怀、崇尚创新精神的新课程语文教育理念恐怕尚有一段距离。

旧有的教学模式不能适应新课改,综观国内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大多只是停留在研究教学方法和模式上,侧重于分别讲述怎么教和怎么学这两个方面,还没有上升到教学策略这个层面上;二是新课程改革下,要求把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带到课堂教学中,这些教学模式,在科研水平不高的一线教师运用过程中,难以解决新课程教学中出现的诸多问题。

提出教学策略研究的课题,教学策略,它既包含解决某一实际问题的教学理论,又包含解决某一实际问题的带有规律性的教学方法。它介于理论与方法之间,既是较低层次的教学理论,又是较高层次的教学方法。教学理论侧重于论述“应该怎样”,“为什么应该这样”,而教学策略则侧重于研究“在什么条件下才能实现应该的事”。课文是有血有肉,丰富多彩的,学生是生动活泼、千差万别的,教学环境也是不尽相同,不断变化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单一的统一规范、详尽周密、将学生束缚起来所谓的科学模式已不能适应课程改革。

不同的学生适合不同的策略,不同的时机适合不同的策略,为此,我提出新课改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的课题。希望汲取国内外成功的经验,形成一批以案例为载体的策略群供教师灵活选择,以实现教育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语文情境教学法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观念,能改变传统的教师一讲到底、从知识到知识的教学方法,从而引导学生从情境中提取有效信息,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新情境反映的问题。这种的教学过程不仅能帮助学生有效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而且能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情境教学的基本内涵,小学语文课情境教学就是为了实现语文教学大纲中所要求的教学目标,围绕语文课的科目特点和一定的教学内容,通过创设真实或虚拟的授课情境,来激发学生对语文课内容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让其参与到教学中来。并且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里,在巩固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提高自身的思考能力、实践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掌握日常生活中各种现实困难的应对方法,从而实现教学目的,达到预设教学效果教学方法。

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情境教学的实践途径

创新情境实践范式,优化情境教学的技术结构,突出情境设计的生活化还原突出生活化,就是要将学生带入社会,带入大自然,从生活中选取某一典型场景,作为学生观察的客体,并以教师语言的描绘,鲜明地展现在学生眼前。语文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生活有多么广阔,学习的天地就多么广阔。培养学生用语文的眼光,语文的头脑去观察生活,观察身边的事物,学会语文地思考。

强化情境设计的故事性依托,对于小学生来说,特殊的身心特点使得生动活泼的故事更能吸引他们,将语文知识溶入趣味性的故事之中,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在故事情境出现时,教师伴以语言描绘,这对学生的认知活动起着一定的导向性作用。语言描绘提高了感知的效应,情境会更加鲜明,并且带着感情色彩作用于学生的感官。

提升情境设计的思考深度,在设计教学情境时,要突出其与社会、生活的关联性,尽管小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高,但是他们也已经学会用自己稚嫩的眼睛观察世界,并提出自己的想法。因此,教师在进行情境设计时,要注意孩子们所观察的热点,喜欢的重点,难解的疑点是什么,并以此为基点去完善情境设计,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推动学生主体性发挥,优化情境教学的学生基础

强化主动性,传统教育的弊端告诫我们:教育应以学生为本。面对当今新时期的小学生,服务于这样一种充满生气、有真挚情感、有更大可塑性的学习活动主体,教师决不可以越俎代庖,以知识的讲授替代主体的活动。

提升感受性,情境教学往往会具有鲜明的形象性,使学生如入其境,可见可闻,产生真切感。要做到这一点,可以用创设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求知欲。例如,《草船借箭》中,因为条件的限制,教师当然不能将该课的故事情境设计进行完全的还原,都用生活真实形象再现出来,但是教师完全可以运用强大的多媒体技术,借助视频资料从而给学生以真切之感,帮助在其对诸葛亮、周瑜等人物的自主设计基础上,使人物更加形象,丰满,提升对问题的理解。

契合实践性,情境教学注重“情感”,又提倡“学以致用”,努力使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在特定的情境中和热烈的情感驱动下进行实际应用,同时还通过实际应用来强化学习成功所带来的快乐。

开拓教师授课思路,优化情境教学的教师实践,强化“总结反思”的意识,部分教师主要在课堂最后进行总结反思,小结一节课的内容与主要思路,这往往是不够的。这里“总结反思"包含两层含义:其一是教师在课堂每个情境后引导学生积极总结反思;每学习一段内容后回头整理思路,引导学生自己总结一段话;课尾再总结善于凝缩,养成总结反思的习惯;其二是教师在课前、课中、课后持续不断的反思,那么对自己在实施情境教学中问题的认识和捕捉可能就要准确得多,逐步向反思型教师转变。

总之,将小学语文建构与情境之上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仅便于保存,而且还容易迁移到新的问题情境中去。创设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语文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以境生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语文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单调的语文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富有情趣。可以说,良好的教学情境的创设,能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强化语文作业的改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质

语文作业贯穿学生学习活动的始终。它是一种有目的、有指导、有组织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情况反馈的第一手书面材料。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载体,最能凸显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最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不应忽视的形成性评价内容。《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不但要求我们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都必须富有人文色彩,同样也要求我们语文作业的设计要富有人文色彩。

语文作业质量不高成为语文素质生成的瓶颈

有调查表明:语文作业在不同学校、不同班级、不同阶段,程度不等地存在着以下六个方面的质量问题:一是目标不明,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作业设计存在着较大的主观性、盲目性和随意性;二是体系不全,作业设计中知识、技能训练点的排布相当零散和重复,不少训练点的选择和时序安排缺乏科学性;三是渗透不广,将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割裂开来,放着无比丰富的语言矿藏不去采掘,就语文练语文,忽视了多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四是层级不高,在知识、技能、智力三个训练层次中,第一层次耗时过多,二、三层次相对薄弱,尤其是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科学、系统的训练;五是对象不分,不同层次的学生做着完全相同的作业,有的“吃不饱”,有的“吃不了”,因材施教的原则在语文作业设计中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六是形式不活,抄词、组词、造句、填空、问答、作文,老面孔唱主角,千题一面,缺乏创新,如此单调的刺激,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因此,现在小学生的语文作业形式呆板,内容枯燥,要求划一,评价单一,作业量与质的巨大反差形成了十分明显的负面效应,它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导致作业的实效性差,不利于学生语文素质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实际上,“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就是说,生活的范围有多大,学习语文的范围就有多大。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广阔的语文环境,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并把语文的学习成果运用于生活实践,树立大语文学习观,帮助学生沟通语文和生活的联系。

优化语文作业设计的探索

基于此,我们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教育理念,我们提出了优化小学语文作业设计这一构想,旨在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语文作业体系,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作业的实效性,让作业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一个生长点。

作业设计包括作业内容、作业的形式、作业的评价三个方面,新课标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探索就是指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新课标的理念指导作业的设计,通过对作业内容、作业形式、作业评价方式的研究,达到优化的目的,教师努力形成新的教学理念,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新课程关于作业设计的理论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中有如下表述:“要求学生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要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注意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初步具备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为我们在实践中设计作业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

新课程关于练习评价的理论依据。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评价有如下表述:评价中让学生积极参与,而不是教师凭自己的经验和认识去下结论;评价的结论不是唯一的,学生的观点只要有理有据就应鼓励;评价应以目标为依据,以发展为根本,只要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就应当鼓励。这为我们在实践中对作业的评价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全面发展的人是指“在体力和智力上各自充分和自由地发展”的人,认为人具有主动性、自主性、社会性及高度的创造性等基本属性,其中主体性是人的本质的最高表现,创造性是主体性的最高层次,是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特征和最高目标。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内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强调人的认识的能动性,认为主动性就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反映。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内因,教学只有通过主动学习的方式,将知识内化,建立自己的认知体系,才能求得主动发展。

素质教育的理论。素质教育就是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诸方面得到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小学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具有很强的人文性,学好这门学科,对于学生学习其他各门学科,获取更多的知识;对于贯彻教育方针,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造就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一代新人;对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都有重要的意义。

关于“优化”的理论依据。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将系统论、控制论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引进教学论的研究,提出了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理论。这就是要根据培养目标和具体的教学任务,考虑教师和学生的具体条件来制定一个最好的教学方案,然后灵活机动地执行这个方案,以期在规定限度的时间和精力内取得最大可能的教学效果。并从现代哲学关于联系的学说出发,分析了教学过程中多种因素之间的联系,认为在整个活动中,相互影响的联系有着决定的作用。他对教学过程的分析体现了整体性的观点、相互联系的观点和动态的观点。作业设计(包括课内作业和课外作业)是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优化特指“从一定的标准来看是最好的”,标准有很多,但最重要的是效果和时间,既提高质量,又不增加负担。“优化”不等于“理想”,它是特指一定条件下的最优。

通过对小学语文作业内容的研究,加强作业设计内容的应用性开发,形成作业设计的新概念,促使作业贴近生活,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学校所学知识的价值。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使作业成为学生课外、校外的一种生活过程和生活方式,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通过对小学语文作业形式的研究,减轻学生学习上过重、不适当的心理负担,使学生的作业打破学科的界限,从课内走向课外,从书本走向生活,从封闭走向开放,提高学生在学习上的兴趣、主动性、自主性、积极性。

通过对优化作业评价的研究,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科学、全面的评价,使学生获得不同的成就感,起到激励教育的作用。使作业评价由对纯知识结果的关注转向对学生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在评价方式上,提倡多元评价,淡化单一的、终结性评价,发挥作业对学生成长的教育发展功能。

优化作业形式的研究。对于一成不变的事物,机械化的事情,人们往往容易厌倦,孩子更是如此。因此,尝试改变作业的形式,注重灵活多样,听说读写并重,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优化作业内容的研究。在设计作业的内容时,既要注意语文听说读写各种能力的综合,也要注意四个结合,突出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实践性,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变换作业评价的研究。作业的评价,立足于鼓励、激发、引导。教师采用赞扬、鼓励、期盼、惋惜等情感语言来激励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综合教师评价、小组评价、自我评价,逐步实现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人。

尊重学生的质疑问难精神

三个国家的美术教师教学生画《苹果》。中国:老师一笔一画地勾勒,学生模仿;日本:有一个苹果的样品,学生描摹;美国:老师带了一箩筐苹果,每个学生拿起一个,揣摩、观赏,有的甚至品尝。中国学生画的苹果:非常逼真,但千篇一律。日本学生画的苹果比较“相似”,但是都是一个苹果。美国学生画的苹果:众彩纷呈,各具特色。

通过案例我们可以发现,中美学校教育中存在许多差异,这其中有很多源于文化背景的不同,但反映在学习方式上,美国的学校教育更突出儿童的自主学习,开放性学习。培养学生的方式决定了学生的成长、学生的个性和创造能力的形成。看到我们的传统教学学习由老师做主,老师说了算,儿童被动学习、机械学习、他主学习。何谈学生个性与创新能力,所以基础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新课改于2001年正式启动,我县于2003年进入新课改的实验推广阶段。新课改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创新教育,提高教学质量。

新课改应注重“改”什么?“人可以是自己的一堵墙,也可以是自己的一条路,就看你拥有何种观念了”这是《观念:成功第一步》这本书中作者的深刻思考,由此可见观念对一个人的重要性。正确的观念是我们踏入成功的第一步,那么我们如何理解观念呢?观,看法;念,想法。观念是指客观事物在人脑里留下的概括的形象(有时指表象),关于某方面的认识和觉悟,

一种新颖的、独特的思维理念,思想意识观念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行为的结果。任何改革都必须从改变人的旧的思想观念做起,也就是洗脑。人的思想观念决定意识行动,所以笔者认为新课改也应首先从改变思想观念做起。

有一位教师在上《坐井观天》的拓展部分时,准备先说后写,就提问学生:“同学们,青蛙想不想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啊?”学生都说“想”。“对,那青蛙跳出来以后它会怎么样呢?”老师想引导学生说:青蛙跳出来以后看到天有多大、多蓝,外面的世界有多美,可这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它又跳回井里了。”老师冷冷地回敬一句:“你怕是只井底之蛙吧。”到了写作阶段,该孩子没有泄气,在文中写道:“青蛙高兴地跳出进口,它抬头看看天污蒙蒙地一片;再看看远处,烟囱里浓烟滚滚,直冲云霄;又看看近处的池塘,水乌黑乌黑的,一股刺激异味扑鼻而来。青蛙想想,还是回到井里安全,不如跳回去吧,于是青蛙又跳回了井里。”

以上案例中的教师是否具有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师观呢?没有。案例中学生未按照老师预定的思路说,就受到老师的斥责。当学生有独到见解时他没有尊重,更未鼓励学生独特的见解。在新课程改革的舞台上,教师将扮演一个新的角色,他需要放下权威,以博大的情怀去呵护每一位学生,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在学生犯错时,教师要做的不是责备,或任由同学取笑,而是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或精神上的鼓舞,成为学生最可信赖的心理上支持源。在课堂中,最具有个性的学生什么样的见解都可能产生,如在上《我的战友邱少云》这一课时,学生提出邱少云在火烧时他身上的炸弹、手榴弹没爆炸吗?在上朱自清的《背影》时有学生就问:父亲越栏杆不是违反交通规则吗?……教师面对学生的这些见解难道要回避、甚至斥责吗?传统的教师观,教师就是圣人,说什么,学生做什么。而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关注学生的感受,教师不再是施教的权威者,而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在与学生的关系上是平等的。同样教师对学生的这种态度观念改变了,学生对老师的态度观念也会改变,即学生观的改变。学生没有了不敢接近老师的恐惧感,而在内心深处把老师看成是自己的一个大朋友、好伙伴,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求知。这样就乐于将自己所思所想向老师、同学表白,敢于向教师、教材质疑。教师对待学生,学生对待教师的态度观念改变了,那教师教学观和学生的学习观也会发生改变。

师道尊严,传统教学学生端坐静听,老师讲,学生听、记、读、背。教师把教材讲完了自然认为课也上完了。至于学生学到了多少,会学了多少,教师很少顾及。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学观:教学是师生信息和情感交流、沟通、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要知道讲课不是我们教师的专利,学生也是教师,教师也是学生,学生可以自主备课,模仿教师上课或自创上课,上完师生互评。在教学活动中我们是要大力提倡教师“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但如果我们是以压制知识、能力、态度和价值观的生成和增殖为代价而刻意地去追求所谓的完成“教学任务”,就难免得不偿失了。传统模式下的教学活动是教师课前精心“备课”,预设教学各环节,然后形成标准的“教案”(教学设计的终极表现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教案”成为整个施教活动的唯一依据和至上准则,全然不顾学生的实际需求和课堂情境的变化。这种教学过程,是教师将预定的“教学目标”灌注给学生的过程,是学生对教学“目标”和“任务”的认同和顺应过程,丝毫体现不出对学生学习需要和情境变化的关注,体现不出对教学有利时机的积极“捕捉”和发掘,也无法实现和促进教学的“生成”,压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把语文课程的理念定位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认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求我们教师“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一切为了学生”,要与时俱进,随着课堂教学情境的变化适时调整教学策略,充分挖掘有利的时机,促进教学的生成,真正实现学生对语文学习的“自主”、“合作”与“探究”。也就是说,教学不仅是有计划、预设的,而且更是一个开放、动态和生成的过程。这里强调的是学生与教育情境之间的交互作用问题,要转变那种预定教学目标的“框架化”为学生的自主“体验化”。

传统的学生学习观是老师让我读我就读,老师让我写我就写。学生学习完全是一种机械式的学习。新课改理念下的学生学习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能自主学习,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与方式。学生懂得掌握了思维的方法就掌握了最佳的学习方法;学会了阅读和思考,就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预习是学习之母,复习是学习之父;好习惯比什么高学历都重要,没有比多思善问的习惯更好的习惯了;学习要遵循自学—互学—求师的程序进行,久而久之,就提高了自学能力;学习要做到学与思结合,即与思考和反思有机结合;学与问结合,即与敢问、善问有机结合;学与习结合,即与预习、复习有机结合;学与做结合,即与动手动笔有机结合;学与记结合,即与记忆有机结合;动笔有助于发现问题,动笔有助于增强记忆,动笔有助于缜密思考,动笔有助于加深理解。

在我们现实教学中,教师们总是强调统考科目为“主课”,音、体、美等科目为“副课”,因而在教学中教师的精力投入和侧重点也不同,造成学生“主、副”反差意识,既而形成学生高分低能的学习状态。新课改理念下要求教师要树立开放的大课程观,加强课程整合,新课改要求教师上好综合实践课,促进学生各方面协调发展。新课改提出“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只是个例子,既然是例子,用“此”也行,用“彼”也行。传统教学中教师把教材上的内容一字不落的灌输给学生,教材教完了,教师也便认为教学任务完成了。新课改理念下,教师针对教材内容特点,依据学生学习能力水平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可对教材或删或补,对教材内容倡导多元解读。

传统教学中教师教学由字、词、句、文章中心按部就班的讲解,学生一字不落的抄、读、记,这种教学方式强调的是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新课改理念下改革传统过于强调这些现象的方式,倡导以“活动”设计的方式来展开教学。

《开国大典》这篇文章篇幅长,场面多,如果课堂上教师逐个讲解引入,在一定教学时间内教学任务就完不成。针对文章写作特点,教师设计了“小记者采访”这么一个活动来让学生学习本文。在初读理清课文脉络后,教师先给学生示范。师瞅准课堂上的一个学生学习活动场景抓拍下来(用肢体语言向学生示范),并口述解说词。随后让学生模仿老师假扮小记者亲临开国大典的现场,抓拍让自己难忘、感动的镜头并学老师的方法给抓拍的镜头取名字、写解说词。教师强调:活动完了要评选最佳小记者奖。随即学生便兴趣很浓的投入到了“小记者采访”的活动中了,这节课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

《葡萄沟》这篇文章写景叙事于一体,教师在进行本课教学中设计了“小导游带游客游玩”这么一个活动。课一开始,教师便唱着《我们新疆是个好地方》出场,教师甜美的歌声一下子就把所有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了歌曲中。既而教师用激励性的话语问学生:老师听说你们新疆是个好地方,今天我特意来游玩一番,可是我初来这儿,人生地疏想找一个导游带着我游玩,你们愿不愿意当小导游呀?好胜性强的学生都说愿意。既而教师引导学生明白要想当好一名好导游,自己应熟练掌握些什么。学生先在小组内练习当导游。随后推选最佳导游带老师这个游客“游玩”。在“游玩”过程中,老师不断地提出各种各样的困惑让导游解答,其他导游也可补充说明。整堂课师生就在这种对话式的“导游”活动中进行,葡萄沟的美景学生领略了,各种颜色、不同口味的葡萄学生品尝了,新疆人民的热情好客学生体验了,葡萄干如何做学生懂得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这种互动交流中丰富了语言,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

上课铃已经响过了,孩子们并没有规规矩矩地坐好,而是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地自由组合,每组的桌子上都摆着孩子们喜欢吃的水果。老师并没有做过多讲解,只是提示孩子们可以从形状、颜色、大小、味道等方面去观察。话刚说完,孩子们就热闹开了。有的用手摸,有的用鼻闻,有的离开座位,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还有的把水果切开,美滋滋地尝一尝。

老师正在指导学生看图作文:第一幅图上小黑猫和小白猫在桥上看鱼。第二幅图上小黑猫跳下河去捉鱼。第三幅图老师别出心裁地只用一个“?”孩子们看完第一、二幅图后很想知道结果,好奇心难以控制,老师只给一个“?”还反问学生:“你们说结果会怎样呢?孩子们的思维就像开了闸的水,滔滔不绝。

一年级数学第一册《统计》一课中,在上选择分类统计方法这一环节中,师问:你有什么方法让大家知道喜欢吃哪种菜的人最多?生1:举手。生2:每人写个条子给老师。生3:排队。老师说:大家评一下,哪个方法最好?好在哪里?结果选取排队。原因是一眼便可看清喜欢吃什么菜的人最多或最少。

结合以上案例反思:什么是自主学习。学生怎样才能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己主动地学习,自己有主见地学习。自主学习强调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其主要表现为:一是在学习时间的安排方面,学生应根据自己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安排较多的时间用于独立学习活动和研究活动;二是在学习效果方面,学生知识的获取应当主要依靠自主地学习,并参加一定的研究活动,来获取些第一手知识。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模式,即学习者在总体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下,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制订并完成具体学习目标的学习模式。当然这种学习模式有两个必要前提,即学习者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教育机制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能学、想学、会学、坚持学。教师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确定一个目标,尊重学生选择,激发儿童积极性。

合作学习。《圆明园的毁灭》这篇文章重点写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与毁灭的经过,以此来激发学生不忘国耻、爱我中华、振兴中华的民族情感。因而第一课时教师的教学目标是这样设计的。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及四字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了解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增强民族自豪感。针对以上教学目标,教师是这样进行教学设计的。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课件出示五星红旗在香港、澳门腾空而起的场景,神5、神6胜利升空的情景,全国人民为申奥成功、奥运会倒计时欢欣鼓舞的场景,既而就是八国联军侵入北京,火烧圆明园。同时配以教师抑扬顿挫地讲解引入了课题。)二、教师配乐范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三、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章,读完同座次检查。同座位检查这个环节就是一次合作学习,只不过是两人为一组,你订我读,我订你读,合作、互相纠正、共同进步。教师在检查自学情况时就可以抽查,从而节省了大量时间。在精读课文这个环节,老师先明确学习任务:出示黄、绿、红三道题。黄色题:画出书中的四字词语和成语并找出圆明园内都有些什么?绿色题在黄色题的基础上增加了划出世人评价圆明园的三个句子。红色题在绿色题的基础上增加了写出评价依据。(由此可见学生的学习任务难度是逐步增大的)然后老师明确:齐声读题并选择你喜欢的题来学习。而后老师进行二次分组:选择黄色、绿色、红色题的学生相继坐到相应的位置上,很快学生重新分组合作学习,在小组长的带领下逐一讨论,记录员做好记录,最后课堂反馈汇报。在这个合作学习案例中教师进行二次分组的依据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分?

合作学习:是学生在小组和团队中为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能培养学生合作意识、集体观念、创新意识、竞争意识,促进良性心理素质的养成。分组方式有同质分组和异质分组。在此案例中是同质分组:相同能力水平的学生在一起互相交流,重视学生的不同能力差异。

探究性学习。学完《海底世界》这篇课文后,学生们对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海底世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老师因势利导,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举办一个海底世界知识展览,孩子们一听,都非常高兴。课后,他们兴致勃勃地忙开了。有的去请教家长,有的去图书馆,有的去上网……一周以后,展览会如期举行。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不仅对课本知识有了更深刻地理解,而且学生各个真正成了自主学习的探究者,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中,兴趣盎然,真正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

这堂课的特点是由问题引入,学生自主实践,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是开放性的。探究性学习开始于问题的形成,结束于问题的解决和解决过程的反思。问题是引导探究性学习展开和步步深入的航标,问题的解决和反思又是探究性学习的主要结果之一。探究式学习,要求课堂教学中,教师启发诱导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的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等多种方式尝试活动,解决问题,并且掌握在这个过程中学到的探究方法,以及感受体验到的情感态度。

以往对教师的评价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学生学习成绩优,则教师优;学生学习成绩劣,则教师劣。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很难对教师复杂的工作和劳动成果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陈旧的评价方式严重束缚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创新意识。这个教育改革的时代赋予我们必须要有一种新的教师评价机制与新课改相适应。笔者认为对教师的评价机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

(1)评价内容多元化:不仅重视语言能力与数理逻辑能力评价,也重视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

(2)评价方式多样化:采用社会、学校、学生共同评价方式,兼顾教师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

(3)重视评价过程与结果并重。

教育评价改革,是新课程顺利实施的关键。学生评价的改革是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内容。构建“和谐”的学生评价机制,方能营造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发展的教学环境。小学语文学科的学生评价改革,在理论、制度和操作层面上,都尚有许多问题等待着我们去研究和探索。这是一个不易攻克的“堡垒”。笔者认为要构建学科学生评价的和谐机制,必须对以往旧的学科学生评价有一个深刻的认识。以往旧的学科学生评价采用笔试法,将考分作为评价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将语文知识的掌握程度作为唯一的评价内容。这样的学生评价,目标不全面,功能狭窄,忽视差异性,方法单一,面孔生硬,主、客体关系失和,严重影响了教育对象全面、主动、和谐的发展。新课改理念下我们应施行除笔试外,口试、答辩、操作技能、听力、过程档案记录、鼓励性评语、预测性评语等都参与其中的多元评价。

新课改“改”了这么多,最终目的是什么呢?即有效教育:向课堂要质量。提倡“减负”、“素质教育”、“新课改”等归根结底一句话:向课堂要质量,所以无论我们设计什么样的教学活动,我们都要想这样设计效果是否最好。新课改理念是转变旧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按照新课改提出的新的方式去教学。“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终身发展”这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改变教师观念,转变教师角色,关注学生发展,师生平等对话等等,这些理念如何渗透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呢?这更需要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断学习、实践、反思、总结、提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